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的3種傳播方式,有什麼聯繫?

編審專家:

近期,關於目前2019冠狀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主要傳播途徑的說法眾說紛紜,反覆提到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等概念。

什麼是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空氣傳播?這三者有什麼關係呢?目前情況下如何預防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呢?下文將進行解答。

一、什麼是飛沫傳播?

飛沫傳播的定義

飛沫是人說話、咳嗽、打噴嚏等行為產生的可以懸浮在空氣中的顆粒。

傳染病病人的飛沫中含有病原體。

未患病的人吸入含有病原體的飛沫可被傳染。

流感病毒、SARS-CoV-2等可以通過飛沫傳播。

飛沫傳播的特點

傳播的距離較近,範圍大概是以病人為中心半徑1米以內。

傳播的時間短,較大的飛沫顆粒可在10秒左右落地。

飛沫傳播是2019冠狀病毒病主要傳播途徑之一。

未患病者接觸粘有病人飛沫的物品,再接觸自己的口、眼、鼻後而被感染,即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也是2019冠狀病毒病主要傳播途徑之一。

飛沫傳播與空氣傳播的關係

飛沫傳播是空氣傳播的方式之一。

飛沫傳播與氣溶膠傳播的關係

傳染病病人的飛沫中的病毒失去水分後,可形成氣溶膠狀態。

一部分含有飛沫的病原體形成氣溶膠後仍有傳染性,導致氣溶膠傳播。


二、什麼是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的特點

氣溶膠是一種可懸浮於空氣中的微小的液體或固體顆粒。

氣溶膠的直徑為0.01~100微米。

氣溶膠可分為霧、霾、輕霧、微塵和煙霧等。

氣溶膠傳播的定義

含有病原體的飛沫、分泌物、排洩物乾燥後,其中病原體形成氣溶膠。

未患病的人吸入含有病原體的氣溶膠被傳染。

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等可以通過飛沫核傳播。

氣溶膠傳播的特點

氣溶膠傳播時的顆粒較小,無法用肉眼識別。

相對於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距離更遠,可到幾米外。

相對於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時間更久,可能會在1小時以上。

2019冠狀病毒病存在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尚無明確的數據和報道。

氣溶膠傳播與空氣傳播的關係

氣溶膠傳播是空氣傳播的方式之一。

氣溶膠傳播與飛沫傳播的關係

傳染病病人的飛沫中的病原體失去水分後,可形成氣溶膠狀態。

三、什麼是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的定義

空氣傳播是病原體從病人等傳染源體內進入空氣中。

未患病的人因吸入含有病原體的空氣而被傳染。

空氣傳播是呼吸系統傳染病的主要傳播方式。

空氣傳播的分類

飛沫傳播

氣溶膠傳播

塵埃傳播

病人產生的含有病原體的飛沫、分泌物落在地面上。

地面上含有病原體的飛沫、分泌物乾燥後形成塵埃。

未患病的敵人因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塵埃而被傳染。

結核桿菌芽孢、炭疽桿菌芽孢等可以通過塵埃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的3種傳播方式,有什麼聯繫?


四、目前預防感染SARS-CoV-2的方法有哪些?

SARS-CoV-2傳播的條件

病人體內一直排出含有病毒的物質,如飛沫、鼻腔分泌物、口腔分泌物等。

未患病的人吸入空氣中含有病毒的空氣,或接觸含有病原體的物品後觸摸自己的口、眼、鼻等部位。

吸入或接觸了足量的病原體,可以引起病變。

未患病人對病毒免疫能力較差,無法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複製導致患病。

預防SARS-CoV-2感染的方法

避免飛沫傳播和可能存在的氣溶膠傳播

病人的做法:

應隔離,避免靠近他人。

隔離病人區域的空氣避免擴散到其他無病人的室內區域。

病人要佩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

病人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肘部,或通過按緊口罩的方法包嚴口鼻,同時背向他人。

未患病人的做法:

應佩戴口罩。

儘量遠離病人。

室內場所定期開窗通風,降低室內含有病毒的濃度。

減少去人員密集的區域,如商場、超市、地鐵、公交車等。

如需與病人近距離接觸,如醫務人員,需佩戴護目鏡、醫用N95口罩等防護工具。

避免去口腔門診等可能產生大量氣溶膠的場所。

避免接觸傳播

病人的做法:

避免接觸他人。

使用過的物品應定期消毒。

接觸過口、鼻、眼分泌物,吃飯前,排便後都要洗手。

紙巾等廢棄物應消毒後密封。

未患病人的做法:

避免觸摸病人身體、用過的物品、廢棄物。

如無意中摸到病人的身體、用過的物品、廢棄物,需要立即洗手,或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消毒。

外出時手避免接觸口罩外側、口、眼、鼻等部位。

回家後立即洗手。

如需與病人近距離接觸,如醫務人員,需採取穿著隔離衣、戴手套等防護措施。

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修正版).2020.2.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2/d4b895337e19445f8d728fcaf1e3e13a.shtml

2.傅華.預防醫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3.https://www.toutiao.com/a6791128237599621645/?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581214040&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req_id=202002091007200101290321021F9B3E84&group_id=67911282375996216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