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周圍城市1-----洛陽市吉利區

吉利區位於洛陽東北部黃河北岸,距洛陽主城區19公里。西和西北與濟源市接壤,北和東與孟州市相鄰,南瀕黃河,與孟津隔河相望,東西長13.9公里,南北寬11.16公里,總面積7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02公頃。


濟源周圍城市1-----洛陽市吉利區


濟源周圍城市1-----洛陽市吉利區


濟源周圍城市1-----洛陽市吉利區


吉利,古稱河陽,1982年因建設洛陽煉油廠(今洛陽石化總廠)而設立,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吉利區現轄4個辦事處,29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


唐堯時為孟塗國,虞舜時分衛水為幷州,此地屬幷州,《尚書·禹貢》記大禹導河積石又東至孟津,即指此地。

夏為冀州南境。殷都朝歌,為畿內地。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大軍在此泛舟三晝夜橫渡黃河。又以武王會盟諸侯於此謂之盟津,也曾稱孟。

周初,十二邑封蘇忿生,時稱“向”,又稱“盟”(1973年在白坡已出土了西周時期的銅爵)。

西周時,為周都洛邑畿內地,春秋初屬鄭,後屬晉為河陽邑。戰國時屬魏,為垣雍地。

秦為河雍縣,屬三川郡。漢高祖封陳謂為侯國,武帝分天下為十三部,此日河陽縣,隸河內郡。新莽改河亭,東漢復置。

東魏元象年間在河陽的黃河中築中潬城,在黃河南岸築南城,加北中府城,稱“河陽三城”,為京都洛陽戍守要地。

北齊廢縣為河陽關,有駐軍防守。隋開皇初(公元581年),置河陽宮於河陽城

內。乾元以後,常置重兵於河陽三城。

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將河陽升為孟州,隸河北道。五代孟州還屬河北道。金世宗大定年間,河陽城被黃河洪流沖毀,州治向東遷徙,稱上孟州。後古城修復,復徙州治於故城,稱下孟州。元朝初年(公元1271年),又移州治於上孟州。明代改州為縣,廢河陽,始名孟縣,屬懷慶府。清因之。

民國3年(1914年),屬河南省豫北道,後改為河北道。十六年道廢,直屬河南省,後改屬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78年1月將孟縣的吉利公社和濟源縣坡頭公社的馬洞等七個大隊劃歸吉利工程指揮部領導,實行政企合一,屬洛陽市管轄。

1978年4月,建立河南煉油廠建設指揮部地方工作處。

1982年2月,建立吉利區籌備處。

1982年8月,國務院國函(1982)167號文正式批准建立洛陽市吉利區。

982年因建設國內最大的單系列煉油裝置——洛陽煉油廠(今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簡稱洛陽石化)而設立,是洛陽市最具活力的一個嶄新城區。

吉利交通便利,水電資源豐富,以石油化工等朝陽產業為重點,具有無可比擬的發展優勢。建區以來,依託洛陽石化,靠優勢起步,靠改革搞活,靠開放帶動,靠科技興區,形成

  了以化工、化纖、紡織為主導產業的完善的地主工業體系,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各項社會事業突飛猛進。吉利人均各項經濟指標位居河南省各縣(區)前列,是洛陽唯一、河南省首批整體實現小康的縣(區);是河南省首家省級園林區;科技、教育工作跨入全國和全省先進行列。吉利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東風吹來滿眼春。”隨著國家對中西部地區政策的傾斜,以吉利為中心3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集中了洛陽大化纖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西霞院等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總投資近600億元,其中投資64億元已建成投產的洛陽石化化纖工程,是建國以來河南省一次性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填補了省內乃至中西部地區聚脂工業的空白。洛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吉利科技園一期開發建設如火如荼,二期規劃正在進行。洛陽石化煉油規模擴大到800萬噸/年,新建45萬噸/年-聯合裝置,大大增強了地方工業發展後勁和活力。依託洛陽石化、中油一建,黎明化工研究院、水利部小浪底建設工程局,吉利區人才技術密集,後發優勢明顯,年輕的石化工業城處處生機勃發。

昔日河陽故地,今朝黃河明珠。位於吉利區境內,總投資22億元的小浪底大壩反調節水庫——西霞院水利工程建成後,從西霞院到小浪底之間,將形成20平方公里的水面,湖光山色,風景秀麗,一派江南水鄉風光。結合數萬畝黃河溼地鳥類自然保護區的綜合開發和黃河兩岸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結合生態園林式的城建佈局,吉利正成為黃河旅遊熱線上的嶄新景區和中西部地區最佳人居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