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對待外來人口要“大氣”

對待外來人口“大氣”,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的元氣,也是為防控疫情培養“正氣”。有了人流,才會有物流、現金流、信息流。人動不起來,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也只能低速運行。沒有經濟發展,我們就沒有防控疫情、以正驅邪的人力物力。

最近,在金庸大俠的故鄉浙江海寧市,一段手機錄音在網絡熱傳。它是海寧市委書記朱建軍11日凌晨2點錄下的。一些“新海寧人”回來後進不了社區、村莊,而又回不去的現象,促使他發表了這段7分43分的感言(全文見文尾)。他提到了“新海寧人”的貢獻,建議要以海寧人的大氣、包容、胸懷,在艱難的時候讓“新海寧人”回家,共建美好家園。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當前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權威專家反覆告誡公眾慎言“拐點”。各地都採取了總體來說非常必要的隔離防控措施。大家也放緩乃至停下腳步,不讓病毒搭上社會前進的便車,以暫時的不便換來最終的勝利。

不過,戰“疫”的最終勝利,不僅是一個個多日連續為零的疫情統計指標,更應是社會生活生產步入正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所強調的,要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時,統籌做好“六穩”工作。

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人是第一要素。馬克思主義認為,無論是社會物質財富,還是社會精神財富,其創造者只有一個,那就是人。

有了人流,才會有物流、現金流、信息流。人動不起來,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也只能低速運行。沒有經濟發展,我們就沒有防控疫情、以正驅邪的人力物力。

當前的防控疫情工作,迎來了一個關鍵節點:復工復產。如何面對外來流動人口返程?我們應該看到,經過4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們已成為人口高度流動的社會。因此,對待外來人口的大氣,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的元氣,也是為防控疫情培養“正氣”。否則,就如農諺所云:“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但在前段時間,個別地方推出的防控舉措,對外來人口出現了“一刀切”的情況。例如,一些地方在春節期間“談鄂色變”;又如,湖北貨車司機肖師傅遭遇的“高速冏途”;還如,一段黑色喜劇般的網絡視頻——私家車在兩省交界處進退維谷。

防控疫情,对待外来人口要“大气”

被迫在高速路“流浪”的湖北貨車司機肖師傅的朋友圈。

對於網絡上的批評,很多人未必能接受,甚至會有點“你來管管看”的委屈。但是,“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你善待別人,別人才能善待自己。如果對比一些地方對返城人員的隔離要求,我們就會發現,甲地嚴防乙地,而又被丙地所嚴防,猶如“石頭、剪刀、布”,難免出現“囚徒困境”。

“歧視鏈”是會不斷延伸的,個別地方已經出現居民拒絕醫護人員回家休息的情況。反過來說,如果去研究那些瞞報自身情況而影響疫情防控、涉嫌違法的案例,當事人恐怕還是本地人佔比多一些。而另一方面看,“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在一些地方的卡口,現在也不時有後備廂藏人被抓個現形。違規闖卡的人多了,難免百密一疏,對於防控並非有利。

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穿越回2200多年前,去問一下荀子。聽到這個問題,荀子或許先反問你一個問題:人沒有牛力氣大,沒有馬跑得快,憑什麼能夠鞭牛騎馬?如果你回答不出,他有他的答案:“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群”,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最終讓人成為“萬物之靈長”的優勢。君不見,非洲大草原上,三個馬賽人拿起簡單的武器,就能從獅群口中奪食。“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扎堆在一起,就能相互幫助,琢磨研究一些事情。像“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這一治療傳染病的要訣,也是大傢伙慢慢琢磨出來的。

集體思考所形成的智慧,社會發展所取得的經驗,決不會也不應該導出讓公眾離心離德、視同秦越的結果。從“人猿相揖別”的年代算起,人類已經歷過無數場烈性流行病的侵襲。雖說細菌和病毒也喜歡感染對象扎堆,可也沒見它們把人類喜歡群居的基因給淘汰掉。雖然說疫易隨人走,但是防控疫情歸根結底是為人防疫,而非為疫防人。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對防控乃至戰勝疫情有沒有信心。

對待外來人口要有大氣,但在當前的背景下,大氣不等於大門洞開。依法防控和科學防控仍然不能放鬆。

一方面,我們要把責任落實到企業、社區乃至於每一個人,對於瞞報個人情況者要依法追究責任,並加強宣傳;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準確判斷人流走向,既為基層核實情況提供方便的工具,也為政府部門復工復產提供決策依據。在這方面,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好外來人口需要的隔離週期和他們在隔離期間的生活成本,讓他們能在本地安居閉關,而不會急於破壁而出。

記者注意到,為了引導企業有序復工、人員有序返城,一些地方也出臺了細化政策。像浙江省義烏市最近就規定,由政府承擔吃住費用,拿出全市4 萬張床位,供經批准的企業和單位接納返工返崗需隔離人員(含市場經營戶)使用。而杭州市則推出了綠黃紅三色二維碼“杭州健康碼”,供市民和擬入杭人員申報領取。

南雁北飛,皆應得樂土,身安樂處,方有心安樂處。

防控疫情,对待外来人口要“大气”

延伸閱讀

海寧市委書記用手機錄下心聲:

以海寧人的大氣讓新海寧人返程回家

(文字根據語音整理)

雖然已經到凌晨了,但是久久不能入睡。始終在想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很多新海寧人,進不了我們的社區,進不了我們的村莊,這是今天困擾我和市長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接下去迎來了返工潮,接下去我們的很多工地要開工,企業要開工,很多的商場要開工。有些新海寧人回到海寧來,進不了社區,進不了村莊,也回不去。作為我跟市長來說,心情是非常沉重的。當前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關鍵時候,但是我也一直在想,住在海寧的也都是新海寧人,我們怎麼能把他們忘掉呢?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全市人民眾志成城,以小區為戰,以社區為戰,以組為戰,以村為戰,大家都形成合力來守衛自己的家園。但在這個家園裡面,我們還有很多的新海寧人。這些新海寧人都是我們海寧的建設者,是海寧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

這兩天我跟市長一直探討,怎麼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真的很難。我們不想把我們群眾自發形成的共同守護我們家園的這種積極性,給他們潑(冷)水。但是這個問題不解決,又影響著我們海寧的發展。69萬的海寧人民,再加上50萬的新海寧市民,才是真正的大海寧。

在這樣的困難面前,我們有什麼理由讓這些新海寧人回不了他的家呢?在我們大家共同平安的時候,讓他們在這裡安居樂業,讓他們在這裡生產,讓他們在這裡生活,讓他們在這裡發展,讓他們在這裡共同為海寧的每一個進步來共同努力。

但是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讓他們回家呢?如果每一個人,都把我們排除在外,那什麼叫中國人的眾志成城呢?我們現在市委市政府,我跟市長兩人,對我們來自湖北、來自其他重點地區的職工和新海寧人,都告誡他們遲點回海寧。

我們還是歡迎他們回來!企業是要發展的,是要生存的,他們有外貿訂單,他們有來自國內的訂單。如果失去了這些訂單,海寧還靠什麼?我們很多工地要開工,有學校,有醫院,有我們的廠房,還有很多的道路,還有我們的城際鐵路,沒有這些設施,我們靠什麼呢?還有我們的農業龍頭企業,他們不回來,怎麼會有豐盛的食物擺在我們的餐桌上?還有很多給我們城市清潔衛生的保潔員,還有為我們守衛平安的保安,沒有他們,我們這座城市將會失去光彩。

雖然思緒很亂,但是我的心裡就是想讓他們能平平安安地、順順利利地、開開心心地、快快樂樂地回到他在這裡溫暖的家。只有大家攜起手來,我們才能共克難關。我們相信,疫情肯定會過去,我們肯定會戰勝疫情!

但戰勝疫情以後,我們將會迎來發展的時期。我們真不敢想象,沒有新海寧人給我們的支持,沒有新海寧人參與建設,所以請我們所有市民都想一想,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對待他們。我還是想說,敞開我們的懷抱,以海寧人的大氣、包容、胸懷,在艱難的時候,讓他們回家,共同來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防控疫情,对待外来人口要“大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