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闖將,他討厭中醫和京劇,也罵過梅蘭芳。在日本學的是外科手術,朱安生病他堅持要去德國醫院。雖然他的醫術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就像他的老師章太炎愛亂給人開藥方。

可魯迅又脫胎於舊文化,也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日本時周氏兄弟與錢玄同,馬敘倫一眾人等受教於章太炎,聽文字訓詁之學,他的舊學根底很深。所以,魯迅日後可以寫出《中國小說史略》一類囊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典籍。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這樣的矛盾體現在那個時代很多接受西方教育的傳統文人身上,如此,魯迅也就寫出了一本叫《故事新編》的小說集。在今天的人看來,這部小說集似乎打破了人們對魯迅的固有印象,一切都變得有趣起來。而作為《故事新編》第一篇的《補天》,在整部小說中是舉足輕重的。

01突出“人”的主體性

古今中外取材傳統故事的小說很多,博爾赫斯《阿斯特里昂的家》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全書》,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取材於《馬可波羅行記》,芥川龍之介《竹林中》取材於《今昔物語》。在中國作家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王小波的《紅拂夜奔》改編自唐傳奇,汪曾祺有《聊齋新義》等等。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古典文化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它們往往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新的歷史意義,歷久彌新。

魯迅創作《故事新編》目的是“立人”。此處“立人”並非儒家所謂:“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恰恰相反,他要做的是把個體生命在整個社會中解救出來,使之獨立。

在兩千年的宗法制譜系下,個人總是依附於家族乃至社會存在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天地君親師的三綱五常,不獨把政治與道德融為一體,甚至把政治提升到神學的高度,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巫術文化。君不見,“儒”原本就是主持祭祀的巫師之意。

到了二十世紀傳統的宗法制失去了政治根基,民主與個人主義進入中國。巴金在《家》中借覺慧之口表達當時新青年的訴求:“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無疑,魯迅,郭沫若,徐志摩都是其中的代表。

《故事新編》中之所以大多是以神話改編的故事,究其原因無非是要顛覆人物的神性,賦予他們人的光輝。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筆下袒胸露乳的聖母一樣,魯迅筆下的女神也處處凡人的天性。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補天》中女媧造人的目的是“從來沒有這樣無聊過”,似乎造人只是她打發時間的一項娛樂項目。女媧不再偉大無私,兢兢業業,人類不過是她的無心之作。所以當她看到遠遠近近都佈滿了她雙手所造的“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東西”之後,就很詫異,也很喜歡。這種詫異說明了人類是獨立於女媧的存在,女媧也並未視人類為自己的孩子,她只是如工匠一般,不懈地完成自己的作品。魯迅在“五四”時期有篇文章叫《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就猛烈抨擊過父母本位的倫理觀念,他所倡導的是人本主義。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有一天,女媧一邊開心地笑一邊捏泥人,盤古就問她,“你為什麼這麼開心吶”,女媧說 “做人吶,最重要的就是開心。”雖是段子,卻無意中道破了新文化運動產生一百年後,我國取得豐厚的民主成果,再也沒有人對女媧敬而遠之了。

02女性解放的吶喊

《補天》完成於1922年11月,原來的題目叫《不周山》,最初收入1923年出版的魯迅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吶喊》,是《吶喊》最後一篇壓卷之作。

關於女媧造人,宋代編輯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引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義》說,“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huan)人也。”四十幾個字,概括了流傳到漢代的一則神話傳說,內容很簡單。

關於補天,也是漢代才編輯成書的《淮南子·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lao)塵埃歸焉”。

“女媧造人”的主角本身就是女性,在上古時代是母系社會,這是與後世最大的不同。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大地之神都是女性,希臘神話中大地女神蓋亞是眾神之母,是宙斯的祖母,她生下了天空烏拉諾斯、海洋蓬託斯和山脈烏瑞亞,相對於女媧有過之而無不及。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1914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在中國上演,引起轟動。此後此書被當做戀愛聖經,成了青年男女私奔的啟蒙讀物,眾多女性受到新思想的洗禮,勇敢的擺脫封建家庭的束縛。1920年劉半農在英國留學期間作《教我如何不想她》白話詩,首次使用“她”來表示女性,受到廣泛讚譽。女性的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第一次成了一個獨立的“人”,女性獨立蔚然成風。

《補天》就是矇昧中的一聲吶喊,石破天驚。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魯迅筆下的女媧形象很粗獷,膀闊腰圓,孔武有力:“伊想著,猛然間站立起來了,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個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這與傳統中國士人階級的審美觀大不相同,女媧不是養在深閨人不識的病弱嬌女,而是勤勞能幹的勞動婦女,她有撼動天地的能力,更有改天換地的勇氣。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及至補天,女媧傾一人之力收拾共工留下的殘局,她煉五彩石,將天上的窟窿都縫合了,這時女媧疲累至極。女媧補天是不忍生靈塗炭嗎?不是,她同樣是出於無聊。在這裡有一處隱喻,如果天指男性,那補天的女媧則是拯救男性於水火的重要夥伴。

03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魯迅寫作的一大主題就是對國民性的批判,1925年他正式提出“改造國民性”的主張。

《補天》的時間軸從造人開始到漢武帝終,從蠻荒直寫到開化,手筆極大。

女媧所造之人並非完美,她看到自己用藤條甩出來的泥人,心生厭惡,覺得他們大半呆頭呆腦,獐頭鼠目的有些討厭。再後來後來人類竟然學會用樹葉蔽體,還發展出一套極其複雜的文化,令女媧很是驚訝。

這像極了《聖經》裡描述夏娃偷食禁果的情景。在伊甸園裡偷食禁果後,亞當夏娃耳聰目明,有了智慧,生了羞恥心。可這也是人類原罪的開始,上帝一氣之下便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在中國文化中老子有類似的觀點,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意思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此話何解?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何要施行仁政,恢復周禮?還不是當時社會禮崩樂壞,亂臣賊子當道,他才要為匡正天下奔走呼號。

可儒家講究等級秩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把人分為三六九等。聖人,君子,愚人,小人。如此,那些大人君子便有了文過飾非的遮羞布,打著道德文章的幌子做著蠅營苟且的勾當。胡適也說:“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最終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魯迅在《補天》中說得很清楚,他寫道:“人心不古,康回實有豕心,覷天位,我後躬行天討,戰於郊,天實祐德,我師攻戰無敵,殛康回於不周之山。”

這是顓頊討伐共工的禱詞,意思是他們是奉上天的旨意討伐共工,為自己正名。等到戰爭四起,便屍橫遍野,生靈塗炭。最可笑的是,人類竟然因女媧沒有衣服遮蔽身體,批評她:“失德篾禮敗度,禽獸行,國有常刑,惟禁!”

《補天》:魯迅筆下不一樣的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


到底人類制定的法律算不算天下唯一的真理呢,女媧聽不懂他們說的話,只是重複著“人心不古”四個字。

魯迅通過《補天》表達了想要塑造新國民的思想訴求,只有破舊才能立新。所以他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對封建禮教極盡諷刺,在結尾他大聲疾呼“救救孩子”,中國的希望在兒童與少年身上。

魯迅寫《補天》時41歲,1930年《吶喊》第十三次印刷時,魯迅就把《不周山》單獨抽了出來。直到六年之後,也就是魯迅逝世的1936年,由他本人編入他在後來的十三年裡陸續完成的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成了《故事新編》打頭第一篇,題目也由《不周山》改為《補天》。

只是改了題目,正文並無變動,但魯迅在《故事新編·序言》中花了大半篇幅,反覆說到他當初創作《不周山》、後來又改名《補天》並且加以重新編輯的經過,足見他對這篇小說的重視。這篇小說可以說是魯迅思想的集中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