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發展史

2020年奧斯卡落下帷幕,令許多人意外又感嘆地是,《寄生蟲》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電影四項大獎,不僅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更是有史以來第一部非英語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毫無疑問,這是屬於韓國電影的高光時刻,導演奉俊昊在頒獎禮現場說“要從今晚喝到明天早上”。


韓國電影發展史


八個月前《寄生蟲》在戛納藝術海灘上拿到金棕櫚大獎,如今這部電影又在美國學院派中橫掃四項大獎,同時還拿到包括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等多個獎項,《寄生蟲》在國際影壇上大放異彩,其也成為韓國電影最耀眼的一張名片。


韓國電影的勝出,也令不少中國電影人思忖,中國電影何時能迎來這樣一天。


作為我國近鄰,也同屬於漢文化圈,韓國電影的歷史發展軌跡與我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不過歷史演進的紋路不盡相同,歷史宏圖中每處山川河流的走向都無形中影響著未來天地的形成,如今來看,韓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也顯然成為了不同的文化產品。


正是因為相似,才引發我們的好奇,也正是因為不同,更加令我們思考,畢竟,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我們也是羨慕著韓國電影的榮光的。因此,拍sir想借此帶大家認真地再看一次韓國電影發展史,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不過也願有心人會在某些歷史縫隙中看到有價值的故事。


韓國電影發展史

一百年拿下奧斯卡


說來有趣,在韓國電影誕生的第101年當中,韓國電影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部非英最佳影片,是韓國一百年後結出的一枚碩果,也彷彿一個更高的新起點。


去年是韓國電影誕生100週年,1919年10月27日,金陶山執導的影片《義理的仇討》上映,這是韓國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被公認為是韓國電影的起點,政府亦將電影首映日定為“電影日”,由此韓國電影的歷史序幕被鄭重拉開。


在韓國曆史截止目前的101年曆史當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韓國電影誕生期(包括早期發展),第二個階段為解放後韓國電影的興起,第三個階段為韓國電影的崛起,第四階段是韓國電影全面走向世界市場。


韓國電影發展史


韓國電影早期的發展過程歷經了首部本土電影的出現、默片電影的全盛以及有聲電影興起,此階段代表作包括羅雲圭執導的《阿里郎》(1926)、沈燻的《東方破曉》(1927)、李圭煥的《無主渡船》(1932)、李銘雨的《春香傳》(1935)(韓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等。在韓國電影及早期發展階段,韓國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因而許多電影也多體現民族現實主義。韓國電影的萌芽自然受到殖民統治者的關注,1930年日本嚴厲打壓韓國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還一度想要封殺韓國電影,在最黑暗的時期,韓國電影一度淪為殖民者的統治道具,許多電影以日語臺詞居多。


韓國電影發展史


1945年二戰結束,韓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迎來光復,但同時韓國也被劃入美國勢力管轄範圍之內,因而從1945年至1953年朝鮮戰爭之後,韓國電影的發展在全國解放的背景及美國影響下迎來第一階段的興起,美國電影大量進入韓國,侵佔本土電影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給韓國電影人帶來最先進的電影文化,“朝鮮映畫同盟”建立對於本國電影發展提出諸多建設性意見等,在相對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下,此時的韓國電影多表達自由與民族自豪,如李圭煥的《民族的黎明》、崔寅奎的《自由萬歲》、全昌根的《福地萬里》等。


韓國電影發展史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韓國電影發展幾乎停擺,直到戰爭結束電影也隨之復甦。從這一時期開始,韓國政府為了扶植本國電影發展,實施電影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大批電影創作人才也開始湧現,韓國“好萊塢”忠武路也在這一期間出現,在這條如今位於首爾中部的街道上,彙集了大批電影公司、創作者及電影院等。這一時期韓國電影創作的內容和方向也開始豐富多樣起來,包括歷史題材、現實主義題材、自由主義題材等,代表作包括李炳逸的《出嫁的日子》(韓國首部亮相國際電影節的電影)、俞賢穆的《誤發彈》、洪性麒的《愛人》等。


韓國電影發展史

▲忠武路


從1953年到1960年,韓國電影興旺成長了七八年,1961年獨裁者朴正熙上臺,韓國電影又成為了獨裁政府掌中的棋子。因為政府對於電影意識形態的嚴格把控和對於電影審查標準的全面縮緊,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少之又少,但依然成長起來的韓國電影也學會了尋找生存的方向,這一期間愛情、家庭喜劇、動作片等成為主流,當然也有一些聰明的電影人拍出了能夠巧妙躲過嚴苛審查線的作品,如李長鎬的《星星的故鄉》、金鎬善的《冬天女子》等。


韓國電影發展史


1979年朴正熙統治結束,韓國進入民主化時期,電影發展也真正走向自由之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期間,政府從法律法規等政策調整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電影界人才輩出包括“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以現實主義批判見長的李長鎬、關注底層民眾的裴昶浩等,這一階段也被稱為“韓國電影新浪潮”。


進入九十年代,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幾屆政府都大力扶持本土電影發展,從宏觀的政策方針制定到具體的法規、制度頒佈,機構的搭建,資金的支援和引導積極支持,同時像三星、大宇等大財閥也開始進駐電影產業,在昂揚的創作環境中,大量電影人才冒頭,韓國電影的真正騰飛指日可待。當然,電影的崛起亦是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方面,九十年代韓流引領文化東亞地區,正是本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的強勢推動。


1999年姜帝圭的《生死諜變》上映,刷新了《泰坦尼克號》在韓國國內的票房紀錄,成為韓國本土電影走向興旺的標誌。2003年韓國電影進入“千萬時代”,康佑碩的《實尾島》是韓國首部觀影人數突破千萬的本土電影,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3年韓國人口數為4789萬人,這也意味著五分之一的韓國人看了這部電影,2006年韓國共上映了108部本土電影,是1999年本土上映電影數量的兩倍多。


韓國電影發展史


許多後來永留存於我們硬盤當中的韓國電影都出自這個時期,例如奉俊昊的《殺人回憶》、樸贊鬱的《老男孩》、姜帝圭的《太極旗飄揚》、金基德的《空房間》、郭在容的《我的野蠻女友》《假如愛有天意》等。


韓國電影發展史


在電影市場一片大好的勢頭下,資本大量湧入、影片數量上升質量卻層次不齊、項目回報率也大幅下降,泡沫背後韓國電影市場也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2007年金融危機襲來,資本市場陷入低潮,電影市場也進入寒冬,許多中小型影視公司紛紛倒閉,韓國電影產業也展開了一場自救運動,例如投資公司進入項目開發、從業人員注重提升能力、電影發展與地方經濟緊密合作等,經過五年的調整與恢復,2012年韓國電影市場重回積極的發展道路。《恐怖直播》《捉迷藏》《偉大的隱藏者》《觀相》《七號房的禮物》等影片陸續出現,其中2014年《鳴梁海戰》觀影人次突破1700萬,刷新韓國曆史紀錄,而奉俊昊也在2013年通過《雪國列車》正式進軍好萊塢。


韓國電影發展史


近幾年來,幾乎每年都有韓國電影讓我們驚歎,如2015年的《暗殺》《思悼》,2016年的《釜山行》《隧道》《哭聲》,2018年的《燃燒》《特工》,2019年的《寄生蟲》《小委託人》《82年生的金智英》……今天,《寄生蟲》拿到了奧斯卡,小金人被握在奉俊昊手裡那一刻(還握了四次),韓國電影迎來了一百年來最興奮的一刻。


韓國電影發展史


韓國電影發展史

不是成功模板的歷史故事


從一片荒蕪到百草豐茂,從殖民統治時期的坎坷誕生到站在世界聚光燈下握住了小金人,韓國電影今天創造了歷史,而歷史也給出了韓國電影成功的原因。


回看百年曆史,韓國電影的興盛乃至崛起背後助力眾多,其中既有來自政府層面的支持與指導,也有來自民間資本的幫助,同時電影人才的培養,電影創作思維的形成,電影發展環境的打造等五一不是促成韓國電影今日成就的重要原因。


從政府來看,1993年時任總統金泳三就在總統年度報告中指出“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收益相當於150萬臺現代汽車的索納塔所獲取的利潤”“如果迪士尼一年的營業額根IBM旗鼓相當,那我們為什麼不全力發展影視工業?”由此,電影成為進入民主時代後的韓國的一大重點文化產業發展方向,政府從立法、行政組織、資金支持等方面支持電影發展。


韓國電影發展史

▲《侏羅紀公園》劇照


1995年《電影振興法》制定(韓國第一部電影法頒佈於1962年),後修訂版本中對電影審查機構進行更名,並引入電影四級分級制,後拓展到五個等級;1999年金大中政府對於《電影振興法》進行又一次修訂,成立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管理電影,用電影分級制代替審查制,嚴格規定銀幕配額制,要求每個影院一年中有146天放映國產電影,同時允許和鼓勵風險投資進入電影產業。


在《電影振興法》的修訂過程背後,可以看到韓國政府在大力保護和扶植本土電影發展的同時,也給予了電影成長相對自由的空間,在尊重藝術創作規律的前提下,讓本土電影的成長和本土市場的水土狀況保持良好。


在政策法規和組織機構的設立同時,韓國政府也從資金方面給予電影產業直接和間接的支持,例如減免稅收、政府撥款、利用電影基金引入社會基金等,說白了,發展是要靠錢的,所以政府給錢也成為韓國電影成長迅速的強勁助力。


除政府的資金幫助外,民間資本進入電影領域,無疑為整個產業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財團進入電影市場,他們的到來不僅為電影投資,更迅速推動了電影整條產業鏈的構建,從投資和開發項目、製作及發行電影到興建影院,實現了電影產業各個環節的助力與完善。除財團之外,風險資本也進入電影市場,代表公司有日信投資、未來風險資本,同時綜合電影投資發行公司也形成,像希傑、好麗友、樂天等最初只參與單一兩個產業環節的公司開始全面地進入電影市場,發展成為綜合性的電影集團,自2009年以來,韓國電影四大公司希傑、樂天、show box和NEW的市場份額超過50%。


韓國電影發展史

▲韓國希傑集團參資影城CGV影城


除此之外,網絡融資也成為韓國電影發展募集資金的一種模式,此項模式開始於1999年,代表案例如《我的野蠻女友》。同時韓國也建立了如Simmani.com這樣的網民基金網站,讓網民瞭解項目募資情況、參與項目投資等。


在有錢的同時,電影發展更需要有人,韓國電影的人才主要來源於三個地方,一是以韓國電影藝術學院為代表的專業電影院校,二是藝術類及綜合類大學設立的電影系科,三是針對小初高學生開辦的民間電影教育學校(這點與中國電影教育情況差不多,不多說啦)。


在有了本土電影之後,韓國又在更進一步思考如何打造本國電影影響力、樹立本國電影形象等,所以電影節應運而生。1996年第一屆釜山國際電影節舉辦,而釜山電影節創立之初就選擇了與其他國際電影節不同的發展方向,旨在“立足本土,關注亞洲”,並且除“新浪潮”單元外都是以電影展映為主,促進國際性電影的合作交流,更為韓國本土電影和電影人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國際性平臺,截至去年,釜山電影節已經舉辦23屆,成為亞洲國際電影節中的典範之一。


韓國電影發展史

▲第23屆釜山電影節海報


可以看到,在大力發展本土電影這條道路上,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組織亦或是電影人,都上下齊心共謀一個方向上的發展,若以《寄生蟲》作為當下韓國電影代表,那麼在這一部電影背後,是一百年來無數人共同努力鑄就的今天。


在《寄生蟲》拿到四項奧斯卡的今天,韓國總統文在寅也發表祝賀,其中他表示“今後韓國政府將進一步為廣大電影人提供能盡情發揮想象力並沒有顧慮地製作電影的環境“,所以大概可以相信的是,韓國電影的明天會更好。


韓國電影發展史

▲文在寅推文


而在回望韓國電影歷史的同時,身為中國電影人,我們也希望中國電影有走向世界、走向奧斯卡的一天。當然中國電影與韓國電影並不同,電影市場乃至國情也不同,中國電影的發展也依然有自己的道路要走。


或許,就從《寄生蟲》能夠登錄內地大銀幕那一天開始吧。


《韓國電影產業振興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陳婉

《【封面故事】駛向好萊塢的韓國列車》 俞斯譯(第一財經週刊)

《韓國電影開花,奉俊昊結果》 王小笨(北方公園NorthPar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