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最窮的農村有多窮?

金牌戒菸師


這幾年,我們國家在大力發展著,國家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尤其是農村裡的經濟,現在老百姓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好多年以前,好多農村的生活條件確實很貧困,有的地方真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我小時候就是生活在農村的,不過現在生活已經好多了。小時住的是土坯房,牆面上風吹日曬,花了打花,閒顯得很淒涼。我們那個村子還算是比較大的村子,有一百多戶人,在平原地帶,但是到村子裡的路只有一條,而且還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那條路就不能走了,上面全是泥,有可能還被陷下去,有點危險。全村人每家每戶都是這樣的情況。家裡全年收入沒有超過一萬元的,能有個四五千塊錢都算是有錢人了,平時都沒錢花!(我家住在甘肅的一個小縣城的農村),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原來貧窮落後的局面已經完全沒有了,有的就是新農村面貌,磚瓦房,有錢的就蓋樓房,比我小時候好太多了。

記得在1999年的時候,我在甘肅武威當兵,那時候部隊經常到外面去拉練、施工。有一次,我們一個班就駐紮在武威邊上的一個小村莊,村莊的名字忘了!

在一家門前看起來乾淨整潔的土房子,找到了兩個人——兩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以及他們養的一條小白狗,主人熱情的喊我們到屋裡喝茶。

仔細地看了一下家裡的環境,所有的家電就是四個燈泡,做飯用的是柴火。交談得知,種房子都是70年代修建的,如果沒有柴火的煙氣,幾年時間椽子就被蛀蝕掉了,這裡原本還有十幾戶人家,後來人們都被政府搬到公路邊去居住了,只剩下他們三個和一個養蜂人守在這裡。聊到莊稼,老人抱怨,最近幾年野豬氾濫常常偷吃他們的莊稼,那些年有年輕人在,野豬哪敢到這裡來,沒辦法……

這家人每天就是弄一點糊糊,就一點點鹹菜或者小菜葉,像是糊糊粥,菜葉粥一樣,天天如此,頓頓如此。

不只是他們家這樣吃,幾乎整個村莊的人都差不多是這樣吃飯。

朋友和戰友們看著他們天天吃這個菜葉粥,人家家裡這麼貧困,自己還住著人家的房子,總是覺得過意不去。於是他們就把部隊給他們的口糧分一些給這戶人家吃。

他們平常沒有事的時候,就會和這家人聊天,問他們每天都吃這個哪裡吃的飽呢,他們說反正也沒多少農活幹,少吃一點也不會很餓,沒關係的。聽著真的好讓人心酸!


宛白說


我見過最窮的農村,那真的窮的要命,而且是真實的,在那個農村,僅此一家才那麼窮

他窮到什麼地步,我現在沒有真實的照片,只能敘述

他的老婆因為他窮丟下一兒一女,寧願遠嫁他鄉,不再聯繫,不再回來了

他的房子,本來在一個大四合院子裡,是過去,不知什麼年代修建的那種純全木板房,房子四周和屋中間,全是木板那種。由於土地下戶,其他人都富裕起來,四合院也全部拆掉,挨著他的人,已各自建起了別墅和小洋房,剩下他唯一的一間古建築,依然孤單地立在那裡

由於年代久遠,又加上過去建房一間連一間連著,很牢固,但四周拆除後,剩下他一間,搖搖欲墮,就變了形,已經呈六七度傾斜,他也害怕倒掉,四周用樹杆架著支架撐著,一打狂風,大風,房子都在顫抖,他又用撐子撐著,勉強能住,這是房子

房子雖然一間,當中卻隔著一個大間睡人,另一間隔著兩個小間,前面做灶房,後面養豬養牛

他人還是勤快,就是富不起來,牛豬雞鴨,他一個人全部都養有,灶房後面養的豬牛,豬牛阿的屎尿,漫了一灶屋,走到屋中間真是臭味薰人慾吐,灶頭上,到處都是雞屎,噁心極了

他養的鴨子,怕人偷,就直接養在自己床下面,鴨屎本來就臭的要命,又加上天要亮的時候,鴨子扇翅膀,那個灰塵和臭味,一般的人,會立馬嘔吐,而他卻若無其事,酣然入睡,並不影響他的睡眠

他的衣服,穿的比工作服還髒還爛,不用洗也不用縫

他的兒子,嫌他窮,跑到外面打工,娶了老婆後,幾年回一次家,害怕老婆說他家窮,在街上租一套房子,住幾天後就又到外面打工

女兒女婿,每回回家,給他拾掇了一下,過後又是老樣子,最後女兒女婿也懶得回來了

鄉政府把他納入第一窮名單,每年補貼,扶持他,他又什麼都養有,可就是窮

鄉政府幾次派人做他思想工作,拿錢拿糧,讓他把房子拆除,重新建一下,他就說,撐著還可以住一段時間,鄉政府也拿這種窮人沒有辦法

這就是我見過最窮的人,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


隱居仙境


我見過最窮的村莊在國內來說也不算窮,但是相比東部地區還是很窮。

那是2011年的冬天,我去了一箇中西部地區的村莊,到那邊是去收一些流蘇村,因為他們很多人家都在山腳下種了很多。因為交通不便,我就住在了附近的老農家中,他們的房子全是土房。

每天吃飯都是麵條或大米,但是基本上是沒有肉,偶爾也有雞蛋。平均每五天左右才有人到村裡賣菜,也是沒有肉,最多就是雞蛋。他們的吃的肉基本都是達春節時殺一頭豬,然後煮熟在放在缸裡在淹起來,剛好夠他們吃一年。因為我是冬天去的,他們一開始便做一次肉給我說,他們拿到肉時我看到上邊都長滿了毛。

後來,我早上就坐車到鎮上或縣城去買肉回來讓他們做,坐好了一起吃。我在那待了三個多月,瘦了20多斤,一是和吃飯有關,二是和我天天爬山有關。

滿村不到00多戶人家,沒有年輕人,只有50歲以上的人或有小孩子的婦女。20-50歲以內的男人都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即使在臘月我回家時,他們村子裡回來的人也沒有多少。

村裡的房子有幾天蓋的是平房,其它的房子基本都是土房和磚土房,很多家庭連電視都沒有,洗衣機或空調更不用想了。每天經過村子裡的公交只有兩班,早上7點30分和11點到縣城,下午3點和5點30分回村。

這個村子是我見過最窮的村,但是那裡的農民很純樸!在2015年我又去過了一次,依然沒有改變!


十方印記


要說這窮;年青人很少知道它是什麼滋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們,深有體會。這個問題;我有點不願回答,但它勾起我兒時的回憶?

就在那個時間段;吃飯,全民餓肚子。今天咱不說吃飯怎變樣?說一說燒柴;你想,當時的畝產量200——300斤。莊稼它就沒長成,(這裡指,水澆田)。

前幾天,我和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交談;老人站起身,用手指向堡子西南角,那一片田地,它名叫“八十畝地”。老人說;就在那個年月,秋收時,人們站在田間的這一邊,能望到田地的那一頭。玉米成熟時,它還沒人高,你想它的產量有多大點?我問;當時是不是沒水澆?他說;水不成問題。那時,即沒化肥,又沒良種,也不會科學種田。

今天的主題:是說燒柴,它就是能源。當時的電價:每度,6分,煤炭價格:每百斤,六七角錢。生產隊的勞動日,價值:三四角錢。你想,誰能用起?還要上養老,下育小。

麥收後:堡子在場畔要分麥糠*,人們窮的連麥糠都爭多論少,爭的臉紅脖子粗。你再看分麥糠的熱鬧場景,每人也就分三.五老籠,你的多,他的少,好不熱鬧。當時人們連燒火做飯的柴草都極為短缺。

想起兒時的情景,不由得讓人倒吸一口涼氣,不由得讓人心酸落淚。即沒吃的、又沒穿的、就連做飯的麥糠——一把爛柴草,也不夠用、不夠燒火做飯。當時鄉里人就是;貧窮——可憐。

改革開放盡半個世紀,祖國的面貌,換然一新,鶯歌燕舞,日新月異。擺脫了貧窮,向小康生活邁進。

*麥糠;小麥經過碾壓,清選出的麥殼及麥草的碎屑。


松鶴延年5016


一次,上山去一個親戚家,中午吃飯時,看到一個洗臉盆裡盛了些水,便潑掉換了盆新水。這一下,可把我的親戚心疼壞了,說:“這樣可不行,太浪費了。”

原來這個村裡只有一口水井,到了夏天,雨水充足的時候,水是夠用的。到了冬天,尤其是春天時,井裡的水就會乾涸,挑水就要到幾里地外的山溝裡去挑。所以,他們的洗臉水是重複使用的,等到髒的不能用時,才用它來澆樹用。

說到吃的,他們農閒時就用玉米粥熬土豆吃,如果是就吃的菜,就是地裡種什麼吃什麼,從來沒有買過菜。到了無奈的時候,用水現點鹽也就能夠湊合一頓。說起方便麵火腿腸之類的,他們只說聽說過,但從來沒有真見過,更別說吃了。

他們的衣衫很破舊,幾乎很少有不打補丁的。但針角很細密,而且也比較乾淨的。

問起他們為什麼不外出打工掙錢時,他們的回答更是讓人始料不及:我們這裡的人都沒有出過門,出了村就不知道天南地北了。出去打工,不把我們賣了就是好事了,還敢出去掙錢!

封閉的山村,禁錮了的思想,真的跟社會很難合拍了。窮困讓他們無知,無知讓他們更加窮困,這就是所謂的連鎖反應吧。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有個朋友曾經到藏區去支教兩年,她跟我說過當地農村的情況。她當時對我說的原話是:窮到無法想象。

當時去支教的時候,是村裡兩個村民下來接的。走到半道上,朋友已經因為高原反應,有點喘不過氣來,根本走不動了。而到了村子裡以後,朋友被他們貧窮的景象震驚了。

全村沒有一處像樣的房子。所謂像樣的房子就是磚瓦結構,有窗戶,有門,有玻璃。他們當地的房子全都是用石頭加磚塊加木料加茅草蓋起來的,非常低矮,而且不夠保暖。屋裡陰森森是潮溼溼的。而且當時那裡不通電,手機到半道上就沒有信號了,到了村裡根本就無法使用,既找不到充電的地方也沒有信號。

更關鍵的是村子裡面非常缺水。正常來說,他們一個月洗一次澡就非常不錯。朋友一開始去非常不習慣,她低估了西部農村的貧窮。但是村裡人卻非常善良,將自家最好的東西都拿出來。給支教的幾個老師蓋了兩間磚瓦房,每天都有專門的農民挑水給他們使用。一旦家裡有什麼好吃的,打了野味之類的,都會送給支教老師們。

小朋友也非常懂事,學習態度非常認真端正。只不過是基礎太差,沒有辦法跟城裡人比而已。他們所在的村子還算比較好的,在往山裡去還有幾個村子。那些村子的孩子每天要走十幾裡山路來到這個村子上學。天晴的時候還好下雨,下雪的時候山路溼滑非常難走。但即使這樣,從來沒有一個學生因此而退學。

朋友在當地支教了兩年,回來以後跟我說,如果不是去支教,自己根本無法想象竟然還有連衣服都穿不暖,飯也吃不飽的地方。已經到了21世紀,仍然沒有通電,沒有信號,沒有任何的娛樂活動,每天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來沒有其他的想法和夢想。這樣的農村不光是在物質上貧窮,在精神上也非常貧窮。


止茶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特意從把我壓箱底的硬盤翻了出來。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一盆如洗,見識下,什麼窮中自有窮中窮!

那是2012年春季的時候,我和兩個驢友,從廣西柳州徒步去雲南麗江,路過一個村莊,看到一戶人家,家徒四壁,就進去看了看。

這是他家的房子,這個面基本就可以知道,整個房子是什麼樣子了,黃土磚和一些木頭搭建而成,最少有30年的房齡了。

這是我們所理解的客廳,正面的是和我一起徒步的驢友,背面這個就是房子的主人,一位37歲(2012年)左右的大哥,右下角一個水瓢和一個水桶,裝的是遠處挑來的水,這位大哥很面善,會講普通話,很明顯,是單身。聊起時,也去過廣東打工,為什麼回來,因為老母年級大了。敬重他是個漢子,百善孝為先。

這位奶奶是什麼民族的?你們猜猜。

當然,奶奶旁邊的就是我,肖映彩。右邊抽菸的大哥,就是剛才只露後腦勺的大哥。當然,煙是我發的。這個照片的背景並不是前面的那個房子。

驢友和奶奶合照。

這就是廚房的操作間。

這就是廚房和睡覺的地方,不知道怎麼說了。真的很窮很窮了。

這個名牌不是他們家的,是另一個土房子家,這家就在這個木央村公所,落安洞村,在哪裡?雲南。

周邊環境,窮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樣的地方,山上不長樹,地裡全是石頭,種不出好東西,山裡更是一毛不拔。

這樣的山水造就了一方貧苦群眾。

這也是見過最窮的地方。


近年來,精準扶貧的深入和異地搬遷等等政策的實施,我想這位大哥的處境應該已經得到改善,感謝國家,沒有強大的國家,這些窮苦人民,還要繼續窮下去。感謝國家,感謝黨。

鄉村拾味


你見過最窮的農村有多窮?

我見過這樣的窮村,是不是最窮,在我的記憶裡它是的。

這是在2015年的5月份,我隨鄉鎮幹部去的一個村。。。。。。

在快進村的途中我看到了蜿蜒的山區泥土小道上清晰的輪胎痕跡,告訴我前方不遠處將有人居住。

這是映襯在山林濃郁的綠色中寬窄不一、高低不平、彎曲不直的,由泥土小道構成的村外十字路口。
上完陡坡便立馬進村了。
這是村裡的一戶人家。
這就是村子中心。
這就是村子裡的富裕人家。
富裕人家裡很小的電視裡播放著外面紅紅火火的大千世界。
屋內,雖然簡陋,但乾淨整齊的院落,表明了主人還是很勤快的。
房店裡掛著钁頭、鋤頭等幹農活的傢俱。籠子裡的小雞是包村幹部送給他們致富的產業。
另一戶人家的女主人看到家裡來人了,趕緊到灶房倒開水接待來人。
看著自家門前的雞仔,老人一臉茫然。。。。
這位老人,當年55歲,他的母親77歲,全家就娘倆。我問他你的孩子呢?他一臉苦澀的說,“我還沒有結過婚呢”。……!
這個村的村支書是位女同志。她指著旁邊我們路過的核桃園對我說,咱這裡種蘋果不行,去年栽了核桃樹,今後就指望它了,我看著一米左右、一公分粗、山崖下綹綹田裡的核桃樹苗,心想,全村人的希望就是它?

臨離村時,我看到了埝畔上幾近枯死的酸棗樹枝上,長著幾粒飽滿的嫩芽,向路人敘說著它生命的頑強。。。。。。

網友們,你看到過比這還窮的村嗎?

我是凡塵觀生活!

謝謝!

再見!

(圖片均來自這個村的工作照)


凡塵觀生活


你見過最窮的農村有多窮?

說到農村的窮我只能說沒有最窮只有更窮。雖說自己沒有到過住在大山裡的農村沒有親眼看到過哪裡的人生活的有多苦但是不難想象的到。變形記這個節目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中有一期給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

城裡的孩子和農村孩子互換身份嘛,城裡的孩子就來到了農村,當城裡的孩子剛看到農村的家的時候就想馬上掉頭走,眼前的房子在我們看來簡直就不叫房子了,就是用木板釘成的四方形上面加個頂。進到屋裡一看家裡幾乎什麼都沒有。而城裡的孩子有一天突然看到了城市裡沒得玩的一個東西,就非常想嘗試。可是參加這個節目來到農村自己是一毛錢也沒有。回到農村的家裡就和農村的父母說了自己想要玩,當時玩一次是要15塊錢,農村的爸爸媽媽猶豫了一下答應讓他去玩還拿出了家裡3年來的全部積蓄“20塊錢”。

當時我看到這裡都震驚了,一個生活在大山裡的農村家庭,3年的積蓄只有20塊錢,這可能還不夠男同胞買一包煙的,更別說女同胞買個化妝品做個指甲的了。難以想象這樣的一個家庭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

這是我見過最窮的了,可能甚至有些家庭還要更窮。窮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即便在辛勤也富不起來。這樣的農村以後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呢?你又見過有多窮的農村呢?


鄉村劉肉段


世界這麼大,我想走一走。別人花大錢去大地方旅遊,我花小錢去了小地方,不知算不算旅遊,但我見到了今生我認為最窮的農村。

那是1996年國慶放假期間,跟著老公,領著小孩兒,去他扶貧的地方看了看。老公說我沒見過窯洞,更沒有住過,去看看就不用擔心他的衣食住行了。

那時候沒有通縣城的火車,是坐小巴去的。下車後,又僱了輛個體跑運輸的車,一路搖搖晃晃不說,有時還能把人顛起來再落下,我笑稱,”這要是大肚婆,還要把孩子給顛出來呢”。

也不知走了多遠、多久,那一路揚起的灰土跟著我們來到了目的地——一個小山村。

我們腳下的路,比窯洞高,眼前看到的窯洞就是老公的居住地,需先下了大土坡方能走進。

那時沒有通訊設備,人到了,才找拿鑰匙的開門。

等待時間,我看了看周圍,媽呀,這窯洞都有裂紋了,外表破舊不堪,說不來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只是窗戶紙還馬虎過得去。

老公說,他來扶貧之前,這裡是本村的小學校,一共三孔窯洞,已屬於危房。一間是教室,十幾個不同年級的孩子都坐在一起;一間是放羊小夥兒居住,老公來此扶貧,與他同住;一間已倒塌,羊群晚歸後就圈在這裡。

學校只有一個老師,除了上課,沒有活動場所、活動器材,不知情的,哪能看出是個學校呀?估計孩子們連體育器材、體育比賽的種類有哪些都不知道。

老公說正因為這是危房,關係到孩子們的生命安全,所以,他了解情況後,首先打報告新建學校。我來到這裡時,孩子們已經搬進了新教室。

聽說我們來了,幾個平時在工作中支持老公、接觸較多的村民紛紛發出邀請。

村民們很樸實,因為中秋節前,老公帶了一部分掛麵和月餅送給他們,他們這次就要回請,但對他們來說也是件困難的事。

因為他們的生活水平太低了,沒有拿的出手的飯菜。他們平時的食物就是燉土豆、稀飯裡煮土豆,白麵饃輪不到孩子吃,只有待客或者辦事情。

老公扶貧就在老師家吃飯,一來不想跑路(老師家就在坡下不遠處),二來看著老師還乾淨點。

老師給老公專門蒸了饃,而他們就是盛一碗土豆吃,搞得老公怪不好意思的。

窯洞裡的陳設嘛,除了土炕,就是有個衣櫃,有個櫥櫃,家家大致如此,好壞不同罷了。

噢,對了,鑰匙沒到之前,從地裡回來的老師看到我們,就讓先去她家。

進門就招呼洗臉,灰頭土臉的,我也不客氣了,從水缸中舀了一瓢水洗了手臉,清爽多了。

擦臉就用她家的毛巾,若是講究人,根本不會用,因為太舊了,都看不出原來是什麼顏色。

但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瞭解情況,再者你不用會與她有距離感,反倒是她有些不自在。

不一會兒,有人喊老公,鑰匙送來了。開門進去,黑黢黢的窯洞,窯頂上掛著個小燈泡,即使打開也是昏黃不亮。除了能睡覺的土炕外,沒有其他東西,窗戶紙是老公來後重新糊過的。

我在這裡睡了兩個晚上。白天,去地裡轉過,讓孩子見識了一下農作物,走到河邊告訴孩子,村民吃水就從這裡挑,看著髒,就像公園裡的水似的,可是沒辦法,這是唯一的生活用水,有人洗衣服也來這裡,省得挑水嘛。

因這裡是山溝溝,地勢不平,去別人家串門,還得上大坡、下大坡,空人走著都費勁,可是村民們還要挑水、背柴、運糧食。小雨過後,坡面很滑,生活練就了他們生存的本領。

這裡確實很窮,很多人一輩子也沒走出過山村。本村的姑娘都往相對富裕點的地方嫁,外村的姑娘嫌這裡窮不願來,單身大齡小夥兒娶不上媳婦,愁啊!

那個放羊小夥兒就快三十歲了,好容易有人介紹了個外地姑娘,滿心歡喜地借錢給了彩禮,辦了酒席,結果卻是個騙子。

洞房花燭夜,新娘子說是累了,第二天是不舒服,第三天不願意……總之,錢花了也沒讓近身,幾天後要回孃家住,從此一去不復返了,提出了離婚。

這不是雪上加霜嘛,本來就窮,折騰了一番更窮了。

這就是我見到的最窮的農村,衣、食、住、行都很落後,沒文化、沒見過世面的佔多數,像那個放羊小夥兒就不識字。村民們只能吃飽,其他條件還達不到,孩子們見了汽車圍著看,稀罕著呢。

老公扶貧一年,幫這裡蓋了新學校,勸說了幾家孩子上了學,學校升起了五星紅旗,看著像個學校了;幫他們買化肥,有了肥料就能多收糧食;

幫忙賣土豆,留下種子和一年的吃用,村民拿到了多年未見的現金;單位組織捐衣捐物,改善他們的穿衣問題,學校裡也有了課外書,孩子們終於能開開眼,看看外面的世界……

現在,這裡的村民們,統一搬到平坦地帶,與其它村莊合併,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希望他們越過越好,越來越幸福!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