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裡的上海醫生:第一個夜班驚險連連,跳廣場舞、練太極、辦讀書會緩解患者焦慮

方艙醫院裡的上海醫生:第一個夜班驚險連連,跳廣場舞、練太極、辦讀書會緩解患者焦慮

一週前,“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開始收治第一批患者。

2月8日凌晨1點,東方醫院心內科醫生李昕從賓館出發趕往方艙醫院,開始她在這裡的第一個夜班。

李昕負責A廳A區的病人,他們有的已經辦理了入院,有的還沒來得及,很多是臨時收治,沒有醫囑。“晚上不能讓病人在外面等著,所以先讓他們住進來,有個休息的地方。”

就這樣,A區一下子住進了180多位病人。

方艙醫院裡的上海醫生:第一個夜班驚險連連,跳廣場舞、練太極、辦讀書會緩解患者焦慮

第一個夜班驚險連連

凌晨2點35分,大多數患者都已熟睡。A區24床的患者突然呼吸困難,喘不上氣。

李昕立即為他測量了血氧飽和度,“當看到他的血氧飽和度降到89%時,我一下子警覺了起來,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幫他轉診到定點醫院。”

隨後,李昕立刻跑到方艙醫院醫生辦公室,辦公室牆上貼著很多聯繫電話。她先打了轉診電話,但是電話處於忙音中。

打不通電話,李昕急得後背直冒汗,她又一個接一個撥打了牆上其他電話,最後終於打通了一個調度的電話,但卻得知,晚上無法轉診病人。

她趕緊跑回病人床前,此時病人已經無法躺平,情況愈加嚴重,片子顯示其兩肺都有磨玻璃影。李昕詢問了他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但患者表示都沒有。

“當時方艙裡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還好有位護士長幫我從艙外找來了一個氧氣瓶,大概三點半,給患者吸上了氧。”吸氧後,患者的情況有了好轉,“然後他開始懇求我,能不能幫他轉出去。我和他保證,我盡我最大的努力,早上幫他轉出去。”

半小時後,李昕再次給患者測血氧飽和度,當看到已上升到94%時,她才鬆了一口氣。

但此時,36床的一位患者又出了問題,他的體溫一度升至39.9℃。“這位患者只有22歲,血氧飽和度顯示98%,也沒有呼吸困難。當時第一天收治病人,一些藥物還無法及時拿到,只能進行物理降溫,後來患者的體溫慢慢降了下來。”

方艙醫院裡的上海醫生:第一個夜班驚險連連,跳廣場舞、練太極、辦讀書會緩解患者焦慮

直到早上8點,李昕結束了第一個夜班。等到交接完班準備脫防護服時,又正好趕上了換衣服的高峰,排了兩個小時才換好衣服。等到回到賓館,已經將近12點半。

打開手機,家人和朋友關心的微信、短信一條條跳了出來。“我們手機不能帶入方艙,怕消殺不徹底,就會把病毒帶出來。家人朋友都問我第一個班怎麼樣,夜班結束後我沒有回消息,他們有點擔心。”

再次說起這一次夜班,李昕現在還是覺得很驚險,“從來沒有穿著防護服全副武裝,這樣近距離地接觸病人,更沒有一次照看100多位病人,而且近11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

從廣場舞到太極拳再到讀書會

截至2月10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已經收治了1213名患者。

他們都是輕症或是普通患者,血氧飽和度正常,臨床症狀輕微。

“這些患者和正常人看起來沒什麼區別,體溫超過38度、血氧飽和度降低的,我們都會立即轉診。相比於身體上的問題,患者的心理疏導也尤為重要。”李昕說。

在這裡,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問題就是焦慮情緒,每次給患者檢查時,他們都會不停地問醫護人員各種問題:醫生,我什麼時候可以出院;醫生,我睡不著怎麼辦……

“少數患者焦慮情緒會重一些,出現失眠等症狀。和我們一起的一位心理科醫生,就會為這些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還有少數患者會想出去,覺得自己本來沒什麼問題,在這裡會被傳染成為重症。不過,大多數患者的情緒還是比較穩定的。”

近日,一位擅長廣場舞的病人還在方艙醫院裡跳起了廣場舞,這份面對疫情的樂觀精神感染了很多人,後來越來越多的病人、醫護也跟著跳了起來。考慮到跳得太多會導致耗氧增加,醫護們還帶著病人練起了更緩和些的太極拳。

為了緩解患者的恐慌焦慮,2月11日,5000冊《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讀本》也送到了“武漢客廳”方艙醫院。

方艙醫院裡的上海醫生:第一個夜班驚險連連,跳廣場舞、練太極、辦讀書會緩解患者焦慮

“真擔心,這次疫情到底會持續多久”,“為什麼明明知道面對疫情要保持鎮定,但總是做不到”……這本書通過問答形式,列出近50個問題,解讀疫情防控期間的大眾心理問題,闡釋特殊情況下的心理防護,並提供自助心理調試方法。

“我們把書分發給患者,護士還帶領大家一起開展讀書會,一起朗誦一些鼓舞人心的段落,緩解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患者都紛紛點贊。”李昕說。

穿上防護服,做好全副武裝,如果不是防護服上手寫的名字,病人們根本分不清楚誰是誰。

但讓李昕感動的是,他們總說“謝謝你們來幫助我們武漢”,“謝謝你們冒著生命危險來救我們”,方艙裡的清潔阿姨也不停對他們說謝謝,“感謝你們來幫助我的家鄉”。

“疫情後我最想抱抱我的女兒”

對方艙醫院內的患者來說,這樣的經歷是第一次;而對於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來說,這也是第一次。

得知疫情後,李昕第一時間主動報名請戰。但剛到武漢時,她和隊員們的心裡都滿是緊張。

“從上海出發時,我們隊裡的‘小太陽”,一名護士還不停地在說笑,問我們要不要喝奶茶、嗑瓜子,但在火車上時,家人給她發了幾條微信,看著看著她就哭了。當聽到‘下一站武漢站’時,大家的精神都一下子緊繃了起來,當時真的非常緊張。”李昕說。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早上,他們立即前往方艙醫院,在武漢客廳前廣場開始搭建帳篷移動醫院。三個多小時後,救援隊展開了包含25頂帳篷的現代化帳篷移動醫院,包括了門診、預檢、觀察室、監護室、藥房、更衣室、休息室等功能,並接通遠程會診中心。

方艙醫院裡的上海醫生:第一個夜班驚險連連,跳廣場舞、練太極、辦讀書會緩解患者焦慮

“當你有活幹了,心裡就不那麼緊張了。”搭建工作讓李昕暫時放下了緊張情緒,但到達武漢的第一天夜裡,不少醫護人員還是失眠了,為了保證精力,有些人還服用了安眠藥。

進艙前,大家一起互相打氣加油,互相鼓勵。“進艙後一直忙著照顧病人,這種緊張反而一下子緩和了。而且,有過一次經驗後,就知道了自己要做些什麼,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照顧好病人,就沒那麼緊張了。”

李昕所在的醫療救援隊裡,還有一名心理醫生,除了進艙照顧病人,他也會經常給隊員們進行心理疏導。醫護們空下來時,也會看看《抗疫·安心》,自我緩解情緒問題。

“現在想得最多的,就是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會過去,”說到這裡,李昕有些哽咽,“我們都希望按下一個快捷鍵,快點到勝利的那一天。疫情結束後,我最想抱抱我的女兒。”

方艙醫院裡的上海醫生:第一個夜班驚險連連,跳廣場舞、練太極、辦讀書會緩解患者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