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淮海戲文化和其在於淮海省的重要位置。

淮安的地理位置很好。對於淮海省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腹地。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淮安距離臨沂。徐州,宿遷和連雲港鹽城都幾乎有著同樣的地理位置優勢。如果說淮安作為一個地級市來講,他目前在江蘇屬於是邊緣地帶。也就是三不管三不靠地帶。由於淮安地區民俗語言和周邊差距太大,而淮安的淮海省傳統是一直保留的。比如說淮安的淮海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文化節點。淮安是淮海省的一個重要重要腹地。我們可以看到在徐州的南北方向往往會因為頭重腳輕而失去了平衡,淮安的存在天生就是為了淮海省,淮安作為徐州的衛星也一定會發揮出它在淮海經濟區的重要地理位置優勢。如果徐州失去了淮安,那淮海省師出無名沒有支撐,淮安作為淮海省重要的腹地,是必須保留在徐州淮海省的。

淮安淮海戲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淮海戲屬拉魂腔系統,是江蘇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因以板三絃伴奏,又稱“三刮調”。主要流行於江蘇北部的淮安、連雲港、宿遷和鹽城、徐州的部分縣區以及魯南、皖東北一帶。

淮海戲起源於沿門說唱民間故事的“門頭詞”,清道光十年(1830)後,藝人自由結社發展成為打地攤演出的小戲。清光緒六年(1880)後,曾與徽劇、京劇等先後搭班合演,吸收了劇目,革新了聲腔,豐富了表演。光緒二十六年(1900)後,出現了女藝人,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1940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淮海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組織了“藝人救國會”及實驗小組,編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現代戲。1947年成立了“大眾淮海劇團”,從此小戲正式搬上舞臺演出,並定名為“淮海戲”。解放後,流行區域各地專業的淮海戲劇團紛紛成立,並一直緊跟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編演新戲,淮海戲逐步發展為頗具特色的地方性劇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