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奇葩說》論點,看背後的多元思維模型

《奇葩說》是一場以辯論為基調的綜藝節目,裡面最引人入勝的就是各位辯手和導師的論點,一個辯題,每個人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論點,而這背後是多元次思維的應用。本文對如何訓練思維模型進行了分析,與大家分享。

透过《奇葩说》论点,看背后的多元思维模型

第六季奇葩說完美收官了,我幾乎每一期都追,被各個奇葩辯手和導師的睿智、風趣所吸引。一個辯題,不同持方,他們能找出很多不同的獨特的論點;而同一持方,同一論點,他們也能從不同層次的角度去詮釋。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期是“生二胎需不需要小孩的同意”,反方席瑞基於自身的經歷,提到的一個論點是:在一胎還小,他的心智是無法判斷有個同胞能夠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反而是在兩個人共同成長的過程慢慢體會的。

同一個論點,薛兆豐教授基於經濟學零和、負和、正和遊戲的角度,表示小孩的本能是說“不”,這樣的結果大概率是零和、負和遊戲的結果,將二胎的到來作為一份禮物送給老大,兩個小孩相互陪伴、一起玩耍才是雙贏的正和遊戲。

一個問題,原來可以通過經驗、方法論以及學科原理等不同層次角度去思考,層度越深,越能掌握看待事物的底層邏輯,越能更有效的解決更多複雜問題。

本文將分享多元次思維模型的概念,以及如何訓練思維模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什麼是思維模型?簡單的理解就是思考問題的套路。如果把工作或生活中的問題看作是一道題,那麼解決問題就是解題,思維模型則是解題的公式或者定理。

那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即思考問題的不同套路,或者說是不同層次的套路,就像一個數學題,可以基於初等數學公式,也可以用高等數學的定理來解答。

基於解決問題策略的深度不同,將多元思維模型分為四層,舉一個“砍價”的例子,來更好的理解這四個層次的思維模型:

透过《奇葩说》论点,看背后的多元思维模型

1. 第一層經驗技巧型

當我們去批發市場這樣的地方買衣服時,通常如果老闆喊價500,你會還價50,你知道這種砍價策略,在這樣的場景下,能非常有效的避免吃大虧上大當。那我們為什麼會這麼砍價?一般是基於個人歷史上當受騙的經驗(從腳脖子上砍)總結而來,也就是第一層思維模型。

但是當你在品牌店裡買衣服時,老闆定價1000,你還價100,大概率會被轟出去,這時,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經驗策略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2. 第二層方法流程型

為了能適應更多不同場景的“砍價”,我們來研究一下砍價策略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砍價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談判過程,而商業談判是有一系列方法論的,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獅子大開口”,與基於經驗的策略“從腳脖子上砍”類似,本質上就是在開局的時候就開出高於預期的條件,讓雙方都有談判的空間(不能一下子暴露自己的底線);再輪番交涉,界定雙方的能接受的中間值,達成一致。

也就是第二層思維模型,談判方法論。

3. 第三層學科原理型

不管是“從腳脖子上砍”的經驗,還是談判方法論,這背後共同的原理,其實是利用了心理學的“錨定效應”(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這裡雙方開局時的初始價格即為這次事件的參考錨。這是第三層,基於心理學的學科原理思維模型。

4. 第四層哲學視角型

這所有砍價經驗、談判方法、心理學科的背後最底層的思維方式,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尋求博弈中的優勢,這是第四層基於哲學視角的思維。

所以,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可以從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和哲學視角四個層析思考追問。對問題的理解越深、維度越多,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率也會越高。

下次再遇到“價值估測”類的問題,如比如生活中的砍價,工作中薪資待遇的溝通,商務合同談判等不同場景時,都可以這套“砍價策略”去博弈,獲得優勢。

二、如何構建多元思維模型?

如何構建和掌握多元思維模型?本質上是對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人和事,有意識的多一些更深層的思考和歸納總結,形成自己的多層思維模型,並應用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場景中,日常的兩個途徑:讀書和讀人。

1. 讀書

讀書很多時候確實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發,打破一些思維盲區,但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多的應該是能汲取其中的養分並改變行為方式。我以前的讀書筆記大多數只做到了金句摘抄,並沒有做到真正的消化和吸收。

那麼如何能有效的閱讀一本書呢?我的理解是分三步走:

  • 第一步,瞭解文章的基本觀點和主旨。能梳理出文章所表達的核心思想,特別是對於自己特別受啟發的部分;
  • 第二步,建立與文章主旨或者啟發點的聯繫。回顧自己的經歷或者知識結構,與啟發點產生關聯,一般能給予你啟發產生共鳴的典,一定是自己有類似的過往經歷;
  • 第三步,舉一反三的應用。聯想未來一些類似的場景,可以如何應用。

將如何與不熟悉的人破冰溝通作為多元思維模型的一個案例進行分析,其經驗方法是:首先可以對對方熟悉的領域進行提問,然後再慢慢打開話匣子開始溝通聊天,最後再慢慢引導出自己真實的問題。這背後的底層原理是:

  1. 從心理學角度:人需要被尊重,當向別人在其擅長的領域請教問題時,滿足了對方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2. 從系統科學原理:這裡出現了自己、信息和對方三個要素,原來只關注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當換個視角,關注到還有信息和對方這個角度的時候,就會想到該讓對方說什麼。考慮的系統要素多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也就多了。

這個啟發點,讓我回想起第一次出差時,面對大多數的陌生人,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而最後與別人開始聊天的契機是,有人主動過來問我的身份以及公司的業務,這個時候其實算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才開始慢慢溝通起來。其實現在想想,主動與我溝通的人,可能也是基於這個經驗方法。

舉一反三,不管是出差、或者飯局等陌生人多,容易尷尬,溝通場景,也就都可以用這種破冰技巧來打破僵局。

2. 讀人

在工作中,你會發現那些厲害的人,他們有一點共性,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那些所謂的思維方式已經變成了他們的直覺,所以定位以及解決問題又快又有效。

讀人,即學習並挖掘優秀同事身上的“隱形知識”,並內化為自己所用的思維模型。如何讀人,我理解與讀書類似,也是分為三步:

  • 第一步,觀察他人是如何思考問題?做出決策的依據是什麼?
  • 第二步,對我有什麼樣的啟發?可以提煉成哪些思維模型?
  • 第三步,聯想哪些場景可以應用這些啟發或思維模型?

比如,在我近期的工作中,產品上線了部分功能後,接二連三的出問題,上線效果不符合預期。根據我的經驗,這種問題首先需要復現,再定位原因,但是由於測試環境與真實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問題難以復現,困擾了我很久。

而在一次周例會的討論上,別人基於結果倒推出,可能是產品功能設計本身就存在邏輯缺陷。這種逆向思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不僅僅是解bug這種場景,比如在項目管理中,由於一些不確定因素導致排期不好確定的時候,也可以使用這種逆向思維,去倒推制定進度計劃。

三、總結

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好好思考》這本書從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以及哲學視角四個層次的思維模型,解釋了很多問題背後的相通原理,給了我們一些針對不同場景,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和方式。

如何構建這種多元的思維模型,在平時的生活或工作中,有方法的讀書和讀人,20%的觀察和輸入,80%的思考、輸出和應用,舉一反三,也許事半功倍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