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人,那麼厲害為什麼還打工?

燈籠裡的光


1、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2、交易厲害的基金經理適合交易,並不一定適合管理。

3、做投研也需要有氛圍。尤其是大基金公司,本身資源也比較豐富,內部交流加外部調研,這些資源如果基金經理出來單幹並不一定行。

4、基金經理打工也挺好的,不操心其他,只操心交易就好。

5、基金經理交易能力強,在公司都是香餑餑,應該有很多小迷妹,老大一般給的分成比例也多,這樣的話,成就感比較強,自信心也比較好,生活就會很開心。

6、工作自由、如果自己單幹,就會被事務性工作耽誤,會影響投資效果。

7、自己做好綜合評估。不要過高評價自己,有時候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期貨美少女戰士


金融投資,是由信息收集,數據分析,人脈互通等環節構成的,基金經理人只是做最終決斷。離開眾多因素,也就降低了成功概率,增加了不確定性。因此,成功需要概率的支持。


一休在中國


你好關於你這個問題老陳簡單的說說自己的淺見。

首先一點我們要知道為基金公司打工的基金經理並不是一個人在單打獨鬥,而是有一個成熟的團隊配合一起的,投資研究的過程絕對是一群人的事,其中有人負責收集諮詢、有人負責統計數據、有人負責調研上市公司、有人負責風控、有人負責下單交易等等......而基金經理是負責串聯統計做出決策,最後站在臺前的人。如果離開了這個團隊可以說很多的基金經理什麼都不是。

另外我們要知道基金經理所控制的資金來源是靠著公司而來並不是靠他自己所能募集到的,只有這名經理在行業中做出很大的名氣後才可能憑自己的人脈募集到資金,但這樣的基金經理少之又少。畢竟相對於個人很多投資人還是相信公司的。而且基金經理一旦離開公司個人是沒有資質的,客戶如果委託投資的話還是有很多麻煩的。

最後就是如果假設這名基金經理有自己團隊又有個人客戶願意把資金給他的團隊進行操作的話,那對這名基金經理來說他的壓力就會非常的大,整個團隊的吃飯問題就要看他所做出的每一個決策了。如果決策錯了客戶的資金虧損,那別說團隊吃飯了,有時候還要賠錢,當然在接客戶資金前都會談好一個止損位。但是第一筆交易如果不能做到盈利,以後就很難有人再會找到他的團隊了。所以交易能否盈利的壓力對他而言會非常的大,很多人在基金公司能做的好是因為錢反正不是自己的虧了也無所謂也不用他陪,他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公司還有別的團隊可以賺錢,也不影響以後的交易。在交易上毫無任何的心裡負擔自然能做的好,而一旦獨立出來所有壓力要他一個人扛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比如你們自己交易的時候做模擬盤和做實盤完全不一樣是一個道理。所以基金經理人大部分還是願意留在一個好的團隊好的平臺裡的,很少有人願意獨立出來。

這是老陳的一點淺見。


老陳講盤


我覺得基金經理之所以幫助別人管理資產,而不是專注於自己直接投資資產,至少因為以下兩個因素:

1、資產管理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和深度的專業分工。

這裡講的不是管理的資金規模,而是一個投資研究團隊的規模效應。看K線炒股票的個人交易者很容易覺得投資是一個人的事。其實職業的投資思路完全不是那樣一回事。投資決策是一個人的事,但是投資研究的過程絕對是一群人的事。舉例子來說,一個健康的投資組合,肯定要搞分散化。少則20只標的(這已經是非常集中的投資風格了),多則百隻。機構投資者在投資任何一個標的之前,都不可能光憑一堆K線多頭排列就輕易下單買入,那就需要深入的研究基本面。即使我們很輕率地把一個上市公司的招股、增發、報表、輿情、行業簡單瞭解一下,最快也需要半天時間。那麼按照20只標的來計算,假設管理人白天盯盤,晚上不睡覺做研究,就需要10天時間。實際上,這麼重倉的集中投資,機構投資者肯定還需要去上市公司實地調研、與管理層訪談。路上來回時間不算,少說也需要額外10天時間。那麼基本上一個投資組合就需要一個人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建立。由於宏觀和行業基本面的高頻數據變化很快,等這個人基礎研究做完準備建倉的時候,最初的研究結論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於是又要從頭開始研究工作。。。

在機構投資者那裡,投資、研究、交易的過程是高度分工的。龐大的研究員團隊(往往也是未來的基金經理們)負責基本面研究、實地調研、高頻跟蹤;基金經理負責結合賬戶要求和市場環境維護組合;交易團隊(散戶所謂的操盤手)負責根據每日的市場盤面情況完成基金經理的買入或者賣出指令。基本面研究是否紮實、投資決策是否正確、交易執行是否到位,都會影響一個投資組合的最終業績表現。

一個基金經理,只是投資研究交易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離開了這個團隊,單打獨鬥的難度很高。

2、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利用一個完備的機構平臺做很多個人投資者無法做的投資。比如新股的網下申購、大額折價定增、債券投資、量化交易云云。還有一項個人無法享受的就是賣方研究服務。基金公司的大量佣金都用來向券商購買研究服務,提供行業專家的意見,輔助投資決策。個人投資者也許需要在雪球或者百度雲盤上下載報告,機構投資者往往在第一時間就接到了賣方研究員的電話路演。這種時間優勢,也不是個人投資者可以媲美的。

其實個人投資者最大的一個擔憂就是基金經理吃的是管理費,他的利益容易與持有人不一致。其實大家要知道公募基金行業的排名壓力有多大就不會這麼想了。殘酷的地方,甚至會每天檢查前一天的市場排名情況。全年的獎金也取決於排名。我覺得,這種壓力下,真的沒有幾個基金經理會扔下自己的組合,每天滿足於吃管理費的。如果還有擔憂,那麼有一種特殊的基金,可以最大程度上綁定基金經理的個人利益,就是基金經理參與認購份額的發起式基金。由於國家法規要求基金經理購買自己的基金,一年內不得賣出。這種類型的基金就可以把基金經理和基民牢牢地綁在一起。


匯股通金


其實我之前也有同樣的困惑,基金經理人那麼厲害自己炒股,安然自得不是更好嗎。但是現實中基金經理厲害的人並不多,為人津津樂道的也就是“基金一哥”王亞偉,在掌管華夏大盤的那段歲月裡,該基金的總回報率高達1027.87%,成為當時唯一一隻累計淨值在10以上的基金。

筆者認為基金經理人打工的原因:

一、高收入:首先基金經理是一份高收入職業,而剛出道的基金經理人實戰經驗並不強,而且資金也不夠雄厚,去平臺打工既有高收入,又能鍛鍊實戰經驗,何樂不為。


二、資源:作為基金經理人,平臺會給予其更多的資源,讓他進入基金財經圈子獲取更多一線新消息,還有各研究人員團隊配合,讓他更好實行你的投資策略,形成你獨有完善交易系統。


三、贏面大:基金募資金額都幾十億元左右,讓基金經理可以投資多元化,股票池較多,直接降低系統交易風險,獲取收益的機會就更大。


四、知名度:初出茅如的基金經理人知名度較低,他可以依託著平臺的優勢靠業績打響知名度,這樣就可以去更高的平臺,獲得更高的收入及其待遇。而去年包攬前三甲廣發基金經理劉格菘一下子知名度就提高,走進公眾的視野,今年待遇肯定水漲船高!

而且隨著知名度提高,基金經理也可以直接轉私募:自2014年,第一批私募牌照發放後,大批基金經理“公轉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公募一哥”的王亞偉,當年從華夏基金離職後,成立千合資本,目前已是百億級私募。


甲先生520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你說那麼多廚師,為什麼沒幾個自己當老闆呢?

我們只看到看似最重要的方面,其實還有很多綜合環境沒有考慮到。有的基金經理業務能力很牛掰,但是他的背後是基金公司的規模效應和其他分工的支持。比如我們都知道股票需要研究數據,分析數據,裡面分工是很細的,很多基金經理只是把背後團隊的研究成果綜合一下而已。他做出的決策並不是個人決斷的,而是背後基金公司的團隊分工協作的結果。

從投資組合的建立,到投資標的的跟蹤和研究,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投資、研究、交易的每個環節,都會有不同的隊伍分工。

研究團隊負責基本面研究,實地調研,高頻跟蹤。基金經理負責結合賬戶要求和市場環境維護組合,交易團隊負責根據市場情況完成基金經理的買入或者賣出指令。

另外,專業的基金公司提供的平臺和交易工具(簡單來說就是所整合的資源),是普通人無法想象和擁有的。包括一手信息,規模效應帶來的額外收益,專業的分工,龐大的資金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零售市場買一斤土豆跟去批發市場買一噸土豆,單價完全是兩回事。

簡而言之,個人不具備團隊所具備的成事之必要條件!


韓小寒233


對於事業而言,大致的選擇也只有兩種,要麼打工,要麼自己創業。

基金經理人是看上去光鮮的職業,好像都非常厲害,其實能夠達到優秀境界的並不多。如果你去公募基金的年度業績,跑不贏指數的也有很多,甚至有很多大幅跑輸指數。這些基金經理恐怕算不上厲害吧?而且有很多新聞也可以查到,有些基金經理做老鼠倉也會虧得一塌糊塗,說明他們的水平也是非常一般。所以,任何領域優秀的人都是少數的,不夠優秀的話,或許打工時最好的選擇。

對於優秀的基金經理人而言,由於過人的技能和經驗,具備了創業的基本條件,是否適合創業呢?首先,創業意味著需要自己考慮方方面面,無形中就分散了精力; 其次,很多基金經理人取得優秀的業績也與原來的工作環境密不可分,比如,強大的投研能力,公司後續基金的協助等,這些創業後都不具備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去查一下王亞偉,原來華夏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出來創業後也泯然眾人矣。

所以,光環都是遠看才有的,創業有風險,真幹需謹慎,打工是不爽,起碼有工資。[呲牙]


主觀的觀


因為投資就會有風險,所以基金經理人為什麼他在投資的時候也會打工,就是第一,如果你自己有錢那你自己操作,但是你要面對的是巨大的風險市場呢,他有時候能盈利,有時候能虧損這個說不定的,所以很多人為了就是不想自己面對巨大的風險,就會選擇一邊投資一邊打工,所以就是這樣的。

另外的話就是自己的錢少,自己的錢少的話,很多技術是用不過來的,所以有能力的人他很多都需要依靠平臺,讓平臺跟自己的能力結合,所以他們就啊,當然加上他有很好的學歷很好的能力,這種情況下他就成為了一個基金經理人。


K線博士


基金經理屬於高收入的金領階層,投資是有風險的,能夠獲得基金經理,獲得超高收入,何必自尋煩惱,去做投資,承擔風險。

基金經理不僅僅收入高,地位也高,從收入來看,動輒都是百萬元以上,甚至數百萬元,雖然工作壓力不輕,但付出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另外部分基金經理還通過老鼠倉獲得更加豐厚的收益,雖然現在老鼠倉查的很嚴,可是被查老鼠倉終究是冰山一角,還會有少量隱蔽的很深的老鼠倉依然沒有被發現,既有高工資,又有豐厚的老鼠倉收入,何必辛苦自己下海投資。

A股股市跌宕起伏,要想賺錢頗為不易,搞不好錢沒有賺到,老本也會虧不少,基金經理雖然專業知識豐富一點,但也很難規避系統性風險,別說一般基金經理,就是明星基金經理也不例外,碰到熊市,一樣虧得褲兒掉。

16年那些重倉科技股的基金經理,可謂是出盡了風頭,成為媒體的紅人,可是科技股熱潮退去,16年、17年、18年下跌,從明星基金轉眼之間成為了收益率墊底的虧損基金,淨值損失慘重。

如果急流勇退,自己投資,或者是成立私募,那麼就會很慘,自己投資,恐怕老本虧不少,成立私募,淨值大跌,恐怕要面臨產品清盤,到時候收的管理費不夠公司開銷,也得自掏腰包。

所以很多時候,創業未必是最佳選擇,尤其是高級打工者,收入豐厚,自己創業未必就會有打工的收益。


杜坤維


術業有專攻,基金經理人的職業即為發揮自身投資方面的專業特長,從而獲取管理費和投資收益分成,所謂用別人的錢為別人賺錢同時為自己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