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不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和佛教有關係麼?

用戶66152177068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東漢時期由張道陵正式創教,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道教講究長生不老、得到成仙,天人合一、濟世救人。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代表著作有《道德經》、《南華經》等。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婚喪嫁娶都離不開道教,好多民俗和傳承都和道教有關。

佛教起源於印度,創始人是釋迦摩尼,距今兩千五百年左右,秦漢時期傳入中國,並在中國發揚光大。佛教主張六道輪迴,因果報應,勸人要行善積德,諸善奉行。佛法是一種覺悟學,最終要求人們通過修行並覺悟成佛。

中華民族是一個吸收包容的民族,正因為這樣才能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文化是儒釋道相互結合的文化。有句話叫: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大度看世界。作為一名中國人應該摒棄宗教的門戶之見,用心探索儒釋道的文化精髓,才是根本。


北風吹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和佛教也沒有關係。但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慢慢的融合了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吸納了一些道教文化。

比如現在的佛教除了唸經以外有的還看相、算命、看風水,甚至還畫符等等。(至於佛教的符靈不靈嘛就另當別論了)

其實佛教本身是不重“孝”的,傳入中國以後受本土“百善孝為先”的影響,中國的佛教才將“孝道”納入修行的。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但是根據記載資料來看,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

最初傳入時,不過在少數人中奉行,未必為上層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西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甘肅的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到了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魏晉以前為輸入時期,東晉南北朝為傳播時期,隋唐為興盛時期。

而道教,是以黃(黃帝)、老(老子)道家思想為基礎的。在創教前就有不少術士、方士,分符籙派和丹鼎派,兩大流派。

東漢末年的時候開始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南北朝時期經過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中國正統宗教。

南北朝以後,五代統治者基本上都重視儒釋道三教,只是各個皇帝對每個教的喜愛、信奉程度有差異,有的更重視佛教,有的更重視道教。在尊奉的同時,統治者也加強了對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時期,道教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而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多種流派,元以後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流派。

明代道教開始衰落。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採取嚴厲限制的方針,道教更加衰落。此時的道教活動主要在民間。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道教亦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西方思想的衝擊。道教進一步衰敗,在中國五大宗教中降為教團勢力和政治影響最弱的一個。由於政治環境、教育資源等原因許多道士文化素質低下,宗教知識缺乏,道教組織鬆散,各地聯繫和團結不夠緊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潛心修煉,著書立說,課徒傳戒,使道教法脈得以延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開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運動。

經過民主改革,中國道教徒加強了聯繫和團結,在瀋陽太清宮方丈嶽崇岱道長的倡儀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於北京召開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由嶽崇岱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中國道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道家經典


道教的歷史由來已久,甚至在上古時期已經有了,道家和道德經是在古人和上古時期的經典著作裡提煉的,所以如果問道教是不是中國本土宗教,我覺得提問人的一個立場和基本知識可以幾乎為0.

其次道教和佛教的關係,這個才是問題!

1、佛道不分家,道教有民間信仰,也就是民間人物可以修道成仙成神,佛教也有肉身佛,也有通過真人修煉成佛的,所以其實邏輯差不多,甚至有的道教神明,是佛道通吃,比如關帝等,總之這兩個宗教崇尚善良,正義、因果等

2、如果說佛道有些地方相似,那麼應該說佛教進入中國,採用和吸取道教的精髓,進行植入和提升,比如佛教的道場,最初是來自道教,還有佛家講的無常和道家的無為類似,佛教講的慈悲和道教上善若水一樣,佛家講的不住相和道家的有無相生是一樣。所以相似點很多

3、兩個宗教都提倡,致良知,都提倡寬廣,無量的宇宙觀,道家是中國的哲學體系,佛教是外來的,並且吸收本地的宗教內涵,進行升級,比如人間佛教的提出就是適應中國的社會,傳統意義上道教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在民間信仰裡面道教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生活困難和需求,這也是道教民間信仰所在,凡是生人在世期間可以做對社會有意義和國家有意義的事,死後必成神,封神榜這方面已經解釋了,佛教的修煉成佛也是一樣,道教是可以具體到細節的解決人生困惑,佛教相對來說,寄託於未來,和下輩子!

以上種種,只是根據自己切身感受,兩個都信,但是略有差別吧



淡凡新中式生活


道教是不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和佛教有關係麼?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道教的形成,和中國歷史、文化、政治緊密相關。我們從歷史角度來看道教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在東漢時期,最遠追溯也就是西漢漢武帝時期。雖然後來道教將道教的形成推到遠古甚至創世之初,但是稍有歷史常識的都知道那是虛構。我們以前講過宗教的四個方面:哲學、歷史、文學、神學。你若是從神學角度去信去看,自然全宇宙都是你最大;你若從文學角度去看,黃帝、廣成子是道祖也可以。

暴秦二世而亡,西漢高層總結了經驗,選取了相對平和的老子“無為而治”作為執政方針。在崇古的古中國,任何意識形態都是需要在先祖那裡找到由頭的,所以就找來黃帝作為始祖,尊老子學問,稱為“黃老之學”。由於官方的推動,民間信仰也開始向黃帝和老子傾斜。

其實,民間信仰一直是存在的,多神化的,因為國家的力量,逐漸開始了以黃帝和老子作為信仰偶像。

隨後因為董仲舒的漢儒橫空出世,漢武帝獨尊儒家,黃老之學沉入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隨著《太平經》的出現,開始合流。這本書是一本自發信仰的大集合,裡面各種各樣的神仙都有。中國的神仙信仰、方士鬼怪之說從遠古就有了。秦始皇就多次派人去尋訪仙人長生不死之術,可見神仙信仰早就成熟了,只是各種流派,不一而足。不過當時的神仙主要還是自然神,出於對大自然的恐懼、敬畏而形成的的虛構形象,並沒有出現人神。也許是時代還不久遠,後人還沒有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為先人創造神蹟,讓他們成神。

但是這些樸素、鬆散的神仙信仰,在不斷流傳中慢慢形成了一個普遍的,相對固定的信仰,即“太平道”。同一時期出現還有“五斗米教”。

一般認為,“太平道”、“五斗米教”就是道教的前身。但是這些組織在形成的時候跟“道家”沒什麼關係,跟“老子”關係也不大。正是由於西漢初年,黃老之學的興盛,才慢慢地將神仙信仰和道家哲學以及老子掛鉤。

道教的真正成型,是在東漢時期。

道教的成型

東漢“永平求法”,佛教正式進入中原。漢明帝做了個夢,把他們請進來,又為他們修建白馬寺。佛教宣傳教義、發展僧眾也在官方支持下做得有模有樣。

受到佛教的啟發,中國本土的這些神仙信仰教派,開始了組織化的運作。因為原始的神仙教背靠黃老哲學,所以道教實行拿來主義,把道家思想通通拿來,成為道教的指導思想。道教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佛教有釋迦牟尼,道教就奉老子為尊,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宗教派別。佛教有《阿含經》,道教有《道德經》,佛教有龍樹,道教有莊子。

道教奉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

而道家思想流派是以老子、莊子的思想為主。道家和道教雖然有關係,不過是道教扯上去的,有些宗教活動與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其實相悖。

所以道教內部一直以來也有三大派別:思想派,煉丹派,符籙派。前兩個就是道家思想和神仙信仰,追求的是無為和長生不老,符籙派就是排座次,講身份了,這個離老子的思想就遠了,但是普通信眾不管這些,因為世俗的緣故,符籙派反而更容易為信眾接受,因為這意味著師父、教派對自己的承認,就好像學歷吧。

道教與佛教的關係

道教的成型借鑑了佛教的一些東西。道教的基礎是神仙信仰,核心追求是成仙。道教其實原本是一世論,這也是黃老哲學的緣故。人死萬事空,灰飛煙滅,淪入大道。而神仙說認為一部分得道者會成仙,所以終其一生追求昇仙,而其他沒有得到點化成仙的人不管貧窮富貴,都灰飛煙滅,歸於自然。

但是成仙是可遇不可求,甚至沒人見到過。相對來說,佛教的輪迴說就能消解一點大眾對死亡的恐懼。所有的宗教都是解決死亡的問題。人有下輩子,自然比灰飛煙滅要好,所以佛教的輪迴說更受歡迎。當然,也是因為當時的民眾並不真正瞭解佛教的痛苦根源就是無窮無盡地輪迴。也許知道,但是相對於道教不成仙,便化灰來說,即便不能今生到達彼岸,至少還有下輩子吧。輪迴就像高考藝術生的聯考,算是個保底。

所以道教參考了佛教的輪迴說,構建了地獄系統,又增設了閻羅王,構成了自己的一套輪迴系統。這輩子沒成仙,別急,信我們也有下輩子。

道教的輪迴還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佛教的輪迴,講究因果,是自動的,強制的。除非你自身覺悟,跳出了輪迴。道教也講前世因果,但是是要接受審判的。也就是說道教的地獄有一整套的官僚機構。而且裡面不少人都是當世的“人神”。

因為佛教的入侵,其實讓信“黃老之學”的文人們挺不爽的。最開始佛教徒也被劃分於“方士”一類的,等到發現佛教思想背後的哲學系統,高層文人就開始了反擊,全力加入了道教系統的創建和完善。由於知識分子的參與,道教的義理就把中國的哲學思想全拿過來了,東漢時期哲學思想經過春秋戰國西漢這些時期,已經非常龐雜繁複,幾乎涵蓋了中國人所有的社會生活層面。所以,道教的思想也是複雜的,涵蓋了道家思想、神仙信仰、儒家偏門讖緯學、佛教義理。

兩晉時期的地獄系統則說明了高層門閥中文人思維,希望階級板塊化,自己成仙,並對下層人的生死進行管理。所以道教在兩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的發展。

而佛教由於思潮抵抗,迅速調整了自己的內容,放棄了一些與中國信眾不合的義理,開始了本土化。兩教互相滲透,互相學習,互相用對方的名詞解釋自己的理論,但是又同時討好儒家,讓位官方,只在民間爭奪信徒,形成一種互相成就又互相競爭的局面。這也就是第一次三教合流。

隨著政治此起彼伏

隋唐尊道教為國教,武則天興佛教抑制李唐,唐武宗滅佛並恢復道教國教,宋、明道教發展都在宮廷高層,佛教民眾基礎逐漸雄厚,清朝以喇嘛教為尊,即藏傳佛教,道教在上層就衰落了。民國和現在就是大家能看到的局面了。

這些東西太長,就不在這個回答裡說了。


特別申明,本人所說,只代表本人看法。世界五十億人口,佛教大德、道教高功無數,各有成仙昇天大法。各位大德、高功對我的看法有任何不滿,請嘴角上揚,心裡譏笑即可。歡迎探討,但是對於那種一開口就詛咒謾罵亂飛的假大德、偽高功,在下信仰唯物主義,意志堅定,百毒不侵,你說什麼都全額反彈。


梧桐樹邊羽


道教當然是中國本土宗教。因為道教起源於黃帝,傳教於老子,立教於張道陵,此三人被後人稱為“始祖,道祖,教祖”而且三人都是中國人,所以道教確確實實是中國本土宗教。

至於道教與佛教是什麼關係?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當年佛教從印度傳入,而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很少有人相信,印度佛教為了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宣揚"老子入天竺教化佛陀,教化胡人之事,而後撰寫了《老子化胡經》,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並不順利,為了依附於道教而行,所以佛教開始攀援道教老子,這個可以從東漢明帝時楚王英說起,《後漢書》說其"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黃老、浮屠可以共祠,除佛教初期為了闡教刻意依附老子,老子教給佛教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而後佛教參悟了慈悲、戒貪、謙卑,這也是道教與佛教的關係。

綜上所述: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而道教與佛教關係,實際意義上是老師與學生關係。


金吾文化


道教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但是最初本身並沒有複雜的教義和完整的邏輯系統,後開佛教傳入中國,道教為了跟佛教爭地盤,仿照佛教對形式和內容都做了大量改造,模彷彿教進行了一些列改革,這些改革之後中國才慢慢有了現在意義上的道教。

儒釋道在中國各自有自己的地盤,基本上能相安無事,儒家是正統,道家和佛家是補充,讓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寄託都有歸宿。

現在我們意義上色道教,大部分都是由民間信仰發展而來,基本上算是結合了民間什麼神都拜一拜的傳統,什麼神都往裡塞,基本上越是往後,道家供奉的神仙就越多,而且什麼四大天王之類,原本都是佛教的護法,也被道教拿來供奉。

總之道教的確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但是本身吸收了大量佛教的東西。


昭烈名臣


道教,佛教,舊約書都是中國伏羲制易經中分演出,神農嘗百草,宗教萌芽,黃帝封禪山川鬼神佛教萌芽,帝堯為伊甸園(中國聖經名舊約書),大禹作《連天易》名為夏朝,盤庚作《歸藏易》名為殷朝,姬文王作《爻辭周易》名為西周,這些古蹟遺存都在,河南省舞鋼市留下歷史記憶座標,


用戶5648574518134


這篇文章應該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導讀:就佛道來說,道教是華夏文明的親兒子,佛教是上門女婿,沒有上門女婿,並不耽誤老丈人自己生娃。對於其他外來宗教來說,如果要做上門女婿,佛教應該是其他外來宗教的好老師(注:本文絕不歧視上門女婿)

問:若東漢佛教未入中國,尚武的華夏人,是否會依然衍生出道教?

答: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吧,或許經歷苦難能夠讓人成長,但人的成長,沒必要必須經歷苦難。

就如同華夏文明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五胡亂華,但是,五胡亂華並不是華夏文明成長的原因,沒有五胡亂華,華夏文明照樣有憂患意識,照樣能夠足夠精彩;五胡亂華只是華夏文明的負資產,而不是華夏文明延續至今的原因。

佛教進入中國,或許開始是一種外來文化,會對華夏文明產生了衝擊,只不過,在發展過程中,佛教不斷修正自己,不斷中國化,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佛教。

嚴格意義上的印度佛教在中國已經不存在了,連釋迦牟尼都過農曆生日了,包括上元節、中元節、臘八節這種華夏民族傳統的節日,都被佛教繼承下來了。

貧道敢百分百保證,喬達摩悉達多到死為止,都不知道臘八是啥玩意,更不知道若干年後,自己會過中國的農曆生日。


相殺相愛一輩子

回過頭來說道教,道教信仰最早溯源到黃帝問道廣成子,是在我們文明的開端,隨同文明發展的本土信仰,道教的核心理念包括敬天法祖、天人合一、國泰民安、山河永固等等,這些實際上是把華夏文明的優秀文化,通過宗教形式來傳遞下來,進一步規範化,宗教化。

當然,學術界還有關於道教不是道家,道家不是道教的爭論,其實無論道家也罷,道教也罷,春秋戰國延續到秦漢,從諸子百家、黃老道、神仙信仰慢慢衍化,道教的產生或許缺少一個變成宗教組織的契機。

道教信仰的發展就是從少到多、從無到有慢慢發展的過程,從官方到民間的發展軌跡,就如同在文明的初期,神與人之間的區別並沒有那麼明顯,黃帝作為人文始祖,帶有更多的神性,一直延續到大禹治水,都充滿了神秘色彩,十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都添了個六歲的娃。姜子牙都能封神的年代,後期周穆王西巡都能遇到西王母,現在西方只能看到特朗普了。

我特朗普就是這麼飄逸的特朗普,絕對不是西王母

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民族對大自然不斷的探索與認識,對人性的尊重和對智慧的追尋,神與人的區別越來越大,帝王作為神性的一面逐漸失去,作為人性的一面逐步在增加,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時期,華夏文明的大爆發,更讓神性徹底淪落。

既然神性從天子的權杖中淪落,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全瞭解宇宙的奧秘、大道的真諦,在人類可以期望的未來,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瞭解宇宙,那麼失落的神性就要有相應的承接,來對應文明發展中我們遇到的神秘和未知,來慰藉我們的心靈。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道家學說集哲學關鍵之大成,摻雜方士學說、神仙信仰、陰陽五行、迷信崇拜等等,具備了形成宗教組織的理論基礎,又有了失落的神性,在春秋戰國時期,道教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積累,隨時可以完成自己的昇華;只不過適逢其會,佛教進入了中國,隨之道教的組織形式也形成了。

在道教產生之前,本土信仰中的神仙多是對神權與政權合一的部落首領、帝王以及對統治階級的神化,比如伏羲、黃帝、炎帝、堯、舜、禹、后羿、周文王、周穆王、祝融、共工、姜子牙等等;道教形成階段及形成之後,神性失落到民間,才有了老子、莊子、孫思邈、呂洞賓、藍采和、王重陽這樣的非統治階級或者掌權者成仙,一直延續到我們現在。

同時也形成了一種潛規則,春秋之後,帝王不封神,因為既然已經享受了人間的權貴和帝王的香火,就不能再享受神仙的香火,連秦始皇都沒有成仙哦。

哪怕祭祀帝王,也是因為帝王而祭祀,不是將帝王封為神靈,就如同關羽成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而劉備,只是漢昭烈皇帝而已。

本帝就笑笑,不說話。

正因為這種對失落神性的系統整理具有必然性,所以絕不是為了抵擋佛教的外來宗教,我們從無到有建立了道教,沒有佛教進入中國或者哪怕沒有釋迦牟尼,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形式肯定還會存在,或許形式上會有不同,傳承大道、追尋真理的最本質訴求仍然會保存下來。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佛教進入中國,並沒有把中國變成一個佛教國家,反而更加豐富了華夏文明,你們想一想,沒有佛教的道教,該是多麼寂寞,人生該是多麼無聊多麼單調啊,連與你相殺相愛的人都沒有。

華夏文明延續到今天,正是因為兼容幷包、豐富多彩的思想和文化交織在一起,儒釋道之間相殺相愛,有衝突更有融合,進而形成了我們璀璨的文明,讓我們文明傳承幾千年,以後秉承儒釋道的相處經驗,華夏文明必然將持續更長的時間。

如同今天,也有其他外來宗教進入中國,從歷史長河的角度來說,與佛教進入中國的初期沒有太大區別,畢竟,佛教的中國化就經歷了幾百上千年的融合,所以我們也要有自信心,佛教沒有改變中國,其他宗教也不會改變中國。

當然,有融合,必然也有入侵,並不是所有的外來宗教都是善良的,並不是所有外來宗教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普世價值來拯救中國的活雷鋒,他們可能只是看上了種花家美麗的女子,妄圖凌辱、入侵或者謀奪種花家的家產而已。

就如同日本侵華時期,有日本僧侶充當文化殖民顛覆的急先鋒,首先要顛覆的就是對中國人身份的不認同,如今的甚至可能有某些宗教企圖異化中國或者讓教法凌駕在國法之上、甚至分裂中國建立宗教國家,當他們披上了和平與普世價值或者民族團結的外衣,這種入侵更具有隱蔽性鬥爭。

宗教沒有小白羊!

當然,這些入侵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入侵和融合之間的較量是長期的,也需要更多智慧,甚至需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努力。

最後舉個例子,就如同佛道教來說,道教是華夏文明的親兒子,佛教是上門女婿。沒有上門女婿,並不耽誤老丈人自己生娃,因為道教這個孩子,已經懷了兩千多年,馬上就要出生了。佛教進入中國初期是入贅,自然會有衝突,經歷入贅前期的磨合,佛道相處還算融洽。

其他外來宗教也不是華夏文明的親兒子,如果要做上門女婿,就應該向佛教學習,應該為老丈人家出力,而不是一味想謀奪老丈人的財產和土地。

上門女婿生下娃,要跟老丈人姓的,宗教是要中國化的,佛教應該是其他外來宗教的好老師。

沒有佛教進入中國,中國照樣是個精彩的中國,道教照樣是個精彩的道教;只不過我們慶幸有不同的文化認知與我們相伴,有佛教與我們相殺相愛一輩子。

(特別聲明,此處沒有歧視上門女婿的意思,而是舉一個相對應的例子而已,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意見)

我與你,佛與道,攜手一起。


梁興揚


道教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呢?

當佛教漸漸在流傳於我國以後,佛教的智慧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如日中天。特別是大唐,當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出現以後,禪宗在中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色。

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國遠古的思想文化體系。借鑑了道家的《易經》和丹道之術、養生之術,張道陵創立了道教。道教到中國的創立和發展是非常晚的,而且是群體的創造。

後來的道士極力弘揚著自己的神仙術、養生術,才使人們知道了道教的有一些修習方法。因為知道佛家有三藏十二部,所以有人又開始了創篇的《道藏》等書籍。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道教完全沒有發展成為一個完善的宗教。在見解上的連佛教小乘的觀點都達不到,最終也無法出離生死的輪迴,最高境界也只達到了天人的境界,這也包括了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還僅僅是人天乘的諸禪天境界。遠未出離生死輪迴,當然修道的人只是目的是修仙成為天仙等等,並沒有要求自己要出離三界輪迴的痛苦。羽化成仙成了他們的終極目標。

佛教就不同了,佛教根本就不把三界的快樂當成自己的終極目的,而是尋求一個最終的大圓滿的智慧,獲得一個永不再輪迴,驅入涅槃恆常安住在圓滿的自性大樂中。上述的修持和最終的結果,道教是無法攝入的。雖然道教說自己所修持到最後的大羅金仙就是佛果,其實這個理由非常強遷。不要說佛果,就連阿羅漢果都無法獲得。道教根本搞不清楚什麼叫人無法有,根本就做不到什麼叫做人無法無。見解上始終離不開有的執著。

雖然是這樣,道教在中國的歷史上出了很多有影響的人物。如醫聖孫思邈,品德高尚救人無數。

道教從創立以後就出現跟佛教去搶佔各個領域。說老子出了函谷關以後,到了印度去教化了釋迦摩尼佛。這是多麼荒謬的說法。不要說老子這樣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即便是了印度,能否達到那並且能活下來都是一個問題,語言不通還能教化他人,真是一個極大的笑話。釋迦摩尼佛的認知完全遠遠超越了老子的有的認知。老子的學說只能說是根識之境和尋思分別,與釋迦摩尼佛所產生的大圓滿智慧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道教也好,還是道教也罷,誰聽說過有“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的含義呢。無論如何你的道教或者道家,你都找不到這樣的詞句和這樣的修法。他們沒這麼高的見解。如果把他們抬得太高了,可能摔得非常碎。也又說觀世音菩薩就是他們所說的慈航道人……種種說法,我也不想去反對什麼。只要他喜歡就好了。


現在很多人開始學道教,把佛教的詞句與道教的詞句混在一起用,我認為這樣做也不一定能提高他們自己對整個人生的認知智慧。反而有點魚目混珠。佛教的觀點基本上可以說是最完美的,沒有一點點的瑕疵。對於儒釋道教三教為一家的說法合不合理呢?把佛教的思想引入儒家,引入道家是可以的。反過來如果把道教思想、儒家思想引入佛教,這個好像有點本末倒置了。因為佛家要詮釋的真正的道理是大空性,大無為法。佛教的大無為法與道家的大無為法是不一樣的。道家的無為法自始至終還是有為的。他們美言說什麼無所不為。

老子、孔子、莊子、張道陵、王陽明等等這些人,他們的境界基本上都屬於根識之境,還沒有超越過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所以就不可能出離三界輪迴的痛苦。

修仙獲得人天的暫時的自在,從佛教的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能算是個善法,因為還不能從輪迴中解脫。

不要認為修仙是很高的境界。即便是普通的人,不修也可能會達到。曾經有一個事情是這樣的:母女兩個人過一條河時,她們所乘的那個小船那個船翻了,小船翻了兩人都掉到了水裡,母親就祈禱說:“寧願我淹死也不要女兒淹死,”女兒也是同樣的祈禱說:“寧願我淹死媽媽不能淹死。”現實是兩個人都淹死了,死後她們的都轉入了天界。有大成就者觀察後,了知是她們死前發了善願才到的善果。心地善良往往是能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雖然生前從來沒有修過仙,但是死後卻能往生天界。

這個世界上亂七八糟的指導太多了,亂七八糟的培訓也太多,這個大師那個大師常常出現在各種視頻APP裡面,大師們自己難道不清楚自己還在感受輪迴的痛苦,自己都無法救自己,還有能力要去救別人嗎。

我看過很多大師的視頻,這些大師真的是漏洞百出,理論依據混亂,毫無智慧可言。雖然下面的聽眾很多,但是以盲導盲,會有什麼結果呢?大師們最好謙虛一點了,因為縱過千百劫,所做業不亡。

在這片天空下早已失去了智慧的心,利益和名譽真的這麼重要嗎?另外道教與佛教的有關係其實並不重要。是你是否選擇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似乎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具智慧人生的。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道教的創始人是東漢的張道陵,當時在巴蜀創立天師教,自稱天師,把巴蜀本地巫覡收拾之後,開始分地而治,總共分為二十四治,每一治的頭目叫祭酒,普通弟子稱為鬼卒。天師與祭酒都是世襲制,就是老子成仙之後,兒子繼續打理人間雜事,這些雜事包括哪些?

其一,入教弟子每人交納五斗米的稅賦。另外冶病也是五斗米,方法就是先把病人關在靜室裡自我反省,等到病人知道自己錯在何處,就拿符水給病人喝。後來張道陵的兒子張衡發明三官手書,病人思過時還要把過錯寫下來,保證下次不敢了,而且要抄三遍,分別燒給天官、地官、水官,這才給他喝符水。因為愛收五斗米,所以又名五斗米教。

其二,弟子二十歲前要傳度,超過二十叫過度,《上清黃書過度儀》裡記載了方法,茲不累述。過度儀別名男女合氣術,書中術語很多,這是真正道家秘法,沒有道父道母在旁指點,估計男女弟子兩人連各種合氣的姿勢也不會明白,亂來是會死人滴。

其餘就是齋醮了,天師道相信通過格神能夠獲得仙位。後來張陵的孫子張魯通過母親與益州牧劉焉的良好關係而得到信任,但是劉焉死後,他的兒子殺了張母,因而鬧翻了,張魯打下巴郡,割據漢中,又開始分地而冶。後來投降曹操,曹操封他閬中侯,食邑萬戶,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而漢中的祭酒與鬼卒全被曹操遷往長安、洛陽、鄴城,這為道教向北方與中原的傳播提供了彈力極強的跳板。

但是分地而治的立教方式適應不了時代需求,因而在南北朝轉為道官制,不再世襲,而是採用選賢的方式分配教職,廢除五斗米賦稅制度,禁止男女合氣術,給三官分配生日,也就是後世的三元節,分別是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唐朝把中元節改為七月十五,因此與佛教的盂蘭盆節湊在一天了。當時天師道有個弟子叫崔浩,同時在朝當官,唆使皇帝毀滅佛教,拆寺殺僧,皇帝也就是三武一宗裡的魏武帝了。同時,南方道教也進行改革,禁止弟子使用占卜堪輿,禁止使用中藥治病,必須用符水。還把當年祭酒受持的《老君百八十戒》引為道士戒,第二十五戒不許飲酒食肉,比梁武帝規定和尚不準吃肉早了半個世紀,但是這次改革沒有後人支持,道士照樣喝酒吃肉,而佛教從此立為戒外之戒,所以今日可以調侃和尚吃肉而無視道士,完全是道士千五百年前就不遵守祖師爺訓令的結果,而且今人還以此自傲,嘖嘖,真正應了無知兒童歡樂多這句話。

接下來就是眾所周知的四不吃了,孫思邈最初說得是雁犬鯉鱔,直到元明之時的全真初真十戒裡才提過四種動物的特點,而天師張宇初師從全真高道劉淵然,針對當時道教混亂的現象寫下《道門十規》,想把全真戒律推廣給天師道,但是全真不準飲酒食肉,所以天師道沒人響應,然後後代天師才選擇四種動物形成四不吃的講究。當然這是猜測,畢竟《道藏》裡只發現初真十戒提過四種動物。

唐朝時皇帝認了個祖宗,就是李耳,追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大唐境內十一道二十五州建立了開元寺,供的是自己的全銅等身佛像,沒有寫錯,是“佛像”不是“神像”,好神奇!唯一隻有青城山儲副觀供的才是唐玄宗神像。恆州開元寺的銅像被安祿山手下熔燬了。安史之亂後,大唐人口銳減至二千萬,其中僧尼就有二十六萬,因此二千萬人既供朝廷又供僧道,就有點冏,那麼專供朝廷與道士吧,所以道士就唆使皇帝滅佛,這才有了會昌法難,摩尼教、祆教、景教也沒幸免,道教從此一支獨秀到皇帝駕崩,只是時間太短,只有區區八個月。駕崩的原因與他祖先一樣,吃仙丹而昇天滴。

到了宋朝,趙匡胤對道士很嚴格,上臺就頒詔不準道士結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火居道士就此新鮮出爐。而且宋徽宗把昊天上帝誥封成玉皇大帝,《玉皇經》之類的道書也就應運而生。他老人家還設立道學制度選拔人才,不考四書五經而考道學,算不算政教合一?因此靖康恥也隨後而來,嶽爺爺屈死,北宋滅亡。南宋再把北宋的歷史重演一遍。

終於迎來了元朝,中國道教之興皆因大元。全真祖師王重陽在金國不得狼主待見,但是丘處機在狼主手下很吃香,還幫狼主平亂,事業發展很快,真正興旺的是在見過元主之後,一言止殺,北地只以全真為尊。而狼主還令人編修了道藏《大金玄都寶藏》。元主也不甘後人,隨後指令丘處機的徒弟宋德方編修了《大元玄都寶藏》。而張陵的後代再次登上歷史舞臺,首先,千兒八百年沒被皇帝承認的天師稱號,忽必烈給予了官方認可,張宗演獲得“三十六代嗣漢天師”的殊榮,階同三品,其次,先祖都得到忽必烈的誥封,最後,下令龍虎宗執掌江南道教。先前少林長老與外國和尚向蒙哥告狀,請求禁燬《老子八十一化》與《老子化胡經》,蒙哥撇不過國際友人的面子,燒了四十五部。現在僧錄司又向忽必烈告狀,忽必烈召集鴻儒高道對《道藏》進行考證,最後確定老子只寫了《道德經》,其他道書都是別人寫的,於是下令焚燬道藏。

朱重八上臺後,廢除天師封號,改為大真人。並以道士執掌太常寺,管理禮樂,隸屬禮部,終明一朝也沒變過。只不過道士強行把持著太常寺的人事,根本不尿禮部,禮部就參他,好一場龍爭虎鬥。明世宗時,戰事升級,兩個道士相繼封為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陶仲文甚至身兼三孤,儒家至此無地自容,老子與孔子的墳墓夜有虎嘯龍吟。村夫不明所以,就去問先生,先生哭著說:“老子對禮不屑一顧,他的弟子卻來把持禮部,這不扯犢子麼?夫子一生克己復禮,禮是復了,弟子沒有守住,這不懟老子麼?”

現在官方終於確定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社科院認為法術也是真的,老百姓也對它疼愛有加,總之前途一片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