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羽林郎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這首邊塞詩,氣象萬千。又名陽關三疊,是要唱的。

來品品原詩的意思

春天的早晨,渭城剛下過小雨,氣象清新,景色宜人,但是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確實要送別,這是多麼傷心的事情啊,兄弟,你就再喝完這一杯酒吧,出了陽光就沒有朋友,只能你一個人獨立面對了。

此詩表達的是離別之情,是有名的送別詩。前兩句寫春、寫雨、寫柳色新,恰是為了襯托後面的離別之情,是為了展現悲,是欲抑先揚的寫作方式。情緒幾度變幻,時間、地點、空間、人物都很明確飽滿。實為上乘之作。

“更”字是詩眼

“詩以言志,歌以詠懷”詩歌最主要的是情感和思想的表達。這首詩,主要是為了表達情感。而“更”是這首詩情感的詩眼。

就像一個人說話,再說了某一個字或某一句話之後,情感再也控制不住,淚如雨下。“更”的意思是,酒已經喝了不少了,因為難捨難分,不忍離去,再勸一杯,再聊一會,再在一起多幾句話,是動作的延續,是情節的遞進,是情感的昇華。所以,一個更字把急切、難捨、不忍的心情都寫出來了。

而“盡”字又進一步加強這樣的情感。“盡”就是“喝乾”,就是乾杯,就是決絕,就是壓抑和釋放。表達了更加迫切緊湊的情感和場景。

所以“更盡“兩字加在一起,把要表達的就都表達清楚了。

“共進”,承接散了,節奏亂了,情感鬆了

“共”一起。“進”舉杯、喝。連在一起就是“來來來,大家一起舉杯……”這樣的狀態你品,你細品,是不是情感就鬆了下來了。

也無法和前兩句的鋪墊形成呼應,整體詩的情感就是,今天天氣很好,什麼都好,大家開心,一起喝酒,順便給某某送行。這樣的情緒和最後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又產生了衝突。

所以,要是改了,整個詩就變了。


瘋哥哥l


這首詩是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思是講!早上的雨啊,打溼了地上的灰塵!客房青磚碧瓦旁邊的柳樹也煥然一新!朋友啊,我們就在多喝一杯酒吧!望西出使陽關之後,就再沒有朋友啦!

陽關是過去邊塞之地!過了陽關之後就等於發配到慢慢飛沙的荒涼之地!那裡天寒地凍,少有人家!條件很苦!是過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這裡元二也是被貶謫過去的!詩人此時和元二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真是悽悽滿別情吶!本來詩人和元二已經喝了很多酒了!他還要再勸朋友多喝一杯!因為此次喝完酒之後,元二過了陽關就沒有朋友啦!喝酒也沒有現在這麼暢快啦!

而把它改為共盡,就是說我們共飲一杯吧!並沒有更近一層的意思!就好像兩個素不相識的朋友,也可以說來我們喝杯酒吧!認識認識!所以用在這裡不恰當!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我認為,改了實在是不妥!

理由很簡單,只是有違傳統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而已,並沒那麼深奧玄乎。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護府,王維在渭城擺酒席為其餞行時所作。

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清晨,渭城的綿綿細雨浸潤了粒粒塵埃,使得空氣如此地自然清新,排排客舍在鮮嫩綠柳的印襯下,也顯得更加碧綠青翠。在此,我真誠地奉勸我的好朋友,請你再喝一杯美酒吧,這次一別,你向西出了陽關後,恐怕就難以再遇到故交舊友了。

我們瞭解過原詩的創作背景與內涵後,來細細分析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是怎樣有違酒文化與待客之道的。

在這裡,我們要明白此時是王維在送元二,是王維在做東。我們自古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講究的是誠心誠意,全面為客人著想,要盡力讓客人吃好喝好,一切以客人為中心,而主人自己是處於從屬地位的。

因此,王維請客在送別元二,肯定是要不斷地勸元二吃,要敬元二酒,要讓元二吃舒服、喝痛快,所以王維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換成我們現代語就是:來!兄弟,我陪你,你要再喝一杯!

如果我們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意思就變了,變成了:來!兄弟,我勸你跟我一起,咱們乾一杯!

這到底是誰陪誰啊?是誰送誰啊?這裡的王維明顯成了一個不懂酒文化,不懂待客之道的俗漢子,詩句所體現出來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也會大打折扣。

我們日常生活中此種現象比比皆是。有的人請客,他不管客人感受,常常反主為客,自己喜歡吃辣的,也不管人家客人是否喜歡,吃火鍋時直接要麻辣鍋底;自己喜歡吃麵食,也不問客人是否愛吃,點主食時直接要麵條;招待客人時,人家客人不喜歡喝酒,自己卻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還得客人去照顧他。這些都是很自我、很自私的表現,一點都不懂待客之道,對客人的誠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我對本問題的一點拙見,歡迎探討。


老武小侃


當然不好了。

這首《渭城曲》是王維的名作,其背景、釋義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大家都很熟悉,這裡不再贅述,只著重說一下為什麼“更”字不能更改。

首先,“更”字表明兩人已共飲很久,仍不忍分別,“共”字則不能

王維為朋友送行,此去是安西都護府,要西出陽關到幾千裡之外的西域。古代交通不發達,此地一別,兩人終生可能都不會再見,可以想象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一個“更”字,表明兩人一杯一杯復一杯,一句一句又一句,喝了很多,也說了很多,但還是不願就此分別。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於是王維說:朋友,再喝一杯吧,出了陽關,你就再也見不到我這個老朋友了。情真意切,令人動容。但如果把“更”字換成“共”字,不能表現出他們邊喝邊說了很久,仍然不願意分別的那種狀態。

其次,“共”字其實是多餘的

“共飲”的意思是一起舉杯。這次王維給朋友設宴送行,座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但無論有幾個人,既然是送這位朋友,斷然沒有讓他一個人舉杯的道理,所以“共飲”是自然而然,不言自明的,所以說“共”字是多餘的。

最後,“更進一杯酒”也有可能是打破冷場的方式

一對友人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或者說著說著,想到此地一別,關山阻隔,人生該是如何的寂寞。在這種時候,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冷場。“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用來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就像我們在酒桌上常說的:啥也不說了,都在酒裡了。

就這樣。


磊落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盡更能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不捨之情。此去西行,出了陽關便是他鄉,在無故人。摯友分別,情誼難捨,此去不知何時再相見,或又是永別;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情到深處,淚難掩,唯有用一杯接著又一杯的酒來表達此刻之情。這是摯友之間,男人之間的告別,一切都在酒裡,就算不說,也心知肚明。而共進一杯酒,就表達不出當時的情感。


道家美男


道韻君解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這句詩詞出處唐代詩人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釋義:早晨的一場小雨打溼的塵土,使得道路很潔淨,翠綠的楊柳、青青的客舍,更是映襯了離別的深情。送別酒宴進行了很長時間,惜別的話也說了很多遍,但離別的那一刻終究要到來。作者再一次端起酒杯勸到:再乾一杯吧,再往西出了陽關,再想見到老朋友就難了。



假如把“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我們分析一下“更盡”與“共進”地區別,“一個是更加盡興”,另一個是“共同進行舉杯”意思。還有“一杯酒”與“一杯”地區別一,一個是“杯中酒”另一個是“一杯”意思,整句一個是“勸君再乾一杯酒來盡興”,另一個是“勸君共同舉杯”。



這首詩詞語境變成了現代打油詩了,也完全沒有濃濃的兄弟離別之情意境。
結語
:《對酒》

人生一百歲,通計三萬日。

何況百歲人,人間百無一。

賢愚共零落,貴賤同埋沒。

東岱前後魂,北邙新舊骨。

復聞藥誤者,為愛延年術。

又有憂死者,為貪政事筆。

藥誤不得老,憂死非因疾。

誰人言最靈,知得不知失。

何如會親友,飲此杯中物。

能沃煩慮銷,能陶真性出。

所以劉阮輩,終年醉兀兀。


匠心道韻


不好。因為勸君更盡一杯酒。盡是完了,幹了的意思。說白了就是乾杯的意思。改成進出的進,意思就完全變了,這個字就是喝進去,也就是喝酒的意思。共進,就是說我們一起來喝酒吧,比如說我們一起共進晚餐,這個共進就有那種約會的意味。改成共進,這個意思就是約朋友出來喝酒而已,沒有那種送別的時候的那種強烈的感情。而盡字,一定要喝完一杯,以後恐怕很難有機會再喝了,何況是更近,就是再喝完一杯,所以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所以這裡把那種離別時候難捨難分,依依不捨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個遠遠不是說我們一起來喝酒(共進)能夠表達得了的。這個陽關曲,歷史上面作為陽光三疊,能夠流傳千年,傳唱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就說明了是那種一字千金,不可增減一字也不可更改一字。不然一千多年來,難道古人不會改嗎?我想古人的水平比今人更高吧,要是能改的話,也輪不今人來改了。


閩海彩珠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

首先,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語句的病句,但是,意思不一樣。

1.“更”字體現了,王維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一杯之後還需一杯,希望友人多停留

2.“共”字說明王維和友人一起喝酒的場景,沒有能夠體現出出關之後的淒涼和孤獨感,“更”字可以體現作者害怕友人的孤獨,出了這裡就沒有朋友了。

其次,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

陽關是邊塞很遠的地方,作者送的友人去了這裡,說明是友人被貶,發配到慢慢飛沙的荒涼之地!那裡天寒地凍,少有人家!條件很苦!是過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這裡元二也是被貶謫過去的!詩人此時和元二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真是悽悽滿別情吶!

所以寫出了詩人的內心很不滿。


隨心所欲記錄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送一位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如果放在現代,將“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也未嘗不可,但是詩人寫這首詩是在唐代,在唐代這樣改就不是特別合適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中可以說最輝煌的時代了,國強民富,疆域寬廣,絲綢之路讓唐朝世界聞名。雖然如此,但是那時候人們的科技不可能像現代這麼發達,生產力相對低下,人們的生活還遠遠不能跟現代相比。特別是糧食,哪怕是唐朝最鼎盛的時候,依然有百姓吃不飽飯,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充分的描述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所以,酒在古代除了用於貴族的宴席和日常飲食,還會用於一些儀式上。而在現代有句話叫“無酒不成席”,在平常宴席上少不了要擺上兩瓶酒,酒是百姓日常飲食的尋常飲品。

王維送別友人去邊疆,想到了友人將要離開西安,到了邊境苦寒之地,可能難以喝到好酒,心中不捨,勸他離開之前多喝幾杯,所以用“更”比較合適。如果是在現代,友人去遠方,我們給他踐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多喝酒杯了,所以用“共”很合適。

用“更”還是用“共”,跟所處的時代文化也是息息相關的,古人的飲酒文化也跟當今不一樣,文化跟所處時代的方方面面有關,所以時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用語就不一樣。


非羊日記


不好,原因“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護府,\r王維在渭城擺酒席為其餞行時所作。唐代大詩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r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它巧妙地藉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r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全詩:\r\r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r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r\r意思是這樣的:\r朋友,\r  請再幹了這杯酒\r\r  待你將來凱旋而歸\r\r  西出陽關的時候\r\r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r\r  惟有這\r\r  渭城的細雨\r\r  青青的客舍\r\r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r\r  還會像今天一樣\r\r  在此恭侯。\r\r如果我們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意思就變了,變成了:來!兄弟,我勸你跟我一起,咱們乾一杯!意思都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