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將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文學真的可以自由解讀嗎?

韓惜憶


首先回答:文學不能憑自己的意識觀念、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理想信念,不能憑自己的臆斷、臆測、臆想等自由解讀。所謂自由解讀只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而論。如果一些人“亂”解讀、“瞎”解讀等,很容易誤導讀者的思想與思維,很容易嚴重影響讀者的誤判、曲解甚至歪曲、攻擊、詆譭、侮辱、偏激、偏離等文學作品原有的思想內容、文學作品原有的價值和意義。

將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具體要看因人而異,還要看是在什麼情況、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場境等的狀態下解讀,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論,不能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要分別區分對待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每個人的文化水平、水準,文化程度不一樣,對名著的理解、認知程度、層次、層面有高低;每個人的思想意識觀念、綜合素質、三觀態度、層次和境界等各種因素和原由,導致對名著或者同一名著的解讀,各有千秋、千差萬別、天壤之隔,有窄化,有顯淺化,這完全是一種正常現象,沒有什麼大聲小怪的,只能見怪不怪,習以為常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人家只有哪個水準對名著窄化、顯淺化解讀,怎麼能嘖怪人家呢…………

但是,不排除有些文化水平高的人,有意、惡意、肆意、故意對名著進行歪曲、窄化、顯淺化的偏激、偏見解讀。對於這樣一些人,不僅嘖怪,而且還要聲討,進行批評教育;完全是不人道的做法,完全是傷風敗俗的錯誤行為,敗壞文風、有失廉恥可惡…………


袁聰


隨著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近些年來提倡“全民閱讀”,愛讀書、讀好書的人越愛越多了。針對提出的問題:如何看待將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文化真的可以自由解讀嗎?我想談一談我自己的看法。

有一句話大家都知道;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一部名著,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這跟讀者的文化水平、生活閱歷、社會身份等因素有關。比如《紅樓夢》,大多數人看故事,一般的年輕讀者可能關注的是寶黛愛情,有的人卻從中看出對企業管理有啟示的內容,紅學家們對《紅樓夢》從各個角度的解讀更為專業。所謂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般讀者對名著的理解,跟專業的文學評論家對名著的理解相比,視野肯定逼仄,見解肯定淺顯。但對一部名著再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你不能說讀者沒有從閱讀中獲益。就如同做生意,你一天賺十萬元是賺,他一天賺一百元依然是賺。不能因為他賺的少,就說他的生意有問題。所以說,對名著解讀的寬窄深淺,是讀者個人的事情。對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反映出一個讀者的閱讀能力尚需提高。一般讀者對名著的解讀儘管現在很淺顯,但在專業文學評論家對名著的解讀的引領下,相信他們的鑑賞能力會越來越高。

對“文化真的可以自由解讀嗎”這個問題,我認為在國家、民族、社會、倫理等因素認可的框架之內,可以多角度解讀。突破了框架,隨意解讀文化很容易出現錯誤的思想。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個人看法,請多批評![來看我]


滿目皆琳琅


文學分為無數種,如果真是屬於名著,那就不能隨便解讀,因為其之所以會成為名著,是因為其中充分潤涵了作者的個人感情和靈魂,哪怕有一點點偏差,都有可能與作者的本意南轅北轍。

所以,想要解讀一篇好文,就必須先與作者產生共鳴,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看待問題,評論問題…

正如我的本段評論內容配圖一樣,也是充分包含了我的很多想要表達的東西及思想主張





醫國醫民醫世界


自從網絡的出現,文化的傳播力與普及性更廣泛了,幾乎只要你願意讀書,就幾乎都能找到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來閱讀。全民普及文化,網絡功不可沒。如今的名著,對於受眾者眾多,看了都想就如今的名著作一番自己的解讀,這是好事。不能單純的說文學作品的深度與廣度被窄化,閱讀的受眾群體多元化,是全民文化素質的提升,無論文學作品多麼富有哲理,影響,都是來之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產物,是作家深入生活再進行藝術創作的作品,來之於民更應該福澤於民。對於文學作品的解讀,其實就是對自身文學作品欣賞的檢驗與提升,是自我提高的主動表現。或許受自身學識的影響,可能偏於一隅,流於膚淺,但這是小小的瑕疵。但是文學作品的解讀並不是信馬由韁的自我解讀,一定要符合作品的思想性與欣賞性,能抓住文學作品的靈魂人物,客觀,而實際的進行分析,做出有深度的解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全民讀書,全民思考,才是中國崛起的文化保障,也是民族騰飛的力量。


厚德載物健行天下


窄化和淺顯化名著只能使讀者粗知故事情節,對於深刻理解其主題,表達的思想,學習佈局謀篇,欣賞語言文字毫無益處。比如《聊齋志異》,譯成現代漢語就毫無可觀之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