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存在與時間》《存在與時間讀本》《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咖啡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活出生命的意義》《活法》《鼠疫》《卡拉馬佐夫兄弟》《人間值得》。《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原作晦澀難懂,建議參考各位名家大師的讀本。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存在主義說了些什麼?(一)

在抗疫的這個特殊的時期,覺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究竟說了些啥?產生的背景是什麼?有哪些哲人在苦苦追問存在的意義或者人生的意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這一名詞最早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存在主義盛行,產生了一大批哲人和學者,比如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薩特、加繆、德里達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類歷史開始進入現代化階段,人類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科學、技術、文明,同時發現自己無家可歸、一無所有,這不就是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說的"越文明,越孤獨":

"從原始年代人們真實的質樸,到百年之後的人性淡漠,破滅輝煌。文明發展沒有帶給人們更多的和諧與共,互聯網也並沒有連起更深的交流之網,物質發展的社會中,更多的人在喧鬧之後,離散不再聚首;煙花散盡後,獨仰冷寂星空……"(節選自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個體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的"外人""異類",這時就亟需一種理論來化解這個危機,於是存在主義應運而生,成為當時的哲學潮流。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

一戰後,存在主義思潮氾濫,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但就存在主義哲思本身來說,則要再往前追溯100年,地標: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富二代,繼承鉅額遺產,專職研究神學與哲學,反對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單單是客觀存在,更重要是探討現實中的人生問題。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歷程。"天路歷程"就是克爾凱郭爾提出的。克爾凱郭爾這個念起來很拗口的丹麥人(港臺譯成"祁克果",說的也是他),怎麼就成了"存在主義之父"了?這是因為,克爾凱郭爾哲學中,人的存在第一次成為一切存在的根本。

克爾凱郭爾提出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審美的、倫理的和宗教的。審美的人,活在感覺、衝動和情緒中,生活充滿快樂和無聊,終究還是內心空虛。倫理的人,必須過有道德約束的生活,有善惡是非觀念,有責任倫理意識,但永遠不能獲得自洽,終究還是內心絕望。最終,人靠著

"最終一躍",進入宗教,在彼岸獲得希望,心靈最終獲得沉靜與安寧。

人在追尋"天路歷程"的過程中,會產生三種絕望,第一種絕望:不知道有自我,這是一種茫然無知的絕望,不知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應當追求的是什麼,被自身的各種慾望所控制。第二種絕望:不願意有自我,明知自己所過的生活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卻隨遇而安,隨波逐流,不敢有自己的思想與主張。第三種絕望:不能夠有自我,這是人生最深的絕望,明明渴望做真實的自己,然而生活與現實卻讓我們沒得選擇,成為了生活的奴隸,被人生的種種枷鎖所累,正如盧梭說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克爾凱郭爾認為,所謂"存在"並不是選擇這個或選擇那個,選擇善或選擇惡,而是選擇成為我自己。存在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就是自由,由此也就帶來了焦慮。禪宗二祖慧可,拜訪初祖達摩時提出的問題就是:"求大師為我安心

",其焦慮可見一斑。每一個人,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每天都會面臨不同的焦慮,所以求神拜佛也好,做彌散禮拜也罷,求的都是安心。大家還記得我以前推薦過的《遙遠的救世主》(改編成電視劇《天道》),男主丁元英在五臺山向大師求經問道,求的也是心安。

克爾凱郭爾的哲學為現代存在主義提供了最基本的概念(如恐懼、超越等),定下了最基本的調子——否定理性和人世間的一切,後來的存在主義大師,比如海德格爾、薩特、雅斯貝爾斯等人,都從克爾凱郭爾的哲學中得到了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