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已經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會不會蔓延到我國?解決蝗災問題有什麼好辦法?

GUOKE123


目前在印巴的沙漠蝗蟲大多數都已經在降落產卵,之後,它們的飛行能力會相對下降。

另外,考慮到印巴和我國之間的高山阻隔影響,大規模的蝗蟲群難以逾越高海拔的寒冷地區。

所以,任憑印度次大陸的蝗蟲危害有多嚴重,也不會影響到我們。

不過,我國本身就是一個蝗災比較頻繁的國家,根據農業部的數據,我國蝗蟲常年發生面積 2.8 億畝次左右,分佈在 20 個省區市,其中以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為主,其中有1/8億畝是草原地帶的蝗蟲,剩下的1億畝左右是農業區。

不過,相對非洲東部的大規模蝗災,我國的蝗災規模逐年減少,情況大為好轉,主要原因還是我們持續幾十年的植樹造林運動,我國是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綠化上來了,蝗災也就減緩了,畢竟,蝗災發生的地方,幾乎都是在植被稀少的相對乾旱地區。

當然,大國莫的植樹造林運動,在非洲東部大多數地區很難實現,這個有政府施政能力、自然環境、經費、民間推動等諸多問題,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工程,非洲國家難以實行。

所以,非洲蝗災幾乎年年有,只是今年特別多,多到幾乎摧毀了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三國的農業,這三國的蝗蟲預計達到了幾千億隻,遮天蔽日,極其恐怖。

治理蝗災,有人工捕捉、噴藥捕殺、讓蝗蟲的天敵捕捉等生物治理,但是這些手段都只能緩解中低程度的蝗災,對於非洲這次的超大規模蝗災是無能為力的。

蝗災,其實往往在蝗蟲出生之前,就已經孕育了,這些過程,都發生人煙稀少的半乾旱地區,人類根本在意不到。

比如這次氾濫的沙漠蝗蟲,他們可以在一平方米的範圍內產卵幾千枚,一隻蝗蟲一次能產卵60-80個,產卵後,土會把卵蓋住,基本上蝗蟲的卵能安全孵化。

研究發現,蝗蟲的後腿如果被經常戳的話,蝗蟲在幾個小時內就會變得極具攻擊性,而蟲卵孵化之後,密密麻麻的蝗蟲擁擠在一起,彼此互相戳來戳去,很快,這些蝗蟲就形成了攻擊性的群集狀態。

在沙漠的一顆灌木叢下,可能就會擁擠著幾千只蝗蟲,這是一群,隨後,他們在飛行的過程中不斷聚集,等到人類發現的時候,就已經是數以億計的龐大蝗災了。

蝗災是可怕的,一個龐大的蝗蟲群,每天可以飛越100多公里,所到之處,植物全被吃光,寸草不生,最高的飛行高度可達2000多米,甚至可以跨越不太寬的海峽。

想要解決現實的蝗災,是很難很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儘可能地把危機控制在蝗蟲產卵階段。

比如,當年美國西進運動中,由於美國西部較為乾旱,所以,蝗災頻發,最厲害的時候有多達幾萬億隻蝗蟲肆虐在美國西部,造成巨大的災難,美國人對此無計可施。

不過,沒幾年,美國西部的蝗災突然就消失了,經過調查發現,當時美國西部開始出現淘金熱,無數的美國人跑到西部去淘金,當然,還有很多的美國農民也跑到西部去種田,來養這些淘金的人。

結果,無數的農業開墾,把那些蝗蟲的產卵地全給破壞了,等到上一批蝗蟲死了(壽命半年左右),下一批蟲卵又被大範圍破壞了,那蝗蟲也就完蛋了。

如果能有簡便的方法找到蝗蟲產卵的地方,隨後進行破壞,那就能抑制蝗災了,不過,這個比較麻煩,畢竟,蝗蟲每年的產卵地都是不一樣的。


雲中史記


蝗蟲是人類的美食,蝗蟲也是人類的災難。人類把蝗蟲當成美食,而蝗蟲更把農作物當成美食。蝗蟲的可怕在於它的繁衍與傳播,短短一兩個月,蝗蟲就從非洲東部漂洋過海,翻山越嶺,橫掃中東,肆虐到巴基斯坦印度,已經引起了蝗災。

那麼,蝗蟲會不會蔓延到我國呢?福垊認為有可能,絕不能掉以輕心。



蝗災危害之大,傳播速度最快之廣,往往會令人措手不及,即使有強大的防災能力,也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這群不速之客不是一般的蝗蟲,而是沙漠蝗蟲。沙漠蝗蟲的襲來,足以用寸草不生來形容。4000萬隻蝗蟲群,日行三百里,能吃數萬糧。上月末,巴基斯坦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他們如臨大敵,全力除害。這兩天它們已經將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糟蹋殆盡,導致37萬公頃良田有可能顆粒無收,直接造成了印度百億盧幣的損失。



如果您留意的話,這群遮天蔽日的蝗蟲,鋪天蓋地的一路東進。不少同胞好友都認為我們高枕無憂,其理由如下:

第一、我們有崑崙山(喜馬拉雅山)的阻擋,小小蝗蟲豈能飛過七八千米的高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蝗蟲穿越巔峰,簡直就是做夢。

第二、退一萬步來說,縱使蝗蟲能翻過喜馬拉雅山。山北苦寒、山北無農作物,也能把蝗蟲凍死、餓死。小小蝗蟲,不足為慮!



福垊不這麼認為,您看蝗蟲都是一路向東,而且恰恰是高山、苦寒、無農作物,我們才不能掉以輕心。蝗蟲喜熱不喜冷呀!要不然,它早在非洲時,就北上入歐了。試想蝗蟲一路向東飛到緬甸、老撾、越南一帶時,會不會向北?那裡沒有高山阻擋,氣候適宜,而且有很多的農作物。

現在蝗蟲開始在印度產卵,預計到4月份將會得到一個新的高峰。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它們一邊東進,一邊產卵呢?要不然他們怎麼能生存呢?福垊請問一下,東近併產卵那麼到4月份,這個高峰會發生在哪裡呢?想想感覺有些不安!

解決蝗蟲有什麼好辦法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如果考慮到出現這種可能性的話,我們就可以有備無患,從而做到減少損失,甚至輕鬆治未病。福垊認為,如果是小規模的蝗災,可以通過蝗蟲的天敵,讓它們一物降一物。蝗蟲有68種天敵,有禽類、爬行類、兩棲類。像鳥類了、家禽了、青蛙等,比較推薦的是中華雛蜂虻,更有趣的是,就連蜘蛛也是蝗蟲的天敵。



如果是大的蝗災,比如像這種比較難以處理的沙漠蝗蟲,就需要用高新科技來滅絕他們。山東、河北、新疆建有三大治蝗專用機場,可以迅速做到防、控、治。尤其是事前以專用飛機對農作物進行噴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藥。比如5%銳勁特懸浮劑,就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如果當初巴基斯坦、印度能夠提前進行農藥噴灑的話,還會有今天的損失嗎?

對此,你怎麼看?


福垊


蝗蟲雖然飛行能力很強,可以連續飛行四五個小時,但蝗蟲飛行高度有限還特別怕冷,並且遷移時需要大量進食,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災是不會牽連我們的。
(喜馬拉雅山和青臧高原都在四千米以上,這道又冷又高的屏障,蝗蟲是無論如何都飛不過去的。)

其實這次印巴蝗災,在去年十月份的巴基斯坦一直存在,由於氣候的原因蝗災開始的規模不是很大。大家都知道,去年印度修改了印控克什米爾的憲法,印巴在該地區的軍事衝突,一度造成兩國關係的高度緊張。由於這兩國都把關注力放到了邊境安全上,從而導致了印巴西部邊境,大量的蝗蟲全部都安全越冬了。
從一月初開始,由於南亞次大陸受印度洋暖流的影響,氣溫慢慢變暖和了。現在巴基斯坦的東南部和印度的拉賈斯坦邦氣溫回升到二十度以上,這種情況下在巴基斯坦安全越冬的蝗蟲,已經具備大量繁殖的基本條件了。

蝗蟲的繁殖力是很可怕的,一隻成蟲一天產卵60一80枚,10一15天就能出幼蟲,而蝗蟲的幼蟲到性成熟期,除了吃還是吃。大家想想,如果蝗災成規模了,那它們就是綠色植物的收割機,飛到哪裡,哪裡就絕對會變成光禿禿的一片寸草不生。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蝗災已經開始了,但這兩國由於經濟基礎的原因,根本就沒有成規模的飛機殺蟲作業條件,和大批量生產殺蝗蟲特效藥的工廠。面對蝗災這兩國的農民,除了用原始的打鼓和放火起煙方式來驅趕蟲災外,基本上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現在是這樣的,印巴除了本地的蝗災要滅,從非洲東部而來的蟲災也要防,如果非洲個頭大的蝗蟲趁著馬上要到的雨季鑽到了南亞。那麼在兩頭的夾擊下,十三多億的印度人就要餓肚子了。
關於蝗災怎麼滅,我們的老祖宗一直告誡我們,天災一般都是人禍引起的。如果印度能把用在克什米爾的軍事資金,轉變到跟巴基斯坦和睦相處上,那麼消滅起源於巴基斯坦的蝗災就根本不成問題了。


馮明凱


看了這個問題,量子君只能感慨這個世界是咋啦,到處都不安寧。本次非洲蝗災是東非20多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嚴重影響了非洲大陸。黑壓壓的蝗蟲不僅是給當地的植被造成寸草不留的結果,鋪天蓋地的蝗蟲也讓當地居民感到恐慌,也許會導致嚴重的饑荒。

更可怕的是,這些蝗蟲很有可能從非洲遷移到亞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塔邊境附近,在這些氣候溫暖,雨水充足的地方,蝗蟲可以更好的繁殖。這就離我們國家比較近了,聽起來很可怕。

蝗蟲的生命週期只有三個月,但它們繁殖能力驚人,成年後可以繁殖三至四代,這樣計算起來,其數量的增加令人震撼,每一群蝗蟲都是以千萬只來計算,每天飛行100多公里,所經之處,寸草不生。

對付蝗蟲,除了噴灑化學藥物,很多物理方法也有效,比如火燒。在我國古代唐代,勞動人民用的就是燒烤的方法,晚上在田地裡點上火把,吸引蝗蟲飛來,再把它們掩埋處理。而且還鼓勵農民捕捉蝗蟲,一筐蝗蟲可以換一筐糧食,很快就遏制了蝗災。

專家也可以出來論證一下,蝗蟲算不算野味,那我們燒烤、油炸都可以,就看吃貨們的戰鬥力如何了。


量子實驗室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警告:非洲之角的沙漠蝗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數量暴增6400萬倍,如果控制的不好,這場蝗災可能導致1900萬人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2019年12月份以來,對於肯尼亞來說這是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而對於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是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據科學模型統計這三國的蝗蟲總數量已經超過了3600億隻,如果你想把它烤了吃掉,全世界的人無論老人、兒童還是成年人,每個人差不多需要吃掉50只才成,如果一串蝗蟲五隻的話,需要吃十串。吃貨本質不變,一切都能隱身到吃的上來。



蝗蟲一般我們都它稱之為“螞蚱”,是昆蟲綱下直翅目的統稱,一般包括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在全世界內除了極地之外都有分佈,共有超過10000種類型。在我國分範圍內就有1000多種蝗蟲。蝗蟲在群體數量密度較低的時候,它們不喜歡聚在一起“搞事情”,大多數的時候都會躲著其它同類個體。


但是當一塊區域內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相互接觸較多,最後形成反射聚集成一個群體,向著同一方向運動。【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表示,蝗蟲的密度對於蝗災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一片區域內如果每平方米範圍內蝗蟲數量在25-62只的時候,它們會不由自主的朝著一個方向運動,並可以隨時改變方向。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只的時候,這個群體就不會在隨意的改變方向,朝著一個方向一直飛行大約8個小時左右。

根據資料顯示一般一個普通大小的蝗群成員個數會超過4000萬隻,一天之內就可以飛行150公里,消耗掉大約3.5人的口糧。而根據報道顯示,在肯尼亞的東北部地區僅僅一個蝗群就長60公里、寬40公里。而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位於東非的蝗蟲群已經開始產卵孵化了,科學家預測它們會在4月份形成新的蝗群,如果一直無法得到更好的控制,待6月大旱來臨,蝗蟲數量可能會增加500倍。

從一月份開始,非洲之角的蝗蟲沿著紅海兩岸開始侵入沙特阿拉伯、蘇丹、也門、阿曼、伊朗等國,之後又躍過巴基斯坦國境線。在1月31日巴基斯坦已經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但是此次蝗災並不會侵入我國,因為它們很難飛過寒冷的高海拔地區,並且在沙漠蝗蟲在巴基斯坦等地已經開始落地產款,這會大大削減它們的遷移飛行能力。

解決蝗蟲現在很普遍的辦法就是飛機噴灑化學農藥了,當然這並非是永久的辦法,因為蝗蟲的抗藥性也會增加;其次可以藉助基因調控,讓它們變得“不孕不育”,這是最本質的辦法,但是難度極大;第三就是尋找蝗蟲聚集的機制,例如化學信號等,如果真的發現了這種辦法可以解決任何的蝗災,因為根本不會讓它們成群的聚集。





科學黑洞


蝗蟲應該不會從巴基斯坦進入我國,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這些國家都在奮力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接壤的地區在克什米爾地區。為什麼有克什米爾地區蝗蟲就進不來了呢。那你就不得不瞭解這個地區的氣候以及環境。

克什米爾地區的氣候

喀什米爾地區屬於高原山地氣候,平均海拔都非常高大約都是在6千米以上,而且大部分都是綿延的山脈。一年四季溼度非常大、降雨量也充足、但是溫度比較低。

蝗蟲的生活習性

大家沒事的話,可以瞭解蝗蟲的一些生活習性,

在20~25攝氏度時孵化的天數需要21~24天,如果是在胚熟期大概需要3~6天。在27~30攝氏度時孵化的天數大概是到2~3天。

那克什米爾地區平均的氣溫究竟有多高呢?

即使他到達了克什米爾谷底,等待著他的是一個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不要說是這些蝗蟲,想要飛過去了,即使是在現在的條件下人想從上面飛過去都比較困難,登山運動員們也非常的費力,更不要說這些小蟲了。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這是個非常可怕的問題。

在武漢疫情牽動世界各國敏感神經的時刻,來自東非的可怕蝗災鋪天蓋地而來。

而蝗災的可怕,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遮天蔽日、無所不吃的形象,更在於他們已經漂洋過海地從東非經阿拉伯半島來到了南亞,正在讓傾國幫助武漢抗疫的巴鐵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而因為巴基斯坦和我們是咫尺之遙的鄰國,所以這似乎也意味著我們也將是下一個受害者。

但靜夜史認為,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可能出現,我們之所以能“獨善其身”,和我國特殊的國情密切相關,包括特殊的地形和獨特的氣候條件。

而這樣的國情之所以能夠抵抗蝗災,根本原因在於本次蝗災產生的根源非同尋常。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生物災害之一,古代蝗災是真正令人望而生畏的存在。成群結隊的蝗蟲形成了遮天蔽日的蟲帶,所過之處所有植被被橫掃一空,在生產力水平極其落後的古代,農業是真正的百業之基,而恐怖的黃災足以將一年的收成蠶食一空,對一個地區甚至國家的摧殘程度可想而知。

關於蝗災的景象,在電影《法老與眾神》中作為埃及十災之一有形象展現。而恐怖的蝗災之所以出現,與氣候的反常密切相關,準確的來說就是旱災與水災的交替。

而2019年,全球再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這個在西班牙語中的“聖嬰”,指的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規模持續偏暖現象,而無論偏暖的“厄爾尼諾”還是偏冷的“拉尼娜”,都是加劇全球氣候反常的重要推手。因為2019年厄爾尼諾現象持續到了年底,所以巴西和澳大利亞的大火、東亞的暖冬以及東非的旱災和水災等極端天氣陸續出現。

而本次東非蝗災的起源地,是位於蘇丹的“薩赫勒地區”,這一狹長地帶位於撒哈拉沙漠和蘇丹草原的交匯處,氣候乾旱,是非洲蝗災最頻繁的地區之一。

由於氣候乾旱,植被裸露率超過50%,土壤含水量低到10%~20%為蝗蟲產卵提供了絕佳空間。2018年,兩場颱風意外登陸紅海兩岸,帶來大量降水,使植被瘋狂生長,蝗蟲的繁殖量迅速擴大。

而當氣候重回乾旱,蝗蟲必然隨著植被的萎縮出現聚集,而當腿部接受機械刺激的神經接收器出現碰撞,這些原本喜歡獨居且膽怯遲鈍的沙漠蝗蟲就會“性情大變”,再加上氣溫升高導致抑制蝗蟲的絲狀菌,使失控的蝗群彙集成行動一致的恐怖蝗蟲帶。

今天的東非蝗災,已經隨著蝗蟲自西向東的蔓延分成了三個主要區域,分別是非洲之角、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而且還在以每天150公里的恐怖速度蔓延。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由於蝗群已經進入孵化期,所以蝗災必然愈演愈烈,且持續到6月,屆時其規模將是當下的500倍還多。

由於蝗群基本沿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北緯30度附近自西向東蔓延,所以我們似乎很危險。但青藏高原的存在使這一切可能變成了不可能。

這個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不僅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更由於恐怖的海拔深刻改變了世界氣候,尤其是阻斷了副熱帶高壓帶,使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被亞熱帶季風氣候控制,成為雨熱同期的魚米之鄉。

而蝗群即使再恐怖,也不可能飛躍青藏高原進入中原。自古以來,西方征服民族比如亞歷山大大帝,就是在印度河流域停下了腳步,即便不是因為屬下反對,再往東也基本上沒有路了。

歷史上,西方文明想要到達中原,主要有兩個路線,一是在青藏高原前向北進入中亞,而後從天山、阿爾泰山等地向東穿越荒漠草原;二是橫穿南亞次大陸從橫斷山脈進入雲貴地區。

而無論哪個線路,對於蝗群而言都是不可逾越之天塹。

橫斷山脈雖然在海拔上不及青藏高原,但同樣難以逾越。再加上由於其緯度較低且靠近印度洋,受到西南季風影響降水量大,空氣溼度大,植被覆蓋率高。而超過50%的植被覆蓋率,是蝗群的最大天敵。

由青藏高原向北雖然植被覆蓋率小且地勢較為平坦,但由於此時的北半球處於冬季,氣溫低加上溫帶落葉闊葉林無法提供更多植被,這也是蝗災的最大抑制因素。

而最要命的是,即便成功跨越萬水千山來到中原,也無法形成恐怖災難。這不僅僅是因為吃貨們面對饕餮的勇往直前,更是因為作為自古以來深受蝗災荼毒的國家,我們早已形成了強大的滅蝗能力。

而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充分發揮群眾力量以技術手段滅蝗,例如飛機噴灑藥物、改變農作物種類、引入蝗蟲天敵等。還有1986年從美國引進蝗蟲微包子真核病原微生物,這是一種直接殺蟲且大大減少蝗蟲繁殖力的真菌,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雖然亞洲飛蝗、東亞飛蝗等蝗災依然時有發生,但控制難度大大降低。

而為了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我們從79年開始營造囊括東北華北和西北的“三北”防護林工程,經過40多年的建設,北方植被覆蓋率大大提升,北方沙塵暴天氣大大減少,水土流失等問題也大為改觀。

雖然40多年來,北方依然是乾旱的氣候特點,但在大地身披綠裝的情況下,蝗災自然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雖然我們有世界上最會吃的吃貨集團,能讓蝗蟲不敢三隻一塊出門,但面對空前嚴重的東非蝗災,吃貨的決心不足以解決問題。

所以,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以及數十年如一日的群眾綠化運動,是抵擋以及抑制蝗災的根本要素。

不過,在中東部季風區有效抑制蝗災的同時,中西部畜牧區由於大規模的草場破壞導致地表裸露,也使得蝗災非常頻繁。

概括起來,作為檢驗某一地區生態穩定的最好標準。蝗災不僅僅是對人類的懲罰,更是提醒人類保護環境的警鐘。在感謝青藏高原和繼續矢志不移綠化植被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時刻以環境保護為先導,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蝗蟲雖然會遷徙,但是蝗災一般不會在地區間大範圍的擴散。爆發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蟲災害當然不可能越過喜馬拉雅山蔓延到我國境內,完全沒有必要過度緊張。

中國古代經常爆發蝗蟲災害。大範圍的蝗災發生,一般都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前一年冬季溫度較高,埋藏在土裡的蝗蟲卵沒有被低溫殺死,第2年又比較乾旱蝗蟲卵也沒有被水浸泡漚爛,這樣條件還是比較苛刻的。更何況喜馬拉雅山北麓的青藏高原都是些凍土層,根本不支持蝗蟲大面積過境和肆虐。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東亞地區和印度、巴基斯坦所在南亞地區對於蝗蟲而言,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板塊。東亞地區發生蝗蟲災害不會蔓延到南亞地區,自然南亞的黃種災害也不可能對東亞地區造成危險。



不僅如此,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歷史上有很多對付蝗蟲的經驗。在古代因為蝗蟲的蝗和皇帝的皇同音,人們對蝗蟲還是有一些畏懼之心的。歷史記載唐玄宗李隆基等英明的皇帝都曾經當眾食用油炸蝗蟲,鼓勵人們參與滅蝗。現如今在雲南等省份,還在把油炸蝗蟲作為日常的一道菜餚。由於蝗蟲本身富含高蛋白,如果真的出現蝗蟲災害,恐怕會有不少人願意食用這種營養價值很高的動物,這可能也是中國人對護蝗災的一種獨特手段。


在農業社會蝗蟲對農業生產有著巨大的威脅,但是在現代社會這種威脅已經比過去小了很多。因為的殺蟲劑等化學制劑的廣泛應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蟲災害應該不會對本國農業生產造成太大的影響。對於好兄弟巴基斯坦,我們大可以支援一些庫存的農藥和器械,對於“世界大國”印度,他們自然會有自己的辦法。


衝擊時評


非常可能!

印巴大規模的蝗蟲侵襲並非完全不可能到達中國。蝗蟲每日可飛行150公里,甚至可以飛躍紅海從非洲到亞洲。絕大部分人以為中印邊境就在西藏,這沒錯。

但是蝗蟲並不會理會中印邊境。飛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地帶往東,就是植被豐富的恆河流域,在此蝗蟲完全可能以更大規模爆發,繼續往東到達印度孟加拉和印度東北各邦,然後進入緬甸。緬甸周邊國家氣候溼潤植被茂盛,蝗蟲可一路向南進入馬來西亞印尼各國,或者向東進入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也可以北向進入雲南,以雲南的地形植被狀況,根本不足以抵擋蝗蟲向周邊省份如四川貴州廣西等地蔓延。

而今之際,需要密切關注蝗蟲動向,餘蝗災各國密切合作。而不是抱著看客心態作壁上觀,等到蝗災到了眼前束手無策!

歷史上中國也經常爆發蝗災,導致赤地千里人民衣食無著的情形很多,切不可以玩笑視之!



及時雨談古論今



記得小時候聽家裡大人講,如果蝗蟲來了,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一是“遮雲避日”,另一句是“一掃而光”。意思就是說蝗蟲來襲時,天空會突然暗下來,而當天空再次“放晴”時,田裡的農作物基本上“顆粒不剩”,大一點的農作物也就只剩下光禿禿的杆子了。

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天災人禍在挑動著人們的神經。據世界糧農組織的通報,近期,東非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國家爆發了幾十年不遇的大規模蝗蟲災害,導致農作物被大面積的吞食,這些國家註定又是個“荒年”。對於貧窮的東非人民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由此可見,人類一直是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生存和發展的。


蝗蟲災害雖然不能直接要人命,但在間接上卻也能給人類帶來災難。特別是在現代文明之前的歲月裡,也可以間接要了人命。道理很簡單,那就是蝗蟲災害可以導致農作物欠產,進而餓死人。因為,那時並沒有人道主義援助的說法。而指望衙門的賑災往往“不靠譜”。即便是現在,蝗蟲災害仍然是人類需要防備的,一是會造成糧食饑荒,二是會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所以,在農業為主的國家裡,仍然將蝗蟲災害視為農作物欠產的元兇之一。

病毒靠傳播,如果阻斷傳染途徑的話,就可以將瘟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可是,對於蝗蟲災害,人們卻並沒有太好的辦法阻止它的蔓延。因為它是“空軍”。通俗的說,如果是通過陸地或河流蔓延的話,人們還能有辦法阻斷。可是,遇到“空軍”時,也就基本束手無策了!這不,源頭在東非的這場蝗蟲災害已經蔓延到了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宣佈進入了“緊急狀態”。本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正在發生衝突 ,而蝗蟲的到來卻戲劇性的使雙方不約而同的“停了下來”。也算是蝗蟲間接“立了一功”。不過,“功不抵過”。人們仍然要想辦法消滅它。畢竟,它是在人類的“口中奪食”。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正在組織“空中滅蝗”行動。所謂的空中滅蝗,就是使用飛機和無人機進行“撒藥”。不過,這種方式也只能消滅一部分,而更多的蝗蟲都被“驅趕”到別的國家了。因此有人擔心,被驅趕的蝗蟲會不會飛到我們國家?這種可能性當然也存在。畢竟,我們和印度及巴基斯坦都是鄰國。


從古代來說,我國就是蝗蟲災害的重災區。即便是在解放後,也偶爾會在一些地區爆發。直到農藥被普遍應用後,蝗蟲災害在我國就極少發生了!不過,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現在依然還能夠見到蝗蟲。不過,數量已經不多,無法形成災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農藥的副作用抑制了蝗蟲的繁殖。再者,蝗蟲的繁殖和生長也同樣需要一定的氣候條件。蝗蟲“喜熱”,這是個常識問題。所以,由於我們和印度接壤的邊境地區氣候寒冷,蝗蟲直接從印度蔓延到我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所處的南亞地區與東南亞接壤,而東南亞地區的氣候也適合蝗蟲生存,因此,本次蝗蟲災害從印度蔓延到東南亞國家,然後再“飛”到我國的這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從大自然和生物學來說,蝗蟲也是個古老的“物種”。從營養學來說,蝗蟲可以食用,具有高蛋白的特性。因此,在我們的餐桌上經常能夠見到它。正因為此,有人調侃說:“蝗蟲不敢到我國來,因為我們喜歡吃它。”其實,之所以在我國已經沒有大規模的蝗蟲災害,不是因為“吃”的緣故,以蝗蟲的繁殖能力,是吃不絕的。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農藥抑制了它的繁殖。所以說,假如這次蝗蟲災害蔓延到我國的話,還是要依靠現代科技進行藥物播撒。當蝗蟲災害來臨時,“每一團”蝗蟲都是以千萬只計算的,僅靠人工捕殺顯然不現實。不過,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對蝗蟲災害已經不恐懼了!因為,以現代化工具再配以專門藥物,顯然可以抑制它的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