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算活明白了,混的不好別參加同學聚會,真的沒有存在感,我的觀點對嗎?

剛好OK


五十多歲混得不好,最好別參加同學會,因為沒有存在感?這樣的觀點或許只有題主和那些經常無緣無故自卑自憐的人才有吧?!反正對於你這樣的觀點我是無法苟同的。



1.什麼叫混得好,什麼叫混得不好?這個可以說沒有任何統一的標準。也許,在眾人的一般概念中,住洋房別墅、開名牌跑車,或官至“幾品”、呼風喚雨,或成招牌名人、前呼後擁、氣場強大?

我不否認,如果哪一天我也有如此派頭,能夠風光蓋過氣場強大的“雙馬”,天天上××衛視的娛樂頭款,天天上到今日頭條的置頂,我可能也會迷失自我,從此變成“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主角。

但真正芸芸眾生中,更多的都是像我一樣,吃著普普通通的五穀雜糧,喝著自家醇釀的小米酒,唱著周杰倫的《青花瓷》,抽著十來塊的本地產香菸。哪有那麼多的大款與富豪!這就是現實。

2.有成就的同學其實並不難交流,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雖然得益於多方面,但待人接物肯定是把好手,高情商是他們的標配。因此,這些同學並不會在其他同學面前顯得高冷而自視甚高,相反,他們對同學都熱心有餘,對有經濟困難的同學都大方出手相助。

我有一個現在順德開廠的同學,可以說是我們同學中目前最富有的,也是我們大學同學中年齡最小的。讀大學的時候,因為他家非常困難,所以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曾經給他施以援手。現在,他反而成為了我們班經濟實力最強悍的一位。

多次同學聚會,他都不喜歡自己親自出面,都會讓我們班長去組織,但錢的方面,均是他包圓。個別有困難的同學,他也會通過班長,對他們進行力所能及的幫助。你說,這樣的同學能不值得我們惦記嗎?


3.別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這麼自卑的結果,反而會讓同學不敢好好接觸你。不是怕什麼其它的,是怕傷害到你。同學聚會,更多的是談天說地,最好別談自己的經濟狀況。其實,現在通訊這麼發達,同學之間誰的經濟實力強,誰相對經濟基礎弱,大家都心知肚明,根本無需多說。

4.五十多歲的年紀,各方面的負擔相對比較輕,更應該多接觸社會,多接觸過去的同學。同學之間的情意是最純真的,談話也是最不設防的,起碼我是這麼看。現在不多接觸,等老了想接觸都沒那個精氣神了。

總之,任何時候只要把心態放平,你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原來臆想的那麼糟糕,而是充滿陽光。


感動時代


五十多歲了,混得不好就不參加同學聚會,還說自己活明白了,其實根本沒活明白。

五十多歲時,人生已經過了一大半,應該對一切很淡泊,無所謂混得好不好,吃飯不要求大魚大肉,清淡爽口就好,穿衣服也不求奇裝異服,舒適隨意就行,交朋友也不在乎非要相見恨晚,能一起小酌兩杯,說一些家長裡短就不錯。

五十多歲時,一切都是雲淡風輕的樣子。混的好壞都是浮雲,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開開心心和家人在一起,參加同學聚會時依然能精神抖擻,這就很好。

同學聚會,我每年都參加。同學中有很多事業有成的人,但我們都直呼其名,根本沒有人叫別人的官名,如果有人非那樣,會招人討厭。

我們或許會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偽裝,能喝酒說自己滴酒不沾,想吃肉說自己是素食主義者,會唱歌說自己五音不全,但同學聚會這一切都不用掩飾,該喝喝,該吃吃,該唱唱,沒人笑話。

同學會上,你可以卸掉盔甲,完全放鬆,女同學都可以放心喝,喝完之後,那些憐香惜玉的男同學會把你安全送回家。

同學之間,沒人會和你比混得好不好,叫一聲老同學,不由人熱淚盈眶,一起在操場上背書,一起挨老師訓,一起吃清湯寡水的大灶飯的日子會時不時浮現在你眼前。

如果混得不好,多參加同學聚會吧,特治癒,能讓你陰霾佈滿的心瞬間晴朗。



wx197007限量版


幾十年了,從來沒有參加什麼同學聚會,可能是我離開家鄉太久的原因也很少和同學聯繫。

今年十一回了一趟老家,偶遇幾個同學說了幾句不相干的話,上學時那種親密的感覺已經蕩然無存。

縱觀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多數都是彼此地位相等或者存在共同利益才能共榮,否則千萬不要往一起湊,那隻能是自取其辱,我的觀點就是,如果你已經是千萬或者百萬富翁,又或者你是處級那怕是一個小科級,聚會別說不請我,即使請我,我也會婉然拒絕的,人總是要找好自己的位置。

人總要找好自己的朋友圈,和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和誰相處沒有壓力就和誰相處,我一生不喜歡仰望別人,不願意在別人面前顯盡媚態,也不愛阿諛奉承。

所以我一生很平淡,但是我喜歡這種平淡。



說說43430


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我的中學是雲南一個五線小城市,又是慢班,1992年,全班僅有我一個考上大學的,另一個同學考上昆工自費生。畢業至今27年了,從不參與同學聚會,主要是怕,我們班的同學中好幾個吸毒的,有的已經死亡,還有幾個混社會的,在當地也很出名,其他大多數同學雖然算是正常的生活,但已逐漸被邊緣化,這些人的心態已經不好了,提到我時往往極度仇視,視為異端,他們組織了兩次同學聚會我都婉拒了,據參加聚會的同學後來告訴我,兩次聚會都在酒桌上大打出手,汙言穢語亂罵,後來就再也沒有人組織同學聚會了。2022年是我們畢業三十週年紀念,又有人提出大家可以聚一下,特別提到我,問我是不是瞧不起大家?我心裡也很糾結,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翡翠獅


我也四十幾接近五十歲了,後天就是同學會,全班六十個人有三十二人參加,都是旅遊了。我以前參加過一次,就再也不想去了。前幾年經常打電話來說聚餐聚會,每次都被我拒絕了。一個班裡有幾個是比較聊得來,我們幾個經常有小聚,除了這幾個,其他的我幾乎都不想見到。我沒錢也沒官,但幫助過好幾個同學辦事,他們都是有事找你幫忙就想起你是同學,幫過以後也是如陌生人。而且大家平時很少接觸來往,說的話都吹牛皮的話,沒用的。倒不如班裡平時有來往、有感情的幾個,聚聚餐聊聊家常。


藍天白雲66977236


朋友,我就你的問題談點看法,供你參考。

我比你年長,今年65歲了。剛參與組織了一次高中同學聚會。我們同學興奮有餘,時常在群裡談論和分享聚會的喜悅。入群同學人數增加,過去常潛水的同學也時常冒泡,每天晨起問候語和心靈雞湯,養生視頻迎接不假。這些都是通過聚會而增進的感情,出現的你思我念的感人情況。

我認為參加同學聚會首先要明確目的。

目的就是同學畢業幾十年未見,互相瞭解情況,了卻思念。回憶青杏,同窗時的友誼和趣事。絕不是擺顯。

也可能我們都年齡大了,都是退休的原因,見面時,相互問候最多的是身體狀況,硬不硬朗,健康與否?怎樣保健?其次問問幾個孩子,結婚就業,在哪居住?根本沒有問事業如何,有多少財產的。

我們都知道這把年紀了,同學的感情是最純潔。年少,純真,沒有摻雜任何功利和動機因素。

關於聚會的費用,原本有幾位經濟條件好的同學準備承擔。但我們籌委會沒同意。採取了AA制。

我們的觀點是,同學聚會每個同學都是主人,地位平等。如果某個或幾個同學出錢,招待大家。就變成了出錢的同學是主人,大家成了客人,心裡不舒服。尤其是家住農村的同學,心裡會有種被同學瞧不起的自卑感。

現在的生活水平,每個同學拿個一百二百的誰不能?所以,我們商定以後同學們到哪小聚,就由小聚場所居住的同學做東,請客。

事在人辦。同學聚會籌備好,細一點考慮,還是能到增進情誼的目的。

請這位朋友別自卑。這個年齡段的同學聚在一起,比啥?就是比身體。要認識到除了身體,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能參加聚會就起碼證明我們還活著。要享受同學情誼,享受美好的生活!丟掉自卑心裡,勇敢的參加同學聚會吧,這位朋友!





傳峰看世界


別這麼說,我仍然住在武當山農村,就是一名農婦。本座畢業二十多年了,去年參加了一次高中同學聚會,大家見到我都還好,沒有人笑話我,只是總有人問,山裡學校條件不太好,接送小孩上學放學方便嗎?我總是說,習慣了就行了,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好的。他們又問我在城裡買房沒有,我說我住山裡,離城市太遠,不住城裡,為何要去城裡買房子?他們都不理解我。又問我和老公的月收入,我說,我們兩人的收入不太穩定,月收不到十萬,他們就說那是0.18萬?這麼講話真是不禮貌啊。我說我有五套房子,都在農村,最便宜的一套二萬二,是一家廢棄的軍工廠的家屬樓。其餘的房子也在鄉下,不值錢,不過住著也蠻好。我自己辦了個武術培訓班,一個月收入有兩萬多一點,老公有一家小公司,月的入有五萬到七萬,但是不穩定,市場變化太快,生意不好做,再做兩年,等小孩上大學了,就什麼都不做了,好好在山裡修行,也每年出山兩次,在國內做遊學。


武當山道姑


五十多歲了,越活臉皮越厚。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了。我雖然是一個農民,長期生活在農村。但我的城裡混公事的同學聚餐都邀我參加。有的是市級大幹部,有的是公檢法大領導,但我在他們面前沒有覺得自己渺小,相反他們都喜歡我的文章,說我不平凡。其實,再大的官脫下官服也是平民,和咱們一樣的身份。我認為你應該參加聚會,讓他們見識見識你這平凡的人。


renzhongqi


其實,在我的人生中,您大可不必這樣看。同學聚會,是這幾年才興起的。我是農村教師,相對公務員和經商的我是“差勁的”,相對農村幹農活的我又好點,不溫不火的。第一次同學聚會,我不願去,經不住幾位農村同學的勸,最好去了。聚會時,同學們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工作的有說有笑的,沒有隔閡。從那以後,每逢同學聚會,我得去。


用戶1956502798232


離開學校幾十年以後,昔日的同學印象會依然歷歷在目,為了找回過去的回憶,熱心的同學就組織聚會,希望能夠通過聚會重溫過去的情誼,但事與願違,有的人參加一次就不再去了,甚至會留下一些心酸的印象,原因是在這幾十年間,時過境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變化,有的得意,有的失意,不同的地位產生了相互間的距離,雖然坐在一起,但高低立分上下,說話、表情都沒了當初的清純和真誠,再也找不回當年同學的感覺。我就親眼見過一位同學在聚會上受到了歧視,心裡很難受,從那以後,再也不參加同學聚會。

同學聚會往往會給某些同學帶來傷害,這樣的結果是發起人意想不到的。與其組織事與願違的聚會,還不如給大家留下當初的印象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