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爆發後清代的人如何應對?難以理解,求醫之後還要問神

引言

清代小說敘事中不乏瘟疫的描寫,而民眾在瘟疫下的形象更是生動,這一方面反應了清代瘟疫的現實,另一方面也看出了時人解決瘟疫的手段。

清人處理瘟疫,既有求巫問道、祭祀祈福;又有相信科學、尋醫問藥。因此清人在瘟疫中的表現正是歷史傳統和當時的綜合表現。

瘟疫爆發後清代的人如何應對?難以理解,求醫之後還要問神

清代瘟疫

古代瘟疫爆發,民眾礙於知識水平有限、時代的侷限,會恐懼、彷徨,在瘟疫肆虐下,民眾為了活命會用盡辦法。中國古代認為疫病由疫鬼引起,尤其是明清時期,疫鬼的形象更加豐富,在疫鬼肆虐下,民眾求助巫師祈求神仙庇護;但同時明清受世界大勢的影響,民眾對近代科學有一點認識,也積極發揮人力。清代小說敘事中有很多關於疫病的描寫,作者打算以另類於正史的平民敘事入手,看看瘟疫肆虐下,清人的看法。

瘟疫爆發後清代的人如何應對?難以理解,求醫之後還要問神

傳教士

瘟神襲來

古人深信瘟疫系由瘟神引起。對此春秋時期的《左傳》已經有所表示,即"二豎"。經過千年發展,至清代瘟神形象已經十分豐富,以至於小說記事中,常將瘟疫的發生歸咎為疫鬼瘟神。比如對同治時期大瘟疫的原因,清代李慶辰的《醉茶志怪》就寫為"數人舁一肩輿。輿中坐一人,頭巨如鬥,赤發雲擁,金目電飛,狀甚奇異……殆疫神也。"在西方打開國門的晚晴,中國人仍深信疫病由瘟神引起,可見瘟神在中國人心中的根深蒂固。

瘟疫爆發後清代的人如何應對?難以理解,求醫之後還要問神

《醉茶志怪》

當然在清代敘事中,瘟神的形象豐富多彩,不能一概而論,除了釋放瘟疫殺害平民的瘟神,也有好的瘟神。比如清朝入關後,清軍在西部平叛戰中就有痘神顯靈,幫助王師的記述。董含的《三岡續識略》講了當時平叛中清軍所處地理十分不利,無後勤補給"苦於無水……上一夕假寐,忽睹一神,(神)曰:'帝此行,必大捷,當鼓行而前矣'",隨即清軍進軍,果然大勝,後來皇帝才知道這是痘神顯靈,對敵軍釋放瘟疫,清軍才能得勝進軍,皇帝遂命令"凡痘神廟俱行改建,塑冕旒像"。聯繫史實,其實講得就是清軍平叛準噶爾部,清軍給深處內地的準噶爾部帶去了天花疫病,致使準噶爾部戰力大損,清軍才順利平叛。

瘟疫爆發後清代的人如何應對?難以理解,求醫之後還要問神

影視劇-康熙


處理瘟疫的辦法

送瘟和神蹟。既然瘟疫是由瘟神引起,那麼只要瘟神離開,瘟疫就能消失,這是古人的思維。錢泳《履園叢話》說,嘉慶十年,四川地區鬧瘟疫"成都省城各門,每日計出棺木八百四五十具,亦有千餘具者……(簡州刺史徐公鼎)夜夢五人從東來,自稱'行疫使者',將赴成都過年看龍燈方回",龍燈在正月,現在是夏天,那豈不是瘟疫還要再待大半年!怎麼辦,徐公鼎遂傳令百姓"以五月朔為元旦。曉諭民間,大張燈火,延僧道誦經禮懺,扎龍燈,放花爆,民間亦助結燈綵",行疫使者看過花燈,逛完慶典,果真離開"如此半月,疫果止",

這就是典型的送瘟儀式。

當然這種瘟神顯靈說出願望,百姓滿足其願望,儀式完成,疫病消失,只在少數。如果單純的疫病肆虐,瘟神不給你提示怎麼辦。那百姓家就要誠心禱告,感動上天后,也許會出現神蹟、仙使送藥。袁枚的《子不語》中就有呂純陽(呂洞賓)送藥救人的故事,"夏間將有大疫,雞犬不留。我(呂洞賓)取葫蘆煉仙丹,救此方人"。雖然這個故事過於神化,但的確反映了疫病肆虐下,百姓祈求神仙保佑、仙使送藥的願望。

瘟疫爆發後清代的人如何應對?難以理解,求醫之後還要問神

呂洞賓

如果百姓祈求也不好使,那就需要藉助能溝通天人的巫師道士了。明清之交的唐孫華《逐疫鬼》就記載瘟疫之下,百姓如何請巫師逐疫鬼的情況,"送巫方出門,已聞升屋呼。猶言祈賽遲,神心終不愉",這是百姓因為祈禱的晚,惹得神仙不愉,疫病所以遲遲不好。

人為努力。如果疫鬼賴著不走怎麼辦,那就得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了。《閱微草堂筆記》是大名鼎鼎的紀曉嵐所寫,其中有則故事講東光南鄉村村民都仁義助人,他們建立義冢,幫助無力安葬的貧家子弟,舉村和氣。幾十年後有人做夢,夢到百餘人在門外,期間一人說"疫鬼且至,從君乞焚紙旗十餘,銀箔糊木刀百餘,我等將與疫鬼戰,以報一村之惠。"村民按此執行,焚燒器物,幾天後果然該村所在府縣爆發瘟疫,但是該村

"夜聞四野喧呼格鬥聲 ,達旦乃止,闔村果無一 人染疫者 ",這講得不是神蹟,而是該村村民平時就仁義助人,好人得善報,所以無事。紀曉嵐作為官方人物自然要教化黎民,讓他們恭順朝廷,安穩度日,所以這則故事裡夾雜著勸導民眾的作用,但也體現著疫病中的人力作用,若不是該村村民樂於助人怎麼能平安度日。

瘟疫爆發後清代的人如何應對?難以理解,求醫之後還要問神

紀曉嵐

實際上瘟疫肆虐最大原因就是有病原體的存在,一個病原體為母體,感染一群人,這一群人中的個人成為新的病原體繼續感染其他人,如此反覆,遂成災難。對病源的認識上,民國成書的《清稗類鈔》"自黑死病傳染至華,而國人名之曰鼠疫,於是知鼠之當捕滅也"。黑死病大家知道,這是典型的瘟疫,清代外國人來華,傳教士們帶來了黑死病的相關知識,國人對鼠疫也有了認識,開始警惕鼠害。

雖然瘟疫肆虐,百姓惶惶不安之下,祭祀祈福,但是真實生活上,人為的作用亦不能少。明清小說《封神演義》大家耳熟能詳,期間一回講,商朝的瘟神呂嶽擺下瘟癀陣,致使周軍損失慘重。雲中子靠丹藥符紙庇護軍隊卻是治標不治本,最後是靠道德真君的弟子楊任用寶具"五火神焰扇"將瘟疫全部燒死,周軍才免遭滅頂之災。這裡我們清楚看到了對比性,即藥物治療治標不治本,若想清除瘟疫,還得從源頭入手,將病原體清除乾淨。可見至少明清之際以認識到用火來殺死病原體的原理

瘟疫爆發後清代的人如何應對?難以理解,求醫之後還要問神

楊任

在治理患者上,清代昭楗《嘯亭雜錄》記載"道光辛巳春夏間……京中大疫,日死者以千百數。治者以針刺舌顎逮紫血出,再服藿香正氣丸,始得無恙"

這裡面就是講醫生處置瘟疫的辦法,運用銀針加藥物,雙管齊下,科學治理疫病。在這裡反應的是面對疫病人們也不是隻會祈禱奢求,他們也配合醫生積極治療。

結束語

從明清小說入手,小說雖不同於正史,但也是當時社會的反應。清代小說的疫鬼瘟神形象豐富多彩,已經成熟;清人對疫病的處理上既有科學的處置方法,也有受時代、受知識水平侷限下的送神祭祀儀式。由此可見清代小說中有關瘟疫的記載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待瘟疫的處置,既傳承了歷史的看法,用歷史的方法;又受時代影響開始科學化認識。這樣來看小說對歷史研究的引導性貢獻亦不在小

參考文獻:《清代瘟疫、夜遊神民俗敘事的倫理意蘊》《封神演義》《醉茶志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