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阻擊疫情,65歲母親和36歲兒子奮戰在一線

“媽,聽說寨子上有個老人過世了?你一定要把家屬工作做通,特殊時期,喪事要從簡,要求外面的親戚莫回來,在家幫忙的叔侄也莫喝酒……”

“我就在他家裡做工作呢,外面的親戚打電話要求他們不要來,吉首來的登記後勸回去了,本村來的人,簡單吃個飯……”

這是一對母子在電話中談論如何抗擊疫情。母親是張忠秀,瀘溪縣浦市鎮李家田村黨支部書記。兒子是石文斌,瀘溪縣達嵐鎮紀委書記。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65歲的媽媽和36 歲的兒子,捨棄“小家”歡聚,只為“大家”安康,奮戰在抗疫一線,用擔當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抗疫故事」阻击疫情,65岁母亲和36岁儿子奋战在一线

張忠秀本應是含飴弄孫的年齡,卻因為李家田村沒有脫貧的現狀留任了下來。這位有著44年黨齡的老支部書記,做事雷厲風行,擔當作為。新冠肺炎阻擊戰打響以來,她從大年初一開始,就帶領村支兩委一同深入村組摸排返鄉人員情況,挨家挨戶宣傳防疫知識,在卡點值守排查車輛、人員。

李家田村有外出務工人員350餘名,涉疫區返鄉人員7名,再加上本地有拜年和掃墓的習俗,聯防聯控任務艱鉅。張忠秀做出了詳細的工作安排。對涉疫區人員實行嚴格管控,隨時掌握動態;在李家田三個進出口設置執勤點,實行村組幹部+黨員的24小時值班制度,負責勸導本村人近期不要出去,不讓不明外來人員進入村裡,嚴防發生疫情。

「抗疫故事」阻击疫情,65岁母亲和36岁儿子奋战在一线

“村支兩委統一部署、行動迅速,不分白天黑夜的輪流值守到正月十五,現在我們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

“等到疫情過去了,再回家好好看看剛滿一百天的孫子,還要去看看94歲的老母親。”說起工作,張忠秀沉著冷靜,說起親人,張忠秀聲音哽咽。

「抗疫故事」阻击疫情,65岁母亲和36岁儿子奋战在一线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張忠秀的兒子石文斌也始終戰鬥在防疫一線。

8年前,石文斌在母親的引領下,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成長為一名鄉鎮紀委書記。他是群眾喜歡的“雞蛋書記”,是最美瀘溪人-最美扶貧人物之一。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石文斌像母親一樣,扛起了防控疫情的大旗,一面督導達嵐鎮的疫情防控落實情況,一面負責達嵐鎮覃木陽村的聯防聯控。覃木陽村與麻陽、辰溪交界,與發生確診病例的村子雞犬相聞,防控任務十分艱鉅。

「抗疫故事」阻击疫情,65岁母亲和36岁儿子奋战在一线

督導工作落實、勸阻村民打牌聚集、宣傳防疫知識、排查卡點車輛、勸返外縣來人、幫助養殖戶供應飼料……每一天,石文斌都很忙碌。

談起母親,石文斌說:“母親工作很認真。2012年的時候,政府號召大家種烤煙,老百姓也沒種過,當時沒有人肯種,她就自己帶頭種了五畝,當年賺了萬把塊錢,老百姓看見有收益,也就肯種了。她還很講敬業。我愛人生二寶,她回來幾天就回村裡去搞扶貧去了,她常說對不起兒媳婦和孫子,等李家田村脫了貧,她就回來帶孫子。”說完,石文斌沉默了半天又說:“其實,那次我也只休了一半的陪護假,和母親一樣去扶貧了。”

兩代人,兩名共產黨員,他們既是親人,也是一路同行、並肩作戰的戰友。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們舍小家顧大家、以小愛博大愛,在傳承中延續著初心,在一線擔當著使命,用忠誠和堅守換來一方百姓的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