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南陽能代指郡治宛縣嗎?

“現在的南陽東漢時不叫南陽,叫宛城,這是絕對不能混淆的。而隆中屬於南陽郡管轄,所以稱這個地方為南陽”呵呵,看到這些我就笑了,說的好像東漢末年隆中叫“南陽”,而南陽郡郡治宛縣不歸南陽郡管轄似得。學術研究中這樣的八卦真是不多見。“襄陽說”者有個極其奇怪的現象:一說到臥龍崗,他們就說那是宛,當地人一定不會稱他們所居住的地方為南陽。而隆中是位於漢水南岸的一個小山村(只有20畝耕田),離荊州州治襄陽只有20裡,當地人一定要稱這個地方是南陽而不提襄陽或者隆中。這個人腦子是不是有毛病啊?(襄陽說認為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如果現在襄陽市區的人認為他們居住的地方不是襄陽而是襄州區,而屬於襄陽市管轄的老河口西北丁店村才是襄陽,那這個人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啊?(南陽人認為襄陽說學者就是這樣的人)。所以,我一看到襄陽說在那裡絞盡腦汁論證南陽不是南陽,隆中才是南陽就心疼他們。不僅要把小隆中抬成南陽,還要把南陽郡治貶的不是南陽,甚至此後歷代的南陽都不是南陽,這瞞天過海的本事真要一些功夫啊!請問:諸葛亮《後出師表》說的“困於南陽”是哪裡?《襄陽耆舊記》卷第三《山川》載:“樂宅戍,南陽城南九十里”中的“南陽城”是哪裡?《後漢書》記載的“南陽郡,秦置,洛陽城南七百里”是到哪裡?是指到隆中的距離嗎?笑話!光武帝“俱攻破南陽……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是哪裡?都是隆中嗎?重複一遍,除了個別的當代別有用心之人,歷史上從來沒有哪本書把“隆中”說成是“南陽”!而南陽除了指南陽郡,在很多記載中都可以代指郡治宛縣,這樣的記載比比皆是。可以類比的是,當時荊州可以代指襄陽(州治遷江陵後荊州代指江陵,此前南郡可以代指江陵),太原可以代指晉陽,長沙可以代指湘縣,漢中可以代指南鄭,淮陽可以代指陳縣。和南陽一樣,這些郡名在長期代指郡治後都逐步取代郡治原有的縣名而成為這些城市的正式名稱。好好看書吧,意淫沒有用。所謂“南陽是指小山村隆中”“南陽在襄樊一帶”,都是史學界罕見的荒唐笑話。

南陽和宛互指的情況最早為戰國末期。《漢書•貨殖傳第六十一》載有:“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滅魏,遷孔氏南陽……家致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西漢另兩個富豪是巴寡婦清和蜀卓氏,巴和蜀均是西漢郡名,孔氏卻以郡治宛城替代郡名南陽,同句中又有“遷孔氏南陽”之語,所以,這個“宛孔氏”的宛和“遷孔氏南陽”的南陽實指一地是毋庸置疑的。此正如《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一所言:“二十七年使司馬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宛於是始兼南陽之名。二十五年置南陽郡,治宛。”另外東漢班固撰的《漢書》在《地理志第八上》第一次在南陽郡下明確記載:“宛,故申伯國……莽曰南陽。”《水經注》也說:“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曰南陽。”《後漢書·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陽,斬莽前隊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這些都說明西漢末年宛縣就被稱為過“南陽” 。《史記》曰:“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江、淮,宛亦一都會也。”《漢書~地理志》亦云:“宛,西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很顯然,班固也認為司馬遷所說的“南陽”就是宛。南陽代指宛城包括三個層次,南陽郡、宛縣一帶、宛城。但不論哪個層次,都不可能將宛縣排除在外。而隆中,包括的確屬於南陽郡的樊城,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一個記載將它們稱為“南陽”。如襄陽網友不服,可以啊找出哪怕是一個能將郡治宛縣排除在外的“南陽”,或者是一個把隆中或者樊城稱為“南陽”的記載?

不僅如此,襄陽說一廂情願的認為唐代劉禹錫的“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白居易的“魚到南陽方得水”,清代左宗棠的“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裡的的南陽也不是當時南陽,而是襄陽隆中(真攪勁,以後歷朝歷代的南陽都沒法說了)。襄陽說的觀點就是:不論哪個朝代的人提及“南陽”,那一定是東漢末年曹操設襄陽郡以前的南陽郡,所有古人必須符合這種匪夷所思的怪異思維。請問,唐代和清代的南陽和漢代的南陽一樣嗎?唐代新野以南就是襄陽郡,襄陽人為了躬耕地拼命往南陽靠已經到了如此下作的地步了。襄陽元代曾經屬河南江北行省,是不是現在一提到河南還是指的襄陽啊?如果不算,憑什麼讓歷代的大文豪劉禹錫、左宗棠都跟你們一個弱智思路呢?不管劉禹錫、左宗棠走到哪裡,滿腦子都是漢代的行政區劃,漢代的思維,真是有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