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和中醫的“結合”——聊聊秀才的新職業:兩宋“儒醫”的產生

儒學和中醫的“結合”——聊聊秀才的新職業:兩宋“儒醫”的產生

藥王孫思邈

儒學和中醫,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傳承,留給世界文化的瑰寶。如果說儒學是中國文化的正統,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的話,那麼中醫學就是中國人肉體的最後一道防線,深刻的影響著幾千年來國人生老病死等肌體的健康狀態。

古代的儒家秀才們,講究學而優則仕,次則醫。學醫治病作為讀書人重要的一個謀生出路和理想追求,體現著作為社會主流思想的儒家文化對於醫學的滲透和重視,在此基礎上,兩宋“儒醫”的產生,幾乎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一、 儒醫產生的前提

從儒家學說和醫學的本身性質來看,儒學是一種社會人文科學,而醫學則是一種科學,用現在的話說,兩者分屬文理不同學科,

其結合,也就是“儒醫”的產生,既是古代中醫學本身的需要,也是儒家學說作為古代中國最核心的人文思想,主動向其他社會維度擴散的結果。

1、 中醫學本身的需要

不同於以外科手術為代表的西方現代醫學,中醫學從本質上,是一種經驗之學。從神話傳說裡的神農嘗百草,到其後各種醫學著作的出現,都體現著中醫學是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特質。

唐代著名的“藥王”孫思邈在其醫學著作《千金方》的序言之中寫到:“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猝,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

儒學和中醫的“結合”——聊聊秀才的新職業:兩宋“儒醫”的產生

孫思邈

這段話是說孫思邈之所以創作《千金方》,是因為“諸方部帙浩博”“求檢至難”,所以才刪繁就簡,整理千金方以方便後人。由此可見,千金方本質上並不是一部原創或者是全新的醫學理論著作,而是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之上,歸納整理出來的經驗之書。

既然是經驗之書,就必須要“載之以文字,錄之以史冊”,能夠被後人看懂理解,才能達成其治病救人的初衷。而自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中國傳統的識文認字的讀書人,幾乎都變成了儒家傳人。

在這種基礎之上,中醫想要傳承下去,就必須親近文人,親近儒家,靠著這些讀書識字的儒家士子們記錄學習,才能將前人的經驗完整明確的傳承給後人。因此說,宋代儒醫的產生,是中醫學經驗之學的本質

決定的,體現著醫學傳承的內部需要。

2、 以理學為代表的宋儒向社會其他角度的滲透

另一方面,從儒家學問本身來講,經歷過漢唐盛世之後,中國再一次陷入到五代十國的戰亂之中,許多傳承久遠的儒家學問失去了根基,在此基礎之上,宋朝重整河山,宋儒們面對經歷過戰亂的洗禮,在儒家學問的繼承上也需要重新整理,使其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

在此基礎之上,講究“格物致知”的理學逐漸壓過其他學派,成為宋儒之中的顯學。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曾經在《大學章句集註》之中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所謂的“即物而窮其理”,就是說接近,

接觸某件事情,然後去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句話其實隱藏著一個理學最高的要義,就是認為天地之間一定有一個最終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唯一真理也是宋儒們想要追求的目標。

在理學這種“格物致知”的思想引導下,宋儒熱衷於研究不同事物,將儒家學問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找出那個唯一真理。醫學作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個維度,自然也在宋儒“即物窮理”的範圍之內,所以說宋代儒醫的產生,也是作為社會主導思想的儒學,自發的向其他社會維度滲透的產物。

儒學和中醫的“結合”——聊聊秀才的新職業:兩宋“儒醫”的產生

朱熹

二、兩宋儒醫盛行的表現

文人,或者說儒生去做醫生,研究醫學這件事情,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上至秦漢,下及明清,為何要單獨將“儒醫”的產生歸結於宋代呢?這自然與當時儒醫盛行的體現有關。

1、 廣泛的參與性

一種現象要成為文化,甚至某一歷史現象產生的標誌,一定跟其廣泛性有關。宋代之所以能夠力壓漢唐,成為中國儒醫現象產生的源頭,是因為傳統的文人士大夫大範圍的參與到醫學研究中來,是從宋代開始的。

宋代以前,固然有些文人選擇研究醫學,但因為其數量和範圍深度的不夠,不能夠稱之為一種現象。宋代儒生對於醫學的研究,幾乎可以說達到了普遍參與的地步,就連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大文豪,大詩人,也多是隱藏的醫學家。

比如被稱之為“詞中之龍”的大文豪蘇軾,也參與到醫學研究之中。後人整理的《蘇沈良方》序中記載:“《蘇沈良方》十五卷,以藏本卷數較之,雖合沈氏,卻雜以蘇說。”

這段話是說,《蘇沈良方》這本書十五卷,雖然打著沈括的名義,卻加上了蘇軾在醫藥學的著作,由此可見,東坡先生不僅是一代詞人,更是一個隱藏的醫學家,至少也是資深的醫學愛好者,否則也不可能開出藥方,還被後人記載下來。

儒學和中醫的“結合”——聊聊秀才的新職業:兩宋“儒醫”的產生

蘇軾

2、 宋代儒醫著作的豐富

除了廣泛的參與性之外,宋代儒醫盛行還表現在各種儒生所著的醫學著作的豐富上。在宋代以前,中醫藥學雖然經過了上千年的發展,但真正成為典籍,被後世繼承下來的,卻並不多。

宋代儒生在此基礎上,自發的參與到醫學研究之中,大量的醫學著作由此產生,包括前文提到的《蘇沈良方》在內,諸如《備用本草》等等醫學著作,都是儒生們參與研究整理,並流傳於世的。綜上,宋代之所以能被稱之為“儒醫”產生的肇始,跟當時儒生士人們廣泛的參與到醫學的研究整理之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三、兩宋儒醫對後世的影響

1、儒醫的產生對於當時醫學和儒生的雙重意義

在宋代以前,儒生和醫生這兩個職業,看似只差一個字,但地位卻千差萬別。在以

“士農工商”為階級劃分的古代中國,儒生自不用說,醫生卻是在很長時間內被劃為“工”的範圍之類,地位僅僅比最底層的商人略高。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在《師說》裡寫到:“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可見一直到了唐代,醫生的地位還與樂師百工之人一樣,處於社會的底層。到了宋朝,在儒學向醫學滲透的過程之中,醫生的地位也逐漸拔高,成為讀書人除了當官之外一個重要的選擇。

儒學和中醫的“結合”——聊聊秀才的新職業:兩宋“儒醫”的產生

民國初年的名醫謝觀曾經在《中國源流論》中說:“自宋以後,醫乃一變為士大夫之業,非儒醫不足見重於世。”醫生從“百工”演變為“士大夫之業”的過程,也是醫生這個職業的社會地位不斷上升的過程。單從醫學的角度上講,醫生社會地位的上升,自然會導致社會精英逐漸向醫學靠攏,推動並加速醫學的發展,為其後中醫學的發展產生積極意義。

同時,自古以來中國的讀書人們都講究“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人人都想著讀書中狀元,這在宋朝以前,人口數量較少,讀書人更少的時代,自然是沒什麼問題。可到了宋朝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人口的暴增,讀書人的數量也隨之增加。

在這些讀書之中,能考上進士做官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考不上進士,也得謀求生路,偏偏因為讀書而“手不能提,肩不能抗”,陷入一個進退維谷的處境,儒醫的產生,為這些人提供了

一個體面,又有成就感的職業,對於穩定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儒醫的產生對於社會文化的意義

另一方面,從社會文化角度的層面看,儒學向醫學的滲透,為儒學向其他社會維度滲透起到了良好的引領作用,既然曾經作為“工”的醫生可以與儒家學問結合,產生儒醫,那麼為什麼“士農工商”最底層的商人,不能和儒家學問合流呢?

事實上,隨著儒學不斷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從代表著統治者的少數階層,演變成深入整個社會的主體思想,儒商這個概念,在宋代以後的歷史之中,也開始出現,這不能不說是儒醫概念的延續和發展。

儒學和中醫的“結合”——聊聊秀才的新職業:兩宋“儒醫”的產生

四、總結

作為中國古代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或者現實一點說是一種職業,儒醫在宋代的產生,不僅對中國古代中醫學的發展,具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更為畫地為牢的儒生秀才群體,提供了一個新的職業方向。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官已經成為奢望的那些儒生們眼中,儒醫這個職業,也算是“兼濟天下”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而大量文人投入到醫生和醫學的行業之中來,治病救人,這可謂是幾千年的中國封建歷史上,少見的一抹暖色。

參考文獻:

1、《宋史》

2、《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