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疾病,更折磨你的是你的心境

比起疾病,更折磨你的是你的心境 || 渡過

CC劉/文

僅以此文感謝一路陪我走來的父母,以及堅強的自己。

(一)

自2013年以來,便有一位似敵似友的"熟人",常伴我左右,它便是很多病友都熟知的"雙相情感障礙"。

患病初期,我並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病,它不痛不癢,卻會讓人變得在常人眼裡不可理喻。那時的我就是這樣,做過很多瘋狂的事情,現在想起來也很羞愧,在此就不贅述了。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那時毫不知情的我選擇了留學。留學期間,我的病況反覆、加重,直到被父母所知曉。他們出於病恥感,選擇對外完全保密,同時還對我保密......

於是我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吃所謂"調節內分泌"的藥整整兩年多,而在一次發病時自行斷藥,終於被強制住院。也因此,我傷害了真正關心、愛護我的人,現在想來依舊是人生中一段巨大的遺憾與失去。

終於紙包不住火,出院後我獲知了自己的病情。有時候我想,是不是自己越排斥什麼,它對於你的負面影響就越強?加之父母對這個病的病恥感,我的生活工作身體一團糟。身體發胖,自卑,工作不順心。就這樣惡性循環著,事事不順。

我想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剛開始藥的副作用很大,而後心理層面的打擊更讓自己難以接受。我記得自己出院後,一直只吃抗躁狂藥物,直到有一天我對長期追隨的醫生說,"醫生,我真的從來沒想過要死,但是會覺得活著好沒意思。"

我說的是實話,我從未想過死,更沒有實施過,但我就是覺得人生好沒意思。後來看到一個Ted演講,我才明白,抑鬱症和抑鬱情緒的最大區別是:抑鬱情緒是遭遇了可抑鬱之事,而抑鬱症是沒有遇到什麼事,還是開心不起來。

現在的我依然沒有恢復到完全不依靠藥物,甚至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痊癒。但我總覺得如果一個人真心——我強調一下是真心接納了這個病,他才會解脫。

無論是以痊癒的方式,亦或是和它和平相處一輩子的方式,接納才是最後的治癒。

(二)

現在的我依舊在吃藥,但是看醫生的頻率,已經從最初每月一次到兩月一次,再到半年一次。醫生判定,我母親與我有自知力調配藥物,這比他每次僅僅十幾分鐘的問診要有效得多。

我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案可以推薦,但我想給大家講兩點感受:一是覺知力非常重要;二是平衡的心態無論對躁還是鬱,都是決定性的。

首先是自我覺知,這可以在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讓醫生能更準確地瞭解你的情況,從而對症下藥。

我的辦法是記錄心情日記。我原本是沒有文字記錄的習慣的,但為了這個病,我現在會隨時拿起筆,記錄我每一天哪怕每個小時的心情狀態:是過度開心了還是有些憂傷了;是覺得無所不能了還是又自怨自艾了。

我建議對這個病了解尚淺的朋友,不妨和我一樣,隨時把自己的感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放在口袋裡。看醫生之前,先自己總結一下,再拿給醫生分析。

其次,平衡的心態真的很重要。以前的我,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加藥,而我又因為極度依賴父母,缺乏主見,很多時候會傳達給醫生錯誤的信息,自然也會影響後續的治療。

所以前兩年,我在微躁和微鬱之間反反覆覆,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終於有一天,和母親發生一次紛爭後,我對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說:“你和爸爸都不知道,你不能接受我這個做了很多瘋狂的事而住院的女兒,對我影響有多大。"

是的,母親為了守護我,離開年過半百的爸爸來我的城市照顧我,這讓我產生巨大的愧疚感;而她對我的病恥感,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影響了我的病情。

(三)

但無論如何,媽媽對我的陪伴還是功大於過的。

那次我爆發後,她慢慢改變了很多對這個病的原有認知。尤其是我把張進老師的書給她看,她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但這三本書她看得比我還快。《渡過》這幾本書雖然不敢說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但確實幫助母親和我對這個病有了很深的認知。所以我好轉後,也不斷推薦身邊病友去看這幾本書。

寫在最後,我想重複這句話:接納就是最好的治癒。

得了病的我們,沒有任何罪孽,沒有任何可羞恥之事。當你敢於面對疾病,才能慢慢好起來。比起病魔,更折磨你的是你的心境。

勇敢一些,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愛著你。哪怕是僅一面之緣的陌生人,和此時鍵盤前的我。

關於“渡過”

心理障礙患者互助康復社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