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背篼法官”郭興利從工作28年的崗位正式退休已經2個多月了,但他仍常出現在劍閣縣法院開封法庭裡,協助年輕法官開展調解,義務幫當事人弄弄文書,或者只是掃掃地。


一時間還沒找到退休的感覺。”8月7日,面對來庭採訪的記者,郭興利坦言道。而在旁人眼裡其實都看得明白,郭興利其實就是“放不下”“閒不了”“捨不得”。放不下的是對法官職業的無限熱愛,閒不了的是為民服務的赤誠情懷,而最難捨的,則是這一方故土上的百姓黎民。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一個背篼、一席法袍、一枚國徽,身背“法庭”步行10萬公里。有人疑惑,“是什麼力量讓促使你對信仰的堅守?”2018年,郭興利受邀演講時有人問道。“憑我是艱苦時代成長起來的,深受毛澤東思想薰陶的一代。儘管物質貧乏,每個人都深受愛國思想教育,每個人都對信仰無比堅定。”郭興利幾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


60歲的郭興利見證了時代鉅變,也經歷過滄海桑田。耳順之年,郭興利得以更明晰、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初心:“老百姓也許不懂完全法,但他們懂禮知節,更重情重義。面對這樣的百姓,我們法官的工作有什麼難?”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郭興利,中共黨員,出生於1959年,四川廣元市劍閣縣人。1978年參軍入伍。1991年從部隊轉業,被安排到劍閣縣人民法院開封法庭工作,先後擔任法警、書記員、副庭長、庭長職務。獲得過“全國模範法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基層法官”“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等50多項榮譽。2013年,因他送法下鄉的事蹟被廣泛報道和宣傳,大家稱他為——“背篼法官”。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生於困絀

自幼立志回報鄉鄰


“有人問我——郭法官,你們揹著背篼走鄉串戶,巡迴開庭的事情是真的嗎?”面對這個問題,郭興利沒有生氣。只是笑笑:“現在的年輕人沒吃過多少苦,有些事情理解不了。”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1960年,郭興利出生在劍閣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中。家有兄妹6人,他排在第四。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郭興利沒錢買鞋,他就常光著腳丫上學,幾里路到了學校後,腳上沾滿了泥土。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放學後,他便和哥哥們去山上找“樹頭”,挖來賣錢。


清貧的生活中,讀過私塾的父親沒有疏於對子女的教育。郭興利回憶,父親一直教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實認真,不能老想著偷奸耍滑。就像犁地,只有細細地把每一分地都犁好,來年才能獲得豐收。


父親踏實肯幹的“犁地哲學”讓郭興利受用終身,而鄉親們的熱情淳樸,則讓他學會心懷感恩。


1977年,郭興利因交不起高中的學費而輟學。在父親的建議下,郭興利報名參軍。次年,在敲鑼打鼓的歡送聲中,他背上行囊投身軍旅。


“那是一個清晨。鄉親們給我湊了5塊5毛錢,在離別前塞到我的手裡。”他至今記得手裡攥著幾張紙幣,什麼面額。離去的時候,有鄉親哭了。


“我不能忘記這些父老鄉親”。郭興利告訴記者,那一刻起他暗下決心,從部隊回來以後一定要回報故鄉。


此後,郭興利於解放軍某部作為裝甲兵服役,其間3次立功。直到1991年,郭興利站到第二個人生轉折點,選擇當兵還是轉業?如果留在部隊,有機會轉為上尉副連,前途一帆風順;如果轉業到地方當一名基層幹部,前途難以預料。幾乎沒有太多思索,他選擇了後者。


轉業後的郭興利回到了劍閣縣人民法院開封法庭工作,用開坦克的雙手拿起紙筆,敲響法槌。此後的28年,他再也沒有離開故土,離開法庭。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2013年,時任省法院院長王海萍到劍閣法院考察時問郭興利:“老郭,你為什麼沒有要求到縣城工作?”郭興利想都沒想,答道:“忘了”。


事隔多年後之後,郭興利回想起這個脫口而出的“忘了”。他也許是真的忘了,又或者根本沒忘。只是他明白自己不想離開,而更未肯忘的是,“出身在農村,轉業回家也應當回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點事。”


篳路藍縷

“背篼法官”走遍開封


在部隊的時候,郭興利利用業餘時間取得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學法律專業的文憑。在轉業回鄉時,他覺得可以發揮這一技之長回報鄉鄰,便在法庭謀了工作。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1991年9月的一天,公店鄉一位村委會主任帶著兩個村民來到法庭,找法官解決兩人山林糾紛。郭興利回憶,那天庭長剛好去縣城打印文書了。為了不讓當事人再跑一趟,也正好想鍛鍊一下自己,郭興利便趁機把這個官司接了下來。


初次辦案,難免緊張。郭興利告訴記者,當時為了把雙方的糾紛“擺平”,他把腦海中所有的法律術語徹底“搜刮”,還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法規知識,給兩位村民講法講理,希望他們能相互協商,和諧解決問題。


然而,法理道理講了一大堆,當事人卻根本不接受調解建議。更讓郭興利感到意外的是,兩位村民竟當著他的面,拉扯著要到離法庭不到200米遠的“文廟”裡去,燒香賭咒。


“他們寧可以這種迷信方式處理問題,也不服法官的調解。”這件事給郭興利極大的震動。他意識到,像開封這樣越是貧窮落後的地方,越是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識。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目標有了,實現的方法還需探索。現如今,各類“巡回法庭”層出不窮,但在25年前一個閉塞落後的小鎮裡,郭興利是怎麼想到“巡回法庭”這種方式的?


郭興利自己揭開了謎底。他告訴記者,一次開庭審理一對老人狀告兒女贍養的案件。原定上午9點開庭。郭興利8點半就早早到庭做好準備工作,可等到日上三竿,仍不見老人的蹤影。直到臨近午飯時間,才見兩位老人氣喘吁吁、步履蹣跚地來到了法庭。


兩位老人告訴郭興利,為了趕上開庭他們早上5點鐘就起床了,揣著乾糧,摸黑趕路,走走歇歇。30多里的山路,兩位老人走了將近7個小時。因為遲到,兩位老人不停地給郭興利道歉,怕給他添了麻煩。


那時,郭興利心中翻湧起一種情緒。“我覺得我才應該給他們道歉。兩位老人打官司只為討一個公道,竟然要吃這麼多的苦。我作為一名法官於心何忍?”郭興利告訴記者,農村交通不便,開封鎮又地處山區,把法庭搬到老百姓的家門口,才能方便老百姓打官司。

“巡回法庭”由此發端,而開封鎮群山之中,出現了一位“背篼法官”。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背篼法官”走遍了轄區內的15個鄉鎮169個行政村,將“巡迴法院”設到了田間院壩。後來隨著條件的改善,自行車、摩托車、淘汰的二手吉普車相繼成為他走鄉串戶的工具。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如今,開封法庭二樓的一間辦公室被改裝成陳列室。內有2個褪色的鐵製國徽,每個約有10來斤重;2個竹編的背篼,口大底小,口部裝有固定國徽的小釘子;2輛老式的永久牌自行車,車輪和車身沾滿了泥土;3套木製的法庭標誌牌,黑色的字漆透露著幾分莊嚴……他們都曾和郭興利一道“走南闖北”,如今都保持著原樣,靜靜地呆在原地訴說著過往的歷史。

“也是一種見證,捨不得丟。”郭興利說。


壯心不已

退休不忘發揮餘熱


“並不是說有多麼捨不得這個崗位。只是幾十年來習慣了,一時間還沒找到感覺。”6月份就正式辦理退休手續的郭興利,至今還閒不下來。他時常受邀到兄弟法院和一些高校演講,分享自己的工作經歷和精神,7月底還參加了最高法舉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宣講活動。


郭興利總覺得自己還沒到休息的時候。“在身體條件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還打算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點什麼。”他說。


28年前,30出頭的郭興利尚有青年的蓬勃,穿著一身軍綠色的衣裳,帶著一個部隊裡常用的布包來開封法庭報到。28年後,當他離開時所帶走的不過是幾大箱書籍,一塊紙匾。這便是他在法庭全部的“家當”,安靜而整齊地堆放在辦公室的角落。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郭興利告訴記者,“當上法官的那一天父親對我說,你現在當了法官,可不要小瞧這個職業,你這個法官就相當於過去的縣太爺,過去縣太爺才有判案的資格,你一定要好好珍惜這份工作,不要丟我們郭家人的臉。”


“俯首甘為孺子牛”。郭興利父親用厚紙板精心製作了一道紙匾,上面正寫著魯迅的這句詩。這道匾隨他走過28年的法官生涯,如今已被摘下,安放在他的全部“家當”最上面。


如果說郭興利還有什麼帶不走,那就是“山再高高不過人,路再長長不過腿”這句他常掛在嘴邊的話,被留在了開封法庭的牆上。


8月初,郭興利受邀前往梓潼縣人民法院演講。講臺上他發問:“什麼叫初心,什麼叫使命?當你走到生命終點時,回想自己的一生,做了哪些貢獻?是否對得起這份職業?”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這個問題在郭興利自己看來,作為一名法官應當清楚,“每個案子都有歷史的痕跡,要辦得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他常說,法庭的莊嚴也不在於它的形式,而在於司法的公信力;法官的威嚴不在於高高在上,而在於老百姓發自內心的信任和尊重。


從劍閣走出,最後回到劍閣、紮根劍閣。郭興利的人生軌跡形成了一個閉環。對故土的感恩之心,質樸的家國情懷,或許便是他的起點。8月8日,郭興利走出法庭尋訪一位當事人,走過一處山丘時他突然停下腳步,看向遠方。


“我當兵那年出去的時候,這裡一片片都是荒山。現在都長好咯。”郭興利感嘆道。隨他的所指的方向望去,滿山綠意盡覆眼底,亭亭如蓋。


【特別報道】郭興利:“背篼”放下肩頭,卻放不下心頭


四川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夏菲妮 蔣京洲

見習記者 趙紫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