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手裡的股票還能漲回去嗎?


疫情過後,手裡的股票還能漲回去嗎?

今年年初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算是一個小小的黑天鵝事件,它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我國經濟穩步見底回升的節奏。


A股市場自然也有反應。春節假期前的一小波陰跌,假期回來後又是一天大跌。剛剛摸到3000點以上,沒過幾天就又被打回到2700點以下。


現在,距離疫情出現已經有快一個月的時間了。從目前的新聞報道來看,火神山雷神山以及方艙醫院的緊急搭建,非湖北省份連續8天確診人數下降,幾款對症藥物先後上臨床……被感染的人數有可能在這個月就會出現拐點,治癒出院的人數與日俱增,病毒的擴散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抑制,接下來就看有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什麼時候能研製成功了。估計距離消滅這次的新冠病毒不會太遠了。


新冠疫情早晚會過去,那麼,大家手裡的股票,經過這一波急跌之後,還能再漲回去嗎?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弄清楚這次疫情會給我們的經濟環境造成哪些影響。


首先,影響肯定會有。畢竟到目前為止,大大小小的公司工廠已經停工半個多月了。雖然大部分省份都已經陸續復工,但是真正復工的公司工廠並不多,這在本週各大論壇上曬出的地鐵乘車照中可以看得出來。


疫情過後,手裡的股票還能漲回去嗎?

疫情過後,手裡的股票還能漲回去嗎?

現在,有一個共識是,疫情對經濟的整體影響是暫時性的。隨著病毒逐漸被消滅,經濟會逐漸恢復,直至全面好轉。但是,細分到具體的公司就不好說了。強如西貝莜麵村這種全國連鎖的餐飲龍頭企業,現金流可能也撐不過停工三個月。據幾家投資機構估計,另一餐飲巨頭海底撈在此次疫情中的損失可能接近10億人民幣。


這個時候就體現出現金流的重要性了。但是,一些中小企業哪來的現金流?它們面對上下游時基本沒有什麼話語權,一旦停工停產,光是每月的房租和員工工資會很快把公司僅有的一點錢耗盡。更別說有些生產設備停轉再運轉的代價是非常大的,從事相關行業的人應該懂。


等到條件允許復工時,這些中小企業既沒有錢去維繫生產,又沒錢給手下人發工資,形成死循環,到最後只能關門大吉。


我想,大多數行業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到時很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行業重新恢復景氣後,整塊蛋糕依然在,但是仍然有資格坐在桌前分吃蛋糕的就只剩下那些從疫情中熬過來的公司。很多中小企業將會被“末位淘汰”。


A股的上市公司可都不算小公司,不至於那麼不堪一擊。但是,這些公司的上游供應商和下游購買者未必挺得住。一旦供應商停止供貨,購買者不再採購,這些公司的業績必然受到很大影響。


當行業的運轉重新回到正軌時,一些挺不住了的中小型公司已被“末位淘汰”,這時行業裡的其他大公司可以趁機吃掉小公司原有的市場份額。


疫情結束之後,跌下來的股票能不能再漲回去,我覺得要看這家公司"活下去"的能力夠不夠強。


大家可以去審視一下自己手裡握著的股票,背後的公司的現金儲備夠不夠殷實,在沒有營業收入的情況下,現有資金能撐多久。再看看跟公司有業務往來的上下游情況都如何,他們能挺多久,疫情過去之後他們還會不會恢復和公司的正常往來。


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舉一些例子。


比如,餐飲、旅遊、航空等行業受到的短期影響非常大,但影響過去之後,大家還是該聚會聚會,該旅遊旅遊,這些行業的業績肯定要恢復正常。


再比如,線下商場,線下教育。影響過去之後,這些行業大概率也會回暖。回想十幾年前SARS病毒被終結之後,互聯網,尤其是電商迅速崛起。這次的新冠過去之後,這些線下實體公司的蛋糕會不會再被蠶食一大波?我們拭目以待。


再比如,這次疫情對我們的GDP肯定有影響,也許今年保6會有一定難度。那麼,我們會不會出臺一些政策來促進一下?這兩年房地產被按在地上壓得死死的,這麼快就重新拎起來不合適。那麼,要不要多建一些公路鐵路,要不要定向放點水給民營企業?如果出臺一些促進政策,哪些公司會受益?


說到底,這些其實就是公司基本面的一小部分。買股票一定要看公司的基本面。基本面這個概念太大太籠統,要把它細分開來,一項一項去研究。


這篇文章討論的前提是公司的基本面大體上不壞。在充分分析過與公司的經營相關的數據之後,再來研究本文提到的影響也不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