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至察則無徒”?

活動中心17653708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句話有兩三個出處,意思是:水過於清澈了,會缺乏食物和養分,就養不住、養不活魚;人太聰明、太明察秋毫了,會太多看到別人的不足和短處,會挑剔和指出,就會失去夥伴。

這句話,現代人用起來,更多的具有負能量的處事思維:要得過且過,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充當老好人,要保持一團和氣,要裝聾作啞等等。否則,你就會失去更多朋友,失去人心,就會處處碰壁,事事不順暢。

在生活中,我們應當辯證的對待這句話,善於發現問題、客觀指出問題、合理協調問題,科學解決問題;善於客觀、公正的對待朋友、幫助朋友、團結朋友、善待朋友!





九思堂筆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古人的意思是,水太清澈了,藻類水草都沒有,食草魚類無法生存,那麼食肉魚類也就無法生存,再者極其容易被岸上捕獵者,諸如水鳥,狗熊,人……發現並捕殺;人太過於錙銖必究明察秋毫了就會招致禍端,被眾人孤立,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曾國藩早年剛正不阿,盡善盡美,力求做千古完人,眼睛裡容不下半點沙子,(曾經進入大清府庫清點銀兩為正視聽把自己衣服脫了個精光)今日彈劾這個官員徇私舞弊,明日舉報那個官員貪贓枉法,搞得大半個朝廷都風聲鶴唳雞犬不寧人人自危,以至於最後別人看到他都躲得遠遠的,被孤立了很久,及至不惑之年才慢慢悔悟……



楚襄蠻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此語為古聖人名言被收錄在增廣賢文之中。

此語為提示做人處事的原則,也為道法。

水大清則無魚:水太清則為清澈見底。其意不在有沒有營養而是在於能不能藏身。因為水清而可看到底,那魚兒如何能夠藏身而生存呢?

人至察則無謀:人過分的聰明,智謀超群,能提前預知(猜透)洞察天下之事,能提前看透別人的心思和打算。能提前判斷出對方的目的或行動路線。這就說明你是一個可怕的人或對手。(如諸葛亮和周瑜一般)。

另外過於至察的人,因為你太聰明達思了。你的智謀別人往往不及,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有誰願意和你同謀共事呢?如是這樣,成就和智慧永遠都屬於你,別人還怎麼踉著你混,別人何時會有出頭之日呢?

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世界上本就有聰明和愚笨兩種人。沒有聰明顯不出愚笨。沒有愚笨怎會顯出他人的聰明。

世界上若是把聰明的人減去一半,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愚笨之人了。因為世上就一半聰明人,一半愚笨人。若一半聰明人也被減去,那就說明天下都是一樣的愚笨之人了。也就分不出賢愚和貴賤了。


福自福地來wjf


這句話的上半句是“水至清則無魚”

,從整個這句話來看,就是用一個類比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的內涵。

這句話源自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的記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察”在這裡有洞察、知曉的意思;至,極致;“徒”,可以簡單理解為徒弟,在這裡的意思比較寬泛,也包含同一個陣營或者支持你的人的意思。

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水太清澈的話就不會有魚;人看得太清、太計較就很難有支持者或者合作伙伴。鄭板橋有“難得糊塗”的名言,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

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深諳此道,他強調用出世的態度,來做入世的事業。一次,孔子帶弟子云遊講學,路遇一個酒館,便要求弟子去酒館討要點吃的。酒館老闆聽說是孔子的學生,便在紙上寫了一個字來考他,允諾他通過考驗便可以隨意吃喝。弟子看到考題沾沾自喜,毫不猶豫地說,這個字太簡單了是“真”字。老闆搖了搖頭,弟子不解地去請教孔子,孔子看後說,這個字念“直八”, 老闆大喜,不絕稱讚。

弟子不服,這個字明明是“真”字,為什麼要念成“直八”?孔子教育弟子說:為人處世,無須事事較‘真’,你非要較“真”,焉不碰壁?

孔子的這個觀點在其思想體系中多有體現,比如君子之道的“君子和而不同”,以及最重要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中庸之道”。無不體現了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然,我們需要明白,“人至察則無徒”並不是是提倡毫無底線的和稀泥行為。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既要秉持寬容之心,又要堅守底線思維;高明而不精明,既遵循原則,又靈活運用完成任務;嚴格律己,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秉持寬容之心的人察

“人至察則無徒”的本意就是規勸人們要有一顆寬容之心,無論是對於一個團隊的領導者還是組成團隊的個體同樣重要。

對於團隊的領導者者來說,秉持寬容的態度待人,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使團隊的整體氛圍輕鬆和睦。如果一味追求明察秋毫的至察,其結果就是給團隊成員帶來巨大壓力和不適,終日的謹小慎微就會產生逃避心理與抗拒感。

對個人來說,如果眼睛只盯著別人的不足,斤斤計較於雞毛蒜皮的事,無疑是一種沒有朋友的行為。

恪守底線原則的至察

在保持寬容的心態同時,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必須要有堅定的原則和底線———水至清。

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水至清的原則和底線就是整個團隊可靠的凝聚力,也是領導者個人領導力的體現。它能夠為團隊提供一個明確的目標和為之奮鬥的堅實的基礎。

對個人來說,堅定的原則和底線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哪怕別人不一定認同。

不斷完善自我的自察

在工作與生活中,除了對待他人的態度以外,還有對於自己的要求——“自察”。所謂“自察”,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要全面地瞭解自己,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貢獻自己的力量。嚴於律己,積極改正自己的短處,從而達到對修身立德的促進。所謂“修身齊家”、“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道理。

博學多聞的智者,總是溫良謙遜;碩果累累的樹枝,永遠俯首躬身。天地之道,月滿必虧,澤滿則溢。

劉邦曾這樣評價自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的這段話,深刻的論述了“自察”的重要性。正因為他對自己有著客觀全面的認識,才能讓他看到團隊其他人的長處併合理利用。

綜上所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不僅僅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還通過一個“至”字表達了其中的辯證關係,為我們指明方向。也就是什麼情況下會導致“無魚”、“無徒”,如何做才能“有魚”、“有徒”。雖然這句話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如今它依然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燕子的濤寶


●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一語出自於《漢書.東方朔傳》。它是古人們從長期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至今仍然顛覆不破的為人處世之道。比喻一些精明能幹的人,屁股頭上挎算盤,過分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會換位思考,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能幹,計較別人的缺點與過失而不能容人,小氣並且還吝嗇,小肚雞腸。一切事情唯我獨尊。



說實話,社會上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包括孔聖人活到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則很難達到他那樣的境界。而人也是一樣的,俗話說得好,難得糊塗。做一個有方向有準則的人雖然是極好的,但有時過得太明白了也會讓自己感到累,在必要的時候放下身上那些所謂的原則對自己和他人或許都是一種好處,若是活的太精明,凡事都要算得特別清楚的話,也會讓周圍人覺得你活得太嚴肅,不好相處,這樣的人也很難相處到可以交心的朋友。



與其和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相處,實在是累。不如敬而遠之,不屑一顧。惹不起還不能躲起來嗎?

知足常樂於湖北鍾祥市2020.2.5日


知足常樂0724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禮記》,意思就是一個人過於追求完美,對別人太過嚴苛,就容易沒有朋友,甚至傷人傷己。

坦白說,很久以來,我更熟悉的是前一句“水至清則無魚”。只是偶爾的一次聽聞,方才真正理會到 “人至察則無徒”的深刻內涵。

1、看清一個人,只需一個小細節

聽說過這樣一個姑娘,為人熱情,做事也熱情,確是個好人,但太過精明,事事計較。所以她不是不願吃虧 ,而是壓根不吃虧。

比如,平日裡朋友一同出行或者聚會就餐,不管是誰先去結賬,她都會拿過小票看看,然後幾角幾分地算出來,甚至幫忙刷個公交卡也要報出費用。當然時下流行的AA制,大家在一起親兄弟明算賬,誰也不虧欠,總比一本糊塗賬好。

然而,有次別人幫著她從境外代購了一瓶化妝水,而她居然翻出購物小票,算出購買之日的時時價位折成人民幣給了對方,還另附了一句:我這樣算你不吃虧,我也不討巧。結果弄得對方很是尷尬。

其實,一瓶化妝水最貴能值多少錢?而信任和友情確是無價的。一瓶化妝水,看清一個人。

可見,做人不能太精明,否則怎樣深厚的情誼也會漸行漸遠的。

要知道,用自己看上去的小聰明,來對待別人的寬厚,實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成就一件事,只需把握一個標準

為人處世,是一門學問,值得用一生去學習。

但是,把握好一個標準,就不會有太大的落差。這便是:與人交往,不能太聰明,過於聰明的人會丟失朋友。和人相處,不能太“愚拙”,愚拙的人會被算計。

做人要懂得包容 ,要善於接納,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切不可太過主觀。畢竟,千人千面。一味地附和,就是缺乏主見,就是沒有原則。

這讓我想到了當年的張幼儀和徐志摩。即便徐志摩為了愛情拋棄了原配張幼儀,但是張幼儀離婚後依舊能夠和徐家的二老和睦相處,甚至在關鍵時刻為徐家人助一臂之力。這看上去有點不能理解的行為,不是張幼儀的不計較,而是她的寬容和仁愛之心,彰顯出她骨子裡的堅韌和溫情,用胡適的話說:張幼儀是個奇女子。是絕對令人欣賞的,也值得欽佩的。

而徐志摩呢,為了林徽因而離婚;為了陸小曼這個花錢的主,使得自己的父母傷心失望,使得自己的生活一片散沙。一生追逐愛情,卻被愛情折磨得幾近失去了尊嚴,年紀輕輕地因愛而離去,是遺憾更叫人反思。

可見,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線,該聰明時絕對不可以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切不可擺出一副聰明的樣子。

寫在後面:“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過於刻意,就會得不償失。做人如此,做事已然。人,不能太精明,更

不要把事情做絕,凡事都要留有餘地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何況,沒有人是傻子,有的人選擇緘默,是為了給對方留下餘地和臺階下,罷了;有的人選擇包容,那是因為他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


文如煙


“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話,全句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太乾淨了,沒有水草,沒有水中的蟲子之類,魚就不能在此生存;人過於聰明瞭,就沒有朋友了。

這兩句話最早出自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原文是“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後來班固《漢書·東方朔傳》又有引用:“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說帝王王冠前垂下的旒,就是為了遮擋視線,不要看得太清楚;塞上耳朵,就是為了不要聽得太明白。水太乾淨了就沒有魚生存了,人太聰明就沒有朋友了。原意是勸誡統治者對老百姓不能過於嚴苛,要有寬容之心。

現在這兩句話在現代漢語中已經精煉成了成語:水清無魚,人察無徒。凡事要辯證地看問題,同一句話,從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以對立統一。

一、自作聰明的人無徒

我們身邊是不是常常有這種人,他們覺得自己很聰明,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在有便宜沾的時候衝在前面,不能獲得利益或有損利益的時候縮在人後。他們這樣的人耍盡心機,還自鳴得意,覺得自己聰明絕頂。但是誰又是傻子呢?厚道之人看破不說破,但也會保護自己,對這些“聰明人”敬而遠之。

我就是個比較“傻”的人。有個同事很精明,工作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工作量就像一塊蛋糕,你少吃一口,別人就要多吃一口,總量是不變的。大部分的工作我做,但獎金還要平分。他這個人佔不到便宜就是吃虧。要命的是他口才好,在領導跟前處處彰顯自己工作多麼勤勞,工作質量多麼高。我只想永遠避開他才好。

二、求全責備的人無徒

過於追求完美的人對別人要求過高,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別人做事但凡有點小瑕疵就忍受不了。注意了,你的上司如果是這樣的人,就需要委婉地提醒他(她)人察無徒了。

還有一種人,他對別人的評判是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他過分要求別人的言行要符合或者滿足自己的標準,否則就覺得別人是錯誤的。需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人呢?百人百性,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而且某一個人的評判標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此時如果不能心懷寬容,那麼註定朋友會離你而去。特別是在這新世紀的時代,年輕人追求個性解放,更要求同存異才能相處長久。

作為家長或單位的領導,有時候更要“難得糊塗”,俗話說:不聾不痴,不做阿家翁。

三、但也不能姑息養奸

該“至察”的時候也要“至察”,凡事不能過於認真,但牽涉原則問題就一定要認真了。對於違反道德規範或觸犯法律的人或事,我們不能遮蔽雙眼,塞住雙耳。無原則的原諒,只會助長壞人作惡。

四、還要適可而止

凡事要把握“度”。水要清,但不能過清;人要察,但不能至察。留有餘地是最好的“度”,有句俗話,“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以上是我對“人至察則無徒”的理解。淡看雲起,靜觀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後女子淡看雲起,歡迎批評指正!


淡看雲起


這句話,其實是在說一個人為人處世的一種原則態度。

出處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是形容說人太多餘苛責精明就不會有夥伴,這裡“徒”指的是朋友的意思。

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第六十五。“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過於清澈的水,水裡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過於精明,就會沒有夥伴和沒有朋友。此後這句話延伸來形容,太過涇渭分明的人反而不被眾人喜歡。提醒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會讓大家覺得這人非常不包容,總是太過苛責,所以久而久之就不會有人願意和相處了。


延伸

  1. 這句話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的,主要是奉勸一些錙銖必較、對他人過於嚴苛的人。卻他們多給人留一些餘地。生活裡有很多人比較咄咄逼人,精明算計,容不下他們一分一毫的差池,極為的嚴格,以至於大家和他交往起來十分的畏懼 。

  2. 形容另一種看透還喜歡說透的人。人的本性也是喜歡偽裝,總喜歡拆穿別人的人,也是非常尖銳的,這容易讓人很不安,總覺得自己會被看透,所以也不喜歡和他相處。


久而久之,這些人就沒什麼朋友了,凡是都要有度,就算是他們出發點和角度都是對的,太多咄咄逼人,也是不太好的。人至察則無徒就是這個意思。


藝文範style


現在收藏劉文西王子武範曾吳修崔如琢的人多一些

範曾(1938.7.5-),字十翼,別署抱衝齋主,江蘇南通人,中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家、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南開大學、南通大學惟一終身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提倡“迴歸古典、迴歸自然”,身體力行“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美學原則,對中國畫的發展厥功至鉅,開創了“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先河。有二十四字自評:痴於繪畫,能書;偶為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史,通古今之變。

崔如琢,美籍華人,著名書畫家、鑑賞家、收藏家。1944年生於北京。幼拜師鄭誦先習字,長投李苦禪門下學畫。1981年懷揣800元美金,帶著夢想行闖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始涉足書畫、收藏、鑑賞等領域。11年後旅居香港,9年後再度迴歸故鄉——北京。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崔如琢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心繫祖國,致力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反對臺獨,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胸懷國內民眾,關注國內和諧。

吳 修,中國陝西籍公益畫家,國際六大策展人之一,評論家,鑑定家,收藏家,張大千門人,著名作家,全球十大著名風險投資家之一,【藝商聯盟】主席,【陝西老鄉會】會長。

原名吳海棟,祖籍陝西鳳翔人士,號雍州散人,字後山,美術學碩士,早年師出名門,曾留學海外,【國際商盟】創始人,【吳修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目前在全球233個國家與地區有商業分支機構與工作人員。

吳修先生在海外與國內政軍界、娛樂圈、藝術界很有影響力。

吳修先生作品多被國內外總統、高層政要,明星,商界人士收藏,2015年瑞士警方曾破獲一宗長期跨國仿作販賣吳修書畫案,讓這位隱居多年的藝術家走進中國百姓的飯茶閒談口中,目前各國藝術市場冒名仿作很多。

吳修、範曾、崔如琢2016年被網民譽為中國當代三大家。

官方傳言吳修為人孤傲、拒絕媒體專訪,很少參與藝術界活動、目前國畫4尺價格600萬~8500萬,性格古怪,一畫難求,從不復制,中外各國政軍商界每日坐飛機登府求作達官權貴名流很多,多是失意而歸。





阿瓦書屋


每個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會積累一些諺語、格言,特點是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於流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引用這些句子,並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這類格言、勸世文尤其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句。

《增廣賢文》中收錄了這句話,但是最早的出處有兩個,一個是班固的《漢書》,一個是《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

這句話使用了詩經中的比興手法,重點在後一句“人至察則無徒”。


字面意思是說,水太清了,魚就沒法生存,人太精明瞭,就沒有朋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水太清,裡邊沒有營養,魚就生存不了。一個人太精明,斤斤計較,對人要求太苛刻,別人就不敢靠近他,不願跟他做朋友。

這只是字面的意思,那麼背後的涵義是什麼呢?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在告誡我們做人不要太認真,或者“難得糊塗”,我認為這完全是誤解。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人至察則無徒”呢?

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要讓我們裝糊塗,不要認真,而是勸告我們做人要寬容大度,要有容人之心,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大致來說,寬容有內外兩方面的好處:

1、 對內

古人有“心寬體胖”的說法,放寬心胸,有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就沒必要跟人計較。

幸福主要依賴於身體的健康和內心的平和,心胸寬闊的人,內心也更容易保持平和,從而也就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2、 對外

李斯曾經說過:“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與缺陷,因而人與人之間存在分歧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我們能夠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不僅可以避免很多糾紛,還能交到許多朋友,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