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名香港醫護人員參與深圳“抗疫”,後方支援病毒研究


18名香港醫護人員參與深圳“抗疫”,後方支援病毒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在港大深圳醫院,有這樣一批香港醫生,他們選擇了“逆行”北上,在年初一隻身赴深、從英國結束休假趕回一線、在香港“控關”之際,打包行李全情投入內地的抗疫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8名香港醫護人員搬到深圳,參與深圳抗疫。深港兩地醫護同心協力,救死扶危,“不會因地域而有異。” /記者郭若溪 深圳報道

今年的除夕之夜,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呼吸內科主管、許建名顧問醫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吃了個團圓的年夜飯。大年初一一早,他便奔赴深圳,開始了近20天的臨床一線抗疫工作。作為醫院呼吸內科主管,許建名除了負責呼吸內科普通病區,還管理著3個新冠肺炎觀察病區,這裡有49間隔離病房,陸續接收著新冠肺炎疑似病人。“以往我是每日兩地往返,現在是疫情非常時期,長期留在深圳才能更好地現場及時處理工作中面對的困難和問題。”許建名說。

從上午八點忙到深夜

抗疫期間,每天上午8點15分,許建名就和其他管理人員準時參加抗疫工作會,討論最新的防控措施和救治情況,然後查房,從患者住滿的呼吸內科普通病房到3個觀察病區,與同事們討論救治方案,與不同科室協作。下午,再進行醫院物資的籌備和人力資源的統籌,根據疫情的變化來提前預判和規劃。晚上8點多回到宿舍,經常還會就當日的工作與香港的同事進行商討,一直忙到深夜。

最讓許建名感動的是,大家都非常團結,從急診科、發熱門診、院感組、護理部、呼吸內科到ICU等部門,深港兩地的同事們緊密配合,一起合作去幫助患者,盧寵茂院長負責統籌,袁國勇院士隨時為醫院提供指導。即使只有14位呼吸內科醫生,但因有醫院多學科的全力支持配合,整體臨床的救治顯得井然有序。

全院上下配合 救治有序

“一生很長,抗擊疫情的這幾個月算得上什麼?”許建名說,最重要是同心協力,其他科的醫生和護士都有在幫忙減少前線的壓力;觀察病區的假期值班,很快就自願報名滿員;就連病區清潔衛生的阿嬸,每天都會把所到之處擦得乾乾淨淨。“這20多年來,無論是之前在英國倫敦當醫生、還是現在在香港和深圳當醫生,對我來說最重要是問心無愧,救死扶危是我們的專業,不會因地域而有異。”

從年初一至今,許建名十多天來,一直在深圳與醫療團隊並肩作戰。回憶起最初決定留守深圳一線,許建名直言,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我團隊的同事們在前線,我就一定要在這邊支持。每個人都有家人,而在面對工作和困難的時候,就要放開其他東西,去考慮需要承擔什麼責任,這是要放到第一位的。”

袁國勇後方支援病毒研究

身處深圳,許建名的後方還有香港大學的團隊在支援。他直言,在新冠肺炎疫情上,港深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一致的。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初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港大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主管、新冠肺炎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袁國勇教授的帶領下,香港大學和港大深圳醫院的研究團隊就根據在港大深圳醫院的“肺炎家庭”,發現了新冠病毒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

“這個發現在當時來說非常重要,因為臨床一線和政府的防控都是需要很明確及清晰的指引。所以從收治這家人到轉診至深圳市三院前,有7-10天的時間,港大深圳醫院的團隊緊急進行研究,爭取通過醫學證據來證明。”許建名回憶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天一直在和香港同事溝通,“電話是直接用到沒電。”

許建名錶示,香港團隊的關鍵不是人數多少,而是能做多少工作上的貢獻和幫助。“港大的優勢是有袁國勇教授,同時我們的工作比較仔細,在分析過程中會留意到病毒的分類及分析。”

抗SARS護士總管 傳授紓壓三錦囊

面對疫情,港大深圳醫院的護理同事無人退縮。曾經工作於瑪麗醫院四十年並在一線抗擊過沙士(SARS)的護理部總經理黃成輝透露,是因為使用了沙士“三錦囊”。“沙士爆發期間,醫務人員因過度工作、身體透支而倒下,這個教訓要時刻銘記在心。”黃成輝說。

首先是醫院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前便對1300多名護理部同事加強院感培訓和考核。從如何保證手衛生、如何穿著及處理防護衣到如何隔離確診和疑似病人,同事都需遵循嚴格規定。其次是提前做好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前線同事的工作量,避免長期超時勞作而導致自身免疫力下降。最後,疫情期間同事們面對眾多不確定因素,難免心裡有壓力,應及時疏導情緒。“春節期間護理部還特別成立了‘稍安勿躁,展示專業’專題微信群,方便同事遇到壓力和困難時在群組內溝通。”

盧寵茂“移民”深圳 辦公室為家

“我要‘移民’深圳了,有聚會暫時不用找我。”2月10日早上7點,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教授帶著行李從香港自駕到了深圳,正式成了一名早晚都在醫院的“住院”醫生,辦公室現在就是我家。離開香港前,他通知大家他離開香港,到深圳應付新冠肺炎疫情,並形容是自己的責任和榮譽。香港實行強制隔離措施後,對於每日往返於港大深圳醫院和港大、瑪麗醫院的醫生們來說非常不便。連日來,陸續有醫護人員搬到深圳常住。

“我的家人也非常的支持,他們也知道我會做這樣的決定。”盧寵茂直言,目前,最讓自己放心不下的,就是他身為瑪麗醫院的肝移植主管,一旦醫院有患者需要進行手術,就無法前去幫忙。“現在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時刻,留在港大深圳醫院繼續支持深港合作是自己的責任,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同樣為了患者趕回一線的,還有內科顧問醫生朱知梅教授,他提早結束休假,從英國返回這個被疫情籠罩的城市。疫情初期,儘管身在英國,朱知梅每週一都頂住八小時時差的考驗,與血液科、兒科醫生進行視頻會議,討論兒童骨髓移植病例。

朱知梅在英休假期間時刻關注疫情新聞,他盛讚中國政府對此次疫情的處理,包括隔離措施,果斷、及時、專業、透明。他說:“如果我日後返回英國被隔離,我也心甘情願。”

紫元元控股:一次性醫用手套4000對、一次性醫用鞋套1000雙、30KG/桶消毒液25桶,支援疫情防控共渡難關

粵美特基金會:採購一批口罩,捐獻到港大深圳醫院和其他抗疫單位

金雅福集團:調配醫用酒精50桶,緩解臨床需求

蒙 牛:捐獻4000箱早餐奶送到醫院,慰問一線員工

愛心企業、機構和基金會:通過深圳市衛健委給港大深圳醫院和兄弟醫院,送來了防護物資,臺式環境淨化器、防護眼鏡、碘伏、護目鏡、消毒液、外科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