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興化市古稱昭陽,又名楚水,名稱“興化”取“興盛教化”之意,是一座歷經2300多年滄桑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薈萃、物產豐饒和名勝景觀眾多而聞名於世。誕生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等世界知名文豪和書畫家。東嶽廟大殿、李家船廳等明清建築,飛簷斗拱、結構精巧,近年來,稱之為世界四大花海之一“千垛菜花風景”聞名遐邇。新闢景區烏金蕩公園、拱極臺、海池河、上方寺、“全國最美油菜花海”千垛景區、徐馬荒、李中水上森林公園等,又成為華東地區休閒遊玩的好去處。興化自古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自南宋至清末,從這裡走出了262個舉人、93名進士、1名狀元。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吳甡三任宰相……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朱宜華 攝

僅貫穿老城區中心東西大路兩邊,就有多個歷史文化景點。從西向東而行,第一站就是興化城隍廟,創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弘治二年(1489年)初建正殿,萬曆十九年(1591年)建儀門,天啟四年(1624年)建後殿。城隍廟自創建後歷經宣德五年(143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崇禎四年(1631年),和清代至光緒年間,先後由地方府、縣官員和廟的主持負責維修或擴建。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整個城隍廟的建築群和構築物自南向北的序列為:屏牆、外石埕、廟大門、前內埕及甬道、儀門、戲臺、後內埕及甬道、月臺(正殿丹墀)、正殿、後殿。另正殿前東西兩廡(十八司),正殿東邊為如心社,右邊為體仁堂,清同治及光緒年間地方人士在此設立慈善組織,在西邊還建了道居、客寮、保管室及炊事房等。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隨後第二站是劉熙載故居,位於興化市小關帝廟巷3號。1990-1991年依原貌稍作移位復建。坐北朝南,南北兩進。故居內陳列劉熙載石刻遺像,反映其生平業績的漆制的組畫,“性靜情逸”匾額,清式傢俱及劉氏遺物,當代名家手跡,學術研究資料等等。建築面積38平方米,佔地200平方米。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鄭板橋紀念館是中國歷史人物紀念館。1983年11月為紀念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而建立。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昭陽鎮。該館藏品1181件,其中鄭板橋書畫墨跡33幅,金農、閔貞、鄭鑾、劉熙載等人的書畫348件,當代名人為紀念鄭板橋、施耐庵而作的書畫833件。該館基本陳列為“鄭板橋生平及藝術成就”。 陳列“昭陽鄭氏家譜”、板橋老人的遺物、7種版本的《鄭板橋集》、板橋墨跡的複製品和照片以及有關的研究論著、資料和劇本、金石、傳說故事等。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朱宜華 攝

從博物館有通向李園的蹊徑,李園最有特色的景點船廳建於清咸豐年間,是揚州富商李小波家花園的一部分。大門朝東,有門樓隱壁二門、南北耳房、前庭井、坐北朝南花廳。入李園園門便是船廳,開闊一間,進深七間,內外形似遊船。西側有踏道似跳板,有坐登欄杆,室內有楠木雕落地荷門。廳頂捲棚歇山瓦頂,船廳西首為船頭有漢白玉船樁,船廳西南沿廊至方廳、接桂花樓又庭園花臺、古木參天,幽靜典雅,具晚清風格揚州園林特色。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朱宜華 攝

到了興化,不得不看四牌樓。這四牌,也叫“四攢坊”,看上去也就像個涼亭似的,外表看沒什麼特別的地方。 然而,走進這貌不驚人的“亭”內,仰首望去,卻有了一番別有洞天的感覺。上面是層層疊疊、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書法匾額。啟功、沙孟海、趙樸初等47位當代書法名家的墨跡相互輝映,讓人目不暇接。小小四牌樓,能讓這麼多名家青睞,足見其分量。四牌樓最初建於明代,裡面陳列著宋至民國初年興化籍名人孝子、名宦良臣所獲得的匾額,供鄉人瞻仰與學習。這些匾額大都由當時的統治者親書或頒發,傳承至今,當屬不易,可惜“文革”中,樓毀匾散。上世紀80年代,興化市重修四牌樓,基本按原貌建設,佔地面積比歷史上擴大了近一倍,也從民間收集到樓中原匾7塊,但原來的字跡均已模糊得無法辨認,所幸的是最具象徵意義的樓頂的“五嶽朝天”仍然是舊時的飾物。

興化博物館的高春麗曾為10萬名參觀者講解過四牌樓,她說,原來這樣的建築全國有兩座,但重建的僅此一座,其建築風格和陳列特色是獨一無二的。在興化,關於四牌樓的相關文獻資料,沒查到可考的文字,可相關四牌樓每塊匾額的故事,卻在老百姓世世代代的耳聽口傳之中流傳至今。“五朝元老”匾,就是為明朝名宦高谷所立。高谷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宦海沉浮40年,清廉正直,持議公正,不避權要,遇事無偏私,名震朝野。直至歸後,隱居故居,仍居低簷小室,與民居無異。
“烈孝格天”匾,則濃縮了清代平民陳嘉謨捨身替父鳴冤的故事。陳嘉謨的父親蒙冤入獄,他赴揚州府申冤無效。絕望中,陳嘉謨在揚州的鈔關河自盡示冤。被人發現時,他的頭髮都豎立朝上,終感動官府,為其父平反昭雪。朝廷為褒其烈孝之舉,賜匾懸於市井。
瞭解四牌樓的相關故事,不免讓人對興化這塊土地產生敬意。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八字橋位於興化老城區中心地段,即四牌樓東側,東城內大街與北城內大街相交匯處,橫跨南北流淌的北市河上的一座單孔花崗岩石橋。據《成豐重修興化縣誌》載:“一名登瀛,東來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兩橋跨之,參差如八字,曰八字橋”。

據有關史料記載,八字橋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距今已有近540年曆史。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興化知縣陳宇對八字橋進行大修,並在橋上建一座八角重簷高大的凌霄亭,上懸“宰相里”金字匾額,以與橋西約100米處的“狀元宰相”李春芳故居——元老府相對應。同時又在八字橋東西兩側商鋪的牆壁上嵌入由李春芳之孫、明禮部尚書李思誠,明南京戶科給事中、禮部主事黃建中,明兵部左侍郎魏應嘉撰寫的《碑記》。此外,知縣陳宇還在橋上建一座旌表李春芳之女、國子監生王之麟之妻李氏的“節孝坊”。此後,八字橋曾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清嘉慶年間(1796至1820年)得到修建,特別是清嘉慶年間興化富商金氏出巨資,用花崗岩長條石更換原來的青條石,使之更加壯觀、結實,而成為興化明清時代88座磚、石、木橋樑中的最負盛名的石橋。
在八字橋廣場上,有3塊創意獨特的地雕:刻有“昭陽十二景”的興化古城池圖;春花、夏荷、秋雪(蘆花)、冬泉四季地雕圖;還有城市中心原點圖,清晰地標明瞭興化的海拔、四季溫度等。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東嶽廟是興化市當地著名的道教古蹟。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道教場所。它位於城內東大街,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東嶽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因廟內供奉東嶽泰山神而得名。首任住持姜可常,為全真教劉長春一脈嫡傳。尤為著名的住持當屬明代陸西星道長,他創立了中國道教內丹東派,又有《南華副墨》、《方壺外史》、《愣嚴述旨》、《愣嚴經說略》等著作問世。在學術界亦有陸西星是《封神演義》封神演義的作者的說法。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東嶽廟建築恢弘,佈局嚴正,尤以大殿最為久負盛名,民間有興化籍狀元宰相李春芳為孝敬父母而修東嶽廟大殿的傳說。更是為其增添了幾許傳奇的色彩。1986年,東嶽廟被興化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來興化市委、市政府又將東嶽廟的使用權由市文化館移交給市道教協會。並投巨資修復建設。完建後的東嶽廟,包括牌坊、山門、戲樓、四聖觀、呂祖壇、財神祠、五嶽樓、鬥姥宮、長生院、竟渡廟及生活、消防、商業設施等。相信歷經滄桑歲月的東嶽廟,將再次煥發光彩,成為興化市道教活動的核心場所和群眾遊覽觀光的勝蹟。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興化成家大司馬府是明代兵部尚書成璡的府第,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成璡,字公楷,明初興化人。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以貢生入仕,歷官代州學政、蔚州知州和北平佈政參議。後以參加“靖難之役”有功,先後被贈封吏部左侍郎和兵部尚書。成璡為明永樂、成諧為明嘉靖兩朝以身許國,故匾曰“兩朝忠藎”。藎者藎臣,即忠臣。朱熹解雲:“藎,進也。言其忠愛之篤,進進無己也 “文革”間,“兩朝忠藎”的匾被作為“封資修黑貨”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堆進了廢木料中。然而竟因此倖免於難。1990年重立時,乃以原匾略加修繕懸於四牌樓上。這是興化四牌樓四十七塊匾額中唯一的一塊原匾。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補鍋匠、箍桶匠、篾匠,在許多人眼裡這些行當只能是兒時的記憶了。可是,在興化城區新投資1200萬元建成的“非遺”展館和老行當攝影展館裡,一批消失的老行當、老字號正在“復活”。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在“非遺”展館,漂洋過海的竹泓小木船、沙溝大魚圓、安豐三臘菜、中莊醉蟹等製作工藝,以及漁網編制、根雕藝術等一應俱全。與之相鄰的興化老行當攝影展館裡,那些早已不見蹤影的手拉風箱、白鐵匠、老銅匠、老扎匠、修筆匠等, 2008年前,這座建築因年久失修,木材結構嚴重腐爛,泥土牆體早已風化,曾面臨著被拆除的困境。當地不少有識之士痛心疾首,發出呼籲。市政府順應民心,終於還是把它保留下來,並承諾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照原始資料組織施工,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三道長廊和庭院,院外周圍以小青磚側鋪路面。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這裡,目前還有反映興化民俗的主題展覽。如今,我們看到的就是修葺一新的成家大司馬府。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興化市東城門外,有一條明清衢道,古名通泰。清代起稱作東城外大街興化狀元坊。稍東有一條向北伸展的狀元巷,是明嘉靖年間狀元李春芳早年生活的地方。少年李春芳刻苦好學,獨自在勝湖裡土神祠裡讀書。祠三開間,三進兩天井,後進清靜。地方誌稱此地為“明少師李春芳讀書處”。李春芳二十一歲中舉,為考取狀元又苦讀了十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李春芳再赴春闈。行前一夜,又獨宿少年時讀書的土神祠中,夢見脫兔滾地為鹿,被他擊中其首,醒後頓覺信心百倍。隨後回祖籍句容祭祖,夜宿蕭寺,留詩僧房壁間:年年山寺聽鳴鐘,匹馬西風憶遠公,它日定須留玉帶,題詩未可著紗籠。第二年,李春芳中了狀元。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朱宜華 攝

元巷頭跨街的石牌坊,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單門雙柱。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李春芳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二零零九年一月五日,興化市修復了狀元坊。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在興化東城外大街上,有一處可與歷史悠久的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蘇州“雷允上”、上海“童涵春堂”等老字號中藥店相媲美,被興化及周邊地區譽為“四堂一齋”(四堂為鶴山堂、中和堂、復春堂、大生堂)的佼佼者——省級文保單位“上池齋”中藥店。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朱宜華 攝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六十年(1721)前後,深諳醫道的揚州人方石川在經過多次對興化醫藥市場考察之後,認為揚州府所轄興化縣為府內最大的縣城,醫學歷史悠久,名醫代有傳承,且名播大江南北,前來求醫問藥者為數眾多,居揚州府各縣及裡下河一帶之首,而缺少較為正規的藥號。於是,方石川率族遷居興化城儒學街南側。同年,方石川在通泰街(今東城外大街10號)靠近熱鬧非凡的城門口黃金地段,以重金購得坐南朝北前後三進兩廂一樓幾十間,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的明代建築,開設興化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家規模較大的藥號(前店後作),並根據《史記扁鵲傳》中“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典故,定藥號名稱為“上池齋”。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朱宜華 攝


從上池齋向南,穿過板橋步行街,便來到了紀念館所轄的鄭板橋故居,為南北8間的清代民房建築。粉壁黛瓦,蘭竹蕭疏,保持“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內不定期地舉辦小型書畫展覽,播揚鄭板橋的藝術成就。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蓋世,曾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領銜人物。鄭家世代讀書,可謂書香門弟。墨竹成了鄭板橋繪畫作詩最主要的題材。在他的筆下,竹也化作了一種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虛心勁節,可以說是板橋崇高氣質的寫照。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板橋文化園位於鄭板橋故居西側,雖然規模不大,但文化氣息濃郁,她是一座板橋文化藝術內涵十分豐富的園林,其對聯、匾額無不體現了板橋的思想精髓。臥聽軒是根據先生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意設計的,門口一副抱柱楹聯“能糊塗方為智者,肯吃虧不是痴人”詮釋了板橋先生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的思想。板橋文化園內的一方池水,定名為楚澤,水榭中“賒月”小匾,表明了板橋先生甘於清貧、守得寂寞的清高思想。園內的“蘭竹廳”是因板橋先生擅畫蘭竹而取名,此廳是先生生前寄居在“浮漚館”學習和創作場所的翻版。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板橋故居出來以後一直向西過去約500米就是重新翻建的儒學廣場, 儒學廣場原來叫文廟,也叫學宮和儒學,建於公元1026年,是范仲淹在興執政期間所建,是封建社會官辦的規範的教育場所,同時也是紀念孔子的場所,這是當時全國最早的學宮之一。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4500平方米的儒學廣場,形成了任大椿讀書樓、吳甡故居和高谷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景點。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朱宜華 攝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朱宜華 攝

一座城市的影響力與魅力,與文化軟實力息息相關。要建好城市,首先要護住這座城市的 “文化之根”,彰顯其文化品位。興化一直重文,歷史上出現過無數著名文人,如果是喜歡歷史與文化的自由客,不妨在此細細追尋一番。

祥泰之州—楚水流長

圖片提供:人文泰州

圖片拍攝:朱宜華 錢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