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感覺明明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表述成魏在前晉在後?具體如何?

暀逅於笙


魏晉南北朝沒錯啊。從哪看到的晉在魏前?

東漢末,軍閥混戰,天下三分。分別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國。

司馬氏篡奪了曹魏江山,滅蜀平吳,建立西晉。

然後,八王之亂,連年大戰,使中國強兵猛將皆喪於內耗。各引胡騎助戰,引出了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從此為東晉。再以後,就是十六國南北朝了,直到西魏變北周,西魏軍功貴族漢將楊忠之後,楊堅政變奪權,又將北周變成了隋,重新混一南北~

怎麼叫晉在前,而魏在後的?




風去了無痕D


有這種感覺非常好!研究歷史就要有這種良好的歷史感覺!

明明是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說成魏在前晉在後呢?下面就給理順一下: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是前秦。前秦是由秦惠武帝苻洪開始,在秦景明帝苻健時建立前秦,然後歷經秦厲王苻生、秦宣昭帝苻堅、秦哀平帝苻丕、秦高帝苻登、秦末帝苻崇六世。

秦末帝苻崇被東晉十六國所殺,嬴政趁機篡取了前秦的帝位,然後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奮前秦六世之餘烈,滅了東晉十六國,建立了秦朝。

項羽滅掉了秦朝之後,就開始屠殺嬴氏一族。僥倖逃脫的嬴氏後人,就改名為姚萇,建立了後秦。

項羽滅掉秦朝之後建立了西晉,自稱西晉霸王。項羽考慮到秦始皇因為沒有采取分封,從而導致秦朝的滅亡,所以項羽就分封了眾多的諸侯王。最終又引起了八王之亂。

漢王劉邦最終打敗了項羽,又把其他諸侯王給消滅了,建立了漢朝。劉邦吸取了秦朝和項羽的教訓,就採取了郡縣和分封共存的方式。劉邦自己採用郡縣制,然後又建立了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四大諸侯國,守護在自己的周圍。

最先建立的西漢是在母元202年,最後滅亡的北漢截止到公元979年,先後共歷時1181年!所以漢朝就成了歷史上最長的大統一王朝。

西漢被王莽所滅就此消失。東漢被前秦苻堅的玄孫孫堅所滅建立了東吳。劉備滅掉南漢之後派關羽鎮守,自己又去打益州。結果關羽被孫權殺了,南漢那塊兒地盤也歸了孫權。劉備只好在益州建立了蜀漢。

北漢被曹操挾持,最終曹操建立了魏國,統一了整個北方。

司馬懿奪取了曹魏的政權,最後由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建立了晉朝!

這段歷史有點太亂,司馬遷由於受到宮刑的影響,所以也就寫得不太清楚!

以上是時空錯亂版的歷史,僅供娛樂!

對於歷史朝代產生混亂的感覺,主要原因是有好多朝代國號都是相同的。

這也怪當初那些開國皇帝,都沒有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晉國,後來分成了趙魏韓三個國家。歷史上稱為三家分晉!

三國時期是魏蜀吳三個國家,後來司馬炎重新統一天下,建立了晉朝。歷史上稱為三國歸晉!

看歷史還真是要看感覺的。

如果對春秋戰國比較有感覺,當然就會覺得晉在前魏在後;如果對三國時期比較有感覺,當然就會覺得魏在前晉在後。

晉朝之後,南北朝的北朝又有個北魏,後來北魏又分為了東魏和西魏。如果對這段時期比較感興趣,自然又會感覺是晉在前魏在後了。

晉朝之後的北魏、東魏和西魏,已經歸到南北朝裡面了!這個“魏晉南北朝”裡的魏晉,是指三國時期的魏。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東漢和隋朝之間有四個以“魏”為國號的政權:

1,三國時期的曹魏,由曹操奠基,曹丕所建立。

2,結束十六國時期,一統北方的拓跋魏,為了與曹魏區分,又稱北魏,或者後魏。


3,拓跋魏在六鎮之亂後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即東魏和西魏。

東魏,後來演變為北齊;

西魏,後來演變成北周。

之後,北周滅北齊,重新一統北方。

最後,楊堅篡位,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因此,魏晉南北朝的“魏”顯然指的是曹魏,而不是拓跋鮮卑的北魏。

之所以稱“魏晉南北朝”,就是以“曹魏”為正統之意。


心向青山


歷史學成這樣你們都不羞愧嗎?這句話的魏、晉、南北朝是三個接續的朝代,而不是三個國家,凡是覺得表述有誤的都是將國家當成了朝代


唯有杜康900


“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指得是“曹魏”。也就是三國時期的魏國。

晉之後的魏,指得是“北魏”。北魏已經包含在南北朝的北朝裡面了。

其實“魏晉南北朝”還有一個說法,叫“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兩種說法都代指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之間的歷史。

至於為什麼曹魏能與兩晉南北朝並立,是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裡,曹魏政權都被後世王朝奉為“正統王朝”,而蜀漢和東吳則只被視為割據性質的政權。



東吳被視為割據政權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東吳割據江南,且不思北伐,本來就是割據性質的政權。

另一方面,東吳皇室出身草根,將其列為正統王朝的法理性不足。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東吳太草根,後世皇帝都不願意攀這門親戚。

相比於東吳,蜀漢的情況複雜一點。

蜀漢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也是兩個原因。

首先,劉備繼承漢朝正統的法理不足。

雖然歷史上的東晉、南宋也是偏安政權,但晉元帝司馬睿是西晉的琅琊王兼丞相,他在長安城被攻破,晉懷帝遇難後,於江南稱皇帝,具備承繼西晉正統的合法性。

宋高宗趙構本來就是宋徽宗的皇子,是康王兼天下兵馬大元帥,當宋徽宗、宋欽宗連同其他所有皇子親王都被金軍俘虜後,他承繼北宋的正統,當然也具有合法性。

相對來說,劉備就不行了。他與東漢皇室的關係過於疏遠,而且他在東漢朝廷內,也不是關鍵人物。


第二點原因是“成王敗寇”。

蜀漢政權偏居益州之地四十三年,始終未能統一天下,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雖說東漢光武帝劉秀也是遠支宗室出身,他的法理性也不比劉備強多少。但是劉秀最終統一了全國,這就使得東漢王朝的正統性變得毫無疑義。而蜀漢未能統一,這就導致蜀漢在繼承東漢法理性上變得不那麼有理。

另外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承認了孫權帝位的合法性,搞“二帝並尊”,這也嚴重打擊了蜀漢自稱正統的合法性。因為天子只有一個,沒有哪個正統王朝會承認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皇帝的存在。諸葛亮承認孫權的法理,等於自廢武功。(諸葛亮也知道承認孫權正統性的後果,所以他在晚年破釜沉舟式的發動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所以從西晉到北宋,曹魏政權一直都被奉為中原正統王朝,得以與兩晉南北朝並列。

不過在南宋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兒子,他繼位有很強的法理性。但是,趙構恬不知恥的奉金國皇帝為正朔(南宋皇帝早期只能以江南國主自居,以臣禮侍奉金帝),自廢武功的否定了自己法理性,所以南宋不甘於理虧的儒家士大夫就推翻了流傳了將近一千多年的“曹魏正統論”,提出了“蜀漢正統論”。

比如當時的朱熹就說,曹魏不是正統,即便曹丕的皇位是從漢獻帝那裡禪讓來的,也不是正統。而蜀漢雖然沒有正統法理性,但蜀漢皇帝姓劉,這就夠了,所以蜀漢應該才是當時的正統。(暗指金國代取北宋不具備正統性,趙構因為姓趙,所以他和南宋就具有天然正統性)


當時的南宋老百姓對朱熹這一觀點是比較認同的,畢竟皇帝恬不知恥,不給力,居然奉金國為正朔,老百姓也只能自己求心理安慰了。於是在南宋時期,民間文人就創作出了各種“尊劉抑曹”的三國題材的戲劇、平話。

元末明初時期,儒家士大夫承襲了朱熹提出的蜀漢正統論觀點,羅貫中以此為題材寫出了著名的《三國演義》,流傳甚廣,對明清兩朝老百姓造成了巨大影響,於是“曹魏正統論”就被淡化,“蜀漢正統論”成為了當時社會的共識。(清朝皇帝也支持蜀漢為正統)

由於有了民意基礎,“魏晉南北朝”就有了一個新的稱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國兩晉南北朝”。

把“魏”換成“三國”,其用意就是削弱“曹魏正統論”,強調曹魏不是正統王朝,魏國只是與蜀漢和東吳平起平坐的割據政權。


不過由於“蜀漢正統論”有理論缺陷,比如朱熹完全否認曹魏正統性,把曹魏視為和王莽的新朝、武則天的周朝一樣的僭偽政權,認為晉朝的正統是通過滅亡蜀漢得來的,而這一觀點無法修改蜀漢是被曹魏滅亡,劉禪是向魏國投降的事實;還比如朱熹認為蜀漢自稱漢朝延續,尊奉兩漢諸帝,理應為正統,但他又無法解釋匈奴漢國的劉淵也尊奉漢朝諸帝,卻不被認為是正統王朝,不被認為是漢朝的延續。

所以近現代的很多學者普遍認為,誰是正統純粹就是打嘴炮而已,沒有強辯的意義。


Mer86


“魏晉南北朝”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三國兩晉南北朝”,說的是東漢之後、隋朝之前的事情(跟別的時代無關)。

  ◆這裡的“魏”,就是三國裡面“曹魏”(三國裡面,曹家的魏國最牛叉,就作為三國的代表啦)。跟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魏國”、跟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北魏”、“東魏”、“西魏”,沒半毛錢關係。

  ◆這裡的“晉”,就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馬食槽”接力篡奪了曹魏江山,建立的“晉朝”。(五胡亂華“晉朝”被滅,司馬睿跑到南方又建立一個“晉朝”。為了區分,前面的史稱“西晉”,後面的史稱“東晉”,合起來就叫“兩晉”)。跟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晉國”也沒半毛錢關係。

  後來,北魏統一北方,南方的東晉被“劉宋”取代。北方的朝廷就叫“北朝”、南方的朝廷就叫“南朝”,於是乎“南北朝”就出現啦。(北魏、東魏、西魏都算在南北朝的“北朝”裡面了。北魏分裂後,一分為二就生出來東魏、西魏)

◆歷史上,戰國七雄的“魏國”算是“魏”的老祖宗。

  按時間排列,之後出現過好幾個“魏國”:曹魏、冉魏、翟魏、北魏、東魏、西魏、瓦崗魏。

  老祖宗“魏國”怎麼來的?春秋與戰國怎麼分界呢?春秋時期,東周列國最強諸侯國之一“晉國”分裂。三家分晉之後,出現魏國、趙國、韓國,與齊、秦、燕、楚並稱“戰國七雄”。以此為界限,之後就是戰國時代。

  “曹魏”都知道,就是東漢末年分三國,亂世奸雄曹操統一北方,建立“魏國”(史稱“曹魏”);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建立“漢國”(史稱“蜀漢”);生子當如孫仲謀,那個孫權建立“吳國”(史稱“東吳”)。

  “冉魏”、“翟魏”是怎麼回事?西晉滅亡,南北朝還沒來得及形成,那段時期全國大亂,草莽英雄隨便就建一個國,也叫“十六國時期”。

  北魏統一北方之前,羯族人石勒的“後趙”短暫統一過北方,氐族人苻堅的“前秦”也短暫統一過北方。“後趙”垮掉後,“武悼天王”冉閔建立“魏國”,存活不到三年(史稱“冉魏”)。“前秦”垮掉後,丁零人翟斌建立“魏國”,存活不到四年(史稱“翟魏”)。這倆“魏”都在河北一遍做個草頭王,沒啥影響力。

  後來,鮮卑人的北魏,把北方的勢力統統收拾掉,一統北方,存活了將近150年,開啟“北朝”。後來,宇文泰、高歡分裂北魏,東西各分一片,大家都叫“魏”,歷史書為了稱呼方便,劃分為“東魏”、“西魏”。東魏再進化就是“北齊”,西魏進化為“北周”。楊堅就是搶了外孫的北周皇位,建立了“隋朝”一統天下。

“瓦崗魏”就是隋朝末年,瓦崗軍政權的正式名稱就是“魏國”,李密稱“魏公”(史稱“瓦崗魏”)。這個政權叫瓦崗的時候多,一般人想不起它叫魏國。

◆歷史上,西周是的諸侯國“晉國”,算是“晉”的老祖。

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封地是“唐國”,後來唐國改名叫“晉國”(春秋時期的晉國很牛,主要在山西,還包括大部分河北,少部分陝西、河南、內蒙)。

  後來叫“晉”的不多,司馬家的“晉朝”(包括西晉、東晉)。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李存瑁建立過“後晉”。

  司馬炎建立國家,為啥取名叫“晉”?

  這是因為,曹魏時代,司馬懿的封地就包括山西大部分和陝西少部分,正好在西周、春秋時期晉國的舊地,所以司馬懿的封國也叫“晉國”。這不,他孫子司馬炎改朝換代直接就叫“晉朝”了。


爾朱少帥


簡單來說,一直就是魏在前而晉在後,因為這個魏是曹魏。

魏晉南北朝指的是漢朝滅亡後到隋朝統一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從220年曹丕代漢起到589年隋朝滅陳結束,跨度三百多年,可以分成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四個時期,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

開啟這段時期的是曹魏,得益於《三國演義》,這個政權為人熟知。從實際情況來看,曹魏雖然天下九州得其六,統一了北方,但南方同時還有東吳和蜀漢與之並列,曹魏並沒有統一全國,為何它能夠單獨代表三國時期呢?

這就要說說古代的正統觀念了。正統具有唯一性,按照君權神授的模子,只有一個皇帝才是真正的天子,只有他才是萬民的領袖,神聖不可侵犯,這是皇帝用來維持統治的一個方法,用以保證自家王朝在道德輿論上處於制高點。

可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解決掉這個制高點,野心家們找到了更高的山頭,那就是上古的禪讓制,藉著這個名頭行篡位之實,標榜自己的合法性。

帝位禪讓1.0版本是王莽開發的,可惜很快系統就崩了,兩百年後,曹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開發了2.0版本,並把他傳給了兒子曹丕,由曹丕實施。

在這種制高點壓制下,本就名存實亡的漢朝徹底滅亡了,接受了漢朝皇帝禪讓的曹魏自然標榜正統。當然,標榜是沒有用的,更靠譜的是實力,曹魏之所以能夠成為正統,更主要的是因為曹魏的後繼者完成了統一。

在曹丕稱帝建國後,劉備也玩了一手稱帝建國,理由就是繼承漢室,如果劉備能夠滅掉曹魏和東吳再次統一的話,毫無疑問,曹丕的2.0也將落得跟王莽1.0一樣的下場。但事實上是蜀漢被曹魏滅了,2.0由此穩固下來。

蜀漢還有一個減分項,那就是為了聯合抗魏,它承認了孫權的帝位,而孫權稱帝的理由是漢室滅亡、天命無所屬,蜀漢等於自己打自己的臉。

曹丕的2.0被司馬氏拿去換了個殼子,回頭就扣在了曹魏身上。266年,西晉取曹魏而代之。280年,西晉滅吳,徹底完成統一,宣告自己的正統性。

問題是,正統還講究一脈相承,西晉的正統從哪來呢?顯然是從曹魏,那曹魏就必須是正統了,所以《三國志》中曹魏君主都是帝,有本紀,蜀漢和東吳君主只有傳。

西晉統一十來年,就陷入了激烈的內戰,也就是八王之亂,最終導致中原虛耗,從漢朝便開始內遷的異族紛紛反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在經過十幾年的戰爭後,316年,西晉徹底滅亡,西晉殘餘在北方的地方勢力多被消滅,只有西北涼州還屬漢地,而西晉宗室支屬司馬睿在江東建立了東晉,統治範圍與東吳相當,這就是東晉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指的是西晉滅亡後建立起來的十六個比較大的政權,除前涼、西涼和北燕外,均為異族政權,又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滅亡後的百餘年內,華夏大地歷經烽火。一方面北方各政權打得如火如荼,前趙、後趙和前秦都曾統一北方大部分區域,前秦更是完全統一北方,還拿下了南方的蜀地,等同於滅吳前的西晉,可淝水之戰失敗後,前秦瞬間分裂,混戰再度上演,直到439年北魏滅北涼,北方再度迎來統一。

另一方面,南方的東晉可以說是最不甘心的偏安政權,數次北伐,想要收復中原,但結果都不理想,不過東晉347年滅成漢,總算有了統一的南方地盤。

到東晉末年,東晉來了次迴光返照,當時北方北魏尚未統一,盤踞在關中的後秦與盤踞在山東的南燕已現頹勢,而東晉在戰火中磨練出一支精銳的北府兵,在主帥劉裕的帶領下,晉軍先滅南燕,再滅後秦,順帶還砍了一波試探的北魏。

可惜劉裕年紀大了,兒子又小(長子也才十歲左右),做不了曹操,只好自己當曹丕,剛打下長安不久,他就回東晉準備篡位去了,長安不久即被胡夏攻佔,東晉北伐,竟為他人做嫁衣。

420年,劉裕代晉,建立宋朝,南朝開始,宋齊梁陳相繼登場。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北朝開始,北魏後來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二者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

南北朝持續了一百五十多年,整體情況是北強南弱,南朝宋開局時疆域不僅包括南方,還據有河南山東等地,到了南朝陳收尾時,長江成了界河,蜀地也已經易主,比之東吳還不如。

另一邊,北朝已經孕育出了統一的霸主,北周先滅北齊,隨後被隋朝取代,再滅南朝陳,完成統一,然後二十幾年後滅亡,模式跟西晉非常相似。

再來說一下北魏跟曹魏,這兩個魏沒什麼聯繫,別看兩個政權國號相同,但北魏並不以曹魏繼承人自居的。

在北魏之前,前趙、後趙和前秦這三個統一北方大部的政權都進行過正統討論,前趙開始國號叫漢,以漢朝外孫自居,還追封了蜀漢皇帝,後來看到這名號不能幫他們統一天下,直接就讓自己老祖宗冒頓單于配天了。後趙和前秦搞的都是繼承西晉,不承認東晉的正統性。

北魏這裡就比較別緻了,在北魏孝文帝以前,北魏對正統這個時期不怎麼上心,整體觀念是不承認東晉為正統,為此搞出司馬睿不是司馬氏而是牛氏這種謠言,但對於北魏的正統繼承自誰,北魏官方也沒有明確的認證。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基本不可能是曹魏,從記載來看,北魏繼承的要麼是瞎扯的黃帝,要麼就是西晉,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實行全盤漢化,這一議題就提上了日程,最終確定為繼承西晉。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正統問題一度讓後來的唐朝皇帝頭大,因為唐朝皇帝是漢人,基礎想法是漢族王朝為正統,那麼正統應該由西晉到東晉,再一路順到南朝。可唐朝的正統由哪來?是由隋朝來的,隋朝又來自北周,北周來自西魏,西魏來自北魏,北魏繼承西晉。

兩條線懟上了,正統究竟往哪走?唐朝皇帝最終創造性地玩了一手:正統分置,南北都是正統。

總的來說,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步入中央集權制社會後最長的分裂時期,中間只有西晉統一了三十來年,長久分裂造成連年不決的戰爭,加上民族衝突與天災影響,屠殺、瘟疫和饑荒肆虐,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最為黑暗的一頁。


平沙趣說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間順序就是這樣的啊,指的是曹魏、西晉、東晉、南北朝這一段時期,直到隋朝統一,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戰亂割據,三十多個大小王朝更替,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非常大。

有人說魏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實在不知道腦子裡想的什麼,這裡吐個槽,無其他意思。

魏晉

魏,實際上就是漢末之後的三國時期,曹操崛起於北方,他的統治思想、整治措施以及文化,都影響了整個三國時代,曹操死後,曹丕篡漢,建立魏朝,故稱魏。

晉朝分東晉和西晉。

公元266年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晉滅吳統一全國,三國曆史告一段落,這是漢末以來第一次大統一,但好景不長,晉武帝死後發生了八王之亂,而曹魏時期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也趁機當起了攪屎棍,剛剛統一的晉朝再次陷入分裂。

公元317年,司馬睿南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此時的晉朝已經不是大統一王朝了,只是偏安一隅。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經歷了15帝,156年的晉朝滅亡。

南朝

南北朝是一段亂得不能再亂的歷史了,很難梳理清晰。

南朝分宋、齊、梁、陳四代,宋就是劉裕代晉後所建立的政權,史稱劉宋。在南朝四個政權中,劉宋是疆域最大的政權,劉裕確實是雄才大略的雄主,只可惜後代不給力,疆土逐漸被北魏蠶食,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的寄奴、佛狸就是講的這段歷史。

蕭道成搞定劉宋之後,建立了齊,這是北方政權也有個齊國,所以為了區分,史稱南齊,或蕭齊。

南齊好日子沒過幾年,蕭衍橫空出世,取而代之,建立梁,史稱蕭梁。

56年後,陳霸先又取代梁,建立了陳,是南朝4政權中版圖最小的,被為隋所滅,享國33年。

北朝

北朝比南朝還要複雜,主要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幾個政權。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建國,國號魏,史稱北魏。北魏實力強大,長期與南朝劉宋對峙,併成功打得劉義隆滿地找牙。可惜後來因為文化運動,引起了內部鬥爭,北魏王朝迅速瓦解。

北魏解體後,以黃河為界,分東魏、西魏。後又分別被北齊、北周替代。捎帶提一嘴,東魏權臣高歡他們家如同起名,歡樂無比,一家子神經病,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下那段歷史,這裡就不贅述了。

高歡的兒子高洋取代了東魏,建立齊國,史稱北齊或高齊,在他的神經病統治下,北齊很快被北周所滅。

北周是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篡位後所建立,史稱北周,也稱宇文周。

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受禪稱帝,建立大隋,隨後厲兵秣馬,南下滅陳,陳後主陳叔寶在《玉樹後庭花》的曲調中,迎來了滅亡。

至此,漢末以來數百年的亂世(晉朝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太短暫)終於結束了,在無數飽受戰亂折磨的百姓的歡呼聲中,國家終於再度統一。

大家都累了,誰也不想再打下去,休養生息吧,眼看一個盛世即將來臨,只可惜,隋朝看不到了,很快唐朝就會到來,真正的盛世也會到來。



也可自話


這個問題是把歷史上的魏國與晉國、北魏等混淆了,魏晉南北朝,指的是曹魏和司馬晉朝。劉裕篡晉建南朝宋,就出現從事實到法統上的南北分治。後世為了陳述或研究起見,就以魏晉南北朝稱呼這一特殊時期。除了西晉,經歷過短暫的一統天下外,無論曹魏還是南北朝時期,都算分裂狀態。直到隋朝取代北周,楊堅雄才大略,因勢利導,遂統一南北,結束中華大地幾百年的分裂局面。

歷史上以“魏”為國號的有幾個,在春秋是三家分晉之一出現韓趙魏,魏國文侯算第一代國君,為秦始皇所滅。接下來有代漢的曹魏,曹丕是其第一任皇帝,被司馬晉取代。再到南北朝,有異族入主中原,出現鮮卑拓跋魏,就是歷史上稱為“北魏”的朝代,在此前還有冉閔建立的冉魏,曇花一現,不為史家所重。北魏對中華大地影響甚大,無論從政治文化,還是民族融合,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後來分裂成東西魏,都各自稱魏,東與西是後人冠名以作區別。拓跋魏的漢化和後來反覆有胡化,雖然殺戮相隨,但糅合了北方大地方方面面,使其具備完成統一天下的能力。

以“晉”為國號的,上推可以追到春秋時的晉國,一部春秋半部晉國史,可見影響之大,晉國是姬發兒子叔虞所建,原國號為唐,後改為晉。盛極一時,春秋五霸無論誰興盛,都無法無視晉國的存在,維護華夏文化不受外來民族異化,晉國功不可沒,後來六卿勢大,變生肘腋,三家分晉,龐然大物的剩渣,還夠韓趙魏三家啃了很久老本。之後比較出名的就是西晉東晉了,司馬家的餘暉,就是魏晉南北朝所指的晉。如果從春秋戰國這段時間論,確實是晉國在魏國之前,沒有晉就沒有魏,題主應該以為魏晉南北朝前兩個朝代就是說戰國魏和春秋晉,才產生誤會。

這段歷史時期,有個更通俗的稱呼,就是朝代歌裡的“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和“春秋秦漢又三國。兩晉南北隋唐起”等表述。這樣表述就不容易誤解。魏晉南北朝的稱呼,是以曹魏為正統而論,三國誰才是正統歷代都有爭鋒,曹丕佔法統,劉備佔血緣,二家都有可以說理的地方,都有一定理由。從程序看,曹丕繼漢走完合法程序,後來禪代的王朝多了,為了自身起見,維護統治,自然目曹魏為正統。另外,司馬晉來源於曹魏,曹魏正統連帶出它也正統,所以以曹魏為正統一直佔主流地位。以蜀漢劉備為正統的聲音偏弱。這也就出現一種習慣以魏晉稱呼三國和晉朝這段時期。


南方鵬


在我的記憶裡面,這個順序應該是沒有錯的。一般意義上的理解這個應該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朝,這個政權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後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地方政權。在三國之中,曹氏的魏朝最為強大,後來魏朝消滅了蜀漢政權。但在魏朝的延續過程中,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權力,最早的是司馬懿,司馬懿去世後,最終由司馬炎在公元265年廢魏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公元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史稱西晉。

但西晉國運很衰,僅僅存續51年就滅亡了,公元316年,司馬氏南渡建立東晉,東晉存續時間較長,於公元420年滅亡,魏晉南北朝的說法中晉包括有西晉和東晉。東晉滅亡後中國進入南北朝時代。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