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癌”抗“疫”堅守一線——記奉節三角壩社區支部書記謝立新


帶“癌”抗“疫”堅守一線——記奉節三角壩社區支部書記謝立新


上門排查

帶“癌”抗“疫”堅守一線——記奉節三角壩社區支部書記謝立新


防疫宣講隊

帶“癌”抗“疫”堅守一線——記奉節三角壩社區支部書記謝立新


謝立新利用工作空隙服藥

帶“癌”抗“疫”堅守一線——記奉節三角壩社區支部書記謝立新


為居民情況登記

奉節網記者夏正華 “老秦,現在身體有沒有感覺什麼異樣?這段時間要好好在家隔離,千萬不能出門喲。”2月10日晚上11點左右,在奉節縣興隆鎮三角壩社區辦公室,謝立新與社區隔離人員打完最後一個電話後,長長的舒了一口氣。目前,社區排查出從湖北返鄉的117名群眾和800餘名密切接觸者都是他每天關注的重點對象。 今年54歲的謝立新已經在社區工作了17個年頭了,是一名有著28年光輝黨齡的老黨員。去年10月份,謝立新在重慶附二院被確診為肝衰竭,此後便一直在住院接受治療。疫情發生後,剛出院的謝立新第一時間請戰迴歸崗位,家人的反對、同事的勸說,都未能動搖他的決心。他說,“關鍵時刻,作為支部書記、一名黨員,我就得帶頭,就得上”。 “當初考慮到老謝的身體情況,通知上班的消息還刻意避開了他,沒想到他自己卻回來了。”興隆鎮宣統委員肖鍵告訴記者。在第二天的全鎮防疫部署會上,老謝帶著憔悴的身體出現在會議室,兩個多月沒見,他足足瘦了30多斤。 春節過往人員不計其數,排查工作要不厭其煩的持續下去,對密切接觸人員的管控更是重中之重。謝立新所在的社區位於湖北與奉節交界處,常住人口就有上萬人,還有大量的外來人員,結構複雜,流動性大,這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從上班第一天開始,他的神經就一直緊繃著。 做好社區人員排查、把好出入口、守好隔離人員,就是對群眾的健康負責。每天一大早,簡短的支部會議後,謝立新就穿上紅馬甲,戴上口罩和帽子出發了。面對著基層社區防疫工作的薄弱環節,謝立新走到哪裡防疫口號就喊到哪裡。一壺水、一個喇叭、一疊宣傳單、一支體溫計,便是他的一天。 “今天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有什麼事情你們隨時跟我說。”2月9日上午,在社區黃土包居家隔離點,謝立新給留觀對象打了個電話,關切詢問對方健康狀況。他告訴記者,社區一共有12戶村民處於居家隔離醫學觀察,自己原先負責盯守大修廠一戶從武漢回來居家隔離的村民。前兩天,得知黃土包的居家隔離對象出現了咳嗽的症狀,他主動與同事換了崗,自己親自值守,並時常給居家隔離對象送藥、送生活必備品,疏導對方的情緒。 在社區裡面,每棟居民樓都設有一名樓棟長,24小時輪流值班,監控人員動態。為了減少人員外出,社區還建立了微信採購群,每天中午由志願者為居民到超市集中採購生活物品,然後挨家挨戶送貨上門。面對人少事多的狀況,作為支部書記的謝立新不僅要全盤統籌社區工作,還當起了各行各業的“替補隊員”。每天不管工作多忙,謝立新都要擠出時間去送一戶、站一崗。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間,他全然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剛出院的病人。 每家每戶要去摸排、居家隔離的要有人看守、企業要走訪勸導延遲復工、各個交通要道路口要嚴管值守……隨著防疫工作的不斷深入,作為社區的負責人,謝立新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每天早上六點半出門,深夜才回家,幾乎沒有喘氣的時間。”謝立新把一天的日程羅列在記者面前,從大年初二開始,馬不停蹄地轉場和不規律的吃飯休息,幾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真的好長時間沒能和老謝說上一句完整的話了。有時好不容易碰上面,打算問問情況,社區一個電話就能讓他放下筷子趕緊出去了”謝立新的妻子稍有失落地說。 面對著“連軸轉”的工作,加上病情,一直堅守在一線的謝立新開始出現全身浮腫、哮喘等跡象,因為疫情原因,買的藥一直還沒寄到家,他不得不減少每天的藥量。主治醫生打電話再三叮囑他放下工作、修養病情,他總是連連答應,掛完電話轉身又開始投入到工作中。 當記者問謝書記,“從疫情防控開始,到現在都近二十天了,您每天都這麼辛苦,累嗎?”謝立新笑著說,“再累都是值得的,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必須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確保轄區內上萬群眾不出任何問題,我要為他們負責呢。”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在謝立新的帶動下,社區40多名黨員自覺向他看齊,紛紛投入到防疫一線工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