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小孩很任性,一點小事不依她就哭,地上打滾,怎麼辦?

雄之介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這個主要是因為慣性,就是老人說的“慣的”。

這個做父母的有很大責任的,不能什麼事情都順著寶寶,不對的要和他們講道理,5歲孩子其實基本都懂了,道理要講給他們聽。

不管他們聽不聽的進去,做父母的要先講,講了過後一般基本都是沒用的。他們還是繼續哭,地上打滾。這個時候要比耐心了,他哭就讓他哭,打滾也讓他滾,不要管他。就像斷奶一樣,開始哭,你要狠心,別寶寶一哭,大人就受不了,把奶又給他吃了。打滾和哭一樣,你幾次不理他,寶寶就感覺哭沒用了,哭的次數就少了。等他們哭停了,不打滾了,再給他們講一次道理,這個時候講道理,他們一般都能聽一點。

講道理的同時,要恩威並施,要引導引誘他們,要她們做的好了,聽話了,要獎勵他們!和大人上班一樣,老闆給會給小恩小惠引誘你們上班,給你們動力,其實是一個道理。

主要就是剛開始要狠心,跟斷奶時候一樣的狠心!幾次一整頓,自然就好啦

個人方法,不喜歡,感覺不人性不要噴!謝謝啦!


農村小四在城裡


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正確的引導。小孩子的任性,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想問題。才會找出小孩子身上的原因,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會有所幫助。

我家裡面就有這麼一位,今年八週歲了,現在讀二年級一班下冊。現在他的需求比以前明顯的少了很多。

在四五歲的時候,也是讓我們頭疼不已。今天要這個玩具,明天要那個玩具。如果你沒有跟他買,他是又哭又鬧。搞得我們作父母的心情也很煩躁。

剛開始的時候,沒辦法只能他要什麼,我們就給他買什麼,後來家裡面玩具就越來越多。當他快要到六歲的時候,事情就發現了轉機。他有次在醫院看病,他又很想要玩具。

我們為了讓他打針,所以也跟他買了玩具。後來旁邊一位大姐跟我們說,小孩子小的時候不要一直慣著他。否則長大之後,他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對父母管他也會有一種敵對的狀態。

再後來他需要什麼東西,我們就找一些其他的理由迴避了他。有的時間他需要的玩具沒給他買,他照樣是又哭又鬧。

我們的選擇是不予理睬。等他哭完之後,我們在旁邊。才跟他討論,為什麼不跟他買玩具的理由?當時他也沒哭啼,也沒有吵鬧。選擇了默認,這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後來讀幼兒班,直到讀小學。他再也沒有讓我們跟他買過玩具。當我看見玩具的時候,問他要不要買。他會跟我說,玩具太貴了不買算了。

其實小孩子他們有一種慾望,當我們不願意跟他買東西的時間。他會選擇哭鬧來達到目的。當父母不給他買的時候,他也是沒辦法。

久而久之小孩子的這些陋習,逐漸逐漸的就轉變過來了。當然要想改變小孩子的想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的耐心,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才有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個人對小孩子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文清哥


都是大人慣的,當苐一次的時侯就好好教育她一噸,五歲了才想起了教育得下很手了,一很很的打一屯,二讓她打滾不打滾打她一屯什麼時侯不打滾為止。這時侯家長不好好教育一次在大更不好管了。在大點十五歲以後那就是警察叔叔來管了。


社青國興


我家女兒也是五歲多,我不會慣著孩子,我們家寶寶任性的時候,我會先給她講道理,如果道理講不通,我就任由她先哭,地上打滾我也不管,只要確保孩子的安全就好了。

等她哭累了,鬧不動了,我就拿上一條毛巾給她,然後跟她分析,這件事情的對與錯。

如果孩子每次一任性,大人就溺愛,那麼孩子就會行程習慣,就會下意識的去苦鬧,因為一鬧,大人就會滿足她的要求。

所以有時候,還是要忍一下心,不要溺愛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痛苦和飢餓,才能懂事。

僅代表個人觀點


王一楠的幸福生活


5歲,正是規則意識、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一定要及時矯正!

俗話說:“三歲看大,7歲看老”,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我們應重點抓住這個教育的關鍵節點,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孩子在今後幼兒園畢業能迅速、自然、順利地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髮展。


5歲小孩之所以任性,一點小事不依她就哭,地上打滾,這首先跟家長的“嬌慣和溺愛”有關。不能什麼小孩問題都歸結於家長,但家長也要先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日常表現了過分的“寵愛”、過多地強調了“利己”,卻忽視了“德育”,從而導致孩子養成霸道、自私的個性。這其實對孩子是一種傷害,畢竟孩子要獨立走向社會的。

再就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家長必須要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言行、情緒,約束自己的衝動,三思而後行。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與訓練。

第一、情緒自控:包括不隨便發脾氣、忍讓、經受得住批評、承受失敗與挫折等;

第二、言語自控:不罵人、不講髒話、不插話等;

第三、行為自控:包括規則意識、堅持、不遷就、無侵犯行為等。

隨著孩子的成長,無論在何時何地做何事情,都會有一定的規則制約著他的行為,家長要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的理解和接受規則、維護和執行規則。那我們家長如何幫孩子發展自我控制力呢? 我們建議家長在對孩子教育的時候,把握以下四條原則:

第一、以身作則,家長要當一個活生生的自我控制榜樣;

第二、嚴格要求,柔聲說教,以理服人,反覆訓練;

第三、巧用激勵,獎罰分明;

第四、善用“冷處理”,延遲滿足。


具體執行細節就不多贅述,有興趣的話可以留言再溝通,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資優教育CEO吳新


很開心回答你這個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

都是個人經驗分享

很多人知道孩子有青春期叛逆,不知道孩子其實是分好幾個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嬰兒期,一歲內,什麼也不懂,完全由大人做主,照顧,飲食習慣,作息規律也是大人在培養,做為嬰兒一般就是配合,這個時候帶的方法好的孩子身體抵抗力方面就比較好,也不容易生病,體質好壞會影響人一輩子的脾氣秉性。一直生病的孩子脾氣相對身體好的孩子會比較暴躁。

第二個階段是1週歲到3週歲,入幼兒園之前,這個時候孩子要學習的東西特別多,開始牙牙學語,開始學走路,開啟人生的探險之旅,探險地就是自己的家,這時家長的方法就決定孩子以後的脾氣秉性。有的父母是開放型,讓孩子去探索,磕磕碰碰,心疼但是不阻止,有的父母很保守,總是阻止孩子探索,把孩子過度保護,很多該她去做的事都替他們決定好了。

到了第三個階段,入幼兒園的年紀,孩子基本已經懂得了很多語言。也學會一些基本的自理。比如會自己穿鞋,自己穿衣服,自己收玩具,知道了自我選擇,但是還不分對錯,一些孩子嬰兒時得到的安全感比較多,比如是母親自己扶養長大的,就比較順著大人的喜好安排,一些孩子這個時候開始叛逆,有的是父母陪伴過少,或者隔代扶養,內心安全感比較缺乏,也有一些孩子是有主見比較早,喜歡自己做出選擇,不順著他就哭鬧不止,這個年紀跟他講道理不要認為他不懂,其實他是懂的,父母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5歲了很任性,可能是前面的教育太過寵溺,孩子都是探索型的,不斷的試探大人的底線,這時父母或扶養人都不能堅持原則,每次讓孩子一鬧就得到他想要的,那麼他會一直用這個手段來達到目的,直到成年。

我們不難見到很多新聞,都成年30-40歲了,跟父母要錢要東西,不滿足就對自己的父母打和罵,我們覺得那些老人很可憐,孩子很可惡,其實就是從小在孩子該教育原則性上出了問題,不分對錯無限的滿足孩子。讓孩子沒有原則,只知道無限的索取,不懂感恩。

所以呢,從小教育比長大教育效果要好。





布丁橙子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關於5歲小孩很任性,一點小事不依她就哭,地上打滾,怎麼辦?以下是一些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這種任性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和放縱的結果。比如,父母總是在孩子哭聲的折磨下順從寶寶的心願。加上孩子的自制能力差、情緒不穩定、易衝動,經常以執拗發洩不滿,更助長了任性行為。有的孩子不聽話,父母感到無奈,於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導致任性的形成。任性的原因有下幾個方面:

  1.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

  兒童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往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家長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性,不讓孩子自作主張,兩者矛盾越來越激烈,孩子就越來越任性。

  2.家長孩子的遷就

  有些孩子的任性是家長慣出來的。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家長心疼孩子,不忍心拒絕,就儘量滿足遷就孩子。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任性的心理和習慣。

  3.家庭對孩子的管教缺乏一致性

  由於是獨生子女,幾乎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父母之間、奶奶爺爺之間、姥姥姥爺之間,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處理方式或者意見難免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一方批評孩子,就會有另一方甚至是幾方護著,次數一多,孩子有了優勢、有了靠山,任性就愈演愈烈了。

  4.家長對孩子教育方式不當

  家長對孩子的非份要求不理解,動不動就訓斥貶低孩子,不分時間、場合,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產生任性對抗行為。

  5.其他人任性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接觸的其他小朋友有任性的行為,比如鄰居家的孩子要玩爺爺的眼鏡,媽媽先是不同意,孩子賴地大哭,他媽媽就給了。孩子看到了這樣的行為,記在心頭,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也會如法炮製,大哭大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6.家長對孩子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聽話,爸媽開始還堅持原則,可當孩子繼續為所欲為時,爸媽覺得煩,認為“反正教了他也不聽”、“孩子還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會懂了”,而不再堅持。這些父母其實不知道,幼兒的自制力還沒有覺醒,他們大多都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

  孩子很任性怎麼辦?

  1.任性、哭鬧當孩子任性時,有的家長大聲訓斥、恐嚇甚至打罵,這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

  2.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裡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飢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3.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糾纏不休,這時,家長可以暫時不去理他,讓他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他就會停止。事後可以與他坦誠地交流,讓他說明原因。在這時再進行說服教育工作。這種方法對於理智水平較差的家長可能難於做到。

  4.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家長可以用電影、電視或圖書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體形象、具體情節和行為活動給孩子看或講給孩子聽,使他從中受到暗示,得到啟發和教育。








慕小喬


五歲的孩子智商是很高的。當他得不到滿足時他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實現他的想法,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哭鬧地上打滾,現在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非常溺愛孩子,捧在手心裡,哪捨得孩子地上打滾哭了才哄啊,所以每每使用哭鬧打滾來得到滿足就是他們的法寶。這就要看你是怎樣的家長了,如果溺愛孩子就一定哄他滿足他,他才不哭鬧不打滾了。如果你也用點智商應對他,讓他感受到這樣行為是不能達到他的目的的,時間久了他就不會再用這招了。應對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等他自己停止為止,你再跟他講清楚他這樣行為是錯的,後果是什麼也得不到,甚至還要得到小小的懲罰,比如他愛吃什麼,就罰他一天不能吃,他愛玩什麼玩具就一天不能玩,或者去哪玩就不去了,比如他想讓你陪他玩,你就讓他自己玩,讓他懂得有事要用語言表達,哭鬧打滾是行不通的,是會受到懲罰的。日子久了就養成習慣了。好的習慣和壞的毛病都是一天天一點點積累形成的!好的習慣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是家長必須負責人應該堅持做的事!往重了說能影響孩子一生的為人處世之道。


思羽77


家長碰到孩子任性,一定好嚴加管教,避免孩子越來越任性,但是教育孩子的手段一定要正確,不能又打又罵,這樣孩子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

任性,是獨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現為固執、抗拒、不服從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應,內心不服,父母不在旁邊時,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孩子不聽話,父母的要求和願望難以實現,父母就會對孩子不滿,就容易出現不理智的表現:有的會採用打罵的方式對孩子嚴加管教;有的對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則對孩子的要求妥協,天長日久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行為。

因此面對孩子任性,我們要採取正確的措施:

1.冷處理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採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這種“冷處理”的方法往往比較有效。

2.轉移注意力這種方法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3.提示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孩子上街總是哭鬧著讓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不要媽媽抱,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再帶你出去了。”

4.激將法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5.適當懲罰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擔心餓壞孩子,一頓兩頓不吃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不會有影響。





家有小子兩枚


孩子太任性,說什麼都不聽,你不依他就又哭又鬧的,非得跟你犟著來……其實,孩子這樣任性,是不是因為他心裡篤定了你肯定會依他呢?他知道你看見他哭就會心軟,看見他鬧就會慌亂,就會答應他的不合理要求。所以,任性就成了孩子的一項武器。

家長對孩子過多的愛也是造成孩子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任性,大多數家長都束手無策。那麼,任性的孩子怎麼教呢?一起來看下吧。

第一種方法:以退為進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個不能給他的東西時,媽媽可以這樣說:“這是媽媽的,媽媽現在不用,可以給你玩一下,不過明天你就得還給媽媽。”然後以退為進——第二天提醒孩子:“寶寶,把東西還給媽媽,以後想要的時候再跟媽媽說。”

第二種方法:預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所以建議家長一定要給他定個規矩,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規矩處理。比如和孩子約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須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餐,爸爸才能準時送你去幼兒園。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棄早餐,因為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一旦孩子賴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並告訴他:對不起,寶寶,我們有約在先,不能隨意破壞。

第三種方法:轉移目標

這種方法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第四種方法:冷處理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採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事後,家長可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第五種方法: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嚐到餓的滋味就會按時吃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