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弟子——卜商(下)


掌故知魯 | 孔門弟子——卜商(下)


卜商(前507—?),字子夏,晉國人,一說衛國人,孔子學生,比孔子小四十四歲。從孔子學後,曾為莒父(今山東高密東南)宰,卜商以博學著稱,他長於《詩》,深於《書》,明於《易》,著於《禮》。孔子死後,到魏國西河講學,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取歷史教訓,防止臣下篡權。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和“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等觀點。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學生,魏文侯也尊以為師。他為人勇武,性格爽朗,不但有武士之勇,而且有宰相之才。極好與比自己賢能的人結交,並擅長於主持禮節儀式。歷史上相傳《詩經》、《春秋》等儒家經典是由他傳授下來的。如今,當我們翻開史書,通過他和老師孔子的對話,雖然只有隻言片語,但是仍然能夠感受到卜商的個人的性格和志向。

卜商作為孔子的弟子,自然少不了接受老師的教育和指導,從史記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他和孔子之間進行問答交流,孔子提倡學生要有“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同時老師教育學生要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

這段故事節選自《禮記·孔子閒居》中,講述的是孔子老年閒居在家之時和卜商進行的對話,其中蘊含著孔子多年以來的人生智慧和社會閱歷。首先子夏向孔子問道:“請問《詩》上所說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怎樣做才可以被叫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說:“說到‘百姓的父母’嘛,他必須通曉禮樂的本源,達到‘五至’,做到‘三無’,並用來普及於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現了災禍,他一定能夠最早知道。做到了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到這兒並沒有結束,子夏依舊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識,於是他繼續詢問什麼是“五至”,什麼又是“三無”。孔子回答說:“既有愛民之心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詩歌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詩歌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禮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禮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樂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樂至於百姓,就會有哀民不幸之心至於百姓。哀與樂是相生相成。這種道理,瞪大眼睛來看,你無法看得到;支楞起耳朵來聽,你無法聽得到;但君王的這種思想卻充塞於天地之間。這就叫做‘五至’。而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形體的禮儀,沒有喪服的喪葬。這就叫做‘三無’。如果拿《詩經》中的詩句來舉例子的話“夙夜謀政,志在安邦’,這句詩最近乎沒有聲音的音樂;‘儀態安詳,無可挑剔’,這句詩最近乎沒有形式的禮儀;‘看到他人有災難,千方百計去支援’,這句詩最近乎沒有喪服的服喪。”子夏明白了什麼是“五至”什麼又是“三無”。

於是子夏又問道:“夏禹、商湯、文王的德行,與天地並列而為三。請問怎樣才可以稱作是與天地並列而為三呢?”孔子答道:“要遵奉‘三無私’的精神,以恩德招攬天下百姓。”子夏接著問道:“什麼叫做‘三無私’呢?”孔子答道:“就是像天那樣無私地覆蓋萬物,像地那樣無私地承載萬物,像曰月那樣無私地照耀萬物。按照這三條來招攬天下百姓,就叫做‘三無私’。天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既有颳風下雨,也有下露降霜。這些都是天所顯示的教化,人君應當奉行以為政教。大地承載著神妙之氣,風雷鼓盪,萬物萌芽生長。這些都是地所顯示的教化,人君應當奉行以為政教。聖人自身的德行極其清明,他的氣志微妙如神。在他行將稱王天下的時候,神靈有所預知,一定要為他生下賢能的輔佐之臣。就好像天降及時之雨,又好像山川飄出祥雲。夏、商、週三代稱王,在其稱王之前就已經有了美好的名聲。《詩》上說:‘勤勉不倦的天子,美好名聲千古傳。’這就是三代聖王的德行。《詩》上又說:‘太王施其文德,團結四方各國。’這就是太王的德行。” 子夏聽到這裡,一躍而起,倚牆而立,說:“弟子敢不接受老師的這番教誨嗎!”

我們發現,在孔子和卜商的對話中,孔子並沒有因為卜商的問題多而吞吞吐吐支支吾吾,而是具體而又詳盡的做出了自己的解釋,從而受到了卜商由衷的敬佩。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卜商敏而好學的求學治學精神,這都給予我們後世啟發。

或許,我們已經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卜商的形象。那是一個意氣風發,孜孜好學的年輕人,他手握竹簡,心懷大略,飽讀詩書,精通禮儀,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我想,我們不會忘記他,也不會忘記歷史上許許多多如他一般的人,正是他們讓我們的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光彩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