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囧媽》是徐崢"囧"系列的第四部,《人在囧途》、《泰囧》、《港囧》都是通過

各種各樣的意外和刺激來營造笑點,《囧媽》則改變了這一特質,通過親子關係的共鳴使觀眾發笑。

電影中徐伊萬和其母盧小花之間的爭吵,讓不少網友都紛紛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囧媽》和其他囧系列的電影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是相似的老闆身份,二是相似的離婚或出軌開頭,這些追根究底就是事業和婚姻之間的矛盾,不過,《囧媽》探討的最重點的問題還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

《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李安是一個很喜歡拍"家"的導演,他把自己評價為"一個很喜歡電影並且努力拍電影的人",他拍的前三部電影都是關於家庭矛盾的,被稱為父親三部曲。

《推手》講述的是老人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喜宴》展現的是同性戀家庭的困惑;《飲食男女》則描述的是大家庭和睦的維護。李安的大部分電影情節都非常簡單,但都有很深的隱喻性,《推手》就將道理蘊含在了太極推手裡。

《推手》和《囧媽》的主題比較類似,都關於中國式的家庭關係。《推手》的故事情節簡單,敘事平緩,矛盾隱含了在中西方的不同生活習慣和兩代人的不同價值觀裡。

《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看完這兩部影片,我最大的感受是: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這是中國式家庭共有的一個特點。下文就通過這兩部作品來進行我這個觀點的論證。

一、 以愛為出發點,期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一種錯誤

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裡寫道:世上的事情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著委屈。

這在親情裡也適用,或多或少,父母和孩子都期待對方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終其一生,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殘忍。

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會產生不滿,就會出現抗爭的心態,雙方就會產生矛盾,這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繫。

從《囧媽》中,我們可以概括出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關係:一個缺位的父親,一個強勢的母親和一個被賦予過高期待的孩子。

徐伊萬陰差陽錯地坐上了母親去莫斯科的綠皮火車,展開了六天六夜的旅行,期間雙方除了吵架好像沒別的了,盧小花拼命往兒子嘴裡塞小番茄,拉著兒子照相,不讓他多吃紅燒肉,完全把這個中年男人當做小孩子來對待。

盧小花對兒子實行"高壓型控制",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物,試圖操縱自己孩子的行為和想法。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早已成年的孩子,也會體會到巨大的吞噬感和壓迫感,產生一種想法:我永遠也無法成為我自己。

《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而徐伊萬,在固定思維裡,就認為母親愚昧無知、頑固不化,在他聽到母親要去大劇院演出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為母親感到驕傲,而是她又被騙錢了。

心理學認為:親近的人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是最密切的、最安全的、最穩定的。

所以關係越親近,就越容易產生誤解。母親鍥而不捨地改造兒子,兒子堅持不懈地反抗,雙方都看不到對方心裡想的是什麼。

在《囧媽》裡,徐伊萬就像是一個火藥桶,面對母親的質疑,一點就炸,雙方的溝通是火辣辣的;那麼《推手》裡父親和兒子的溝通就像是冰水,是沉默的。

父親朱老是一個太極大師,兒子朱曉生把父親接到了美國和老婆瑪莎一起生活,兩人不僅語言不通,而且兩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有極大的差異。

電影的開始就是長時間的靜默,朱老在客廳裡看電視、寫毛筆字打太極,而兒媳瑪莎在書房裡打字,整個早上,兩人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沒有任何交流。

《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瑪莎認為朱老在家影響了自己的創作,想要他搬出去或者換一個大點的房子,但是曉生認為自己應該盡孝道,讓辛苦了一輩子的父親跟自己一起生活。

朱曉生和瑪莎,能進行平等交流,但是在面對父親時,他卻選擇了緘默不語,不忤逆父親的權威,其實這也是一種隱秘的控制手段。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兩代人的矛盾越來越大。

朱曉生想到了個辦法,不如撮合自己的父親和陳太太在一起,兩個老人搭夥過日子,這樣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

結果被陳太太識破了,老人也有自己的尊嚴,朱老心灰意冷,自行離開了家,還給兒子留下了一封信:

我自己會走,老人家這點志氣還有。常言道: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沒想到這句話會印證在我們父子身上,不要找我,安心過你們幸福的日子。天下之大,齊物藏身之地,賃一小屋,了此殘生。


《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後來事情鬧大上了新聞,朱曉生終於找到了父親,他崩潰了,他不懂自己辛苦了幾十年,為的就是一個完整的家,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

無論是強硬的控制還是隱秘的控制,都會讓被控制的一方感到不舒服。雖然每個矛盾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愛,但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這是一種錯誤。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家長每一次"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減孩子的自由創造力,小號孩子的生命活力。

反之,對父母也是一樣,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慣常思想,我們不能認同,但至少學會尊重。

二、人和人之間要保持安全距離,互相尊重,才是和解之道

現在社會上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們總是對最親近的人,展現我們最鋒利的一面。這個現象在《推手》裡沒有顯現,但在《囧媽》裡特別明顯。

電影裡徐伊萬和盧小花的爭吵佔了電影的一大部分,為什麼面對親近的人,我們總是學不會好好說話?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退行",即當我們遇到重大挫折時,就會放棄用成熟的方法去面對、理解、接納和承擔,反而採用童年時的手段來應對。

我們在面對親人時,更容易發生"退行",因為,在我們的意識中,親人是最安全的,不會因為幾次爭吵就離開。

這種理所因當的心理,會造成家庭衝突越來越嚴重。那麼,當親子之間產生矛盾時,該如何和解呢?

  • 1.懂得放下,學會看見

在《囧媽》裡,盧小花最終還是放下了,她明白徐伊萬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有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生活,他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在我身邊,也有很多控制慾強的母親。

武志紅曾經解釋過這種現象:那些永遠能發現兒女的"成長問題"併為之深深焦慮的媽媽,其實是置換了焦慮的內容。她們真正焦慮的,並不是兒女的成長,而是與兒女的分離。

因為媽媽過多地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害怕與孩子分開,所以就控制孩子,越容易引發矛盾衝突。

父母應該學會看見孩子的成長,懂得在孩子的人生中適當讓步,放下心中的執念,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

  • 2.換位思考,正確表達

我們從小就學《論語》,但其中的大部分道理,我們明白了,但就是做不到,比如這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我看來,換位思考能解決80%親子關係中的難題。

《囧媽》裡的盧小花和徐伊萬,他們都沒有看到對方的善意。《推手》中也是,瑪莎沒有認識到朱老獨自在美國生活的孤苦和寂寞,沒有嘗試與他交流,一味地對這個老人感到反感,朱老也沒有嘗試與兒媳談談心,兩代人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大。

《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將心比心。懂得換位思考,我們才能走近親近的人的想法,與之心平氣和地溝通,珍惜對方對自己的好。

  • 3.以柔化之,找尋平衡

《推手》的結尾還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兩代人和解的辦法,強行的事情,如同直拳,會讓人難受;那麼就以柔化之,尋找中庸之道。

李安自己概括《推手》的主題是"使傳統上一個以父親為主的家庭關係,得以從一個假象的平衡狀態,歷經危機和衝突之後,重新尋得一個新的平衡"

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凡事恰到好處,找到平衡點,就是中庸之道。

《推手》中的陳太太有一句話:氣要散,不能練。越練越傷,散了人才會舒坦。


《囧媽》和《推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來自於愛,和解也是因為愛

朱老最後明白了陳太太的想法,放下了執念,他還是選擇搬出兒子家,讓他偶爾來看看自己就夠了,既能照顧好自己的家庭,也盡了孝道。

悉心靜氣,存神養性,體驗並順應自然法則的客觀變化,節制自身的情慾好惡,遂成為人生修養的課題。

將這種思想印證到人際關係或天人關係,就產生了像"推手"的要訣:圓柔應對,不硬頂硬丟,調和、窮磨至"我順人背"時方發勁,注重平衡協調。

總結:

《囧媽》和《推手》中探討的家庭關係,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還在在影片的最後,父母和孩子還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和解之道。

看完這兩部影片,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要以愛之名,來行控制之實,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都該擁有自身精彩的生活,當雙發爆發矛盾時,不要急著否定對方,也不要想著改變對方,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好好思考一下問題。

看電影的目的,就是從電影中,學會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愛別人。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