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雨:與病毒“零接觸” 當好健康“把關人”

  堅守崗位連續工作24天、帶領檢測團隊共檢測2000餘份樣品、檢出9例陽性病人、經省疾控中心複核結果準確率達100%……這是一位36歲的檢測員,用自己的堅守與努力交出的一份溫暖“答卷”。

  她每天不捨晝夜地“泡”在實驗室,對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人的樣品進行檢測,一例接一例,一天又一天。

  她雖然不接觸患者,卻直面病毒,每天在實驗室裡進行著悄無聲息地“戰鬥”。

  她就是六盤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副科長張思雨,一名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工作人員,一位生命健康的“把關人”。

最美戰“疫”人 | 張思雨:與病毒“零接觸” 當好健康“把關人”

張思雨正在實驗室裡忙碌 桑聖峰 攝。

  “1月24日大年三十當天,我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員到崗,正式吹響了‘戰疫’的號角。”回憶起當天的情形,張思雨記憶猶新,因為從24號晚上8點一直到26號的凌晨5點,她才走出實驗室,得到休息。

  “那天晚上我們接到了一例疑似病例樣本,最終經過檢測,確定是六盤水的第一例陽性病人。”張思雨說,“樣品檢測是診斷病情的關鍵環節,如果由於我們檢測人員的粗心所造成漏檢,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我們必須小心更小心,做到精準檢測,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守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底線,絕不漏檢一例病人。”

  戴上N95口罩,穿上隔離服,再套上一層防護服和正壓呼吸面罩,做好三級防護,小心翼翼地操作每一步,這是張思雨在實驗室一待就是12個小時的常規“模樣”。

  每一例疑似病例樣本送達,檢驗科的所有人員都會立即行動,專業測試員要全身心投入實驗檢測中,又厚又笨的防護裝備穿在身上,一穿就是五六個小時,往往一個實驗結束,所有人都是汗流浹背、精疲力盡。

  為了隨時待命,做好時刻進行檢測的準備,張思雨從大年三十那天就住在了單位,休息得最早的時候是凌晨2點睡下,早上7點又起來繼續工作,每天不足5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也成了這20多天來的常態。

  然而,說起這些在工作上的辛苦,張思雨只是笑了笑說,“這些真的沒有什麼,這只是我應該做的事。”

  “沒有什麼,我還頂得住!”這句帶著疲憊語氣的話語裡仍然透露著不變的堅定。

  為了做到快速、精準,絕不耽誤診療,張思雨始終保持高度緊張,全身心投入到病例樣本檢測中,很多時候她忘了吃飯、喝水,甚至忘了她還有一位身患癌症的母親。

  “我的媽媽在去年檢查出了鼻咽癌,在這個時候本來就最需要自己更多的照顧和陪伴,但為了工作,為了更多人的健康,實在沒有辦法。”

  “還好,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他們說我儘管把單位上的事情做好,不用擔心家裡,他們會照顧好自己的。”說起家人,張思雨坦言,雖然父母們都很理解,但從電話裡還是能聽出他們對自己的擔心,等疫情結束後,一定要多陪陪父母。

  正是有了家人默默的支持,身邊“戰友”們的陪伴,張思雨對前方的路充滿了信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支部書記,更要起到先鋒模範作用,危難時刻,我不上,誰上?”從業10年,這是張思雨職業生涯裡面對的一次巨大挑戰和考驗,面對疫情,她一刻也沒猶豫,什麼也沒多想,主動衝到了最前線,儘自己所能,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奮戰在一線其實是很累的,但是隻要把最累最苦那一秒扛過來,也就過來了,想想有那麼多人的健康需要我們的守護,只要早日能戰勝疫情,再苦再累都沒關係。”

  昨天,記者與張思雨電話連線採訪完已是晚上9點,忙碌了一天的張思雨在掛下電話後又將踏入實驗室,繼續她在深夜裡與“看不見的敵人”的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