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百姓民生留出轉圜餘地,防控亟需精細化

面對企業復工和百姓民生,各地亟需根據自身的防控形勢,做出合理研判,以法律為準繩,將防控手段精細化、合理化,為日後的經濟復甦留出空間,為百姓民生贏得轉圜。

新冠肺炎疫情拐點尚未到來,企業復工、百姓民生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

要論疫情防護和百姓民生哪個更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但不管怎樣,人們總要繼續生活。就像有人說的:疫情的死亡率2.4%,不吃飯的死亡率100%。

話雖然極端了些,但理兒還真是這麼個理兒。對於家裡餘糧不多的人來說,生計問題撇不開、擺不脫,總得要面對。

那麼,對於眼下的各級地方政府而言,在繼續“戰疫”的同時,如何給百姓民生留出空間、贏得喘息,則是治理能力的現實大考。

從1月20日以來,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的防控措施漸次升級,均已進入臨戰狀態。疫情形勢嚴峻,防控不能馬虎,眾多地方政府在壓力之下,做出的應急反應,倉促緊急之下有一些政策變形,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

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之下,上級主官往往會考量防控措施會不會落實不力,重視程度會不會遞減,所以,防控措施寧可最嚴、力度寧可最重。因此,隨著疫情發展,也能看到一些禁止令也急速蔓延:挖路斷亂,設卡勸返,封村攆人,租客不入……

我也曾親歷了一個縣級政府祭出的防控硬核招數:凡是外地人和外來車輛,一律勸返。這當中,對外地人的定義,就是隻看身份證。

只要稍加思考,就知道這種做法簡單粗暴,甚至違法。因為現代社會,僅僅憑車牌號和身份證號,是難以判定一個人和一輛車的實際來路和去向的。

但在應急狀態下,這是能採取的最為便捷也最為省心的措施。由此順延,種種封閉村莊阻斷一切外來者、封閉小區拒絕租客回家,也就應用而生。

這樣的作為,只是“看上去在積極作為”。也就是說,不去深思防控的具體效用或效率,只要“硬核”就好。越硬核就越得到認可,甚至是推崇。

同理,面臨口罩等醫療物資短缺的情況,一些地方政府也表現出了五花八門的手段,有的積極作為,支持區域內的生產企業復工擴產或者新建;有的對存量的物資進行合理分配,一線醫護人員優先使用;有的則試圖徵用企業物資。這林林總總的表現中,地方治理能力一覽無遺。

當前,湖北之外的全國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連續8天下降,雖然還不能斷言這場戰疫已到勝利的時候,仍然不可掉以輕心,但是,各級地方政府可以也應該開始考量當地疫情防控與統籌經濟民生的大賬了。

在這種態勢下,奉行簡單粗暴的封閉和隔絕措施,負面效應已經越來越大,經濟運行和百姓民生,離不開社會有序的運行。尤其是事關民生的種種行業,小微企業,管控手段的力度和強度,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生死存亡。

如果這個時候,還在奉行種種一刀切策略,無疑是令人遺憾的。疫情防控不能是隨時被舉起來的“擋箭牌”,可以肆無忌憚地使用。

所以,在疫情焦灼化的當下,對地方黨政官員的大考,既要查處疫情防控的不擔當、不作為,也要查處以防控疫情為名的亂作為和任性作為。

治理能力不是病急亂投醫,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面對企業復工和百姓民生,各地亟需根據自身的防控形勢,做出合理研判,以法律為準繩,將防控手段精細化、合理化,為日後的經濟復甦留出空間,為百姓民生贏得轉圜。

END

租客囧途:說好的租售同權呢?

疫情鎖戶,多少人們在為生計苦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