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楷書寫得靈動奇妙,作品氣韻傳神而不呆板?

皇甫荔


唐代孫過庭曾雲:“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

什麼意思?他是說,寫楷書不旁通草意,那就很難成為佳品。楷書是點畫為重要的組成根本,卻靠使轉表達情感。


綜上所述,要想把楷書寫得靈動奇妙,氣韻傳神而不呆板,必須學習楷書的同時,還要進行行草書的練習。只是專一不變地學習楷書一種書體,是寫不好楷書的。


下面以書法史上四位大宗師為例。


一,鍾繇

三國魏時的鐘繇,被後人譽為“楷書鼻祖”。以輩份論,他應是書聖王羲之的師爺級別。

鍾繇的楷書傳下來的不多,以碑刻為主,有的厚重如《薦季直表》,開啟了後來唐代顏真卿的書風。也有的十分瘦勁,如《賀捷表》。無論厚重還是瘦勁,鍾氏楷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高古而靈動。

孫過庭說,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說鍾繇雖然不擅於草書,但他的楷書卻擁有草書的使轉縱橫的靈動之美。

以此圖中的“繇”和“無”為例,是不是筆意的邊貫和筆勢的飛動,躍然紙上?

誰說楷書必須要寫得讓唐代的歐陽詢、柳公權那樣法度森嚴、美術字一樣工整?其實,在楷書剛剛出現的時候,在鍾繇的筆下,它不僅擁有隸書的高古血統,還同時兼具草書的靈動。只是後來的魏碑的刀劈斧琢和唐代的法度工整,讓楷書變得整齊劃一、面目呆板甚至可憎。

學習楷書就要溯本求源,迴歸魏晉時本來的面目。


二,王羲之

王羲之在鍾繇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去除隸意,加以規範,讓楷書步入更加現代的審美之中,從而定型了楷書的樣式。

在發展楷書的同時,王羲之還進一步發展了行書和草書。如此集古今大成者,稱之為“書聖”一點不過分。看王羲之的楷書,雖然在體勢上比鍾繇更加現代,但靈動之美卻依然保留著。如果說鍾繇的楷書是高古厚重,那王羲之的楷書就是古雅流美,和東晉時代通行的魏晉風度。


三,褚遂良

在法度森嚴的唐代楷書陣營中,褚遂良是個另類。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筆意飛動,讓人彷彿看到他的筆尖在紙上跳躍書寫的情形。

難怪是唐太宗的書法老師,難怪是王羲之的隔代知音,褚遂良優秀地繼承了王羲之在楷書的靈動之美。楷書不是美術字,更不是後來的館閣體,而是書法藝術,是優美而飛動的存在。

正是因為細勁而飛動,有舞者之美,後來的宋徽宗在褚遂良楷書基礎上,進一步細勁和飛動,創造出“瘦金體”。


四,趙孟頫

趙孟頫在元朝也是一個另類的存在。

後來的楷書的四大家:歐顏柳趙,趙孟頫和三位唐代楷書大師並駕齊驅,充分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

事情的確如此。在蒙古人統治的時代,江南流美的二王書風,剛開始並不吃香,但在趙孟頫的堅持努力下,二王書風終於一統江湖。很多元代書家在趙孟頫的影響下,開始學習王羲之書法,甚至章草書的復古運動。趙孟頫以一人之力,在元朝承上啟下,開啟了明代的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繁榮。

細觀趙孟頫的楷書,他已經越過了唐代,直接取法魏晉,有效地規避了唐楷的過於嚴整教條的毛病。經他經常書寫的《真草千字文》為例,他確實是孫過庭理論的忠實實踐者,一邊寫楷書,一邊寫草書,草中有楷,楷中有草,草書筆意豐富的楷書,想不靈動都難。

趙孟頫在創作行書時,也經常是楷、行、草並行,時而楷、進而行、時而草,動與靜的變幻,充滿音樂的律動之美。


牧雲軒書法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楷書都有非常強的實用性,是書法家在書法創作過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種實用性書體。

但是,在眾多楷書的學習者中,九成以上的初學者都會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往往把楷書寫的死板、呆滯,匠氣十足。這實際上是楷書的歷史特殊性決定的。

縱觀中國書法史,五體書法(篆隸行楷草)中,楷書實際上是成熟最晚的一個書體。篆隸不必多說,先秦兩漢時期就已經成熟定形,而行草書是魏晉時期,經由二王父子等眾多書法家共同努力,達到了巔峰狀態。只有楷書出現時間最晚、形成最曲折。

從漢末時期的隸變,到魏晉時期的小楷,再到南北朝時期的魏碑、隋代的墓誌,最終,到了唐朝,才逐漸成熟化、法度化。而這一個過程,全部都發生在“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等書體成熟之後。

這就意味著,楷書在某種程度上是在“篆隸行草”的基礎上演變發展的,本身內部就有某些“篆隸行草”的因素在其中。當初學書法的人學習楷書的時候,因為本身就沒有“篆隸行草”的基礎,所以就必然導致他們的楷書天然的缺少了一種“篆隸行草”的先天“基因”。

這種“書體自然的形成過程”和“書法學習者的書法學習”之間,就產生了一種“不對等”的關係,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學習書法的人寫出來的楷書作品呆滯、死板、僵硬。

我們知道隸書最大的特點是飄逸浪漫,所以學習隸書之後,就不會有那種特別死板厚重的感覺了;篆書圓轉優美,學習篆書之後,就不會寫出僵硬的筆畫了;行書瀟灑流暢,學習之後,不會呆滯了;草書酣暢直爽,學習草書之後,就能自然流暢了。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這樣想:

那乾脆學習楷書之前,把篆書、隸書,行書、草書全部學習一遍,這樣楷書不就能寫好了嗎?

這個辦法雖然是好辦法,但是不太切合實際,要想把這四種書體全部學習一遍,耗費的時間將是無窮無盡的。而那種“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學習,也不利於我們深化理解書法的技巧,反而會讓初學書法的人養成一種浮躁的心性,今天換這個帖,明天寫這個帖,難有實效。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先學楷書,先把楷書的基本技巧學到手,技巧學到了,也就在技法層面上達標了,合格了。即便這個時候楷書的書寫仍然是有問題的,是死板呆滯的,也沒有多麼大的問題。因為初學書法的人,風格問題是最不著急解決的,因為它必須要耗費很多時間才能解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技法其實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也更為緊迫。

古人也曾說“字無百日功”,學習書法,技巧比較好掌握。當我們通過學習楷書,掌握了技巧之後,再去廣泛的涉獵篆隸行草,就可以彌補我們楷書中死滯呆板的弊端了。

因此,總體上來說,要想將楷書寫得靈動奇妙,作品氣韻傳神而不呆板,先老老實實的盯住某一家楷書字帖,仔細認真的臨摹,將書法的技巧學到手,然後,再去廣泛涉獵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用這四種書體中的某些神韻特質,去慢慢改造楷書死板、呆滯的弊端。


松風閣書法日講


蘇軾說,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意思就是說楷書難以寫得飄揚靈動,草書難以寫得端嚴莊重。

楷書尤其是唐楷,結構嚴整,法度森嚴,想要寫出如蘇軾所說的那樣——飄揚,的確需要對書法理解深刻。那麼如何將楷書寫得靈動呢?

首先,透過刀鋒看筆鋒。這句話是啟功先生所說的,告訴我們要通過碑刻理解古人刻碑前文字的本來面貌。碑刻文字,是古代工匠根據書者所寫的內容,用刀將文字複製到石材上的。在鐫刻的過程中,由於材料的不同,刻手會為了簡便省略很多細節,以致改變原本書法面目,字會變得越來越趨於規範很、規整。況且,鐫刻過程中,很多字的細節根本無法得以展現。

這就要求我們在看碑刻時,要根據碑刻反映的字的面貌,揣測古人當初書寫出來的本來面目,因為書跡能夠表現書者在書寫時候的細節,筆畫與筆畫之間的起承轉合、映帶連接,這對於我們將字寫得靈動是大有好處的。

其次,可以多參考一些比較靈動楷書,比如趙孟頫的《三門記》等作品,雖是規整的楷書,但它還稍稍具有行書的意味。用筆沒有一般唐楷的刻意注重起筆收筆,而是更加簡單快捷地書寫。其他還有一些楷書作品,比如褚遂良的《陰符經》、倪瓚小楷等,都可以參考。

再次,楷書與行草書互相參考。提起唐代,我們都知道唐楷,尤其是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創造了唐楷盛世。拋開褚遂良具有行書筆意的楷書不談,就看歐虞顏幾個楷書大家,他們除了楷書外,基本在其他書體上也都有很深造詣,比如歐陽詢《夢奠帖》《卜商帖》,行書與其楷書用筆一脈相承,可以給我們在行書、楷書如何轉換上帶來啟示。另外虞世南的行草書《汝南公主墓誌》,瀟散虛和、姿態風流,同樣可以佐證其楷書來歷。顏真卿更不必說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圓潤渾厚的用筆也是和其楷書一致的。這些我們都可以在學習楷書的時候加以參證,相信對書家其他書體的深入臨習,會對學習其楷書有很大益處的。

最後,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強化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帶關係,不要在寫字的過程中有太多的用筆動作。其實寫字的過程,是將學習過的用筆方法再現的過程,真正熟練了毛筆的特性,一些用筆動作是很輕微的,寫起字來是順暢的,是舒服的。太多刻意的動作,會消解字的靈動。對於字的結構也需注意,不應一味追求規整,而要多看古人字內結構的精妙處,什麼叫疏密有致、什麼又叫開合有度,說的是普遍道理,可最終要憑的,還是每個人對書法的理解。






書法苑


朱和羹《臨池心解》說:"楷法與作行草,用筆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筆出之,則全無血脈。″就是指寫楷書要有呼應關係。

一個字的所有筆畫不是獨立的,是有內在聯繫的,筆斷意連的,有生氣的一個整體。

楷書要寫出靈動傳神而不呆板的效果。字勢要有欹側。還有就是楷書行書結合學,寫楷書要有行草之意,讓點畫之間氣息流動。使筆畫的靜止狀態活起來。

智永《楷書千字文》,剛勁有力,呼應顧盼,靈動傳神。(下圖是智永所書《楷書千字文》單字。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楷書要寫的靈動,按照歷史的選擇和現實的臨創經驗,愚以為:

一、首先,從法源的選擇上,需避免進入誤區。唐楷歐陽詢,虞世南,李邕,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尤其是歐,柳,顏因和趙孟頫被世俗合稱四大家,初學的朋友由於對書法知識瞭解不充分,手頭可供選擇的法帖又少,因此隨大流選擇歐,栁,顏為範。而歐,柳的法帖被宋人斥之為一筆書,清人評其為截鶴續鳧,大小一倫,言其乏意趣,少變化。事實上歐,柳傳世的作品即法帖,全部是用於歌功頌德的碑文和墓誌銘,因此寫的很莊重,很正式,過於規範,這類作品因其功用當然不能寫的靈動,更不能加入情趣性的元素;學顏體利於將來寫大字,但顏體筆力重,筆畫粗,初學甚至小有所成的書家都極易寫的粗濁黑笨。所以自宋人以來,歐,柳無名家效法。主要是因為歐,柳把各自的風格發揮推到了極致,後人沒有絲毫改動變化的餘地,書法上無可變通的碑帖不宜學,古人的選擇,有其歷史正確的巨大成因,宋之後的人放棄此類風格的承襲,當然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至於末流書家沈度,黃自元的館閣歐體,其功用主要是為科舉教學示範,在書法史上沒有任何地位。唐楷中,傳李邕的墨跡《出師表》足可為法,傳承者趙孟頫,其《三門記》,《妙嚴寺》,《膽巴碑》等亦是習楷的最佳式範。

褚遂良《陰符經》《雁塔聖教序》亦可為法,但其於顏體相對立,筆畫瘦勁,字形疏朗,極易寫

的細軟鬆散。

智永《真草千字文》,史載其受皇帝欽命手書800本賜予佛寺及當朝王公貴族以為識字習書的範本。此帖最能反映唐朝社會本真而實用的標準的楷書風貌,而非紀念碑墓誌銘式的一本正經的呆板。

學楷,如果以李邕,智永,趙孟頫為法,寫出來當然不乏靈動。

二,筆法方面強調書寫性。所謂的‘‘藏頭護尾’’,是筆畫入筆收筆時筆尖的微妙動作,需在李邕,智永,趙孟頫,顏真卿墨跡本中仔細體會。筆畫是自然寫出來的,不是一些劣質教科書所標示的描畫出來的。作為一種實用為主的字體,古人絕不會機械到又描又畫又作,這樣的話其效率何在呢?從唐人墨跡中,這個問題昭昭然,當無存疑。所以只要筆畫是一筆寫出來的,而且其角度,位置準確,粗細長短合度,這樣寫出來的楷書必然靈動。


快樂書法營


一件書法作品如同人的一張臉。

人總是喜歡欣賞美女,而對醜八怪避之不及。

書法也是一樣,一件靈動傳神的作品總是能夠吸引人的目光,而對於僵硬呆板的作品不想多看一眼。

想想章子怡和鳳姐吧。

而什麼是呆板?什麼是傳神呢?

先看看章子怡。瓜子臉白皮膚,大眼睛雙眼皮,薄嘴唇兒……再看鳳姐,大嘴巴,黑皮膚……

這些細節如同書法中的筆法,五官精緻如同書法中的筆法精到。

再看看章子怡五官的位置。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恰到好處。比如說她的眉毛如果離得近一些,就不如現在漂亮。這種五官的位置就好比書法中每一個筆畫的位置,就是我們常說的書法結體。

所以說,書法漂不漂亮?傳神不傳神?就看它的筆法和結體。

筆法到位,結體合理她就漂亮,他就傳神。

那麼怎麼做到傳神漂亮。

看看古人的法帖吧。古人已經為我們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書法風格。

從這些風格中找出你喜歡的去盤他,使勁的模仿他。然後你的書法也傳神了也漂亮了。😂

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隸書篆書,都是一樣的道理。

希望我的回答題主喜歡。謝謝。




翰諾學文化


楷書要寫得靈動傳神還是比較難的。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一般人認為楷書最簡單。按個人看法,其實楷書是最難寫好的。因為楷書的字大家都認識。楷書筆畫寫得到不到位,一目瞭然;楷書的字寫得好寫不好,只要稍有點書法知識的,都能點評一二。

所謂靈動傳神,就是我們俗話講的字要“活”,而不能“死”(呆板)。

中國書法的歷史發展,目前比較統一的說法是,以篆、隸、草、楷、行為順序。從這個發展順序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點楷書學習的門道了。(現在許多人都堅持書法入門為楷書,其實書法入門還有一種選擇,即從篆、隸書體入門。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即楷書要寫得靈動傳神,其它字體也要下一定功夫。如此,你寫楷書之時,眼中就不僅僅只有楷書參照物了(其實現在市面上很多楷書字帖的字,看上去真的很呆板!),而能將其它書體中的“靈氣”或“神采”溶入楷書之中。當然,這其中對楷書寫得“活”幫助最大的字體,是行楷。 我們可以看趙孟頫的楷書之所以成一大家,就是他在行楷方面的建樹。

供參考。


福鼎白茶妙逸茶者


這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趙孟頫的楷書,崑山州淮雲院記。這篇楷書作品是趙孟頫楷書的經典代表作。此帖是趙書成熟時期的大楷書代表作。書法風格以“唐楷”為主,同時也吸收了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某些成分。變大德時期的扁闊厚重為清朗疏宕,在筆法的運用上也更為圓潤精緻,富有彈性。

中國的楷書藝術,在唐代達到鼎盛後,逐漸失去在書壇的主流位置,直到趙孟頫出現後,楷書才得以復興和延續。這是趙氏在書學史上的重要貢獻。

楷書並非大家想的如唐楷那樣,缺乏靈動和生機。要想達到靈動生機,只要像這幅作品那樣,單字書寫無論筆法,還是筆畫的表現,都要融入其他風格。唐楷受到魏碑的影響很大,所以趨於刻板。而趙孟頫在唐楷的標準法度下融入了魏晉筆法的一些理解。並加快了書寫速度,所以完美的達到了靈動的效果。

作品中有的單字連筆明顯,有的是通篇插入1-2個行書或者草字寫法。這些都會起到活躍整體的效果。可以說是一種大膽嘗試。藝術效果也算不俗。

大家可以參考這類風格練習,當然前提是對筆法的瞭解一定要更深。才能很快的融入到這個風格中。


















書法影響力


大部分初學楷書的人都是從唐代楷書入手,唐代楷書法度森嚴,標準規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往往趨向統一,缺少變化,千人一面。楷書如何寫出特色和靈動之感,聰明的書法愛好者都在走以下三條道路:

第一條道路是上溯魏晉,取法鍾繇,參與隸書筆意;

鍾繇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書法為“神品”。鍾繇的楷書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時期的傑出代表,古樸、典雅,可以學習他的《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等作品。小楷學鍾繇,現代有很多書法家受益於此。

第二條道路是融合魏碑風格,追求天真爛漫意趣;

魏碑也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有很多來自民間,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近現代書法家,對魏碑甚為推崇,崛起了很多有名的書法家。

第三條道路是融合行書筆意,追求靈動,化解呆滯和千人一面。

典型的如元代趙孟頫的楷書,以及現代啟功先生的楷書,都是走的這一道路。《書法雅言》在論述趙孟頫書法時說: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他的楷書雖然與歐、顏、柳並稱楷書四大家,但風格更加接近遒美的行書。

聰明的讀者朋友,以上回答能否有所啟示呢?(附圖為趙孟頫《膽巴碑》局部)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敬請關注【麓風軒】,每天干貨分享


麓風軒


說起楷書的靈動,人們可能認為就是將端莊規矩的筆畫寫出行書的動感,就像趙孟頫的楷書那樣,就顯靈動而不呆板了。

這麼說沒錯,在筆畫的承接上趙楷確實要比唐楷靈活,出位而不逾規矩。是靈動楷書的成功典範,也為後世創立了新的楷書風貌。

如果將如上所說,定義為楷書靈動書寫的唯一模式,那就太簡單,太狹隘了。

為什麼這樣說是因為,楷書行寫,只是一種外在的書寫形式,楷書要想寫出靈動的神韻還要遵循書法的內在規律和為書法注入生命的活力,使之鮮活生動,神采飛揚。

具體到實際書寫,我們要將楷書當做一個建築來結體。現在我們看到的那些優秀的建築景觀,很少有對稱式,大多都是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的不對稱式,這樣的建築才會靈動新奇,富有美感。凡有生機的楷書都有這些優秀建築的美感特質,筆畫安排參差乖離,奇險多姿,重心不倒,安穩如松。

結構的美感與靈動,全靠筆畫支撐,所以筆畫是書法構成最基礎,最重要的根本因素。結構組織的再美,若筆畫無力或粗鄙,也是了無生氣的病字,更別說靈動奇妙了。

結構的靈動是靠筆畫營造出的生機和氣韻,而筆畫的鮮活是靠腕力的注入使之有骨有肉,或如春天樹木的新枝富有彈性和韌勁。

筆畫和結構都臻完美,就能呈現書法的精神面貌了,是俊朗,是睿智,是高貴,是大度……就看個人的心性和個性了。

能做到這些,書法的靈動和新奇,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不是刻意營造的,是水到渠成。

這話說得容易,做到很難,不然都成書法大家了。我也是嘴上功夫,說說而已,況且未必就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