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個維度出發,讓教育行業的沸水繼續“翻滾”

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迎來風口,發展迅速。為了避免火爆的現象只是曇花一現,行業需要從四個維度出發,普及在線教育教學形式,提高教學內容,結合新技術,打造教學產品差異化。

从4个维度出发,让教育行业的沸水继续“翻滚”

非典之後,電商、網遊等進入爆發式增長,這不免讓人聯想,新冠疫情結束之後,誰能被這一波“無奈的機遇”推上浪頭?

至少從目前來看,有三個互聯網行業會因此“受益”:

  1. 在藥物研發、城市治理等方面有卓越表現的AI;
  2. 便捷生活、不用出門的生活服務配送;
  3. “隔空”信息交流的遠程教育/遠程辦公。

這其中,在線教育又尤其明顯。隨著“復工”推進,與之相對應的“復學”遙遙無期,湖北自不必說,其他“重災區”例如湖南,最近剛剛宣佈學校不得早於3月2日復課,這一次給在線教育的“機會窗口”開得有點大。

經歷2019年的困頓,疫情之下在線教育模式意外“出圈”,瞬間湧入數以億計的學生和老師,推動行業形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條件和環境。但是,如何像2003年之後的電商、網遊等一樣擁有持續的增長後勁和長遠的發展價值,由“小氣候”順利轉入“大氣候”,規避曇花一現的命運,是擺在在線教育檯面上課題。

一次疫情,與在線教育的“三級跳”脈絡

疫情客觀上推動了在線教育的發展,但也給予了我們總結和回顧行業的機會——一個關於在線教育的“三級跳”脈絡顯現出來。

一級跳:在線教育跨終端佈局,登上移動互聯網的船

在線教育是一個很古老的行當,最大的變化發生在2013年,彼時在線教育項目爆發式增長,BAT、網易等巨頭先後進入市場,創業項目層出不窮,這一年也被稱作“互聯網+”背景下的在線教育元年。

也正是此時,在線教育順勢從單純的PC跳出,開始多終端佈局,打開了業務模式的想象空間。

以2013為分界線,在線教育搭上移動互聯網的班車,由不緊不慢開始狂奔突襲。

二級跳:商業浪潮下的資本催熟

從2013年到2018年,在線教育5年沉澱後上市潮、鉅額融資潮不斷高漲,資本快速催熟的能力在這裡又一次上演。

其結果,是供給側嚴重大於需求側,業界都在期待的“2019年線上教育爆發”沒有能夠實現。加之國家政策收緊、校外培訓面臨大洗牌,有調查顯示到2019年線上教育只有5%的機構盈利,在K12、早教、留學等領域的裁員、停運事件層出不窮,甚至少兒英語領域的獨角獸成長保也因資金鍊斷裂倒閉,知名英語口語培訓機構韋博英語則因欠款關閉。

三級跳:“小氣候”倒掛需求側與供給側

如果二級跳的結果繼續,在線教育將進入老套的劇情,大規模洗牌、行業收縮後等待下一個波峰的到來。

然而,到了2020年初,疫情關閉了學校,“停課不停學”政策以及家長們的關切,強行把處於沉降期的在線教育再次撐了上來。

除了新東方、好未來、網易有道、跟誰學、51Talk、VIPKID等提供免費課程或向學校輸出技術服務,有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的互聯網大廠也在參與,支付寶“小寶教育”、騰訊教育“不停學”聯盟、釘釘面向學校的不限時視頻會議、百度小度價值1億兒童教育免費課程……此外,還有大量中小平臺加入進來。

疫情成了一針催化劑,對在線教育行業進行了某種逆天改命式的需求擴增,需求側大於了供給側,隨之而來的是巨量用戶湧入,獲客成本大幅降低,行業由晚秋越過冬天直接到了春天。

政策、市場等條件給在線教育造就了“小氣候”,讓行業經歷不按常理髮展的第三級跳。

不過,這一跳仍然是驚險一躍,如果“小氣候”能夠變成“大氣候”,則在線教育或有重現2003年後電商、網遊輝煌的能力;但如果流量爆發曇花一現,“小氣候”將只是“十月小陽春”,冬天仍然會到來。

從“小氣候”到“大氣候”,是在線教育“沸水效應”下的機會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倒逼面前,在線教育的“小氣候”能不能變成“大氣候”,可以套用經典的“沸水效應”來看:

如果水沒燒到100度,只燒到95度,只要不繼續燒下去,熱度馬上就沒了;但是,只要燒到100度,剩下的只要用小火維持,就能一直翻滾。

在線教育防止流量曇花一現的關鍵在於,能否在用戶心智、內容、技術、生態等層面一次性把用戶加熱到離不開平臺的“翻滾”狀態,使得用戶在為期不算很長的被動接觸期中真正接納在線教育,由“被動需求”轉為低成本的“主動需求”。

如果在這個機會窗口中,在線教育做不到“翻滾”,就算到了“99度”,也無法完成“大氣候”的轉變。

目前來看,2020年除了疫情的倒逼,事實上5G、AI技術的成熟也在加速在線教育普及,行業預計在平衡中走向成熟,由“小氣候”轉向“大氣候”具備較好的外部環境。從執行落地層面講,要趁熱把水燒開,在線教育企業或平臺們可以選擇從這四個角度出發,做透、做到底,它們也是疫情客觀上給予的機會所拆解的四個維度。

1. 教學方式被“習慣性”認可

直到這次教育部要求所有的學校都在網上開設在線教育,從K12到高等教育都搞起了網上學習,在線教育的地位才算是被官方正了名——它只是方式的不同,在內容和教受上並無區別。

然而,學生們組團在蘋果App store裡給釘釘刷一星差評,固然有因為寒假百無聊賴還被迫學習的原因,但在線教育的教學方式不被認可還是根本所在。

所以,“復課”更晚,甚至有消息說上海要5月1日才恢復教室上課(3月1日僅線上統一組織),對在線教育而言是一次優質教學方式習慣徹底做起來的機會。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行業聲音類似線下巨頭好未來和新東方搞線上只是因為“如果全部停課退費……就只能關門大吉”,這種只是臨時應付的教學方式轉變,恐怕不足以改變用戶習慣,浪費了絕好的窗口期,畢竟,在5G、AI時代,AR教學、流媒體等新形式都有廣泛的探索和自我證明空間。

2. 教學內容“食髓知味”

食髓才能知味,在線教育也是如此,在慣常批判的互聯網輿論環境下,搜腸刮肚弄來的優質教學內容先不說被消費者品鑑,首先就連表現自己的機會都沒有。

疫情給了這個機會,在硬性需求下,用戶排除一切因素接觸到了傳統線下教育沒有的教學內容,內容如果足夠優質,只有“酒香”而沒有“巷子深”,疫情下的“小氣候”將幫助企業或平臺徹底完成內容層面的用戶感知和認可。

以兒童教育為例,只有好的內容,才能讓孩子自主地認識、選擇課程並積極主動地體驗,幫助兒童實現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疫情期間,智能音箱教育場景被越來越多的用戶認可。小度、凱叔講故事、悟空英語、義方教育等聯合推出價值1億兒童免費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等小學基礎學科同步課程之外,還有兒童故事、詩詞畫報等學前幼兒娛樂教學內容,四天時間領取人數超過10萬,對不少用戶而言,疫情第一次讓他們感受到了智能音箱平臺上的豐富教學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水燒沸”,內容的優質程度要比平常更受關注,以智能音箱為載體,無論學前兒童還是K12人群,在小度平臺都找到了有趣味、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而對更多玩家而言,它們手裡的STEM、編程、AI課程等內容都可以更好地展現出來。

或者說,僅從內容而言,疫情下的“小氣候”也是一面放大鏡,內容差的會更快被唾棄,內容好的將被放大、擊穿用戶對在線教育的心理防線。

3. AI用迴歸教育本質的方式秀出肌肉

老實說,雖然業內談得不亦樂乎,但對多數家長而言,AI+教育究竟是個啥是沒有清晰概念的,講一堆花裡胡哨的功能,真不如實際體驗一番。

新技術總是面臨這樣的初期接受度不高的窘境,而疫情卻給了在線教育裡的AI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讓用戶真正認可新技術與教育的結合。

熾手可熱的猿輔導免費提供的課程中就包括斑馬AI課程(讓孩子跟著AI學口語,主打自然交互、因循誘導);

專門盯住AI+教育的松鼠AI向全國捐贈的AI在線教育課程,收到良好反響後,又由2億元加碼到5億元;

中小平臺復龍教育更是“無限額”免費提供旗下“復龍AI”教育語數外三科內容,它與松鼠AI一樣,都主打個性化學習。

此外,還有很多AI+教育介入的案例。自然交互、因材施教,AI的加入其實就是讓教育迴歸到本質,對通常的在線教育場景進行深層次改變,這一點在上文提到的小度身上也有體現,以AI立身的百度不會放過在教育場景中融入AI的機會,兒童教育課程基於產品設計和內容資源上對兒童群體進行定製化,例如通過AI童臉識別進入兒童模式,桌面自動安排針對性的啟蒙學習、教育輔導、益智遊戲等內容,而這一點也充分利用了帶屏音箱(或者“智能屏”)相對於手機、電腦的交互、內容變換優勢。

事實上,從互聯網巨頭對語音交互的佈局來看,智能音箱在兒童教育層面,最終可以變成一個“兒童專屬設備”,除了個性化內容安排,還有對兒童的陪伴、監督(用AI觀察兒童行為,防止“應付差事”式的學習)、提醒(長時間看屏幕提醒休息)等功能設置,由此,父母第一次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給智能設備。

4. 集中表現差異化優勢

在日常的在線教育市場開拓過程中,家長們對品牌們往往有同質化的印象,似乎教得內容都差不多,都是“在線教育”,而以上教學方式、內容和技術都體現出不同企業或平臺的不同特性,差異化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在高價攬客的競爭環境中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

疫情讓用戶集中“嘗試”在線教育產品,不同產品有機會集中、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差異化——如果它確實有差異化價值的話。

這反過來又體現為上述教學方式(例如流媒體、AR教學)、內容(例如垂直資源的廣度和深度)、技術(例如AI的各類用途)被用戶廣泛接受。

總之,從“小氣候”到“大氣候”,關鍵是要完成“沸水效應”、借“小氣候”從多個層面徹底獲得用戶主動認可,藉機會窗口期一次性擊穿、煮沸、爬上新的用戶心智高臺。

“大氣候”終將到來,在線教育各路玩家誰最受益?

在線教育是對教育方式的變革,它不是教育行業的完美解藥,卻最能夠最大化利用科技的手段來重塑教育。

正因為如此,如果一場疫情只是收割流量,它就背離了在線教育的初衷;如果“小氣候”不能成功走向“大氣候”,那麼“小氣候”本身的意義就是存疑的,甚至是負面的。

在線教育在過去半個月的狂熱期後,可能還有數月的時間來“煮沸水”,各種形態的在線教育模式都加入進來,這是一次堪比2013年的重要機遇期,將湧現不同的明星玩家。

這其中主要有四類,結果可能各不相同:

  1. 只提供通路的在線教育技術服務商,例如幫助學校進行在線教學的平臺,ToB將往深處走;
  2. 傳統線下巨頭的線上平臺,例如新東方在線、好未來(學而思)等主流在線教育平臺,將趁此機會線下、線上結合拓展業務(但新東方搬到線上的傳統課程屬被逼無奈的產物,不在此列);
  3. 純線上品牌,例如猿輔導、51talk、巧口英語、網易有道等,迎來新一輪更穩固的發展期;
  4. 切入家庭教育場景的人工智能硬件。相比教育行業及機構,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形態,在智能音箱領域,以兒童用戶群體佔比超過50%的小度為例,兒童家庭教育的增長苗頭值得關注,從環比增長情況看,用戶訪問量以及活躍用戶均增長近6倍,教育相關的技能收入翻了8倍,一些明星產品甚至能翻幾十倍,這一類教育業態,有望成為兒童家庭教育領域的獨角獸。

總之,在線教育的歷史軌道被意外調整,疫情帶來的在線教育“小氣候”正在推動一場盛宴,而只要玩家們“操作”得當,屬於在線教育新一輪“大氣候”或許也將由此開始,更多可以代表行業的典型品牌或平臺也將露出,2020將與2013年一樣成為線教育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紀元。

#專欄作家#

曾響鈴,微信公眾號:科技向令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趨勢革命:重新定義未來四大商業機會》作者,《網紅經濟學》作者之一,《商界》等多家雜誌撰稿人。重點關注SaaS、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O2O、新媒體運營方向。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