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一鏟、兩鏟、三鏟……一個飲料桶自制的漏斗、一把小鏟子,梁忠厚正坐在地上用他的“工具”往塑料袋裡裝著藜麥,旁邊是塑封好的一包包藜麥,已經裝箱的藜麥整整齊齊碼放在地上,與他常年為伴的兩根柺杖立在炕沿邊。記者插著縫進了梁忠厚的家。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你們來了。”看到記者來了,梁忠厚把大家請進屋裡。“你們先坐炕上,馬上就完工了。”一邊和大家聊天,一邊繼續裝著剩下的藜麥,“我這手工裝,速度慢,裝了五天了。”

梁忠厚的家裡特別簡單,一個簡單的塑封機,幾件簡單的工具,屋子不大,整個屋子裡散發著藜麥淡淡的香氣。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梁忠厚是和林縣大紅城鄉萬裕號村的村民,一場車禍讓他右腿落下了殘疾,因為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2015年他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只有他和他的老母親。2016年開始,靠著不服輸的堅持,梁忠厚經過走訪、調研發現,四十一號村的土地正適宜藜麥的生長。受益於精準扶貧的好政策,2018年,通過結對幫扶、扶貧項目、扶貧貸款扶持,梁忠厚流轉了四十一號村裡的1300畝土地,成立了和林格爾縣梁忠厚種養殖家庭農場。經過兩年的努力,他的藜麥銷售初步走上軌道。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我是貧困戶,在我有困難的時候國家總是在幫助我,現在我生活好點了,不能忘了回報社會。我要為抗擊疫情儘自己的綿薄之力,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塑封完最後一袋藜麥,梁忠厚撐著柺杖站起身來,“你們辛苦了,你看我這家裡,全是藜麥,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他邊說邊把最後一箱藜麥封好口,吃力地扛起來放好。

“我去年一冬天照顧生病的老母親,藜麥沒有銷售出去,目前還沒有賺到錢,藜麥營養價值很高的,我平時一斤賣25元。”梁忠厚的臉上帶著憨厚的笑容。

梁忠厚的母親已經78歲,眼睛患有嚴重白內障,已經基本看不清東西,加上腰部勞損,不能下地幹活,常年需要梁忠厚的照顧。

大概聽出來我們的來意,一直坐在炕上不說話的大娘笑了笑:“忠厚早就唸叨說捐藜麥,一直不知道聯繫哪,著急了可長時間,你們今天來了,忠厚也能睡個好覺了。”

梁忠厚睡不好覺,開始是因為不知道聯繫誰、怎麼捐,知道怎麼捐後,他又開始沒日沒夜趕著打包裝,包裝好1000斤藜麥,梁忠厚用了整整五天。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大家幫忙把藜麥裝上車,依梁忠厚的意願,捐給和林縣融媒體中心的一線人員200斤,縣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和縣公安局的人民警察各捐400斤,由於梁忠厚行動不便,由融媒體中心負責人轉交。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搬完藜麥,梁忠厚的屋子一下就空了。

“今天我總算是完成我這個心願了,真是鬆了一口氣,謝謝你們。”梁忠厚滿臉高興。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高興。”

出門的時候,梁忠厚把大家送到門外,看著車上的50箱藜麥和拄著柺杖站在門口的梁忠厚,大家的眼睛都溼潤了,車子慢慢啟動,梁忠厚跟著車子走了幾步,衝著大家喊了一句:“你們辛苦了,大家一起努力,疫情很快會過去的!”


【記者手記】

梁忠厚,人如其名,善良而且忠厚,是和林縣大紅城鄉已脫貧享受政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去年開始採訪梁忠厚通過自身努力奮鬥脫貧後,我和他建立了聯繫。開始梁忠厚打電話要我幫忙協調給一線工作人員捐助藜麥時,我心裡很酸楚也很矛盾,直到後來他一次次打電話催促我,趕緊幫他落實這件事,於是我們通過協調,完成了他的心願。走進梁忠厚的家,他的家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兩個人居住的屋子甚至有點冷清,很難想象一個殘疾人依靠兩根柺杖是怎麼做到這麼多的,在他身上折射出來對命運、對生活的不屈服和對社會充滿的愛,深深感動著我,也激勵著我們繼續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