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已經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會不會蔓延到我國?解決蝗災問題有什麼好辦法?

GUOKE123


在蝗蟲即將經過的路徑,大規模噴灑胃殺劑農藥。將蝗蟲消滅在蝗災區。


羅芬涼皮


蝗蟲是人類的美食,蝗蟲也是人類的災難。人類把蝗蟲當成美食,而蝗蟲更把農作物當成美食。蝗蟲的可怕在於它的繁衍與傳播,短短一兩個月,蝗蟲就從非洲東部漂洋過海,翻山越嶺,橫掃中東,肆虐到巴基斯坦印度,已經引起了蝗災。

那麼,蝗蟲會不會蔓延到我國呢?福垊認為有可能,絕不能掉以輕心。



蝗災危害之大,傳播速度最快之廣,往往會令人措手不及,即使有強大的防災能力,也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這群不速之客不是一般的蝗蟲,而是沙漠蝗蟲。沙漠蝗蟲的襲來,足以用寸草不生來形容。4000萬隻蝗蟲群,日行三百里,能吃數萬糧。上月末,巴基斯坦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他們如臨大敵,全力除害。這兩天它們已經將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糟蹋殆盡,導致37萬公頃良田有可能顆粒無收,直接造成了印度百億盧幣的損失。



如果您留意的話,這群遮天蔽日的蝗蟲,鋪天蓋地的一路東進。不少同胞好友都認為我們高枕無憂,其理由如下:

第一、我們有崑崙山(喜馬拉雅山)的阻擋,小小蝗蟲豈能飛過七八千米的高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蝗蟲穿越巔峰,簡直就是做夢。

第二、退一萬步來說,縱使蝗蟲能翻過喜馬拉雅山。山北苦寒、山北無農作物,也能把蝗蟲凍死、餓死。小小蝗蟲,不足為慮!



福垊不這麼認為,您看蝗蟲都是一路向東,而且恰恰是高山、苦寒、無農作物,我們才不能掉以輕心。蝗蟲喜熱不喜冷呀!要不然,它早在非洲時,就北上入歐了。試想蝗蟲一路向東飛到緬甸、老撾、越南一帶時,會不會向北?那裡沒有高山阻擋,氣候適宜,而且有很多的農作物。

現在蝗蟲開始在印度產卵,預計到4月份將會得到一個新的高峰。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它們一邊東進,一邊產卵呢?要不然他們怎麼能生存呢?福垊請問一下,東近併產卵那麼到4月份,這個高峰會發生在哪裡呢?想想感覺有些不安!

解決蝗蟲有什麼好辦法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如果考慮到出現這種可能性的話,我們就可以有備無患,從而做到減少損失,甚至輕鬆治未病。福垊認為,如果是小規模的蝗災,可以通過蝗蟲的天敵,讓它們一物降一物。蝗蟲有68種天敵,有禽類、爬行類、兩棲類。像鳥類了、家禽了、青蛙等,比較推薦的是中華雛蜂虻,更有趣的是,就連蜘蛛也是蝗蟲的天敵。



如果是大的蝗災,比如像這種比較難以處理的沙漠蝗蟲,就需要用高新科技來滅絕他們。山東、河北、新疆建有三大治蝗專用機場,可以迅速做到防、控、治。尤其是事前以專用飛機對農作物進行噴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藥。比如5%銳勁特懸浮劑,就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如果當初巴基斯坦、印度能夠提前進行農藥噴灑的話,還會有今天的損失嗎?

對此,你怎麼看?


福垊


蝗蟲雖小,但是對付起來卻並不容易,你以為準備好熱鍋就可以解決蝗災問題,但是當蝗蟲群真的鋪天蓋地飛過來,到時候你將會發現自己的禍根本裝不下那麼多的蝗蟲。一個蝗蟲群的蝗蟲數量可能有幾千萬甚至上億,並且它們繁殖能力還很恐怖,所以蝗災幾千年來都是人類面對的一個很大問題。

古人在面對蝗災的時候基本是束手無策的,他們只能等著蝗蟲把所有的綠色植物和糧食都吃光,然後蝗蟲群會自然減小。如今經過幾百年科技的發展,人類改變大自然的能力已經越來越強,相關國家可以採取噴灑農藥的方式遏制蝗災,不過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慢蝗蟲群體的擴大,它未必能夠徹底解決蝗災問題。

近期非洲地區正在爆發近70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而隨著蝗蟲群體的擴大,非洲東部和東北部的蝗蟲群已經跨過紅海進入阿拉伯半島,然後它們再進入了南亞地區。非洲各國基本都還是農業國家,在靠天吃飯的地方,蝗災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而南亞又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一個地區,這裡的人口總規模接近18億,因此此次涉及非洲和南亞的蝗災已經引起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高度關注。

目前巴基斯坦全國已經因為蝗災問題而進入緊急狀態,巴基斯坦政府動用了大量直升機甚至軍用飛機噴灑農藥以遏制蝗蟲群體的擴大。不過眼下在巴基斯坦土地上肆虐的蝗蟲總共有數千億只,而巴基斯坦的領土面積有88萬平方公里,印度領土面積還有300萬平方公里,所以想要在全國地毯式地噴灑農藥,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印巴兩國政府基本都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噴灑農藥遏制蝗災。


(直升機噴灑農藥)

或許有些人會調侃說蝗蟲來我們國家肯定都要進油鍋,不過調侃歸調侃,大規模的蝗蟲群體不是我們能夠吃得完的。各國所能夠採取的措施主要也就是噴灑農藥殺死部分蝗蟲或者抑制蝗蟲繁殖,然而在蝗蟲數量太過於龐大的情況下,農作物所要遭受的損失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候或許只有大自然能夠最終解決蝗災問題,當一個地區的綠色植物都被蝗蟲吃得差不多,蝗蟲在這個地區自然就會減少,另外天氣和環境的變化也可能影響蝗蟲的活動,各國政府只能是儘量減小蝗災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李姓先生


蝗蟲雖然飛行能力很強,可以連續飛行四五個小時,但蝗蟲飛行高度有限還特別怕冷,並且遷移時需要大量進食,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災是不會牽連我們的。
(喜馬拉雅山和青臧高原都在四千米以上,這道又冷又高的屏障,蝗蟲是無論如何都飛不過去的。)

其實這次印巴蝗災,在去年十月份的巴基斯坦一直存在,由於氣候的原因蝗災開始的規模不是很大。大家都知道,去年印度修改了印控克什米爾的憲法,印巴在該地區的軍事衝突,一度造成兩國關係的高度緊張。由於這兩國都把關注力放到了邊境安全上,從而導致了印巴西部邊境,大量的蝗蟲全部都安全越冬了。


從一月初開始,由於南亞次大陸受印度洋暖流的影響,氣溫慢慢變暖和了。現在巴基斯坦的東南部和印度的拉賈斯坦邦氣溫回升到二十度以上,這種情況下在巴基斯坦安全越冬的蝗蟲,已經具備大量繁殖的基本條件了。

蝗蟲的繁殖力是很可怕的,一隻成蟲一天產卵60一80枚,10一15天就能出幼蟲,而蝗蟲的幼蟲到性成熟期,除了吃還是吃。大家想想,如果蝗災成規模了,那它們就是綠色植物的收割機,飛到哪裡,哪裡就絕對會變成光禿禿的一片寸草不生。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蝗災已經開始了,但這兩國由於經濟基礎的原因,根本就沒有成規模的飛機殺蟲作業條件,和大批量生產殺蝗蟲特效藥的工廠。面對蝗災這兩國的農民,除了用原始的打鼓和放火起煙方式來驅趕蟲災外,基本上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現在是這樣的,印巴除了本地的蝗災要滅,從非洲東部而來的蟲災也要防,如果非洲個頭大的蝗蟲趁著馬上要到的雨季鑽到了南亞。那麼在兩頭的夾擊下,十三多億的印度人就要餓肚子了。
關於蝗災怎麼滅,我們的老祖宗一直告誡我們,天災一般都是人禍引起的。如果印度能把用在克什米爾的軍事資金,轉變到跟巴基斯坦和睦相處上,那麼消滅起源於巴基斯坦的蝗災就根本不成問題了。


馮明凱


2020年剛開始,世界上就發生了多起疫情災害,我們的新冠肺炎疫情還未結束,但近日,巴西和尼日利亞又出現了未知病毒疫情,可以說,2020年,可以說是“流年不利”啊!據世界糧農組織2月10日所提供的消息,非洲的肯尼亞,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又爆發了幾十年不遇的特大蝗災。據世界糧農組織稱:此次蝗災蝗蟲的數量,在1年半內增加了6400萬倍,達到了3600億隻,面對如此大的蝗災,如果不及時有效的加以控制,其後果將不堪設想。而做為貧窮的非洲大陸,僅憑自己的能力,是根本無法控制此次蝗災的,如果控制不力,這次的蝗災,極有可能會蔓延到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給世界的糧食安全,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那麼要從根本上抑制蝗災的危害,有什麼好辦法呢?根據以往的經驗,要想控制蝗災,有以下幾種辦法:

一是農業防治,要減少蝗蟲的食物源,興修水利工程,改善種植習慣,以減少蝗蟲的繁殖地。

二是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而這種辦法,是在蝗蟲災害形成時的補救辦法。

三是保護好蝗蟲的天敵,如蛙類,鳥類等。
至於這次蝗災,能不能蔓延到我們,答案是“沒門”!這是因為,在古代,蝗災,水災,旱災,並稱為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我們的祖先對於蝗災,早就逐漸摸索了一套治理蝗災的有效的方法,如鳴金法驅散,撲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等絕對聰明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現代,我們對蝗蟲災害,有了更科學,更有效的防控,到現在,我們國家對蝗蟲災害的防控,已經有很強的預防措施,很多年來,在我們國家的治理下,我們國家已沒有大的蝗蟲災害。所以說,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是我們千百年來,經驗積累的的法寶。所以,蝗災,在當今社會已不是解決不了的問題,而關鍵的是,消除和控制蝗災,需要很強的科技水平,和強大的國力支撐,因此,這次蝗災,大約需要7000多萬美元,才可以控制,但是,世界將農組織才籌措了2100萬美元資金,那剩下的缺口,還不知道怎麼補齊,所以說,千年的蝗蟲之害,在我們這裡,已不是事,可我們的非洲朋友的困難,誰來幫助呢?


海之波濤3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警告:非洲之角的沙漠蝗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數量暴增6400萬倍,如果控制的不好,這場蝗災可能導致1900萬人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2019年12月份以來,對於肯尼亞來說這是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而對於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是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據科學模型統計這三國的蝗蟲總數量已經超過了3600億隻,如果你想把它烤了吃掉,全世界的人無論老人、兒童還是成年人,每個人差不多需要吃掉50只才成,如果一串蝗蟲五隻的話,需要吃十串。吃貨本質不變,一切都能隱身到吃的上來。



蝗蟲一般我們都它稱之為“螞蚱”,是昆蟲綱下直翅目的統稱,一般包括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在全世界內除了極地之外都有分佈,共有超過10000種類型。在我國分範圍內就有1000多種蝗蟲。蝗蟲在群體數量密度較低的時候,它們不喜歡聚在一起“搞事情”,大多數的時候都會躲著其它同類個體。


但是當一塊區域內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相互接觸較多,最後形成反射聚集成一個群體,向著同一方向運動。【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表示,蝗蟲的密度對於蝗災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一片區域內如果每平方米範圍內蝗蟲數量在25-62只的時候,它們會不由自主的朝著一個方向運動,並可以隨時改變方向。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只的時候,這個群體就不會在隨意的改變方向,朝著一個方向一直飛行大約8個小時左右。

根據資料顯示一般一個普通大小的蝗群成員個數會超過4000萬隻,一天之內就可以飛行150公里,消耗掉大約3.5人的口糧。而根據報道顯示,在肯尼亞的東北部地區僅僅一個蝗群就長60公里、寬40公里。而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位於東非的蝗蟲群已經開始產卵孵化了,科學家預測它們會在4月份形成新的蝗群,如果一直無法得到更好的控制,待6月大旱來臨,蝗蟲數量可能會增加500倍。

從一月份開始,非洲之角的蝗蟲沿著紅海兩岸開始侵入沙特阿拉伯、蘇丹、也門、阿曼、伊朗等國,之後又躍過巴基斯坦國境線。在1月31日巴基斯坦已經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但是此次蝗災並不會侵入我國,因為它們很難飛過寒冷的高海拔地區,並且在沙漠蝗蟲在巴基斯坦等地已經開始落地產款,這會大大削減它們的遷移飛行能力。

解決蝗蟲現在很普遍的辦法就是飛機噴灑化學農藥了,當然這並非是永久的辦法,因為蝗蟲的抗藥性也會增加;其次可以藉助基因調控,讓它們變得“不孕不育”,這是最本質的辦法,但是難度極大;第三就是尋找蝗蟲聚集的機制,例如化學信號等,如果真的發現了這種辦法可以解決任何的蝗災,因為根本不會讓它們成群的聚集。





科學黑洞


蝗蟲應該不會從巴基斯坦進入我國,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這些國家都在奮力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接壤的地區在克什米爾地區。為什麼有克什米爾地區蝗蟲就進不來了呢。那你就不得不瞭解這個地區的氣候以及環境。

克什米爾地區的氣候

喀什米爾地區屬於高原山地氣候,平均海拔都非常高大約都是在6千米以上,而且大部分都是綿延的山脈。一年四季溼度非常大、降雨量也充足、但是溫度比較低。

蝗蟲的生活習性

大家沒事的話,可以瞭解蝗蟲的一些生活習性,

在20~25攝氏度時孵化的天數需要21~24天,如果是在胚熟期大概需要3~6天。在27~30攝氏度時孵化的天數大概是到2~3天。

那克什米爾地區平均的氣溫究竟有多高呢?

即使他到達了克什米爾谷底,等待著他的是一個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不要說是這些蝗蟲,想要飛過去了,即使是在現在的條件下人想從上面飛過去都比較困難,登山運動員們也非常的費力,更不要說這些小蟲了。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最近一段時間蝗災正在肆虐非洲以及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目前非洲正在經歷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其中肯尼亞正經歷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除了非洲地區之外,目前蝗蟲還沿著中東等地區向南亞蔓延,進入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家,其中巴基斯坦已進入了緊急狀態。



這一次蝗蟲的出現是前所未有的,其群族之大涉及面積之廣歷史罕見,這些蝗蟲一個族群就可以達到4000萬隻,而且每天以15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進,所經過的面積一天就可以毀壞足夠3000萬人吃的口糧,由此可見這一次蝗蟲災情是相對比較嚴重的。

而且因為蝗蟲數量龐大,繁殖數量很快,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進行遏制,預計到2020年6月份,目前的蝗蟲將會迅速增長500倍,到時給全球的造成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目前這些蝗蟲已經來到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而巴基斯坦和印度跟我國接壤,所以很多中國網友都關心這些蝗蟲會不會影響到我國,如果影響到我國了,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有效的制止這些蝗蟲的遷移?

從這些蝗蟲的遷移路徑來看,目前暫時不會對我國帶來影響,這裡面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天然的地理屏障。我國跟巴基斯坦還有印度隔著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全球最高的山脈,無論是高度還是溫度都不適應蝗蟲的生存。一般情況下蝗蟲繁育的適宜溫度在28°-34°間,而且這一批蝗蟲生存的環境一般主要以溼潤潮溼為主,乾旱地區也不利於這些蝗蟲的生存,如果蝗蟲想要越過喜馬拉雅山脈,估計到一半就差不多滅絕了。

第二、這一次蝗蟲的發生是從中東開始,到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之後,他們已經開始處於產卵期,而一旦蝗蟲產卵之後,其飛行能力將會大大降低,所以有可能這些蝗蟲就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區轉圈,而不會飛行到我國。



當然如果這些蝗蟲後續進一步遷移,而且發生變異,不排除他們有可能遷移到東南亞,然後從東南亞進入我國,所以我國還是有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提前做好防禦措施的。

至於對蝗災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三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灑農藥。

打農藥是消滅蝗蟲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但是打農藥的後續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在大片的土地上灑上很多的農藥,有可能這些土地就會受到影響,水域等各方面也受到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達到3、4年,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不敢大量的使用農藥的。

第二、機械滅蟲。

機械滅蟲凡是能使用上的機器都可以用上,不過這種滅蟲方式效率比較低,有可能滅掉的蝗蟲還趕不上蝗蟲繁殖的速度呢。

第三、人工滅蟲。

人工滅蟲這是最原始最笨的一種方式,但說不定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於我國來說,蝗蟲是一種美食,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只需要政府或者社會成立一些基金,每抓一斤蝗蟲給2~5塊錢的獎勵,到時候我相信會有大量人去捕捉這些蝗蟲的,這樣說不定一天就可以消滅幾十億只蝗蟲,不足半個月時間估計就可以把這些黃蟲消滅光了。

當然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方法之外,我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蝗蟲預防和應對措施,目前我國蝗蟲防治技術水平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國從中央到主要蝗蟲災害發生省份都設立了蝗蟲防治指揮部,在蝗災的主要發生區域設立了蝗蟲防治站,配備了先進的監測預警、防治設施和設備,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防治組織體系,能夠保障蝗蟲不大規模遷飛擴散。

總之,應對蝗蟲,我們有足夠多的辦法和足夠多的組織力量去應對過去的。


貸款教授



記得小時候聽家裡大人講,如果蝗蟲來了,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一是“遮雲避日”,另一句是“一掃而光”。意思就是說蝗蟲來襲時,天空會突然暗下來,而當天空再次“放晴”時,田裡的農作物基本上“顆粒不剩”,大一點的農作物也就只剩下光禿禿的杆子了。

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天災人禍在挑動著人們的神經。據世界糧農組織的通報,近期,東非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國家爆發了幾十年不遇的大規模蝗蟲災害,導致農作物被大面積的吞食,這些國家註定又是個“荒年”。對於貧窮的東非人民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由此可見,人類一直是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生存和發展的。


蝗蟲災害雖然不能直接要人命,但在間接上卻也能給人類帶來災難。特別是在現代文明之前的歲月裡,也可以間接要了人命。道理很簡單,那就是蝗蟲災害可以導致農作物欠產,進而餓死人。因為,那時並沒有人道主義援助的說法。而指望衙門的賑災往往“不靠譜”。即便是現在,蝗蟲災害仍然是人類需要防備的,一是會造成糧食饑荒,二是會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所以,在農業為主的國家裡,仍然將蝗蟲災害視為農作物欠產的元兇之一。

病毒靠傳播,如果阻斷傳染途徑的話,就可以將瘟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可是,對於蝗蟲災害,人們卻並沒有太好的辦法阻止它的蔓延。因為它是“空軍”。通俗的說,如果是通過陸地或河流蔓延的話,人們還能有辦法阻斷。可是,遇到“空軍”時,也就基本束手無策了!這不,源頭在東非的這場蝗蟲災害已經蔓延到了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宣佈進入了“緊急狀態”。本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正在發生衝突 ,而蝗蟲的到來卻戲劇性的使雙方不約而同的“停了下來”。也算是蝗蟲間接“立了一功”。不過,“功不抵過”。人們仍然要想辦法消滅它。畢竟,它是在人類的“口中奪食”。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正在組織“空中滅蝗”行動。所謂的空中滅蝗,就是使用飛機和無人機進行“撒藥”。不過,這種方式也只能消滅一部分,而更多的蝗蟲都被“驅趕”到別的國家了。因此有人擔心,被驅趕的蝗蟲會不會飛到我們國家?這種可能性當然也存在。畢竟,我們和印度及巴基斯坦都是鄰國。


從古代來說,我國就是蝗蟲災害的重災區。即便是在解放後,也偶爾會在一些地區爆發。直到農藥被普遍應用後,蝗蟲災害在我國就極少發生了!不過,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現在依然還能夠見到蝗蟲。不過,數量已經不多,無法形成災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農藥的副作用抑制了蝗蟲的繁殖。再者,蝗蟲的繁殖和生長也同樣需要一定的氣候條件。蝗蟲“喜熱”,這是個常識問題。所以,由於我們和印度接壤的邊境地區氣候寒冷,蝗蟲直接從印度蔓延到我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所處的南亞地區與東南亞接壤,而東南亞地區的氣候也適合蝗蟲生存,因此,本次蝗蟲災害從印度蔓延到東南亞國家,然後再“飛”到我國的這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從大自然和生物學來說,蝗蟲也是個古老的“物種”。從營養學來說,蝗蟲可以食用,具有高蛋白的特性。因此,在我們的餐桌上經常能夠見到它。正因為此,有人調侃說:“蝗蟲不敢到我國來,因為我們喜歡吃它。”其實,之所以在我國已經沒有大規模的蝗蟲災害,不是因為“吃”的緣故,以蝗蟲的繁殖能力,是吃不絕的。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農藥抑制了它的繁殖。所以說,假如這次蝗蟲災害蔓延到我國的話,還是要依靠現代科技進行藥物播撒。當蝗蟲災害來臨時,“每一團”蝗蟲都是以千萬只計算的,僅靠人工捕殺顯然不現實。不過,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對蝗蟲災害已經不恐懼了!因為,以現代化工具再配以專門藥物,顯然可以抑制它的蔓延。


卞競婉


印度發生的蝗蟲災害蔓延到巴基斯坦毫不奇怪!因為,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是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一個國家。

後來才有了印巴分治,一分為二,成為兩個國家。除了克什米爾地區,印巴之間有有領土爭議外,印巴的邊界線已經早已分明劃定。對於印巴兩國來說,領土不可分享,這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對於蝗蟲來說,它們才不管你印巴劃分什麼國家與國界。千萬年來,那塊土地就是它們生殖繁衍的“家鄉”!每隔幾年,最多十年,只要有適合的自然條件,如干旱。因為乾旱時,土地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左右。土壤這個溼度最適合它們產卵其中,有利繁殖。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並造成蝗災,主要是蝗蟲產卵數巨增。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相當於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而且,在乾旱時,植物含水量地,蝗蟲吃了生長速度快速。蝗蟲有群居的特點。一旦聚集,可以有數十億計。它們喜好吃植物。它們鋪天蓋地不斷遷移,所有它們經過的地方都會讓一切有枝葉的植物蕩然無存,光禿一片。因為,都被從不挑食的蝗蟲們吃得顆粒不剩,也會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歷史上,蝗災導致饑荒,比比皆是呀!



這次印巴發生的蝗災,蝗蟲數量肯定比印巴兩國的人口還多很多!至於它們會不會向我國遷移,把蝗災“嫁禍”給我們?

當然不會了,那是他們的蝗蟲,蝗蟲有五百多種類。印巴的蝗蟲到我們這裡,說不定會“水土不服”呢!再說,它們也不可能或不願意逾越隔在印巴和中國之間的高原地帶。因為,高原地帶氣溫低,氧氣稀薄,不適合它們生存,說不定一旦進入高原地帶,它們也會有高原反應,全身無力,客死他鄉呢!

再說,歷史上,我們本土也有自己的蝗蟲蝗災。何須它們來搗亂?!不是嗎?搜索一下百度就有如此描述: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

既然蝗蟲為數眾多,是個禍害,難道它們可以肆意妄為,沒有天敵?




當然不是!它們在自然界也有天敵來對付它們。比如說,蝗蟲有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在內的近70種天地。




人類可以針對性的保護和繁殖它們的一些天敵。以達到對蝗蟲繁殖的控制。加上人類也可以用低濃度的農藥來殺死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