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平常人家平時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糗事百科榜


卸腰。

鞦韆不是

有人說鞦韆,且不說古時鞦韆大多為宮闈內以及閨閣待字小姐的休閒活動,《開元天寶遺事》即雲:“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蘇軾亦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語。稍微想想,百姓們指著盪鞦韆提供生活下去的樂趣,是多麼悲哀。

《荊楚歲時記》轉引《古今藝術圖》:“鞦韆,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筆者注:qiáo,敏捷)者”。山戎是居燕山一帶,以放牧和山林狩獵為主的遊牧民族,他們認為通過盪鞦韆可以鍛鍊身體的敏捷性,娛樂之外,更多的是健身的目的。

鞦韆一般也只作為小孩的娛樂。試想想,一個五大三粗的男子,從耕地裡回來,放下犁鏵,拴好水牛,施施然在自家屋後頭盪鞦韆玩,難免有些“畫美不看”吧。


蹴鞠

蹴鞠,劉向《別錄》雲:“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則一開始是鍛鍊士兵體力的,“今軍無事,就使蹴鞠”,自然與平常人家不搭邊。

直至宋朝,蹴鞠才逐漸下移,被作為一項業餘娛樂項目,但也多是城鎮市民的娛樂,平常村莊還是沒有什麼機會接觸的。不像某些古裝劇裡所表現的,人人都愛蹴鞠玩。

舞獅舞龍

古代重農,講究精耕細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平時並沒有那麼多的娛樂活動。所以平常人家的娛樂活動往往與節日掛鉤——所以就和“平時”這個限定難以掛鉤了。

但好在的是,“樂趣”並不一定要主動參與進去,甚至作為主角人物;有時,旁觀的樂趣也並不少。

中國古代原本無獅,直到南北朝劉宋時,才有“粟特(筆者注:西域古國之一)大明(筆者注:孝武帝第二個年號)中遣使,獻生獅子、火浣布、汗血馬。”而且倒黴的是,粟特人進獻的這些禮物,在途中還被賊寇搶了。最晚到了唐代,民間出現了舞獅活動。早期多由西涼藝人表演。

清末黃瑞鵠《迎春圖》

龍與鳳、麒麟、龜合稱“四靈”,龍文化可謂源遠流長。舞龍最晚應該在漢代就有了。袁自牧《夢梁錄》介紹:“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多在元宵之夜表演,在夜裡非常壯觀。

聽書看戲

古代識字率不高,聽書、看戲,成為普通人獲取知識典故的來源。大約在宋朝,就開始有說書。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就有說書、唱戲的形象。普通村社,在節日以及重要神明的生日,會湊錢請一班藝人唱戲。大多是像剛過完年這樣的農閒時間。

緒論

古人精耕細作,旱澇憑天,最大的“樂趣”應該是朝廷宣佈免徭役賦稅的消息。平時的文化娛樂活動非常地少。他們不玩鞦韆,部分年代的少數人以蹴鞠(可以看做是早期的足球)為樂;鬥雞、鬥蛐蛐,並不是貧苦百姓能夠玩得起的,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偶爾大概可以充當觀眾;圍棋、象棋,最晚在清末以前,都是士大夫修心養性的活動。

普通百姓的業餘活動,往往與節日掛鉤。


小馬曲藝


這個問題,我有高見。

近代開始,隨著科技的爆發,人類開始使用蒸汽機,內燃機和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近幾年來,隨著網絡的發達,極大的拉近了人和人的距離。

在現代社會,如果你沒有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你就相當於生活在古代。

但是,各種科技的發達,改變的都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其核心的東西還是無法改變,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所以現在人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古代人的樂趣便是什麼。

小時候,你以為玩具最好耍,遊戲最好耍。長大後你才真正發現,人類是群體社會,人是最好耍的。人耍人,耍死人,人耍人,嚇死人。

哪個人都想生活在世人稱讚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想指揮別人而不是受人指揮,即便是沒有那個能力去指揮別人的人,也想脫離別人指揮你的這個處境。

所以,古代人最大的樂趣,和現代人最大的樂趣差不了太多。現代人喜歡旅遊,古代人也有徐霞客這樣走遍名山大川的。現代人喜歡研究東西,古代人也有萬戶坐火箭的情況。現在人喜歡修豪宅,古代人也有修建宮廷的事情等等,這樣的例子太多,不一而足。

所以,人類是群體社會,一個古代人的名詞,範圍很大,無法說一個例子來蓋到整個古代人頭上。只好籠統的說,現代人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古代人最大的樂趣就是什麼。

如果你認為有道理,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司徒少雄


古代平常人家平時最大的樂趣要因人而異,這樣範圍太廣了。

古代雖然沒有電燈,電話,電視機,但是,並不能代表他們平時的生活不豐富多彩啊!

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萬花筒,燈紅酒綠,小曲,評書,詩會,琴棋書畫等等!

古代的人,除了日出而作之外,民間武館,戲院等等還是許多的。


福樂緣475


在人們的印象中,古代人除了工作,好像沒什麼娛樂活動,死氣沉沉呆頭呆腦的。其實不然,古人的業餘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多彩。節日的百樣習俗自不必說,平時的轂擊、蹴鞠、鞦韆、飲酒等各種文體活動也是異常火爆。

轂擊:就是現在碰碰車。《晏子春秋﹒雜下二》記載,“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為樂,禁之不止。”齊國人特別喜歡轂擊,以驅趕車子相互撞擊為樂,國家管也管不住。說明轂擊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齊國,而且在上層特別盛行。不過古代家有車馬的畢竟只是上層人家,普通百姓肯定玩不起這個。

蹴鞠:眾所周知的蹴鞠在我國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也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臨淄,這個在《史記》和《戰國策》裡有明確記載。蹴鞠在漢朝得到長足發展,軍隊和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太上皇劉太公和劉伯溫都是蹴鞠這項運動的骨灰級粉絲,為了接近蹴鞠場所居然搬家。後來又發展到下層百姓,《鹽鐵論》裡說“康莊驅馳,窮巷蹴鞠”,說明市井小民也喜歡蹴鞠。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發展到最為繁榮的階段,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直到清朝中葉,蹴鞠才被現代足球逐漸代替。但其實足球就是蹴鞠,只不過變了點花樣而已,蹴鞠是足球的老祖宗。

鞦韆:如果追本溯源,鞦韆可以一直追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候人們為了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經常利用藤蔓搖盪擺動,跨越山澗或攀援樹木,這就是鞦韆的雛形。後來北方少數民族據此創造了鞦韆這項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鞦韆設備簡單,一看就會,所以迅速在社會各階層流傳開來,富人窮人村夫美女大人孩子都愛玩。漢代以後,竟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的保留項目。直到今天,仍然流行不衰,而且發揚光大。真該感謝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麼好一項財富。

飲酒:這項活動就更不用說了,從古至今歷來喝酒就沒停止過。《神農本草》記載,我國的酒起源於上古與神農時代,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如今早已成了一種深植於我們骨子裡的文化。古代人好像比我們還聰明,隨便一個村子就有人釀酒,你看陸游就說“莫笑農家臘酒渾”,《水滸傳》裡每個小店每個村莊都能喝到村釀,現代一般人家誰會造酒?而且古人喝酒不受限制。現在工作日不準喝酒,古代沒這個紀律,啥時候都能喝酒。李白上朝時間跟皇帝貴妃在一塊也敢喝得酩酊大醉,有的縣官升堂問案也抱著酒壺。

旅遊:歷朝歷代都有大批旅遊愛好者,男的女的都喜歡旅遊。旅遊最早起源於公元前22世紀,大禹是最早的旅行家,後來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孔子也是周遊列國,還有范蠡為代表的商人們進行的商旅。但這種旅遊跟現代意義上的旅遊不同,這都是功利性質的。現代旅遊概念的旅遊也在商周時期就有了,他們用“旅”字專指當時非常活躍的商旅,用“遊”字指娛樂性的遊玩、遊覽、遊獵,就是像魚兒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古人旅遊往往是在春暖花開之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麗人行》),“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楊巨源《城東早春》)。明朝人尤其喜歡旅遊。據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所著《廣志繹》記載,明朝的北京人,特別是女人逢節必遊,有錢的遠遊,沒錢的近遊。從春天開始,她們就出城踏青郊遊,然後是到處遊玩。玩的花樣比現在不少,燒烤、飲酒、賞花、做遊戲,樂此不疲。

禹步:禹步就是道教的踏罡步鬥,其實這是一項古老的健身活動,相傳最早由大禹創立,對彎腰駝背,四肢麻木,腸胃不好,腎虛腰疼,老年痴呆,肺結核,支氣管炎,腦膜炎,神經衰弱等有預防和治療效果。古代人們席練禹步的很多,就像現在練太極拳一樣。據說張三丰就是根據禹步的步法和蛇鶴相鬥的情景創立了太極拳。

除此之外,古人勞動之餘,也會參加一些培訓班學習禮儀和各項技能。明朝時各村都設有一個辦公的地方,叫做“堂”。“堂”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負責處理本村的雜務瑣事。堂的右邊設塾,左邊設庠,庠的後邊設中堂。塾就是私塾,年滿八歲的兒童即可進入私塾讀書學習。庠稱為左庠,是為成年男子設的。每天晚飯後,男人們便到庠中聽秀才講道德禮儀。中堂是婦女們學習紡織縫紉技術和做針線活的地方。

 


泜水漁翁


在古代,對於平常人家而言,生活中的樂趣是與物質生活水平有關的,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首先,說說“好的生存環境”這個前提,所謂好的生存環境,也就是“亂世”和“太平之世”。當所處的時期是亂世的時候,戰亂四起,對於平常人家的百姓而言,別說安穩的生活了,男子不被抓壯丁就是萬幸了,而且因為戰亂,百姓流離失所,也成了平常的事。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對於百姓而言,能保住命就是最大的所謂“樂趣”了,而且還是“苦中作樂”。

若是處於“太平之世”,那就不一樣了,國家穩定,國家內部沒有戰亂,平常百姓能夠“男耕女織”,安居樂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經濟發展也很快,如在北宋時期,繁華都市林立,城中店鋪林立,街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在這樣的時期,百姓生活中的樂趣也就多了,閒暇時遊山玩水,逛逛街,聽聽曲兒……,都是樂趣所在,但這是對於稍微富足些的人家而言。


在這樣的太平發展時期,也會存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的情況,但大多數百姓還是能夠安穩生活的。於這種時期的平常人家而言,有土地,能吃飽穿暖,年年有餘,平安喜樂,即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了,若是有個讀書有出息的孩子,那更是極好的。


說與山鬼聽


古代這個時間緯度比較大。平時這個概念也比較模糊。如果回答,那可以細化一下朝代時間段,分類回答

石器時代的人們,勞動工具落後,居住條件簡陋,食物來源稀缺。那時平常人的樂趣就是通過捕獵或者戰爭來獲得衣食住行方面的資源。

殷商時期,奴隸制度普遍存在。被奴隸的人群數量多,生活苦不堪言。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咒罵奴隸主。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亂戰,但同時已經有音樂存在。平常人的基本溫飽問題能勉強解決。平常人最大的樂趣就是勞動後唱唱歌,聊聊戰局。

三國時期,平常人的樂趣就是能抱老婆睡炕頭。

唐朝初期,盛世百年,詩歌文化空前繁榮,平常人衣食住行大部分小康。平常人最大的樂趣就是模仿文人雅士,吟詩唱曲。

明朝初期,社會秩序一般,衣食住行質量一般,但燈謎文化繁榮,統治略有殘酷。平常人們最大樂趣就是平時掙錢後好好喝點酒,彼此猜猜謎語。

清朝後期,政府腐敗,國力空虛,軍事落後,喪權辱國,平常人最大樂趣就是在內心期盼有英雄造反。


愚人覓知音


糧食半收時,子女大喜時。


順天府尹999


其實不管在哪個朝代,哪個歷史時期,百姓的生活狀態都是相似的,充其量是工具,方式不同而已,都有悲喜離合,都有娛樂歡笑。古代的娛樂可以蹴鞠,可以聊天話家常,可以打牌,可以繡花,可以宴請等等等等,和今天一樣。


莊毅


古代戰爭頻繁,徭役,兵役多成馬了,空閒時間基本沒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