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僅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嗎?

竹林幽聽雨


問題: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僅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嗎?


前言

這兩句詩出自於詩聖杜甫的《春望》,當然不僅僅是文人的多愁善感。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寫在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生靈塗炭、社稷將傾 。 身處淪陷區的杜甫感於時事寫下此詩,和普通的風花雪月之作完全不一樣。

一、化用自《春日詩》: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

這兩句詩是杜甫化用前人的作品所成,出自南北朝聞人倩《春日詩》: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整首詩如下:

高臺動春色,清池照日華。綠葵向光轉,翠柳逐風斜。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相與鹹知節,嘆子獨離家。人行今不返,何勞空折麻 。

眼前一片春光,勾起了遊子思鄉之情。

折麻出自《楚辭·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 ”古人以“折麻”喻離別思念之情。

聞人倩的這種寫法,是標準的文人多愁善感,觸景而生情。

同樣的詩意,到了老杜的手中,就加深了厚度。


二、杜甫的家國情懷

黃庭堅曾經評價杜甫:

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答洪駒父書》

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在化用的基礎上,加入其他的元素。

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化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感時,有《楚辭》的因子:“餘感時兮悽愴。”濺淚,《拾遺記》:

漢獻帝為李傕所敗,後以淚濺帝衣。

感時傷懷之中,可見憂國之心。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馬光曾經評價這幾句詩說:

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春望》詩“國破山河在”,明無餘物矣;“城春草木深”,明無人跡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溫公續詩話》

司馬光還說,古人作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從字面的意思,可以領悟到其中內涵的餘味,無一字無來處,知其來處,便知道作者的的深意。或者作者未必有此意,但是字句之間,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此意,也是常有之事。

三、詩之格

杜甫被稱之為詩聖,詩中不僅有自傷身世、惜春悲秋之語,更多的是憂國憂民之心。他與普通文人單純的吟花賞月、悲歡離合不同,其作品的思想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厚。

例如淺薄的“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到了杜甫筆下,變成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春望這首詩最後兩句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實也有出處,南北朝的鮑照有詩云:

民生故如此,誰令摧折強相看。年去年來自如削,白髮零落不勝簪。

今天的人未必熟悉此詩,但是當時的讀書人一定看出來杜甫此詩來源於鮑照的這首《行路難》。家國之憂,溢於言表。

詩的格高,即思想內容深刻,就比一般的風花雪月不同。

結束語

詩歌有很多類型,如郭璞遊仙詩,謝靈運的山水詩,陶淵明的田園詩,還有閨情詩、出塞詩。有的寫自己,有的寫別人,有的借別人寫自己。有的寫景,有的抒情,更多的情景結合。

抒發情感,有的淺顯、有的深沉。但是糅入了家國情懷,便顯得格高局大。不過後人學習,把握不好,容易出現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現象,特別要避免乾巴巴喊口號的所謂老幹體。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春望》。要想全面理解其中的含義,農夫覺得首先得先了解《春望》一詩的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攻破了國都長安,唐玄宗慌忙逃到了四川。公元757年春天,身陷淪陷區的詩人杜甫,看到當年十分熱鬧繁華的長安城,被叛軍焚掠而空,變得滿目淒涼,一片蕭條景象,內心百感交集。這才寫出了《春望》一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雖然破了,但山河卻仍依舊。雖然是春天,長安城卻人煙稀少,荒草遍地。觸景生情,這時的詩人看到花,都不由傷心落淚,聽見鳥鳴都心驚肉跳。此時詩人心中並非只是多愁善感,而更多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恨,加之戰火已連續幾個月了,更多的是擔心遠方家人安危的悲與憤。


秦一農夫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僅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嗎?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句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如此驚心的哀慟傷悲,表達的當然不僅僅侷限於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

詩句出自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五言律詩《春望》: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伊時安史之亂爆發,在位者倉皇出逃,都城長安被安祿山率領的叛軍所佔領,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頃刻間國不將國。

次年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前往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飽經戰亂後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再加上他自身當時已年老體弱恐再難尋歸復國朝堂的情況下,寫下的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句詩更多表達的是詩人對山河破碎國力漸衰的深切悲痛之情,對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同情與悲憤之情以及對自己已步入風燭之年卻仍要與親人骨肉分離孤苦伶仃的悽苦悲涼之情。


純屬個人見解,若有錯誤請多指教!


中外文化小講堂


這首詩出自杜甫的《春望》,這首詩整體描述了戰爭,國家衰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的景象。春天,本該是鳥語花香的季節,可是國難當下,看到花開潸然淚下,聽到鳥鳴心生惆悵,內心痛苦,看到美好的事務反而越大痛苦。這句詩借景抒情,移情於物,表達了詩人憂傷國事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愛國赤子心。


Wendy夏夕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達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該句出自唐代 杜甫的《春望》。

《春望》

唐代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道法歸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首先,應該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這是拋開詩的作者及時代背景這些特定內容而言。文人墨客,感情豐富,文筆細膩,能言普通人所不能言,能寫普通人所不能寫。所謂“一粒沙上看世界,半辨花上說人情。”從這個角度而言,心情悲痛時,見美麗的花落淚,聽鳥兒歡唱反而更加憂傷,這是文人墨客的獨特感受,敏感反應。品出這種複雜感受,又能道出來的人不多。

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又不僅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這要從詩的作者杜甫、詩的背景“安史之亂”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達的是作者飽受離亂之苦時憂國憂民的大愛情懷,遠非多愁善感能比。

另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是文人墨客的專利。雖普通民眾,亦有七情六慾,亦有喜怒哀樂。傷感之時,離別在即,同樣會有“見別人之喜生悲,聽別人之樂添愁”,這種反向感受。

【一家之言,請各位名家、老師指教。仁智各見,望賜佳句警言。】


竹林幽聽雨


此語出自詩聖杜甫傳誦千古的名詩《春望》,原詩為: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這首詩寫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當時,安綠山起兵叛唐,唐玄宗逃往四川,唐都長安淪陷,太子李亨在臨武繼位,是為肅宗。作者聞訊投效肅宗,途中被叛軍俘虜,但因官小未被囚禁。是時,作者見到長安淪陷情景,憂國憂民,期盼和平,寫下本詩。

因此,本詩首聯開篇即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意為:"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往日繁華的長安城內,卻人煙稀少,草木茂盛"。以景寓情,深刻表述了作者此時的心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乃本詩頷聯,其意為:因為國破,花也濺淚,鳥亦驚心。進一步形象而又深刻地表述了作者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盼望和平的偉大情操。

因此,鄙人認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絕非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其中雖然提及花、鳥,但此處的花鳥絕非娛人之物,而是以花、鳥狀人的修辭手法。試想一下:因為國破,花也濺淚、鳥亦驚心,何況人乎!此時的情懷,絕非文人墨客的無病呻吟,而是對國破家亡的傷感、憂心,對和平安居的期盼、熱愛,對家人安危的耽心、關愛。如果將該種情懷視為"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不僅是對本詩的誤讀,也是對杜甫的誤解。


跛翁


這根本不能等同於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這兩句出自於杜甫的《春望》。要理解一首詩,有必要弄清楚其寫作的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一位士大夫的憂國之感慨,置身在那個時代,自己的國家發生叛亂,各地烽煙盡起、民不聊生、城壞宮摧,作為一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心國是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傳遞出的是詩人內心無以摩刻的痛苦和憂傷。

這首詩不是因為私人情感問題而發出的慨嘆,不囿於小我,不泥於兒女情愁,不顧盼於個人前途順舛。

詩聲即是心聲,詩境即是心境。從杜甫的一生和詩作來看,杜甫始終是個有心國是的愛國詩人。即便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能喊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登樓》寫到:“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多是感慨自身遭遇,懷才不遇、命途多舛、情感糾葛、失勢去職、不事生產卻感慨生活艱辛不如意,要不就是“范進中舉”式的狂喜,“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再就是李白進長安前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個人見解,未必對,希望有所裨益於見聞者。


久住青山Lee


多愁善感長久以來,就是文人墨客身上的標籤。因善感而多愁,又因多愁而思緒萬千,無論愁起於小家或是大國,從感情深處流於筆端,反映出他們的所思所想,表現了其憂思的悟性以格調。

可以說“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就是杜甫在春天特定的季節和特定的場景中的多愁善感。反映出其內心的痛苦與傷感,反襯出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的傷害。以多愁傷感的心情反映了戰亂給百姓帶來的驚駭與不安。

當然,詩人的多愁善感是觸景生情的,連天的烽火,無蹤無影的家書。在思鄉思親的愁緒中,情景交融,家國同思準確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情。感國的破敗,傷家的無信。表達了在戰亂中個人的驚慌與無助。


黔中老橋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出自於唐朝詩人杜甫的《春望》全詩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河南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聖",他寫的詩被譽為"詩史"。他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對日本文學的影響,可以從在這次中國武漢突如其來爆發的冠狀病毒肺炎所引起的疫情中,日本友人捐贈給中國的救援物質上的唐詩,可見一斑。

舉幾個救援物質包裝箱上寫的古詩的例子。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之同裳。"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古詩運用的都很貼切,也很讓中國人感到很溫暖。充分體現出,疫情是一時的,友情是長久的。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雖歷經千萬依然經久不衰。

詩聖杜甫的這一句古詩,並非單純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表達出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憂民、反對戰爭、熱愛國家,祈盼結束戰亂,期望著能夠百姓安居樂業 社會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就像今天我們祈盼疫情能夠儘早儘快的結束,期望著大家都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還像沒有疫情以前一樣正常的、幸福的生活著一樣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