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宅家期間,一些父母天天搓麻將、刷抖音,卻總是罵孩子不學習、就知道玩手機;


容易聽信謠言,還興致勃勃給孩子講解,卻抱怨孩子大了不愛跟自己溝通······


很多父母,有了孩子後,慢慢放棄了自我成長。


前不久曾看過一個新聞,一位46歲的爸爸為和法學系女兒更好地聊天,也為給孩子更好的職業發展建議,自學通過了法考。


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不論什麼時候,永遠保持自我成長,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每一位父母都應當追求的目標。


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調父母的自我成長呢?


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對孩子影響深遠


老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現象。


飛揚跋扈的父母,養出的孩子大都霸道蠻橫;斤斤計較的父母,養出的孩子多半也自私小氣;家裡藏書多、愛讀書的父母,孩子必定也有閱讀的習慣······


父母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對孩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因為孩子是天生的的模仿者,父母又是孩子最親密、接觸最多、對孩子最重要的人,所以父母的情緒狀態、言談舉止,都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孩子模仿、習得。


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生完孩子後,不知道自己是該繼續選擇工作還是專心在家帶孩子。


在兩難之際,好朋友告訴她:“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可以了。


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董卿說:


“我應該很努力地把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會對你有愛也有尊敬,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孩子而變得止步不前。”


於是,她開始籌備《朗讀者》,這一次,不僅僅是主持人,還是製片人。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她接受了一個全新的挑戰。


陶行知先生曾在《教育的真諦》一書中提到“以教人者教己”,我想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


作為父母,你想在孩子身上看到怎樣的品質、習慣,自己首先應當成為那樣的人。

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與其總是催孩子看書學習,不如自己先拿一本書看起來,你的氣場和能量,會自然而然輻射到孩子;


想讓孩子早睡早起,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那就自己先做到,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教孩子尊老愛幼、感恩父母,自己先孝順老人,給孩子做好榜樣······


身教重於言傳,絕不是一句空話。很多時候,講一堆大道理,不如家長以身作則,做給孩子看。


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先活好自己

才能更好地愛孩子、教育孩子


papi醬在一檔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裡,提出了一個觀點,隨即引發熱議。


她說,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應該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為什麼這樣排序,papi醬解釋道:


首先人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然後之後這一生,是要和伴侶一起度過的。


孩子和父母都是,你只陪伴他們走一段路,剩下的路還是他們自己去走的。


我對於這個人生排序是認同的,一個人把自己排在第一位,這不是自私,這是最基礎的。


因為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愛自己、照顧好自己,自己都活不好,哪裡來的能量去愛別人、顧及到別人呢?

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對於父母來說也是如此。


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放棄一切,比如為孩子放棄工作,當全職媽媽。


但是在疲憊焦慮的時候,卻忍不住跟孩子抱怨:


“還不是因為你,我不能去上班。”

“要不是為了你,我都當上主管了!”


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可以放棄工作,但內心實則充滿了委屈、怨氣,對於自己真正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感到迷茫,只能把這種對生活的不滿怪到孩子身上。


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這樣的情緒狀態也很難帶好孩子。


父母好好活出自我,活的自信、堅定、從容,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教育。


首先,對自己的成長經歷、生命狀態保持覺察與反思。


比如有些父母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可能是因為自己在原生家庭,就是這麼被對待的。


懂得學習、思考自己各種情緒的來源,反思自己的成長模式,學會自我療愈、接納自己、愛自己,才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愛孩子、接納孩子。


其次,在學習中可以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通過實踐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另外,不放棄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整個人的狀態都是積極、愉悅的,這種狀態對教育孩子幫助非常大;


最後,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進步,會有更多話題可聊,更多精神層面的溝通,親子關係也會更好。

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自我成長,也是負起對自己生命的責任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後就迷失了自我,放棄了自己人生尚未完成的課題。


時刻關注孩子,為孩子的進步而欣喜,為孩子的問題而憂慮,所有的情緒變動和行為表現都圍繞著孩子。

於是,溺愛、控制、焦慮、患得患失,各種教育問題都漸漸浮出水面,根源就在於父母自己停止了對內在的探索和成長。


父母放棄自我成長,就容易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願望或目標強行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我們完成。


這樣的父母,很容易喪失界限感,把孩子和自己看做一體,把自己的人生課題和孩子的人生課題混為一談。

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不尊重他生命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

父母保持自我成長,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孩子因父母而來,卻從不屬於父母。父母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應當獨自過好自己想要的人生,實現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願望轉嫁給孩子,認真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得到怎樣的成長。


接下來,就去行動吧!只要你想,任何困難都會有解決的辦法。


比起為孩子付出再多,父母保持自我成長、終身學習,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