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歷史中的司馬孚似乎是個矛盾的人物:

一方面,他積極參加了消滅曹爽的高平陵政變,率群臣上奏廢掉了皇帝曹芳,位於西晉王朝開國元勳“八公”之首;

另一方面,小皇帝曹髦被殺後撫屍痛哭,向被禪代的皇帝曹奐表示自己是曹魏的“純臣”,在遺囑中稱自己是“魏之貞士”。這反映了司馬孚內心世界的掙扎,在儒家忠君觀念與家族利益矛盾形成的旋渦中掙扎。

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說司馬孚,就不得不說他和司馬懿之間的關係。魏明帝曹睿曾這樣說到,“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可見在曹睿看來,司馬孚好比“第二個”司馬懿。實際上,兩人不僅才幹相近,而且形影不離,配合密切。

司馬孚,字叔達,司馬八達之一,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遺傳了優良家風,自幼手不釋卷,廣涉經史,名聲才幹僅次於司馬懿。後在曹操的徵召下,司馬孚跟著哥哥司馬懿出仕,在曹植門下擔任文學掾一職,面對負才陵物的曹植,司馬孚多次直言規勸。不久,司馬孚出任太子中庶子,同哥哥司馬懿一同輔佐曹丕,成為曹丕的左膀右臂。


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曹操去世後,司馬孚穩定朝政局勢,為曹丕順利登基出力頗多,深得曹丕信賴,不僅加官進爵,還得以入宿皇宮禁地。224年,曹丕東征孫權,以司馬懿統軍留鎮許昌,而司馬孚則被曹丕外放為河內典農,以為平衡之策。曹丕臨終前,以司馬懿為託孤大臣之一,司馬孚則繼續留在外地為官。


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曹睿即位後,重新啟用了司馬孚,以其為度支尚書,總攬全國財政經濟。而司馬懿則活躍在魏蜀前線,統帥西線大軍與諸葛亮鏖戰。為配合司馬懿的軍事行動,司馬孚多次建議曹睿加強西線守備力量、興辦屯田水利,均被曹睿採納。不久,司馬孚升任尚書令,得以涉及政務,而司馬懿則升任太尉,不久又率兵平定遼東公孫淵,最終和曹爽成為曹睿的託孤大臣。


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此時,司馬氏在曹魏的權力達到了新高度,不過他們也遇到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挑戰。面對曹爽咄咄逼人的攻勢,司馬懿謹慎低調行事,司馬孚更是不管雜事,與世無爭。不過他們二人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在積極謀劃反擊。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司馬孚積極配合,帶著侄子司馬師控制了洛陽,在司馬懿誅滅曹爽,乃至之後平定“淮南三叛”的一系列行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為司馬氏掌控給局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當局勢穩定後,司馬孚便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未有染指朝政。司馬懿死後,面對侄子們對曹魏政權的步步威逼,作為長輩的司馬孚不僅沒有參與多次的廢立,還走上了另一條分岔路。

曹魏最後的忠臣

260年,曹魏局勢已經到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地步。魏帝曹髦心有不甘,率內衛討伐司馬昭未果被殺。在當時嚴酷的政治氛圍下,無人敢為曹髦奔喪。司馬孚聞訊後立即奔赴現場,他將曹髦的頭枕在自己的大腿上嚎啕大哭

“殺陛下者臣之罪”。曹髦死後,很多人建議以庶人之禮下葬曹髦,但司馬孚卻力主以王禮將其安葬,並最終被採納,時人無不感嘆。


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貶其為陳留王,令其前往洛陽附近的金墉城就國。當曹奐一行駛出洛陽城外時,已是耄耋之年的司馬孚拉著曹奐的手痛哭流涕的說道

“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司馬炎得知此事後不僅沒有降罪於他,還對其大加封賞,並給予最高的禮遇。


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在臨終前,司馬孚寫有《遺令》這樣描述其矛盾複雜的一生“有魏貞士河內溫縣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當以素棺單槨,斂以時服。”

司馬孚認為,他作為曹魏元老重臣,在曹魏生死存亡之時沒有像伊尹、周公那樣力挽狂瀾,使社稷傾覆,略有遺憾。同時,他認為自己兼有曹魏重臣和西晉宗室的雙重身份,在魏晉交替之際,也沒有像伯夷和柳下惠那樣偏激,在兩者之間做到了最大的平衡,對於飽受經學薰陶的他來說,已經是“立身行道,終始若一”


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西晉建立後,身為宗室族長的司馬孚受到了司馬炎的極高禮遇,被封為安平獻王,食邑四萬戶,其封國規制為西晉藩王之最。272年司馬孚去世,司馬炎以東漢東平獻王的禮制予以安葬,併成為西晉藩王下葬的最高標準。


既是司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後的“忠臣”,此人自詡為魏之貞士


但是司馬孚去世後,其後世封國卻迅速衰落,不僅地盤大為縮水,食邑甚至被削減至一萬戶,地位大不如前,而這很大程度上與司馬孚始終以曹魏忠臣自居是有很大關係的。這或許也從側面印證了司馬孚並非作秀,而是真正的曹魏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