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三四天一換藥方,對病人有好處嗎?

用戶59064691818


中醫是跟據病情來調整用藥的,病重的時候用藥劑量較大,病情好轉變輕後藥量必須減輕,不然就會留有後遺症,為什麼西醫總有後遺症,就是這個道理。


水幕華


中醫:來,我們結合一下。

現代醫學:我不用你結合。

中醫:你還沒有預防藥和特效藥,我有的是。

現代醫學:那你還跟我結合幹嘛?

中醫:我得發揮關鍵作用。

現代醫學:那你自己發揮吧。

中醫:不行,我不跟你結合就不能發揮關鍵作用。

現代醫學:……

中醫:現在,我宣佈,中西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醫發揮了關鍵作用。


abc查無此人


中醫三四天換一個處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中醫精髓是辯證施治,平衡陰陽。治療原則是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一個病由發展到到治癒的歸宿歸轉有一個過個程;就同一種病在不同姓別,年齡,天地人一體,不同季節臨床表現各有不同故在治療用藥上有很大的差異;如感冒冬用麻黃,夏用香儒;小兒臟腑清靈易抜易動,成年人思想複雜心理負擔重故取效慢,審證求因必須一人一方為好,勿忘在給成年人治療它病的基礎上加舒肝理氣之解鬱藥可事倍功半。同患一種風寒感冒,但小兒易因寒化熱;不可一方治到底,三天左右可診脈視病的退進在原方加減或換方是可行的;但在服藥時間上有講究的,不可墨守陳規,如高燒,急性蘭尾炎可在二十四時門內服完二付湯藥才有降溫快可能免吃抽蓄,動手術之苦。緩則治本,如小兒疳積的脾胃氣虛損,面黃肌瘦骨頭吃肉,不長個子,三天兩頭髮燒感冒的治療上要以丸藥或面散藥較長時間以緩圖療效,但一定有顯著療效。

(筆者:畢業於陝西中醫學院,從醫近六十年;擅長治療小兒脾胃虛弱發育遲,反覆感冒;心腦血管病(帕金森);男女不孕不育症)。


秦耳東R


舉個例子,有人喜歡游泳,說游泳使人健康,事實也確實如此,游完之後渾身舒坦。他說錯沒有,沒有。可同樣另一個人聽說了也開始游泳,結果本來可以活70,60就死了,很多人就會說游泳要人老命。問題出在哪裡呢?說游泳好的人,身體本來就健康,營養充沛,平時運動比較少,結果一遊泳全身活動開了,自然健康。可另一個人呢,本來身體素值就差,免疫力不行,營養也跟不上,每遊一回都是對身體的傷害。這就是中醫根據你身體情況調整藥量原因,西醫就不同,西醫你醫哪裡,治哪裡。能不能治好全是你的命。

但是為什麼沒人去噴西醫呢?因為讓西方人狠狠的收拾了一回,強者的邏輯才是正確的邏輯嘛,不管對不對


斤斤計較了開流量


不知道為什麼國人這麼抗拒中醫,西醫雖然見效快,但抗生素用多會有後遺症,中醫見效慢,但無後遺症。中醫也要根據你的身體恢復情況來分配,我覺的三四天一換藥方正常,西醫不也幾天一換。


lin140944529


中醫藥方妙就妙在此,三貼一療程,三貼藥過後一把脈,什麼需要提升的,什麼需要降低的再另行配藥。可以把病理調節到人體所需的平衡點。西醫是永遠做不到滴。


粉飾言論讓人煩


中醫三四天一換藥方對病人有好處嗎?

有好處,這是肯定的,而且必須這樣才好,這是很有必要的。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這就像現在十月天一樣,早上還是凍凍的;中午時分太陽也很烈,那個時候又是暖暖的;到了傍晚,氣溫又趨下降,又開始涼涼的啦。所以,在早上起床時候凍,就要添衣以防著涼,中午時分太陽正照,氣溫提升,也就可以脫下外套,儘量保持身體所需要溫度就好,傍晚來了,天氣轉涼,又要添衣了,這就是一種自然規律。

中醫的理論道理也應該是這樣吧,剛開始給病患者服藥時,開上三、四劑藥,先從整體調理身體,培元固本,讓體內增加抵抗力,然後按輕重緩急,君臣佐使,再換藥方以專攻對治,因此這樣斟酌置換是很有必要的,也因此才符合辯證施治。

如果死守一個方單墨守成規,機械式的治療方法,不去靈活掌握病情和調節藥方藥量,那才是庸醫一個,因此對於患者三、四天換方換量,這對病人都是有好處的。

我是草原春芳,歡迎關注,共同學習進步。


草原春芳


我附近住了個老中醫,知道他給人看病時,總叫病人拿藥方先買3劑吃完後再來看,最多5劑,為什麼呢?我瑞摩其原因是,中醫憑的是聽觀叩把,再憑經驗判斷病種和病情,再神的醫生,也只有8、9成把握,先囑病人試3劑,反遣效果後,再修改藥方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如果一點效果也沒有,會反思是斷病是否錯誤,會重新考慮,不貽誤病情,不浪費病人的錢財。對己確定的慢性病,有時10多20多劑的都有。如此做,說明他是個負責任的良醫。我這個鄰居還真有兩手,今年正好70歲,曾被評為名老中醫,是參加北京全國名醫大會的代表之一。現雖退休在家,但上門求藥方的人很多,對治很多病(含疑難雜症)確有藥到病除的效果。當然不是萬能的,也有其侷限性和不足。


閒言碎語話多餘


這是一個看病證性質的問題 如果是個急性的外感疾病 會有很多這種情況 比如 傷寒表虛證 桂枝湯證。證狀是 頭疼 發熱 汗出 惡風 脈浮緩 中醫必須開出桂枝湯 並且要求病人按照桂枝湯的使用方法使用(服藥後服用一杯熱粥 以助藥力 覆被取微汗 不汗再服 又不汗又再服 出小汗一時許為佳 禁生冷肉面五辛)如果任何一個環節掌握不好 疾病都不會藥到病除!所以 仲景按照還未愈的各種情況 再進行二次換方 比如 "發汗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可與麻杏石甘湯"這是傷寒論原文六十三條的情況! 由風寒表虛轉為邪熱壅肺 必須要換的 是哪個環節導致要換呢?是服藥環境的變化或者是病人的服用桂枝湯沒有遵醫囑等因素都會是可能的。如果是固定的慢性疾病 比如 風溼寒風溼病 一般把方一次性開準 不用換 但途中病人又遇上新的外感病情況 也要考於在內。需要換方還得換 不是死般硬套的。說換了幾個方就不是好醫生 不換方又不是好醫生


用戶70961364490


這就是中醫的精髓,辯證論治,根據病情的變化而調整方子,西醫永遠也不明白,永遠也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