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人,那麼厲害為什麼還打工?

燈籠裡的光


金融投資,是由信息收集,數據分析,人脈互通等環節構成的,基金經理人只是做最終決斷。離開眾多因素,也就降低了成功概率,增加了不確定性。因此,成功需要概率的支持。


一休在中國


其實我之前也有同樣的困惑,基金經理人那麼厲害自己炒股,安然自得不是更好嗎。但是現實中基金經理厲害的人並不多,為人津津樂道的也就是“基金一哥”王亞偉,在掌管華夏大盤的那段歲月裡,該基金的總回報率高達1027.87%,成為當時唯一一隻累計淨值在10以上的基金。

筆者認為基金經理人打工的原因:

一、高收入:首先基金經理是一份高收入職業,而剛出道的基金經理人實戰經驗並不強,而且資金也不夠雄厚,去平臺打工既有高收入,又能鍛鍊實戰經驗,何樂不為。


二、資源:作為基金經理人,平臺會給予其更多的資源,讓他進入基金財經圈子獲取更多一線新消息,還有各研究人員團隊配合,讓他更好實行你的投資策略,形成你獨有完善交易系統。


三、贏面大:基金募資金額都幾十億元左右,讓基金經理可以投資多元化,股票池較多,直接降低系統交易風險,獲取收益的機會就更大。


四、知名度:初出茅如的基金經理人知名度較低,他可以依託著平臺的優勢靠業績打響知名度,這樣就可以去更高的平臺,獲得更高的收入及其待遇。而去年包攬前三甲廣發基金經理劉格菘一下子知名度就提高,走進公眾的視野,今年待遇肯定水漲船高!

而且隨著知名度提高,基金經理也可以直接轉私募:自2014年,第一批私募牌照發放後,大批基金經理“公轉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公募一哥”的王亞偉,當年從華夏基金離職後,成立千合資本,目前已是百億級私募。


甲先生520


基金經理屬於高收入的金領階層,投資是有風險的,能夠獲得基金經理,獲得超高收入,何必自尋煩惱,去做投資,承擔風險。

基金經理不僅僅收入高,地位也高,從收入來看,動輒都是百萬元以上,甚至數百萬元,雖然工作壓力不輕,但付出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另外部分基金經理還通過老鼠倉獲得更加豐厚的收益,雖然現在老鼠倉查的很嚴,可是被查老鼠倉終究是冰山一角,還會有少量隱蔽的很深的老鼠倉依然沒有被發現,既有高工資,又有豐厚的老鼠倉收入,何必辛苦自己下海投資。

A股股市跌宕起伏,要想賺錢頗為不易,搞不好錢沒有賺到,老本也會虧不少,基金經理雖然專業知識豐富一點,但也很難規避系統性風險,別說一般基金經理,就是明星基金經理也不例外,碰到熊市,一樣虧得褲兒掉。

16年那些重倉科技股的基金經理,可謂是出盡了風頭,成為媒體的紅人,可是科技股熱潮退去,16年、17年、18年下跌,從明星基金轉眼之間成為了收益率墊底的虧損基金,淨值損失慘重。

如果急流勇退,自己投資,或者是成立私募,那麼就會很慘,自己投資,恐怕老本虧不少,成立私募,淨值大跌,恐怕要面臨產品清盤,到時候收的管理費不夠公司開銷,也得自掏腰包。

所以很多時候,創業未必是最佳選擇,尤其是高級打工者,收入豐厚,自己創業未必就會有打工的收益。


杜坤維


對於事業而言,大致的選擇也只有兩種,要麼打工,要麼自己創業。

基金經理人是看上去光鮮的職業,好像都非常厲害,其實能夠達到優秀境界的並不多。如果你去公募基金的年度業績,跑不贏指數的也有很多,甚至有很多大幅跑輸指數。這些基金經理恐怕算不上厲害吧?而且有很多新聞也可以查到,有些基金經理做老鼠倉也會虧得一塌糊塗,說明他們的水平也是非常一般。所以,任何領域優秀的人都是少數的,不夠優秀的話,或許打工時最好的選擇。

對於優秀的基金經理人而言,由於過人的技能和經驗,具備了創業的基本條件,是否適合創業呢?首先,創業意味著需要自己考慮方方面面,無形中就分散了精力; 其次,很多基金經理人取得優秀的業績也與原來的工作環境密不可分,比如,強大的投研能力,公司後續基金的協助等,這些創業後都不具備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去查一下王亞偉,原來華夏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出來創業後也泯然眾人矣。

所以,光環都是遠看才有的,創業有風險,真幹需謹慎,打工是不爽,起碼有工資。[呲牙]


主觀的觀


基金經理是穩賺不賠的金飯碗,當然前提是他必須先有客戶群。基金經理是拿委託人的錢去投資,不管投資人是虧是賺,管理費和手續費都要收取。所以他們是旱澇保收的。一直以來,基金經理的薪酬水平都不低,行情好的時候近千萬,低迷的行情下也至少達到百萬以上。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基金經理的薪資平均漲幅超過15%,遠超通貨膨脹,“基金經理”這一行當也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富帥”職業。高收入和高風險、高壓力並存的。如果客戶賠錢了,賠光了,就不會有委託人來投資,財源枯竭,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古樓老僧


看了一些回答,那麼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用查理芒格的話說,這些所謂職業經理人就是在“撈灰金”,賺的都是管理費而不是投資收益,以大部分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他們自己管自己的錢未必能管的好。


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基金管理費,而基金賺取的收益基本歸投資者所有。對於收益能力強的基金經理來說,高收益似乎自己的收入並無直接關係。


那就是,平臺。
有的人離開了平臺就如將士失去了戰馬,坦克缺少了炮彈。

世界上沒有神秘的事情,“神秘論”就是未開智的表現。
再大的基金公司,也是由一項一項業務,一個個崗位組成。


一直基金從成立到退出包含了太多的環節:資格申請,設計產品,方案落實,方案備案,募集資金,資金投資,管理,清算退出...

一支基金的團隊包括:基金經理人選、交易員團隊、研究團隊、基金清算團隊、運營團隊、行政、人力、財務等…


A股目前個股有3000多隻,假設一位基金經理每天能深度研究2只個股,那365日天天不休息,全部個股研究完都需要將近5年的時間,這裡還不考慮公司基本面變化的情況。

實際上,基金對每隻個股的投資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通常都需要做實地調研,並與管理層進行深度訪談,這樣算下來,花在每隻個股的時間就更長了。假設團隊有10個人,那麼每個人就能享受到10個人的調研成果,跟個人對比起來,就具有了規模效應。

對於基金公司,團隊人員都是有明確的專業分工的,例如研究、投資決策、交易等等,團隊各人員的配合最終導致了基金的最終表現。因此,對於一位基金經理來說,他也只是團隊當中的一員而已,離開團隊單打獨鬥難度很高。


以上,看到沒有,職業經理人(也就是基金經理)是在一個大的平臺上操作一個基金的投資方向,並且一個團隊有很多個崗位,如果一個基金經理離開了平臺自己去做,起碼也要搭建一個團隊,成立一支基金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沒有團隊憑個人單打獨鬥,肯定沒有在一個大的基金公司做更有成就。


這還不包括社會地位,個人成就感,個人價值的最大體現等等所帶來的那種榮耀,所以,基金經理哪怕很厲害的基金經驗為什麼原因在基金公司一直工作的原因。


當然,除非個人有非常強大的人脈和融資能力自己出去單獨建立一直基金。


一清流聊創業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你說那麼多廚師,為什麼沒幾個自己當老闆呢?

我們只看到看似最重要的方面,其實還有很多綜合環境沒有考慮到。有的基金經理業務能力很牛掰,但是他的背後是基金公司的規模效應和其他分工的支持。比如我們都知道股票需要研究數據,分析數據,裡面分工是很細的,很多基金經理只是把背後團隊的研究成果綜合一下而已。他做出的決策並不是個人決斷的,而是背後基金公司的團隊分工協作的結果。

從投資組合的建立,到投資標的的跟蹤和研究,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投資、研究、交易的每個環節,都會有不同的隊伍分工。

研究團隊負責基本面研究,實地調研,高頻跟蹤。基金經理負責結合賬戶要求和市場環境維護組合,交易團隊負責根據市場情況完成基金經理的買入或者賣出指令。

另外,專業的基金公司提供的平臺和交易工具(簡單來說就是所整合的資源),是普通人無法想象和擁有的。包括一手信息,規模效應帶來的額外收益,專業的分工,龐大的資金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零售市場買一斤土豆跟去批發市場買一噸土豆,單價完全是兩回事。

簡而言之,個人不具備團隊所具備的成事之必要條件!


韓小寒233


我覺得基金經理之所以幫助別人管理資產,而不是專注於自己直接投資資產,至少因為以下兩個因素:

1、資產管理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和深度的專業分工。

這裡講的不是管理的資金規模,而是一個投資研究團隊的規模效應。看K線炒股票的個人交易者很容易覺得投資是一個人的事。其實職業的投資思路完全不是那樣一回事。投資決策是一個人的事,但是投資研究的過程絕對是一群人的事。舉例子來說,一個健康的投資組合,肯定要搞分散化。少則20只標的(這已經是非常集中的投資風格了),多則百隻。機構投資者在投資任何一個標的之前,都不可能光憑一堆K線多頭排列就輕易下單買入,那就需要深入的研究基本面。即使我們很輕率地把一個上市公司的招股、增發、報表、輿情、行業簡單瞭解一下,最快也需要半天時間。那麼按照20只標的來計算,假設管理人白天盯盤,晚上不睡覺做研究,就需要10天時間。實際上,這麼重倉的集中投資,機構投資者肯定還需要去上市公司實地調研、與管理層訪談。路上來回時間不算,少說也需要額外10天時間。那麼基本上一個投資組合就需要一個人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建立。由於宏觀和行業基本面的高頻數據變化很快,等這個人基礎研究做完準備建倉的時候,最初的研究結論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於是又要從頭開始研究工作。。。

在機構投資者那裡,投資、研究、交易的過程是高度分工的。龐大的研究員團隊(往往也是未來的基金經理們)負責基本面研究、實地調研、高頻跟蹤;基金經理負責結合賬戶要求和市場環境維護組合;交易團隊(散戶所謂的操盤手)負責根據每日的市場盤面情況完成基金經理的買入或者賣出指令。基本面研究是否紮實、投資決策是否正確、交易執行是否到位,都會影響一個投資組合的最終業績表現。

一個基金經理,只是投資研究交易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離開了這個團隊,單打獨鬥的難度很高。

2、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利用一個完備的機構平臺做很多個人投資者無法做的投資。比如新股的網下申購、大額折價定增、債券投資、量化交易云云。還有一項個人無法享受的就是賣方研究服務。基金公司的大量佣金都用來向券商購買研究服務,提供行業專家的意見,輔助投資決策。個人投資者也許需要在雪球或者百度雲盤上下載報告,機構投資者往往在第一時間就接到了賣方研究員的電話路演。這種時間優勢,也不是個人投資者可以媲美的。

其實個人投資者最大的一個擔憂就是基金經理吃的是管理費,他的利益容易與持有人不一致。其實大家要知道公募基金行業的排名壓力有多大就不會這麼想了。殘酷的地方,甚至會每天檢查前一天的市場排名情況。全年的獎金也取決於排名。我覺得,這種壓力下,真的沒有幾個基金經理會扔下自己的組合,每天滿足於吃管理費的。如果還有擔憂,那麼有一種特殊的基金,可以最大程度上綁定基金經理的個人利益,就是基金經理參與認購份額的發起式基金。由於國家法規要求基金經理購買自己的基金,一年內不得賣出。這種類型的基金就可以把基金經理和基民牢牢地綁在一起。


匯股通金


基金經理指的是一種職業,既然是職業就得有人去做,就像一個藝人一樣,他表演很好,並不代表他不需要籤經紀公司。

事實上大部分行業都是如此,只有做到行業頭部的人才能給自己工作,在自身條件不具備的時候,選擇與企業合作共贏也是一種方式。

其實大部分基金公司的老闆對於基金經理人,都是非常看重的。畢竟能做基金經理的人,相信在股票市場都是取得一定成就的,基金經理也是基金公司成敗的關鍵。

在自身條件不具備的時候,選擇在基金公司工作最大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工作環境

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環境對交易者的影響,閉門永遠造不出好車,既然選擇金融投資,那麼選擇相關的環境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顯然離成功更近。

另外在機構工作所得到的消息相比於大部分散戶投資者也更超前,除了人多力量大之外,還有一些調研方面的優勢。

交易系統

只要是想在金融市場做的好的,都是想最終做大,很多時候不同的資金量所使用的交易系統也完全不相同。

比如一個散戶投資者能夠交易50萬左右的資金,且獲得很好的收益,但是如果你給他5000萬,他就很難做好。

所以既然總要走上這條路,不如先在基金公司嘗試管理大資金。

上升通道

基金經理人和藝人一樣,只要做的好就能夠成為明星經理人,成為明星基金經理人的好處不言而喻。

和藝人一樣,只要能夠成名,其名字就具有一定的價值。


盤手梁勇


1、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2、交易厲害的基金經理適合交易,並不一定適合管理。

3、做投研也需要有氛圍。尤其是大基金公司,本身資源也比較豐富,內部交流加外部調研,這些資源如果基金經理出來單幹並不一定行。

4、基金經理打工也挺好的,不操心其他,只操心交易就好。

5、基金經理交易能力強,在公司都是香餑餑,應該有很多小迷妹,老大一般給的分成比例也多,這樣的話,成就感比較強,自信心也比較好,生活就會很開心。

6、工作自由、如果自己單幹,就會被事務性工作耽誤,會影響投資效果。

7、自己做好綜合評估。不要過高評價自己,有時候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