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林黛玉是怎麼死的嗎?

情感V觀喬存興


林黛玉是怎麼死的,毫無懸念的淚盡而亡。

人們之所以爭論不休的是,以什麼方式魂歸恨離天。以什麼方式呢?我們深深的遺憾,《紅樓夢》沒有續完。林黛玉淚盡的方式也成了千古之謎。

只要是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想知道林黛玉的生命終點是什麼樣的,她已經成為我們非常關心的,迫切關注的書中人物。

成千上萬的紅迷前仆後繼的反覆設想。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深想就會痛徹心扉。無限哀婉。翻遍全書已惘然。

林黛玉一生都是孤苦無依。

一如一株小草,曹雪芹說是絳珠仙草,但終究是草,儘管生命力頑強,生生不息。但是任人踐踏,永無出頭之日,也是個事實。小草是沒有資格決定自己的命運的,它的掙扎,它的傳奇是無聲無息的。

她人生的片刻燦爛,就是一個路過的多情人——賈寶玉,對她充滿同情。充滿憐惜。

賈寶玉除了能給她片刻的溫暖之外,什麼也做不了,賈寶玉決定不了這株小草的命運。

這株小草永遠是滿含深情,傾盡一生來報答。

林黛玉一生是一無所有。寄人籬下。空有滿腹詩書,空有一腔才華。無非是流淚到天明。無非是奼紫嫣紅逝去,青春空負。

人不到中年,滄桑嚐盡,真的無法理解林黛玉之苦,林黛玉之痛。

在豪門深似海的賈府,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林黛玉就是這麼尷尬的存在。沒有話語權,沒有決定權。

儘管賈母萬般寵愛,賈寶玉萬般寵愛,都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還有可能招來別人的嫉妒,甚至嫉恨。

所以她除了淚雨滂沱,什麼都做不了。風刀霜劍嚴相逼。一年365日都如此。

林黛玉對於命運一開始是抗爭的,後來是無奈的。任命是她唯一的選擇。看開才能綻放。

她綻放了。每個讀過《紅樓夢》的人都能感受到。


靈迅風水出謀劃策


林黛玉死於憂鬱症:在賈府寄人籬下,少靠膀。她不管多走一步路,不多說一句話。失去雙親的愛,心中十分的惆悵,憂愁即增,常悲啼。

春天,春氣盎然、百花齊放、百烏爭嗚、烏語花香、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她觸景生情聯想,花紅鮮豔能幾時,一朝春盡容顏老,紅消香斷有誰憐,偷灑珠珠葬落花。

秋天,風雨無情草木凋,葉落滿地一派淒涼景象。她又想起種種不快樂的往事,心中的陰影突然升騰,冷雨敲窗總不眠,傷心無比。七情:怒傷肝,氣則上。思傷脾,氣則結。悲傷肺,氣則消。

她與寶玉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當她得知心愛的人娶了寶釵。唯一的希望破滅了,卻難以承受這沉重的打擊。好似塌了天,陷了地,難分東西南北,精神一下子就徹底崩潰了,當場吐血從此一病不起。在病塌上焚稿,聯想起在賈府這幾年種種事情,所有的人盡是虛與假,懊悔、怨恨、痛苦、悲傷、絕望一起向她襲來。一身病骨卻難支,滿腔憤怒非藥治,萬念俱灰。最後終將魂歸離恨天,真可嘆可惜年紀輕輕15歲就這樣仙逝了。

注:當時黛玉15歲、寶玉16歲、寶釵17歲。


竹君楠


林黛玉的死,其實還是淚盡而亡,但是絕不像高鶚續書中說的那樣,在賈寶玉大婚之時,這是以喜襯悲的方法不符合作者原意。他的死應該是在賈府落難後賈寶玉被抓,黛玉為他擔憂,整天憂心忡忡,掩淚而泣,最後淚盡而亡。映證了“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我們來看看書中的情節,就會明白。寶玉來到沁芳閘,看到桃花“落紅成陣”便拾起來抖入池內,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兒什麼沒有?仍舊把花糟蹋了。不難看出黛玉絕不會死在這麼不乾不淨的地方的。

  再看黛玉的《葬花吟》其中一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溝渠。不也是印證嗎!

  在紅樓夢曲中有這樣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這也在提示我們林黛玉最終因為傷心過度淚盡而夭。

  在林黛玉的詩詞中也多次有過淚盡的暗示,這裡舉一例: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這幾句詩寫得再明白不過了。

  仔細研讀後就會明白,書中的調包計很不符合邏輯,而是在賈家敗落、賈母去世、林黛玉也花魂消亡後,寶玉無可奈何地娶了寶釵。

  紅樓夢中常見的寫作手法是以詩為讖,我們再看幾句林黛玉的詩: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卻為誰?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閒。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綵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在大觀園點戲時第一齣《豪宴》;脂硯齋批:《一捧雪》中伏賈家之敗。第二齣《乞巧》;脂硯齋批:《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齣《仙緣》;脂硯齋批:《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第四齣《離魂》。脂硯齋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所點之戲具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這充分告訴我們後半部書的發展脈絡可以很明確的知道黛玉該是在賈府敗落之後淚盡而亡的。

  《紅樓夢》裡描寫的大觀園是世界萬象之大觀園。僅就人物大觀園裡我最賞識的還是林黛玉。書中所寫,她是一棵仙界絳姝草,不僅模樣身材好,更兼氣質高雅,文采一溜,不落俗套,出淤泥而不染。她不僅是全書的“花魂”,也是“詩魂”。

  黛玉的孤高自傲,為現實社會所不容,也就註定了她的悲劇一生,這是現實的悲哀,也是無可奈何的。黛玉是學不得,也沒人能學得。我們只能象欣賞“鏡中花、水中月”一樣靜靜地欣賞著她!

  絳姝仙子林黛玉的死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焦點,有沉塘而死、投河而盡、淚盡而亡之論。其實儘管沒有曹雪芹最後的作品我們仍然可以考證出黛玉去世前後的情況。


六子134443005


夢,是對現實人生的一個預言、一個警告、一個建議。黛玉、晴雯、紫鵑實一也,是寶玉的夢中情人,黛玉和晴雯之死是夢在提醒寶玉,如果寶玉的夢中情人不死的話,寶玉將只能活在夢中,將不可能過一個正常人的世俗生活,無法去尋找世俗的愛情和婚姻,所以書中黛玉死和娶寶釵同時發生。但是,寶玉終放不下黛玉、晴雯,紫鵑一直都在,這也註定了寶玉的命運,無法過一個凡人的生活,生命之花還沒有綻放就已早早凋零,書中說的“花落人亡兩不知”,對應著寶玉的另一面賈珠的早夭。

【寶玉說:“不妨的,我已經好了。”便爬著吃了一碗,漸漸的神氣果然好過來了,便要坐起來。麝月上去輕輕的扶起,因心裡喜歡,忘了情說道:“真是寶貝,才看見了一會兒就好了。虧的當初沒有砸破。”寶玉聽了這話,神色一變,把玉一撂,身子往後一仰.........復又死去】寶玉用盡全力去忘掉夢中情人,即砸破所啣寶玉,但最終不捨,選擇了放棄生活,慨然於死。

夢也是人生之鏡(風月寶鑑),能看到反面之骷髏,看到死亡,知道夢中情人是必須的經歷和過程,但也必須放棄,不論有多痛多難,否則人不可能真正的長大,只是世上有幾人能做到。【只聽鏡內哭道:“誰叫你們瞧正面了!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來燒我?”正哭著】,正所謂【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浮木盲龜


(紅樓夢)之所以這樣成功,不僅在於寶黛之間悲劇悽美的愛情,亦在於真中有假,假中藏真的寫作手法。

黛玉最終的結局,因為文本八十回後已經遺失,所以成為千古之謎。很多讀者都會黛玉最終的死因充滿好奇與疑惑。

在高鶚續寫的版本里面黛玉,在寶釵寶玉成婚之時淚盡而亡。起初也深信不疑黛玉的這種淚盡而亡的死法,但是隨著閱讀的加深,覺得不能認同高鶚的寫法。

一開始文本就說,絳珠仙子隨神瑛侍者而下凡來報灌溉之恩。又自言以淚償還此情債。確實,文本的開頭,以神話故事虛化故事的人物與情節。

比如說淚盡而亡,與其說是隱寫黛玉的死因,倒不如說在這段愛情裡,黛玉確實愛得非常刻骨,愛得非常不易。

乃至於默默哭盡了一生的眼淚。

因為與寶玉之間這段傾城的愛戀,因為兩個世間最真最純最痴情的兩個人,最終的分離,而致使彼此的餘生都墮入了傷感和遺憾的深淵。而且深淵之下的兩個人,依舊愛得纏綿,愛得依舊無悔。

可以寶黛二人之間,歷經苦難初心不改的愛情故事,確實無比堅貞。

所以,一個情字貫通了整個文本。紅樓夢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任何一頁打開文本,你可以津津有味的讀下去,就是因為寶黛之間的,愛的絲線緊緊串聯之間。

大抵略通寫作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無論你今天寫得作品措辭是否華美,只要有足夠的真情在,便足矣令人動容,亦經得住歲月的淬鍊。因為這是個有情的世間,當然會有無數有情的眾生會被真情所牽引,而忍不住一次一次閱讀以情寫成的作品。

毫無疑問,(紅樓夢)是一部因情而永恆的鉅作。因為這份無法圓滿,無比纏綿悱惻,亦無法釋懷,卻也無法開口直接向人講述的愛情,作者不得不巧妙設計文本的人物,故事,情節。

可以說,愛情是紅樓夢的主題。而纏綿兩字就是紅裡面裡面情感的主題。

正是這股綿綿不盡之意,吸引住了幾百年來無數的讀者不忍釋卷。

而這股綿綿之意,讓作者抑制不住的渴望傾述。但既要全面表達出男女主人翁的情感故事,人物性格,又要避開文字獄,所以作者才會採用,穿插以詩言志,或者以明喻,暗喻,等等寫作手法。其中,以詩銘志,最值得探究。

黛玉是否沉水而亡?個人覺得肯定不是。


黛玉詩言: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這幾句裡面,可以看到一個嚮往自由的黛玉。且表明願淨土掩風流。

而不願“汙淖陷渠溝。”黛玉嫌水中未必乾淨,所以定不是赴水歸去。

而詩言: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這裡桃李明年發,明明是歲月靜好的期待,卻忽然跟一句“閨中知有誰”?明明香巢已築成,卻也跟一句“燕子不再來。”

說明後期寶黛明明已相守,卻因一些意外的原因而永遠分別。

為什麼這樣猜測?

黛玉詩“三月香巢已築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應是化魏晉陶淵明的《擬古九首》: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這幾句詩而來。

所以黛玉與寶玉之間,並非分別後便沒有再重逢,而是重逢了,並且已築香巢,但是突然之間又失去。

如果淚盡,哭到淚水枯竭,那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累積,而在“明年發”,“築香巢”這些字眼裡,都讀到是一幅歲月靜好的安然與祥和。所以猜測黛玉之死,必倉促。


如此看來唯有判詞,玉帶林中掛是可靠的。

即黛玉是自縊身亡的。而在其詩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 風刀霜劍嚴相逼。

以及:

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這些句子裡都暗示死前受到逼迫,威脅。而從最像黛玉的晴雯死前的冤屈,像黛玉可卿的自縊,像可卿的香菱的被逼死,虛虛實實,影影綽綽裡面,我們可以看出我們所憐愛的黛玉,死因,死法必悲慘。

作者分別以幾個最像她的女子,從不同的角度隱約告訴我們,黛玉絕非淚盡而亡,或者投水而逝。而是因為受到逼迫,威脅,而吊死的。

或許我們都因為太喜歡她,而都不想接受“玉帶林中掛”的悲慘的死法吧。

(圖源皆自網絡,侵刪)


書燈幽見


林黛玉到底是怎麼死的?這是幾百年來所有紅學家和紅學愛好者最熱衷討論的話題之一。程高本後四十回中,林黛玉聽聞寶玉和寶釵即將成婚,於是“心病”復發,只求速死,藥也不喝,飯也不吃,最終魂歸離恨天。不過,現在諸多紅學愛好者都不認可這續寫的後四十回,文風大變不說,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裡的一些人物結局與第五回的判詞更是大相徑庭。


若要探究林黛玉的死因,最好的方法還是來看看第五回“薄命司”的冊子裡有關她的圖畫、判詞等。畢竟,金陵十二釵正冊裡的賈迎春誤嫁中山狼和副冊裡晴雯等人的結局在前八十回都已應驗。這說明判詞預示的眾人結局是曹雪芹原來的寫作計劃,就算曹公再世,我想也不會胡亂更改早已埋好的伏筆吧。剩下的,就只是如何解讀這些冊子上的圖畫和判詞以及十二支紅樓夢了。

第五回林黛玉的圖畫和判詞如下:寶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擲了,再去取“正冊”看,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這張圖畫和判詞說的並不是林黛玉一個人,而是將薛寶釵的合在一處。“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及後面“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這些都寫的是林黛玉,我想,很多朋友應該都沒有異議吧。這“懸”“掛”兩字不就已經充分的說明了林黛玉的真正死因嗎?林黛玉真正死因就是懸樑自盡。綜觀十二釵其他人的判詞,大多簡單明瞭,甚至直截了當,並不複雜難猜,又何必將林黛玉的死因複雜化呢?

喜歡這個回答嗎?喜歡的話請關注鄙人頭條號,一起探討紅樓夢裡的有趣故事吧!


史子牙揭秘紅樓夢


紅樓未完,關於黛玉的死,歷來爭論不休,莫衷一是,而最被認同的三種死法,一為沉湖說,其次為自縊說,再有便是淚盡而亡。

略諳紅樓的朋友都知道,作者不僅擅一手二牘,一喉兩歌之事,行文常有“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更有借人物所作詩詞,特別時期的發聲等暗示其命運結局,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力量就在於此。

那麼,黛玉到底是怎麼死的?其實前面三種說法,似乎都是有跡可循的。

沉湖說

認為黛玉沉湖而死的讀者,多因黛玉所作詩詞中知名度最高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而來。某個中秋節,賈府已現出頹敗之相,席間黛玉和湘雲離開,前往凹晶館散心,二人面對著清冷的月色,聞著遠處傳來的幽笛聲,互相感懷身世,期間湘雲主動提起聯句,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直到湘雲詞窮,不防荷塘掠過一隻鶴來,驚了兩人一跳,頓時靈感突現,吟道:“寒塘渡鶴影”,黛玉則思索一會,對之“冷月葬花魂”。

黛玉愛花,惜花,更以花自詡,這一句葬花使得多數讀者認為是黛玉的詩讖,結合此情此景,故黛玉應是在月色中慢慢走向湖中,結束了性命。

有沒有這種可能?其實黛玉早給出了答案。剛搬進大觀園時,寶玉曾跟黛玉說道要將花掃了撂在水中,黛玉回道:

“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

一朵落花,黛玉猶怕水糟蹋了它,更何況是最喜潔的黛玉自己呢?黛玉若要自盡,絕非選擇沉湖這種方式。

其次是自縊說

在第五十七回,被紫鵑言辭試探後,寶玉情緒受到極大刺激,如頭上劈了個焦雷,呆呆走回屋裡後“竟死去了大半個人”,襲人手足無措,知道是紫鵑跟寶玉談過話,忙趕來瀟湘館,竟也顧不得禮數,剛見到紫鵑便質問起來,彼時黛玉在旁邊,見情狀反常,忙問是何回事,襲人只道:
“不知紫鵑姑奶奶說了些什麼話,那個呆子眼也直了,手腳也冷了,話也不說了,李媽媽掐著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個了!”

黛玉一聽了不得,哇的一聲將剛吃進去的藥都嗆出,紫鵑忙上前捶背,黛玉便推紫鵑道:

“你不用錘,你竟拿繩子來勒死我是正經!”

黛玉這一段話,被認為是其能接受吊死的證據,而在黛玉的判詞中,“玉帶林中掛”一句,則被認為是暗示黛玉最終自縊於樹林。

然而,如果因為黛玉的判詞而認為其最終自縊,便就因字害意了,在金陵十二釵的判詞中,已經得知秦可卿自縊而亡,而由元春的判詞可以推斷其最終被迫自縊,十二人中已有兩個自縊,如果黛玉再如此結局,便落入巢窠,俗之又俗了,這完全不是作者該有的筆法,而且如果由此得出黛玉自掛樹林,那麼寶釵是否就是凍死雪中了?可在第一回中,甄士隱解讀《好了歌》時,在“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中脂批:寶釵、湘雲一干人。

也就是說,寶釵是在對寶玉無限的等待中老去。

所以,玉帶林中掛,不過是林黛玉的名字,當然,也有黛玉最終會和腰纏玉帶的人有糾葛的意思,譬如北靜王。而金簪雪裡埋,是寶釵的名兒,當然,也暗示寶釵最終被寶玉所冷落,正應那句“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

以上兩種死法可以排除,那麼,有沒有可能是淚盡而亡呢?事實上在開篇不久,作者便給出了答案,黛玉就是淚盡而亡的。

黛玉前世是絳珠仙子,而絳珠仙子前世不過是一株仙草,因得神瑛侍者的甘露澆灌,又受得天地精華才得以幻化成人形,故在得知神瑛侍者下凡歷劫後,便主動提出要下凡報恩,這報恩的方式極特殊,其對警幻仙子道:
“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後來我們便知道了,絳珠仙子下凡後,遇到了前世為神瑛侍者的寶玉,二人初遇便覺得似曾相識,而在後來的日子中,黛玉的眼淚確實只因寶玉而流,一心只牽掛於寶玉身上。到了第四十九回時,黛玉已覺得“眼淚越發少了”,那麼到了八十回後,黛玉必將是眼淚枯竭了。

關於黛玉的死,最直接點到的一次便是元春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還魂》,脂批《牡丹亭》伏黛玉之死。《牡丹亭》是講述太守之女杜麗娘夢中邂逅書生柳夢梅後相愛的故事,醒來後發現是一場夢而已,最終在中秋節中,對柳夢梅的無盡相思中死去。杜麗娘死時無災無病,全然因為情志失和,抑鬱而終。

而根據前八十回多處線索,可以推斷寶玉最後離家避禍,譬如在第二十八回,寶玉被馮紫英叫去喝酒,黛玉在後面嘆道“阿尼陀佛,趕明兒你回來,我死了也罷”,寶玉至馮紫英家後眾人說起一件“大事”,影影綽綽與政治有關,可以想見日後寶玉必定被此殃及。而等寶玉回來時,黛玉已經不在了,應了那句“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如此情形下,黛玉最終也像杜麗娘一般,在對寶玉的無盡思念和擔憂中抑鬱而終、淚盡而逝。


微影悼紅


關於林黛玉怎麼死的,程甲本`程乙本中是在寶玉和寶釵成婚後,憂慮再加上本身體弱多病而病逝的。但如果按照原著作者在書中隱藏的伏筆等綜合而言,這絕非作者的本意。

其一,第五回關於林黛玉的圖畫與判詞是: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玉帶林中掛……很明顯這預示林黛玉系自殺而死。

其二,《枉凝眉》……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加之以前書中交待過絳珠仙草為報神瑛侍者澆灌之恩而自願轉世為侍者淚盡而亡。所以可以推測出林黛玉與賈寶玉絕對不會婚配,而黛玉最終失望、憂慮“淚乾而亡”。

其三,在脂批本《石頭記》,戚序本第十八回中,在“第四齣,《離魂》”處有一夾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這出戏中杜麗娘後園尋夢,歸來哀愁不解,悒鬱成病。最終與世訣別。

其四,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曾賦詩:冷月葬花魂。林黛玉生於二月十二曰古時的“花朝節”。此句可能暗伏黛玉死於冷月之下。黛玉所抽花簽名為芙蓉花,在秋季凋零。

其五,賈寶玉所做《芙蓉女兒誄》名為悼念晴雯,實為悼林黛玉。一般認為晴雯是林黛玉的一個替身。另襲人是薛寶釵的替身。

其六,第七十回中,黛玉在《桃花行》中吟道: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杜宇即杜鵑鳥,傳為古蜀玉杜宇魂魄所變。黛玉的丫環紫鵑之名,語義雙關。

其七,黛玉應死於寶玉和寶釵成婚之前,且黛玉死時,寶玉不在家。第五十八回,有這樣一段文字:

芳官笑道:“哪裡是友誼?他竟是瘋傻的想頭,說他自己是小生,藥官是小旦,常做夫妻,雖說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場,皆是真正溫存體貼之事,故此二人就瘋了,雖不做戲,尋常飲食起坐,兩個人竟是你恩我愛。藥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後來補了蕊官,我們見他一般的溫柔體貼,也曾問他得新忘舊的。他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絃者,也必要續絃為是。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說可是又瘋又呆,說來可是好笑?”

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歡喜,又是悲嘆,又稱奇道絕,說:“天既生這樣的人,又何用我這鬚眉濁物玷辱世界。”

這段話其實是隱指賈寶玉丶林黛玉和薛寶釵之間關係的伏筆。

綜上所述,林黛玉應該是在與賈寶玉結婚無望,絕望之餘自殺的。有可能是劉心武先生探佚得出的“投湖而亡”一說。至於上吊而亡一說也有可能,但對於偏重個人形象的黛玉而言,上吊確實死相難看。以上繫個人參閱多人紅學研究書籍累積而成,因只是個人愛好而非研究成果,故難免有不足之處。希諒!





102705716761五福


上學的時候看紅樓夢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黛玉葬花的情節: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掉險溝渠.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從詩裡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個多愁善感而又孤高自傲的女子.而葬花吟也預示著林黛玉的死,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境界.

在一百二十回流行本《紅樓夢》中,林黛玉吐血死於賈寶玉與薛寶釵婚慶的音樂聲中。但這一場景並不符合曹雪芹的人物預設。


根據曹雪芹在第五回的繪畫象徵與詩歌暗示,而蔡鍔的續篇交代黛玉是死於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大婚之時,而書中曹雪芹有著明確交代:“(寶玉)又去取那正冊看時,只見頭一頁上畫著是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詩道:‘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寶玉看了仍不解,待要問時,知他必不肯洩漏天機。” “玉帶林中掛”,等同於“林中掛黛玉”;“金簪雪裡埋”,等同於“雪裡埋寶釵”。兩株枯木,就是死亡之林;“地下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就是雪地墳堆埋葬著寶釵。非常明顯,少年寶玉不解天機,無論是掛還是埋,都是人類死亡事象的呈現。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也是黛玉對自己未來的一個哀嘆、

在看林黛玉本身的來處,她本是一棵仙界絳姝草,人間人憐,又懂詩書文畫,氣質高雅脫俗,關鍵的就是從小性格內向,但因為孤高自傲,所以在賈府也是曲高和寡,就一個心心念唸的賈寶玉,所以為情所逝為愛所傷,本一個嬌滴滴的人間尤物,最後也是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悲慘境界.

林黛玉之死一直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焦點,有沉塘之死,投河而盡,淚盡而死,而淚盡而死也就是累都哭幹了,這種結局也是對林黛玉的一種哀怨,可以想象林黛玉當時的痛苦而不得已的心情.

拿到現在來說,不管是正本曹雪芹的預設還是續稿蔡鍔的病死瀟湘館的結局,林黛玉從小多病,平時又心氣兒極高,特別是看見賈寶玉一和其他女子有曖昧之情、就更是氣的渾身發抖,哭的肝腸寸斷的,這樣的心結和心病,身體著實不會好的,病死也是可以推理的!

選一段葬花吟作為對黛玉之死的哀嘆吧: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喪?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飛魚小屋


林黛玉並不是寶玉大婚之日死的,根據那兩句話《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羅帳下臥鴛鴦》而是黛玉聽傻大姐說寶玉要娶寶釵,而急火攻心病倒而死,黛玉死後寶玉才完婚,有人說上吊死的,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紫娟總不離左右。黛玉之死:季秋霜重雁聲哀,菊綻東籬稱雅懷,滿城風雨重陽近,一種幽香小圃裁,瀟湘館病倒了仙妃子,氣息奄奄身不動,口也不開,只等夜靜更深人散去,才向紫娟姐妲訴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