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德國那麼窮,希特勒哪來的資金髮展軍隊和發動戰爭?

gzy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喪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產地和一半以上的鋼鐵產業。

至於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不好意思,全部都被戰勝國瓜分了。

除此之外,德國還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相當於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但是在一戰期間,德國的軍費高達470億美元,國內早已是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整個國家的經濟完全處在崩潰的狀態,怎麼可能會有錢來支付戰爭賠款?

在當時,有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因為戰爭,英國向美國借了50億美元,法國向美國借了40億美元。等一戰結束後,德國要向英國和法國一共賠償125億美元。

在英國和法國看來,只要德國的賠款到位,他倆就有錢還給美國。可是一窮二白的德國哪裡有錢?因此就只能一直拖著,這就導致英國和法國,也只能一直拖欠著美國的債務。

對此,英國和法國是這麼跟美國說的:

只要德國的戰爭賠款到位,他倆就立刻把欠美國的錢還上。

這可把美國氣的,畢竟德國已經破產了,想要等德國有錢還不知道要等多久呢。

為此,美國想到了一個辦法。

德國想要發展經濟,就必須要有一筆啟動資金。一旦有資金注入德國經濟,那德國的工廠就能運轉起來,工人們就可以進行工作,就會有新的商品出現,市場就可以再次流通起來,德國也能因此獲得利潤。

那第一筆資金要由誰提供給德國呢?毋庸置疑,一戰過後也只有美國手上有錢。

就這麼的,1924年,道威斯計劃誕生了。

道威斯計劃規定,由協約國提供近2億美元的貸款給德國發展經濟,作為條件,德國的德意志銀行要由協約國負責重組,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稅捐徵收等事物要接受國際的監管。

就這麼的,1924年到1929年,德國先後從國外獲得210億金馬克的貸款,在這期間用於支付戰爭賠款的,卻是110億金馬克。

也就是說,還有100億金馬克是可以用來發展國內經濟的。但即便如此,1929年,德國還是向各國哭窮,說德國財政將要破產,手上根本沒有錢來進行戰爭賠款的支付。

當然了,德國也是提出解決方案的。德國說,如果各國願意減少德國的戰爭賠款數額,並且願意再借給德國一些錢,那德國咬咬牙關,還是會努力還錢的。

不借,那戰爭賠款和後來借出去的錢就沒有了。借,那戰爭賠款和借出去的錢,還是有可能回來的。於是各國一咬牙,便同意了德國的要求。

就這麼的,楊格計劃取代了道威斯計劃。兩個計劃先後加起來,國際社會共向德國提供了1380億馬克的貸款,而在此期間德國的戰爭賠款卻只支付了860億馬克。

可以說,德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能夠得到恢復,這中間的差價取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了,這些錢幫助德國恢復經濟還是可以的,但想要幫助德國籌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費,那還是捉襟見肘的。更何況1929年爆發了席捲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經濟基礎原本就不牢固的德國更是損失慘重。

想要在數年之間擺脫經濟危機並做好世界大戰的準備,僅僅依靠德國那是不可能的,也只有外來資金的支持,才能進行解釋。

至於這外來資金的來源,還是美國。

在資本家眼中,哪有什麼國家,哪有什麼人民。在他們看來只有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為何遲遲不肯加入戰爭的原因。


狼群講歷史


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成為戰敗國,本身打了幾年戰爭,國家可謂是窮的叮噹響,再加上巴黎和會上加給德國的鉅額賠款,整個德國可謂是相當的貧困,戰後的經濟一直得不到起色。但是僅僅20年,德國就發展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最終還橫掃整個歐洲。希特勒和德國是從哪裡得到資金來發展軍隊並且發動戰爭的呢?

首先一戰德國雖然失敗,但是德國敗得並不服氣,德國的軍事力量還保存著不少。雖然受巴黎和會的條約限制,但是德國還是把好多軍事力量給隱藏了起來。現在有解密文件說是德國把很大一部分軍事力量放在蘇聯,因為蘇聯在成立之後也遭到西方的封鎖,所以雙方同病相憐,共同發展。所以德國軍事裝備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止過,甚至因為一直想著復仇,還在迅猛發展,領先於不少國家。

其次,德國的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美國。因為美國在一戰的時候給雙方做生意,所以發了很大一筆戰爭財,戰爭各方都欠著美國的鉅額債務。德國在戰後由於鉅額賠款,一度喘不過氣來,正是美國資金的進入使德國的經濟得到發展,德國經濟發展了,自然把賠款賠給英法,而英法欠美國的債務,最後又把錢還給美國,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美國的資金形成良性循環。因為美國不介入的話,德國肯定賠不起賠款,資金鍊就斷裂了。

還有一點美國支持德國事實上是不安好心,如果德國就此沉淪下去,歐洲本身也就安寧了,但是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在背後用資金大力支持德國,使德國短期內各方面迅速發展,從而有了發動戰爭的實力。而一戰結下的仇恨,德國一直沒有忘掉,所以很快打起了二次大戰,英法被迫應戰。最後雙方打得精疲力盡,歐洲也被打得支離破碎,美國從此強勢崛起成為世界老大。

所以當年德國雖然那麼窮,但是背後有美國的支持,再加上德國自己發奮圖強,最終有了發動戰爭的實力。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當時的德國的確是非常窮,這對於希特勒來說是個大難題,因為首先想上臺肯定是要獲得德國人支持的,所以他在位的時候首先就不能提高稅收,還要給民眾承諾儘快帶領德國脫離這段艱苦時期,同時希特勒又要準備發動戰爭,本來德國經濟狀況就不好,那麼希特勒到底是哪來的錢來做這些事的呢?

實際上根據希特勒的個人經歷來看,他還沒上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發動戰爭,並且已經開始為戰爭所需要的經費做準備,希特勒籌錢的方式是很多的。第一種籌錢方式相信大家都曾聽聞過,那就是他們奪取猶太人的錢,猶太人有錢那是出了名的,人人都知道每個猶太人都有一個經商的頭腦。

希特勒用各種方式霸佔了猶太人的錢,猶太人在歐洲一直受排斥,所以他們的財產被強制充公之後沒人會說什麼,並且希特勒大肆的開發國家資源,並且拒絕賠付一戰時期的所有賠款。當然了僅靠這些只能是杯水車薪,還有幾個原因很少有人知道。

那就是一開始希特勒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比如蘇聯政府就在經濟上支持過希特勒,英法等國不僅沒有讓德國賠付一戰的賠款,反而還給德國貸款,後來的希特勒更是收到了許多跨國公司的幫助,有趣的是大家所知道的美國通用公司,當時可是幫德國買了不少軍工生產原料。

美國聯合銀行在德國工業投資了不少,有趣的是這家銀行的發起人之一還是老布什的父親,所以說希特勒的錢都是借的,這些人也都非常樂意為其借錢,或者是幫助他,歐洲的很多銀行都曾向希特勒借款,據說羅斯柴爾德家族也曾向希特勒借款。

其實這一點都不意外,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對於商人來說給希特勒這種人借款是一種投資,諷刺的是,德國人在戰爭搶來的金銀珠寶,也都是各個銀行幫助他們,讓這些錢變的合法化。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一戰後德國不僅割讓了重要煤礦產區,還承擔了沉重的戰爭賠款,使德國經濟恢復舉步維艱。而1929年-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又讓極度依賴美國援助的德國陷入崩潰。德國人窮到什麼地步呢?失業人口長期維持在600萬左右,一塊麵包一萬億馬克,社會十分動盪。

這時,希特勒的納粹黨便利用了民眾的不滿情緒。希特勒宣稱執政後將大力解決失業問題,並把大量失業青年編入納粹黨的準軍事組織——衝鋒隊。同時,希特勒積極尋求容克資產階級的支持,許諾上臺後將極大維護他們的壟斷地位。另外,希特勒為了獲取軍方的支持,還許諾他們要擴軍備戰,一洗前恥。

1933年,希特勒在暗箱操作下如願出任德國總理。不過擴軍備戰需要很大的一筆經費,而當時德國經濟瀕於崩潰,希特勒的錢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第一,洗劫猶太人。

當時德國有大約50萬猶太人,他們善於經商,掌握著大筆財富。希特勒為了拿猶太人開刀,便利用民眾的“仇富心態”並大肆鼓吹種族理論,將民眾對失業和破產的怨氣遷移到猶太人身上。

1938年11月9日夜晚至10日凌晨,許多納粹份子裝扮成平民有組織地對全國猶太人商鋪、教堂等機構進行了大規模的打砸搶,在他們的帶領下,其他民眾也加入其中。大約7000多家猶太商鋪和百貨商場受到洗劫。由於街頭小巷到處都是打碎的玻璃,當晚被稱為“水晶之夜”。

此後希特勒開始有組織地清洗國內的猶太人,把他們投進集中營,掠奪了鉅額財富。

第二,國家干預經濟,大力興建民用軍用工程,解決失業問題

為了解決國內嚴重的失業問題,納粹政府大力干預國家經濟。通過修建高速公路、架設橋樑、興建機場、兵營以及開墾土地、整治水利等工程,基本解決了德國的失業問題。

而這些工程很多都是軍用的,為德國下一步擴軍備戰做好了準備。同時在工程的興建中,德國資本進一步完成壟斷化。

第三,獲取美國大量貸款

德國財政部長沙赫特上臺後,前往美國尋求經濟援助。沙赫特的理由很簡單,美國給德國貸款,德國用一部分錢購買美國的軍火和技術,用一部分錢發展國內的軍工企業,然後向美國提供軍火訂單,這樣大家都有錢賺。

美國人一聽很有道理,於是許多美國銀行家向德國提供了大量貸款。

第四,發展對外貿易

德國除了煤礦之外,橡膠、錫礦、石油等其他戰略物資非常短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德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尤其是和中國的經貿往來。

當時的中國雖然是資源大國,但工業落後,尤其是軍工業,急需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而德國軍工產能過剩,又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和農牧產品,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在二戰爆發前,中國和德國的關係曾十分密切。

雖然希特勒通過以上幾點極大解決了德國的資金問題,但這樣卻把德國拖入了經濟軍事化道路。軍工產能過剩、外債高築、資源短缺等問題促使德國儘早發動侵略戰爭。


石頭說歷史


在一戰過後納粹德國經過改革迅速崛起,但也不至於強大到有多餘的資金來購買多餘戰備資源那麼希特勒到底是從哪是找到這些閒錢來推動二戰的。接下來請聽小編詳細為您解符號。

1939年希特勒發佈了一篇演講,他說:“1933年之前德國是怎麼樣的國家?那是一個被國外的政客和國內的政治制度搞得瀕臨崩潰的國家,但是我來了。我執政的短短六年期間,我讓這個國家的公路運河得以修建,並且修建了大量的工廠,我讓700萬事業的德國人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我讓這個民族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大幅度地提高,我讓德國在政治上重新團結起來,我讓它在軍事上被重新武裝起來,我把1919年被分割出去的那些土地把它們重回祖國的懷抱,我把幾百萬流散在歐洲各地,被外國政府欺凌的德意志民族的人領回到了祖國。”

如果1939年你是一個德國人,你不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你面對這樣的演講,你作何感想?因為他講的全是實話,希特勒就是那個時代的偶像。

1933年,希特勒跟羅斯福幾乎同時上臺,他跟羅斯福用的手段也幾乎是差不多的,尤其是前半段。只不過羅斯福那個叫新政,希特勒這個叫新計劃,但實際上它們的內容差不多。比如通過修建大量的新建設施讓失業工人迅速的回到工作崗位上解決失業問題。但是因為納粹德國是一個極權國家,所以在這些方面走得遠比羅斯福新政要遠的多,成效自然也見效的快。比如說1933年希特勒,到年底的時候,就解決了1/3的失業,到1935的時候羅斯福剛剛解決近一半的失業問題,而希特勒已經沒有失業問題了。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甚至已經出現過分就業,滿大街都找不著勞動力。而這時候英法還有大量的失業人口在街上舉著牌子找工作。至此希特勒的執政能力凸顯無疑,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經濟動亂之後,跌落谷底之後,一個基本的回升態勢。到這個時候希特勒跟羅斯福其實做的都是一樣的。

但是後面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說希特勒的人才儲備當中有一個叫沙赫特的,他是德意志民族的金融天才,希特勒一上任馬上任命他為國家中央銀行的行長和經濟部的部長。這個沙赫特不愧為金融天才的稱號,他有兩手絕活,第一是賴賬,賴的是協約國的帳。第二就是借錢,他把手伸過了大西洋,找美國人借錢。當然你會覺得美國這時候也是經濟危機,他哪有錢借給德國人?這個我們就要先了解什麼叫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恰恰是資本它沒有辦法擴張,沒有投資機會的一個現象。這個時候德國人來借錢,它無疑是乾柴烈火一點就著。

亞爾馬·賀拉斯·格里萊·沙赫特

中間還有個小插曲,1933年沙赫特跑到美國借錢的時候,其實這兩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是相沖突的。美國一向標榜我是自由主義,而德國人一直在迫害猶太人。所以1933年5月沙赫特的輪船一到紐約,大群記者就在船上把沙赫特圍住,不談借錢的事就穩你們怎麼迫害猶太人,沙赫特惱羞成怒,把報紙團成一團扔在甲板上,但是他也不得不解釋,因為我們德國人現在窮成這個樣子,所以才會出現一些情緒很激烈的人去迫害猶太人,如果我們富有了,你們借給我們錢,倉稟實而知禮節,我們對猶太人就會好。沙赫特就是通過這種搖唇鼓舌,遊說之術在美國借到了錢。當然美國和納粹德國在意識形態上從來也沒有和諧過。羅斯福後來甚至為了噁心希特勒,還專門派了一個猶太人去當美國駐德國大使。

但是華爾街可不吃這一套,華爾街一切以經濟為考量,我們的資金往哪兒流會有收益?所以沙赫特在美國和德國之間,就打通了這樣一次資本的通道。他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從美國華爾街借到錢,然後在美國買很多比如軍事裝備、軍火甚至是技術,結果美國人的就業問題,然後在德國大量興辦軍火工廠,辦這樣的實業解決解決德國的就業問題,打通了這個循環。所以當時美國很多大資本家和納粹德國親的跟一家子似的。

當然你憑什麼說希特勒在這麼爛的基礎上用六年時間的準備,就能夠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僅從國際金融的角度你似乎能得出一個特別讓人洩氣的結論,就是1939年德國發動大戰的時候,實際上用的是美國人的錢、英法的裝備和技術,甚至是在蘇聯培訓的他的軍官和坦克部隊,海納百川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回憶還是要忘記


在人類史上,日耳曼民族同斯拉夫民族一樣,都是也勇武強悍著稱於世,上陣廝殺向來都是男人的事。自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軍隊的人數更是被限制在了十萬之內,因此,德國女性似乎與戰爭無緣了。

但是這種情況在希特勒執政德國後被改寫了,參加過"一戰"並且有戰爭經驗的希特勒,深知以德國現有男人的規模,根本不可能完成他稱霸歐洲和東擴疆土的夢想。一旦開戰,德國即使是傾全國男丁之力,必定會出現在兵源上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尋找更多的兵源已是他迫在眉睫的難題。

1935年5月,希特勒頒佈了德國"國防法",在重新修訂的"國防法"第一條第一款中規定:"每個德國的男人都有義務服兵役。",同時在第二款裡又增加了:"每個德國男人和女人在戰時均有超越兵役為國服務的義務。"。這就是說,德國的女性從此也有了義不容辭的服兵役義務,凡女性勝任的非作戰類軍中崗位,應由女性佔據,希特勒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能夠從中解放出更多的德軍男兵,用於前線作戰。

雖是如此,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的女性並不存在於德軍的編制之中,女人在軍中的身份只是協助者,沒有軍職和軍銜,也不佩帶武器,而且基本上只在自願者中間徵召。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德國共計徵召了德國婦女達多50萬人,而這些應徵的德國女性,也有一個非常神氣稱呼"國防軍女助手"。

希特勒為了解決兵源的不足,他一方面是徵召女兵,而在另一方面則是鼓勵德國人多生孩子,而且是多生多獎。

在當時的德國,生4個孩子的母親能得到一枚銅牌的獎勵,生6個孩子得銀牌,生8個就將得到最高榮譽金牌,那將是精神與物質上的雙豐收。一位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女助手”,她曾介紹過她的從軍經歷,她們家就是二戰時期德國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他的父親於1889年生人,1917年應召入伍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傷退伍。

1944年,德軍在東線的蘇德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55歲的父親再一次穿上了軍裝,但是時間不長,他就在守衛但澤(現屬波蘭)時被蘇軍俘虜了,後來父親死在了蘇軍的戰俘營裡。一個從蘇軍戰俘營回來的人,對我母親說“你先生是在戰俘營裡餓死的,在死之前他已經沒有了飢餓的感覺,只是一遍一遍地說他非常非常的想家。”這就是戰爭,殘酷的戰爭。

1943年2月18日,隨著德國宣佈進入了全面戰爭,德國的民眾全部被動員了起來,一切人力物力都投向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為了戰爭!為了填補前線的兵源損失。

德國本土的防空部隊,大多都被調去加強前線的步兵師,而這些空出的崗位則由婦女和學生替代,我和弟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防空陣地的。我弟弟是1929年出生的,參戰時還不到15歲,為了使這群中學生在作戰期間仍然能夠學習,而老師們也隨從童子軍進入了軍隊,以便在戰鬥的間隙為他們上課。

1943年,我被徵入國防軍的海軍助手,任務是海岸放空高炮部隊,當時剛18歲。我們的制服是灰色的,而真正的海軍制服則是深藍色,這是海軍的陸地支援人員和海上作戰部隊的區別。我操作過3種防空器材:探照燈、防空監聽器和導向儀,主要任務是為高射炮指引敵機目標。操縱這些沉重設備的工作,以前這都是男兵乾的活兒,但現在必須由女人來承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蘇聯都曾大規模地徵召女兵加入軍隊,蘇軍共徵召了80多萬名女兵,德國也徵召了近50萬女性。

但蘇軍參戰的女兵是真正的軍人,除了常規的醫療和通訊工作之外,她們中有很多人和男兵一樣,當狙擊手、偵察員、坦克兵、飛行員甚至面對面的於德軍作戰。而德國的女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人,直到戰爭的最後關頭,德國也沒有派女性去前線廝殺,這應該就是日耳曼人的底線。


王銘葦


一戰後的德國是真窮

1918年11月11日,由德國帶領的新興工業強國集團同盟國,在跟英法代表的傳統工業強國協約國之間的戰鬥落下了帷幕。

德國在自我經濟率先崩潰的狀態下,成為了任由英法主導的協約國集團宰割的戰敗國。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崛起,挑戰英法的傳統地位,協約國處置戰敗德國這件事上。

英國、法國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幾乎沒有顧忌德國民眾的情感,根據《凡爾賽條約》的精神,德國不但要割讓領土,還要為英法的戰爭支出買單。

不完全統計的數據顯示,當時的德國連本帶利,要賠給英法美日等大國總計九千億美元,而這個數據幾乎相當於德國全社會數年的產值,為此德國名將興登堡憤怒說:簡直是鏟光德意志的家底!

而更讓德國人“絕望”的是,英國、法國等協約國,不但要德國給“錢”,還把自己生產“錢”的能力最大程度減弱。德國1/8的國土、1/10的人口和300萬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被協約國集團“瓜分”殆盡。

在德國被瓜分領土中,作為“工業血液”的煤,其在德國主要生產區薩爾煤礦區,被法國人強勢要求它先開採15年,這極大的阻礙了德國工業恢復。

戰後德國政府忙於償還賠款,同時已有的產出體制,又無法兼顧還錢和恢復經濟,德國國內的民生經濟由此陷入了萬劫不復之中,不但失業率持續攀升,通貨膨脹帶來的貨幣貶值更是觸目驚心,1923年秋季,價格實際上飛起來了:一份報紙價格10月1日2000馬克、10月15日12萬馬克、10月29入100萬馬克、11月9日500萬馬克直到11月17日7000萬馬克。

面對民生經濟的全面崩潰,此時的德國政府完全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納粹趁機上臺

政府無法解決民生經濟問題,德國民眾對政府是無比的失望,全社會陷入了迷茫之中,民族主義開始滋生,納粹黨即為民族主義的代表之一。

納粹黨本身在1919年創立之初,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黨,但是因為他的口號是讓失業的人找到工作,家家都有面包吃,讓德國從一戰的恥辱中走出來,獲得大國應有的尊嚴。

每一個口號,都實打實的解決了德國老百姓內心最迫切的生存問題、尊嚴問題。

納粹得以快速的成長,德國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從1928年5月20日的2.6%得票率,到1933年3月5日的43.9%得票率,僅僅只用了5年。

而1933年的國會席位,直接讓納粹黨成為了德國的執政黨,納粹德國至此誕生。

納粹黨是如何履行承諾?

納粹黨上臺後,面對的德國困局,並沒有改變,高失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依舊嚴峻。

至於納粹黨如何解決的?最主要的手段莫過於政府強勢介入市場,1934年德國通過《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形成一個自中央到地 方的龐大體系,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

因為有統一的協調機制,在納粹德國的治理下,德國政府擁有集中力量辦事的能力,此後在這個能力的基礎上,德國開始大興土木,將社會失業勞動力利用起來。(市場經濟遵循利益導向,所以若想集中力量辦事,一直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

同時在崗位還不夠的基礎上,德國先後利用鼓勵婦女放棄工作,讓出崗位,以及用義務兵役的方式進一步吸納失業勞動力。

正是靠著政府的強勢,德國在1936年基本解決了失業問題,工業產能也因為有大量人力的介入快速提高,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 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這為德國此後發動戰爭,積累了本錢。

然後萬事都是有利有弊,德國政府靠財政領頭去解決失業,造成德國財政出現了重大危機,1938年德國財政收入是177億馬克,而支出卻高達300億馬克。

為了讓財政不崩潰,納粹黨不得不選擇擴張,靠掠奪它國的物資,來為自己國內的財政填洞。

而若不擴張,德國經濟將在一片繁榮後,再次崩潰,而民眾在那時會毫不留情地把納粹黨趕下臺。為了自己可以一直執政,1939年9月1日,納粹以恢復民族尊嚴為由,進攻了波蘭,全面開始了對外擴張,史稱“二戰”。


袁載譽


在回答這個貌似經濟學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來回顧下納粹上臺前後德國國內的經濟態勢,便可大概知曉其中緣由了。


一戰失敗後的政治經濟現狀極大促成了希特勒的上臺

經歷一戰失敗後的德國經濟捉襟見肘,《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不僅讓德國身負66億英鎊的賠償款,而且東部有大片領土被割讓給波蘭,當政的魏瑪共和國對條約的遵守也在德國國內極不受歡迎,1923年,德國拖欠賠償款,為了懲罰德國,法國派軍隊佔領了萊茵蘭的魯爾工業區,在德國國內引發了極大的牴觸情緒。自那以後,德國經濟開始崩潰。



高度的通貨膨脹讓德國馬克變得一文不值,在當時有個極端的案例,因為鈔票的張數實在是太多了,員工們被迫用洗衣籃來盛裝他們的薪水。有個小偷把洗衣籃裡的錢全倒出來,然後把洗衣籃偷走。因為洗衣籃本身,至少還有拿來換東西的價值,德國馬克在1918年對美國的匯率是4:1,到了1922年夏一美元可兌換400馬克,到了1923年初,已可兌換超過7000馬克,在1923年至1924年的高通貨膨脹率期間,魏瑪共和國政府被迫印製令人難以置信的2000萬,100億馬克面額的鈔票。



大約從1925年開始,一直到1926年華爾街經濟崩盤為止,德國的經濟有所好轉,經濟改善有一部分是美國貸款的結果,其效益十分顯著。但在不久之後,華爾街在1929年“崩潰”,美國人收回他們給德國的貸款,經濟衰退在世界各地如野火燎原般蔓延開來。


面臨如此之大的經濟崩潰,自然而然的浮出了由希特勒領導的極端運動,並使其茁壯成長,在普通民眾看來,情況不能再這樣惡化下去了,並且因為民主政治的一事無成,大眾極其需要一個強人的想法就越來越盛行,代表威權統治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希特勒的上臺也就順理成章了。


重整軍備是戰前德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巨大引擎


在納粹的統治下,德國經濟開始戲劇性的起飛,到戰爭前夕,軍備開支已經佔據了德國國家財政支出的1/5以上,為了滿足軍火工業的需求,德國不得不進口大量的原材料,經過幾年的高速擴張,到1939年,德國軍工產值達到34億美元,1941年則達到60億美元之巨。



德國的大型軍工企業,一般來說是樂於和新政權走在一起,實際上,早在納粹上臺之前,克虜伯就已經是一家國家社會主義的模範工廠了。因為納粹粉碎了勞工組織和左翼革命,並恢復了秩序,因此德國的巨型軍工企業被指望協助和提供資金給納粹黨以作為回報。包括克虜伯,聯合鋼鐵,法本公司。他們也像希特勒一樣,不需要選舉,民主政治和裁減軍備,他們只需要無窮盡的訂單和利潤即可。



總體而言,20世紀30年代的納粹經濟是一種混合式經濟。從本質上來看,這實際上是一種為戰爭做準備,但在和平時期運作的經濟體系。希特勒將經濟視為達到政治目標的手段,實際上並不過度關心經濟,只要他們能為他生產武器裝備來進行戰爭,他的野心很簡單,要在即將爆發的歐戰之初,為自己的軍隊製造出2.1萬架飛機。


納粹德國應對巨大赤字的虛假套路進一步刺激了經濟,夯實了軍備


實際上,在納粹治下的德國經濟,從1933年至1939年的公共支出已經達到1015億馬克,而當中的60%用於軍備武裝,但在同一段時間內,政府收入只有620億馬克,赤字巨大。

希特勒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一方面將國家銀行前總裁,同時也是傑出數學家,經濟學家的沙赫特博士,納入納粹團隊,負責主持經濟計劃。1933年之後,納粹德國採用通貨再膨脹的政策,為信用貸款提供資金,在進行通貨再膨脹的同時,失業人口實施強制性的公共勞動計劃,通過公共勞動計劃的撥款超過10億馬克,例如建設了3300公里的高速公路系統。


有歷史學家認為,此項政策在許多方面與羅斯福總統在美國對付經濟大蕭條時實施的新政極其相似。以上政策在德國的效果顯著又直接,街上不再充滿無所事事的人,失業率開始下降,失業人數從1932年1月600萬的高點一路往下降到1934年夏季的240萬人。

另一方面,為了掩蓋赤字,甚至允許納粹以賒賬方式,來償付債務中所需的花費。由於軍工生產中無法獲得足夠的原材料來生產裝備,希特勒的衝鋒隊員在全國各地遊蕩,拆除公園墓地,甚至私人花園周圍的鐵圍欄,這些鐵具被回爐融化後支撐武器和彈藥的生產。


戰爭的爆發實際上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到了1939年初,希特勒不僅擁有全歐最精良的武裝部隊,同一時間他還保持著低失業率,通脹和薪資水平也很穩定。但不論這個繁榮是否可以延續下去,1939年的德國實際上已處在經濟崩潰的邊緣,只是因為戰爭爆發而逃過這一劫。



對此,希特勒心知肚明,1940年3月,希特勒就曾對墨索里尼說道,“要馬上行動,即使要因此冒著提早兩三年與西方列強開戰的風險。”

因此,也可以這麼說,不管經濟窮到何種程度,希特勒的戰爭機器都絕對不會停止對外擴張的腳步。


讀行的凱撒


簡單來說就是,前期的錢是來自抄沒猶太人的財富,接著就是搜刮被征服地區的財富。

靠著這些德國不但有錢發動戰爭,而且也給本國人民帶來了很多福利,所有希特勒才得到那麼多普通民眾的支持。


宛丘笑笑生


老希的經濟來源沒人知道。而且伴隨著老希跟他的幕僚在國會被攻破前自殺,也很難再有明顯的證據證明誰是老希的幕後老闆了。但我們都知道,德國在二戰時使用的鋼材、石油、糧食都是非常高質量的,比如德國虎式坦克的鋼材,大量飛機使用的燃油和鋼材。而且數量也不少,這在當時,只有少數幾個大國能做到,比如蘇聯,美國,英國。英國當時還有殖民地,所以被視作大國之一。但蘇聯當時還在恢復生產,雖然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但還不能生產高質量鋼材和燃油。所以,能做到這些事的只有美國。而且納粹黨雖然獨裁,但其最高指揮機構叫做國會,蘇聯的最高指揮機構叫做克林姆林宮,美國的最高指揮機構也叫國會。看得出德國的指揮體系是效仿的美國。而且德國這種地面作戰,空軍掩護的作戰體系,也是美國特有的。假如德國的背後真是美國,那麼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這樣:

一戰的失敗讓德國人徹底沒落了,德國人面對高額賠償,無能為力,這時,美國人跟德國人說,“共產主義在俄國崛起了,我們不能讓這群人到美國來影響我們的斂財,所以,只要你幹掉他們,我就免你的債,還給你大把美金。”所以德國人自稱社會主義政黨,大肆屠殺,把髒水潑到共產黨身上。二戰結束後,美國不僅沒有懲罰德國,還給了德國大把援助。

假如德國背後是蘇聯,那麼情況就是這樣:

蘇聯給了德國大把援助,為了擴張共產主義勢力,然後德國人拿錢還反咬蘇聯一口,把蘇聯殺了幾千萬,大概是蘇聯人不愛洗澡,燻到了德國人,於是德國人要血洗蘇聯人。德國人說:你不愛洗澡,我就用你的血幫你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