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書法,怎樣創作出書法作品的空間感?

憤世的qiaoge


我的理解,要突出表現書法作品的空間感,主要是在章法上作好文章。空間感的表述本身不太準確,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立體感或者說層次感。

反舉一例:等字體等字號的印刷體就不具備立體感、層次感。單字大小一樣、結字雷同、字距行距相同,遠距離看,就是一個平面上的整齊劃一的墨點,所以毫無層次感而言。



如何增強書法作品的層次感,抱庸有幾點粗淺的看法,拋磚引玉。

(1)就書體自然形式而言,篆隸楷書差一些,行書草書更具立體表現力。真書不如行書,正書不如拙書,字寫得越均勻越規矩,層次感就會越差。透視原理,近觀則大、遠觀則小,反之對映在書畫上,大即是近,小即是遠,字幅相同本身就說明它們在一個平面維度上。因此,書寫更為自由的行書草書,相對篆隸楷書而言,具有天然優勢。



(2)追求書法作品的層次感,章法上關鍵要把握以下六個要素。①單字的點畫的,肥瘦相間。②單字的結構造型,疏密相偕。③字距行距,依據紙幅與字數合理佈設。④字間的“小大”之變。⑤墨色的層次變化。⑥書法作品氣韻上的動感。書法作品的立體感、層次感,全靠這幾個方面來表達詮釋,有針對性的對上述六個要素加以處理,就能構造出作品的層次感。

(3)核心關鍵在於一個“善變”,要心中裝著立體的格局,筆下演繹著流動的勢。六要素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不經過大量反映的習練,把握不準變的技巧,不僅構造不出理想的空間層次,反而會搞成一團亂麻。必須要千錘百煉,功到自然成。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空間感”一詞是西方繪畫的名詞,所謂“三度空間”是指高、寬、深這三個因素,中國畫無此詞,但不等於中國人不懂空間感,如山水畫的“平遠、高遠、深遠”三說正是空間感的具體說法,花鳥山水也都要用“留白”之法來體現空間感,或似無勝有,留給讀者以想象的餘地。

書法要不要講空間感,這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就單字而言,點畫猶如建築材料,而用一定方式接搭組合在一起,也如同人們平空造屋,這接搭組合方式之異便形成了不同的“間架”即不同的構築方法。現代書法常用“空間架構能力”一詞,與“計白當黑”說法不同,而實質是相同的,不論哪家哪派,也不論其點畫有何種稠纖肥瘦,剛柔方圓之別,在通過一定方式組合成字時,都是自覺不自覺地發揮了他們佔據空間的能力。

作為整幅作品,古人最注意的是“章法”,而章法本身也包含著空間架構能力的問題,傳統書法一般採用字距行距來處理空間感,更具體的技巧是通過字的大小、正側、疏密、筆畫粗細來調控空間感。但書法在空間感的形成上要比國畫難些,繪畫有“近實遠虛”之說,一般的處理方式是畫家用彩色濃淡來實現其“三度空間”的構想,然而書法的濃淡對比不容許象繪畫一樣強烈而細微,如果書法上也力求“墨分五色”,那麼書家的書寫速度及情感的表達往往要受到若干限制,不能隨心所欲了。

一般來說,用同樣濃的墨寫同樣的大小的字,而字距行距又大致相同,則難以產生空間感,也缺少讀者引起想象的餘地,而傳統書法的許多楷書行書作品皆有此通病,行草書及草書作品則勝其數疇。這是因為此二體書家更便於利用枯溼濃淡的墨色,長短不齊,粗細不等的線條來調節章法。傳統書法在章法上提供給我們的關於書法空間感的技術與藝術技巧信息,並非少得可憐,以下幾點可供書法創作之參考:

一、手札中由於尊卑關係所採用的縮格提行在行間及整幅作品中造成若干空白。

二、有意調節行距,使行距拉寬,克服悶塞之弊,如王獻之《鴨頭丸帖》及黃道周尺牘等作品,這種有意拉大行距的技術造成了整幅作品的空間感。

三、字距由均等變為不均等及至不受文字內容拘束而人為地拉大,如楊凝式《韭花帖》則是此方面的典型。

四、在墨色變化上由濃重較為輕淡,淡則有靈空之美感,人們易於從中領略其渾然忘機之趣,董其昌的作品可算一種典範。 五、少字書法所造成的多變的空間感最富創造生機,我們不妨揚棄其抽象派繪畫餘唾的一面,而借鑑其處理空間分割之技巧,作為中國少字書法,空間關係處理的僵化形成似乎應該加以變革,如雨字、三字、四宇,一定要寫在書幅的中間,然後前後加落款,越是少字,空間關係越難處理,在這方面借鑑一下篆刻章法也許不錯吧!

如果對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維知書法”,維知每天給您帶來書法知識和名家書法欣賞。

對於書法作品的空間感,你有什麼更好的見解呢?一起來說說吧!


姓氏文化普及


書法作品的空間感有平面空間感和立體空間感。

平面空間感指作品字的內部空間布白和字的外部空間布白。

立體空間感指書法作品給人現實空間的審美感受。

在繪畫中,通過透視處理,如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穿插關係,使人感受到立體的空間。

書法作品中的立體空間感是怎樣創作產生的?

現舉例說明:在王鐸行書作品《贈湯若望詩冊》中,(如下圖。)有些字較大,有的字很小。有些字筆墨濃重,有些字淺淡。這種有枯溼濃淡變化的書法作品,猶如夏天夜空的繁星,看上去感覺有的距我們近,有的距我們遠。有層次感,有空間感。











神韻軒書法


如何創作出書法的空間感?

牽扯到章法佈局如何,以及字法的布白,都有其影響書法作品的空間。

佈局,乃是章法,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組成安排,形式有多種,縱有行,橫有列,“縱有行,橫無列”,“縱無行,橫無列”

要求疏密合理,錯落有致,以取得特定的藝術效果。

對於書寫作品,可以先設計佈局,有空間布白,可大字一二個,爾後小字插曲,則有空間,另則說說正常書寫要注意什麼,才能有一定的布白空間。

有筆墨處見筆墨並不難,無筆墨處見筆墨猶難,要計白當黑,這句話,很難從表象理解,只有通過形、力、意去考量。

釋家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書法拓片,而證黑成了白,白成了黑。由此命題提出空間留白,實際就是一個黑白多與少之間的辨證。

多或少留空白是敗是成,看作品整個大局,看體現主客如何。古云,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長天共秋水一色,之渾然。

實際作書把握小處留空間,則有字有大小可致錯落,或在行列中可有字字錯落,字間可重筆中間或有輕筆,或有筆畫以點代之,何紹基翁常用之,時有點代橫代直捺。字中筆畫留隙或行間留布,或焦墨飛白,或草書一筆書而出豎通天地,如龍蛇狀,懷素之草常有大有窠擘小至蟻蟲,抑揚頓挫中有布白空間。總之疏密自有疏影,則有計白充黑,更有策劃之,留白尺寸可間之。縱橫有度,筆畫輕細,重粗相映帶。

大忌主客分明,主文要首,落款要富足,字要與主而比例得當,牽絲要比字系分出主客,絲者客也,字形筆畫為主也,絲者從者而飾也,過多有障礙字形美,每筆皆得張力,意境才令目觸有韻影,渾然一體,抑或墨白分明,或隱約或朦朧,或煙雲下房舍竹木,空白倒影,一切生機盎然,

虛實之筆,讓作品達到抽象與具像而形成立體感,空間是書法的至高的虛景應物之美。是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曠然之美。


狂喜淡墨a


學習書法,在我看來,其實最終的表現形式就是作品,用作品來表現書法作品水平的高低或者個人的審美是古往今來許多書法家的做法。另外,寫書法作品不僅能提供一種美的欣賞,而且還能幫助自己提高!

書法作品的空間感,應該說是書法作品裡面經常被提及的一個概念了。

那麼,怎樣才能創作和表現出書法作品的空間感呢?我覺得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字與字應該有間距,這是大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都會遇到的問題,字與字之間留出一定的空隙,讓每個字都能自由“呼吸”,給人的感覺也就是輕鬆的了!對於正書來說,例如楷書,篆書,隸書,它們之間的間距應該是相等的,這樣才能體現出真書的特點!對於行草書來說,這個間距卻不那麼確定了,因為行草書在字裡行間會發揮一定的藝術性。

第二,字的大小和筆畫的粗細應該有變化。一般來說,在一幅書法作品裡面,不可能做到每個字都是同樣大小的,那也不是書法的表現形式,我覺得,在書法作品裡面,筆畫少的字應該寫小,並且把筆畫寫得粗一些,而筆畫多的字就應該把字寫得大一些,而且筆畫就要相對細一些,這樣組合起來才更加合理,美觀和統一!

第三,對於楷書等正書來說,一般都要求橫成行,豎成列,這樣才能體現正書法度深嚴的感覺,而對於行草書來說,更加強調的是行氣的表現!其實有時候,空間感也不是刻意創作出來的,而是自然天成的!

第四,墨色的濃淡搭配,墨色的濃淡搭配不僅可以體現書法作品的空間感,還能體現書法作品的層次感,所謂墨色的濃淡就是寫字時候的輕重把握!這和我上面所說的筆畫的粗細字形的大小是有很大關係的!

雖然有這麼多的辦法可以表現書法的空間感,但是書法作品還是要遵循“貴在天真,妙在自然”的法則,過分追求空間感反而是不好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筆尖寫字課堂!


筆尖寫字課堂


對於書法本人只略知皮毛。對於美術三度空間能知一二。繪畫講究三度空間,指長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縱深)三種因素構成的立體空間。

中國畫講究平遠、高遠、深遠,包括留白,透氣等等。國畫這種繪畫技法跟書法空間感大至相同吧。



一幅書法作品跟一幅中國畫異曲同工,都是用毛筆,墨,宣紙創作而成。書法作品是以漢字為主體,國畫作品以物象體現構圖效果。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首先要有實用性與美感。好的作品在字的大小,筆劃長短粗細,要安排恰當。和國畫一樣要有留白,有疏有密,才能夠體現作品空間美感。


書法空間表現手法是在平面宣紙上筆劃與筆劃之間穿插,從一點一劃,縱橫交錯,使字的結構產生美感。在整幅書法作品中也要根據文字多少,安排字的大小,線條粗細,留出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適當空間。一幅書法作品如字太大,留白太少會顯得擁擠,相反顯得空曠,單薄。這是我的看法。
一幅書法作品空間感處理不好,在行家看來,書法再好也不能算是上等作品,可見空間感的重要性。以後自己多練習書法。理論知識方面要多看一些書法家的心得著作。臨摹一些書法家的作品。可能會悟出更多的書法知識。繼續努力學習吧!


大山112731471


對書法的空間感我先做個解釋,“空間感”一詞是西方繪畫的名詞,所謂“三度空間”是指高、寬、深這三個因素,中國畫無此詞,但不等於中國人不懂空間感,如山水畫的“平遠、高遠、深遠”三說正是空間感的具體說法,花鳥山水也都要用“留白”之法來體現空間感,或似無勝有。

所以我想分享自己的觀點。我有以下觀點:

1. 章法或者手札中由於尊卑關係所採用的縮格提行在行間及整幅作品中造成若干空白。

2. 有意調節行距,使行距拉寬,克服悶塞之弊,如王獻之《鴨頭丸帖》及黃道周尺牘等作品,這種有意拉大行距的技術造成了整幅作品的空間感。

3. 字距由均等變為不均等及至不受文字內容拘束而人為地拉大,如楊凝式《韭花帖》則是此方面的典型。

4. 在墨色變化上由濃重較為輕淡,淡則有靈空之美感,人們易於從中領略其渾然忘機之趣,董其昌的作品可算一種典範。

5. 少字書法所造成的多變的空間感最富創造生機,我們不妨揚棄其抽象派繪畫餘唾的一面,而借鑑其處理空間分割之技巧,作為中國少字書法,空間關係處理的僵化形成似乎應該加以變革。

6. 作品的整體佈局。

7. 落款的構思與佈局分配,上下,左右呼應都影響整個作品的空間創作效果。

以前觀點供參考。謝謝




子堯群覽


自古至今,有許多書家有提到書法的空間感,其實不外乎以下幾點,點畫、線條、用墨、章法、布白等等。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中對點畫線條作過形象描述,“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每作一放縱,如萬歲枯藤”通過對自然物象進行比喻,給人給人以生動的書法審美感,也從另一方面描述了點畫線條的空間感。

清人華琳在《南宗抉秘》中談到書法,通過墨色變化帶來的幽遠天際的空間感覺,“疏密其筆,濃淡其墨,上下四旁,明晦借眏”。要想掌握好書法空間感,還要多練多寫,多多用功去琢磨/[成功無它、用心而已]






筆尖上修行


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就在於充分運用毛筆的特點寫出令人痴迷,陶醉,欣賞的字文。不僅字要寫得漂亮(所謂漂亮就是要中規中矩按照對真(楷),草,隸,篆古而往之的傳承要求寫出字文),還要每筆每劃都有出處,體現出字與文,字與詩等的內涵聯繫與誇張。要表現這些內容就要有空間感。淡空間感決不是簡單的字與字的橫豎間隔結構問題,要用書法寫好字文之前是要有許多功課要做的。只有做好這些功課才有可能寫好書法,處理好字與文的空間感問題,才在字與字,字文間處理上不拘泥,不匠器,不照葫蘆畫瓢。首先增強對文字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其中包括對古文字,對古代漢語,對古典詩詞,對文言文等的學習積累和理解。歷朝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之所以被人拍案叫絕是和他們長期的文化積累,文學素養和對古文字深刻理解分不開的。看似他們揮筆寫就一幅字文用不了多長時,但其背後為寫就的字文積累了多少知識,下了多少年的功夫。其次每一位書法家同時都是藝術家,文學家,鑑賞家。甚至是詩人,畫家。看似簡單的一篇詩文的佈局,可哪一筆,哪一劃不體現著書法家們的文化底蘊及長期對中國文字,詩文的揣摩,修煉與理解。這樣飄移出來,流淌出來的字文的空間感才讓人看得舒服,自然,合理,不拘泥,不匠器,不是生搬硬套。


孫舉海sunjuhai


對於怎樣才能創作出書法的空間感?在此敝人淺談一下自已的看法,不當之處歡迎各位方家拍磚。

所謂的空間感,簡言之就是時間差。而就書法空間感來說:就是以書法的表現形式進行的一種古、今對話。即要個進行古與今人的對話:

一,首先要有一定的書法理論知識和書法技巧實踐。書法是以點、線為表達形式的一門精美藝術。就象王羲之的《蘭亭敘》,當您欣賞蘭亭敘那種線條美感之時,亦彷彿看到了晉朝文人雅士的灑脫。

二,法度

對書法而言,真、行、草、隸、篆門類繁多,但各有法度,就象當今的交通,車輛種類再多但都要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不可越規。書法謹守法度,傳承古人書寫中的筆法、筆韻,才能與古人先賢進行心靈的對話,否則任筆為體怎能創作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感的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