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服飾的意義與真正價值”

“服飾”這個在世界上有著悠久歷史的物品,為什麼今天還要討論其價值與意義,這則是因為有人對“服飾”沒有認識到位。

“服飾”原本的目的是為了避寒遮羞而誕生,到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們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中的某些物質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服飾”的最原本的作用又被擴大了。人們開始追求所謂的“美”,“服飾”或者說跟親切的稱為衣服,開始因為追求不同顏色有了不同的材料。最初用野獸的皮毛加以針線的縫紉開始出現了形形色色不同款式的衣服,而衣服也開始象徵著地位與榮譽。

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到秦國為相後來被秦王拘押,為了救自己出獄孟嘗君將一件白狐裘獻給了秦王的一個妾,後來才得以逃出。這故事力的“白狐裘”已經是被當做奢侈品了。“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唐代對於官服的顏色有著嚴格的規定:六七品官員著綠、八九品著青、一二三品著紫色。可見唐代已經根據官服的不同顏色決定官員的品級和地位。從元代開始“黃色”成為了皇家的專用顏色,而衣服上的圖案也被嚴格控制著。違反此類規定被以“犯御製”的罪名處置。而相對於傳統的農耕社會中的中國,最底層的人民對於衣服的要求其實還是遵照這最原本的價值。“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因為胡人的衣服短袖方便勞作所以在宋代時民間極為流行。

綜上衣服在古代就已經象徵著身份地位,以及人們愛美的工具。近現代,由於中國落後的科技水平,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外國商品打開中國市場不斷流入中國,中國衣服樣式再度受到了改變,甚至完全是國外生產。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仿照歐美和日本以及借鑑中國服飾的一些特點創造了“中山裝”這種衣服不僅僅穿著方便而且這是衣服第一次被賦予文化附加意義,如衣服前臉四個兜各代表禮、儀、廉、恥。門襟五粒紐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檢察權,這就是五權分立。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就這樣衣服的價值被再一次昇華。在到後來,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的樣式也變得多樣化。

而近幾年,大量古裝影視劇的拍攝,考古發掘,傳統文化的提倡。“漢服”重新進入的人民是視線之內。“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漢服的興起使得許多民間手工業者開始工作,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此傳承。在大部分年輕人裡漢服極受歡迎。這得益於社交平臺的而傳播,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文化節的開展。“漢服”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代表民族的服飾而是成為一種新的行業。

由統計圖可得數據來看,把“漢服”行業目前的前景十分廣闊。而消費者大多為女性而其中大部分人標榜自己是因為喜歡漢服文化。

其實對於“漢服”服飾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並且可以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一種渠道,但是個別人群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而不去了解其背後真正的文化價值,這樣是不值得提倡的。穿漢服更要了解漢服以及其背後的文化與歷史內涵。這是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並且漢服的觀賞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大於其本事作為衣服的價值而被當做一種奢侈品。所以人人著漢服是不會實現的,但是仍會引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而對於漢服這種作為新興行業的傳統服飾,已經漸漸被商品化。但仍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的體現。

綜上,服飾的本身作用是為了禦寒保暖,隨著歷史的積澱與需要才有了社會身份的象徵、傳統文化的象徵等價值。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與演變的最直接的表現,具有時代的特色,是歷史與文化的象徵,這才是服飾的意義。而我們對待服飾時,切不可本末倒置。以其作為服飾最基本的價值為基礎,以生活需要為準則合理看待服飾。

所以,正確認識對對待服飾,是我們也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做到的。

這是我的一個初中的朋友的看法,希望大家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