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的死,究竟是因為天花還是梅毒呢?

fj時間會記得


同治帝是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也是咸豐帝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其生母就是那位垂簾聽政四十八年的慈禧。同治帝6歲即位,19歲就駕崩了,他的死因一直是清宮疑案,正史說他死於天花,野史說他死於梅毒,還有人說他是被慈禧所害。

患梅毒而死

關於同治帝的死,當時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是死於梅毒。說“(慈禧)太后不知惡疾,強以天花治之,愈治癒重”,結果誤了時間,送了性命。俗話說無風不起浪,之所以會有死於梅毒之說,可能是與同治帝生活放浪,微服縱慾有關。

有野史說同治帝礙於家庭無樂趣,就出去找妓,後來患病找來太醫,太醫看出是梅毒又不敢說,反而請命慈禧怎麼辦?慈禧說這是天花啊,治吧!同治帝怒了,朕放浪形骸患了梅毒,你竟然當天花給朕治?太醫說太后命也,您就認了吧,於是同治帝就被治死了。

說同治帝家庭無樂趣,出去招妓也不是毫無根據,當時慈禧經常干涉同治帝的夫妻生活,搞得同治帝非常反感,因而就跑出去尋歡作樂。又怕大臣們撞見,專門找那種下三濫的地方。這事不止貼身太監知道,就連恭親王、帝師翁同龢都知道,翁同龢在日記中就經常提到同治帝懶於讀書,經常十天半個月不讀書,就是因為晚上出去,白天沒精神。

患天花而死

關於同治帝所有的病例和翁同龢的日記,都指向一種可能,那就是天花。在《同治13年10月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中,明確記錄了同治帝陰氣不足,天花不出,以致發熱頭眩,身體發出疹子。

根據太醫診斷分析,同治帝從發病到死去前後只有36天,是出天花致死。初期像是得了感冒,發燒,之後“頭面周身正中央雜痘顆粒”出現,不久後背後出痘,接著引起了腰腹部和口腔感染,因此太醫開的藥方全都是祛毒的。

雖然按照史書和太醫等記載,同治帝是死於天花。但患天花後之所以毒熱深陷,沒法治好,有可能是因為同治帝縱情聲色,導致氣虛腎虧,而這一切,雖然不是慈禧刻意造成的,但是她卻縱容同治帝外出淫色,不加阻攔,以便大權獨攬。


邯鄲醉


當然是因重度梅毒而死。同治皇帝性慾很強,在宮內又受到慈禧太后的壓制,加上每天翻的那幾個牌子都是名門貴女沒有技術,床上索然無味,於是經常偷偷出宮嫖妓。當時北京的妓女分為四檔,同治皇帝因為怕被大臣撞臉,不敢去高檔的妓院,因此只能去比打立柱,打通鋪略微強一些的三等妓院,當時沒有安全套等安全措施,同治皇帝又很年輕,嫖妓前沒有對這些低等妓女檢查身體是否有病的經驗,造成了他的梅毒感染。發病後慈禧為了顧及顏面強制命令太醫按天花治療,並且醫案註明是天花,只是讓偷偷給他服用一些解毒湯,結果感染未能控制住,加上同治皇帝縱慾過度身體虛框,很快陰莖潰爛渾身感染病發而亡。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嚴密封鎖消息,並且秘密處死了診病太醫和被同治皇帝寵幸後感染梅毒的很多小宮女,很多都是帶著身孕被勒死的。至於被同治皇帝感染梅毒的皇后,雖然懷有龍胎,慈禧太后為顧及顏面和自己的地位,也逼她自盡。同治皇帝死前雙目失明,陰莖“臭不可聞”,渾身潰爛,完全就是梅毒晚期症狀。


超甲巡2


翁同龢在日記中曾經稱同治皇帝死於天花,實際上這是其有意做的掩飾,一國之君竟然死於可恥的花柳病,傳出去自然有損皇室體面,於是翁同龢在日記中不得不稍加掩飾,說同治皇帝死於花柳病,實際上在清朝現存的史料中也統一了口徑說同治的突然離世是因為患上了天花,然而在清宮醫案中卻詳細記載了同治皇帝發兵時的症狀,起初同治皇帝有稍微的淋巴結腫大和下體紅腫的現象,但是同治皇帝並沒當回事,因為羞於啟齒就這麼拖著。

然而僅僅過了三個周之後,同治皇帝就已經病入膏肓了,病毒已經侵入五臟六腑,御醫們已經迴天無力了,慈禧太后召集御醫全體出動,為同治皇帝會診,實際上很多太醫已經看出端倪,但是卻不敢明說,因此各執一詞,有人說同治皇帝患了天花,慈禧太后大驚失色,急忙讓御醫們開藥,御醫們也只好將錯就錯,開出了治療天花的藥方,十天之後,同治皇帝病情加重,御醫們束手無策, 太醫們實際上早就明白同治皇帝患的病是比天花更可怕的病——梅毒。

這種通過性傳播的疾病根本沒有治癒的可能,而且死相悽慘。慈禧或許也明白了真相,但是此時的同治皇帝已經病入膏肓,此事斷不可被外人所知,兩宮太后對外宣稱同治帝得了天花,此時的同治皇帝已經無力處理朝政,十一月初八上午,兩宮太后在同治皇帝的病榻前召見了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大臣們瞻仰聖顏發現同治皇帝容顏憔悴,目光微露,身上佈滿紅色斑點,大臣們明白此次召見的弦外之音,心裡明白同治皇帝恐怕是再難痊癒了,於是便一起奏請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慈禧心中雖為兒子的重病感到心焦,但是卻為大權再度回到自己手中感到無比欣喜。

十一月二十日,同治帝的病情似乎得到了緩解,紅疹逐漸消失,潰爛處也開始結痂脫落,但太醫稱“餘毒未盡”,其中的潛臺詞不言自明。同治帝依然動彈不得,全身劇痛,腰腹部紅腫,不久病情來得更加兇猛,腫處潰爛,潰爛處越來越多,膿血流出體外,惡臭漸漸散佈整個宮殿。太醫們用“外用拔毒膏”反覆擦拭,在此期間,同治皇帝的皇后多次前來看望,同治皇帝是很愛這位皇后的,但是慈禧卻對她十分厭惡,甚至想廢掉她另立一位,同治皇帝萬般掩護和哀求才沒有廢掉皇后。

然而慈禧太后卻限制同治皇帝到皇后處休息,同治皇帝心灰意冷,似乎是與母親賭氣,竟然多次拒絕母親給自己選中的妃子,到外邊的花街柳巷去風流,最終染上了花柳病,慈禧平時對同治非常嚴厲,雖是他的生母,但是同治皇帝每次看到慈禧都戰戰兢兢,反而跟慈安太后非常親近,有煩惱事也跟慈安說說,慈禧得知後心中更是不滿,與兒子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同治皇帝最終忍受不了壓力才做出了極端舉動,同治皇帝身患重病時,慈禧太后雖有悔意,但是對權力更有著無限的瘋狂追求,最終慈禧雖然獲得了權力,但是卻失去了兒子,同治皇帝最終因花柳病全身潰爛而死,成為了清宮不敢外傳的醜聞。


野史共享


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獨子,清朝最後一位正統傳承的帝王。這個6歲登基,親政時間僅有一年多的幼年君主,因為其母慈禧太后對晚清政權的絕對把握,而存在感極低。相對於其在位期間的默默無聞、傀儡生活,同治皇帝的死因卻成為了至今仍爭論不休的晚清謎案。

在比如《清史稿》、《清實錄》、《起居注冊》等諸多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同治皇帝的死因只有一個,就是“天花甫謝”。也就是說,面對清朝入關以後嚴重威脅滿清皇室的大敵——天花,擁有大清王朝最具優勢之醫療資源的同治皇帝也未能僥倖逃脫,和其先祖順治皇帝一樣,猝然崩逝。

《清實錄·穆宗實錄》中,對於同治皇帝的駕崩原因,就有著明確的說明:

本年十一月適出天花。加意調攝。乃邇日以來。元氣日虧。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

而且,在故宮檔案館中收藏的《萬歲爺用藥進藥底簿》中,明確記載了同治皇帝病情和治療過程的詳細信息。在這份檔案中,詳細地記錄了同治皇帝於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發病,召見御醫李德立、莊守和入宮請脈,直到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駕崩期間整整37天的脈案及所開處方,而且還明確記載了同治皇帝所用106副湯藥的情況。

這份檔案先後經過醫學界專家教授研究論證、北京醫院醫務處的醫學證明等,得到了眾多清史學者的認可和信服。

但是,1989年,在《文史哲》雜誌中,刊登了一份名為《清御醫後代談同治之死》的文章,作者即為曾經為同治皇帝診治過天花重疾的御醫——李德立的後代。

文中對於同治皇帝的死因,有著如此說明:

曾祖父(御醫李德立)奉詔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經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慎重起見,曾約請當時有名的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認定是梅毒大瘡。

在李德立將同治皇帝並請上報慈禧太后以後,為掩飾這一皇室從未出現之醜聞,慈禧太后竟然下令御醫,以病症類同之天花予以治療,以掩蓋同治皇帝身染“難以名狀之病”,有損皇家顏面之事實真相。

對於李德立後裔在文中說講述的歷史真相,清代文人梁溪坐觀老人所著《清代野記》中,巧合有著相似的記載:

載淳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傳太醫院治之。太醫院一見大驚,知為淫毒,而不敢言,反請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傳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帝躁怒,罵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醫奏曰:“太后命也。”

帝乃不言,恨恨而已。將死之前數日,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至洞見腰賢而死。

也就是說,慈禧太后對同治皇帝后宮生活橫加干涉後,讓“遂於家庭無樂趣”的同治皇帝,隨性放棄了整個後宮,在恭親王之子載澄的帶領下,“出而縱淫”,以致身染梅毒。可在得知同治皇帝真實病症以後,慈禧太后為了顧全皇室顏面,掩蓋同治皇帝患病事情而下令“以天花治”。藥不對症,同治皇帝也只能“恨恨而已”,全身潰爛而亡。

除此之外,在同一時期的諸多民間文學作品中,對於同治皇帝“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太后縱帝遊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等病情真實情況的記載,更是屢見不鮮。

那麼,同治皇帝到底是駕崩於天花重疾還是梅毒之瘡呢?

筆者認為,或許李德立後裔和當時民間諸多文獻的記載內容,才是同治皇帝年僅19歲駕崩的真相。

順治元年,多爾袞率領八旗軍隊入關,並未經歷過天花病毒而絲毫沒有免疫抗體的滿洲將士乃至滿洲皇室成員,就曾領教過天花惡疾的厲害。

一代猛將愛新覺羅·多鐸、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就是清朝統治階層崩逝於天花惡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鑑於此,曾經身染天花而僥倖得以存活的康熙皇帝,對於天花的預防和治療特別重視,並逐漸建立了一整套大幅度降低天花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皇室子弟種痘預防體系。

經過近200年的發展和完善,清朝皇室在天花預防、天花治療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基本上解決了天花惡疾對皇室成員的巨大生命威脅。也就是說,同治皇帝所在的年代雖然國力貧弱、內外交困,但其身染天花的可能性非常之低。

而且,在諸多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並未見同治皇帝身染天花以後,宮廷循例進行的“出宮避痘”安排的記錄。

所以,筆者認為同治皇帝就是駕崩於梅毒之瘡,而非天花惡疾。也真是因為慈禧太后對同治皇帝病情的刻意隱瞞和藥不對症,才讓這個年僅19歲的帝王不治身亡。

參考文獻:《清史稿·穆宗本紀二》、《清實錄·穆宗實錄》、《清代野記》、《清代野史大觀》、《文史哲——清御醫後代談同治之死》、《萬歲爺用藥進藥底簿》


正說清代十二朝


關於同治帝所有的病例和翁同龢的日記,都指向一種可能,那就是天花。在《同治13年10月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中,明確記錄了同治帝陰氣不足,天花不出,以致發熱頭眩,身體發出疹子。

根據太醫診斷分析,同治帝從發病到死去前後只有36天,是出天花致死。初期像是得了感冒,發燒,之後“頭面周身正中央雜痘顆粒”出現,不久後背後出痘,接著引起了腰腹部和口腔感染,因此太醫開的藥方全都是祛毒的。

雖然按照史書和太醫等記載,同治帝是死於天花。但患天花後之所以毒熱深陷,沒法治好,有可能是因為同治帝縱情聲色,導致氣虛腎虧,而這一切,雖然不是慈禧刻意造成的,但是她卻縱容同治帝外出淫色,不加阻攔,以便大權獨攬。


老羅說世界


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的十位皇帝,1856年生於紫禁城儲秀宮,1861年登基,1875年去世,終年19歲,在位13年。關於同治皇帝的死因歷來就有很大的爭議,有的說是死於天花,還有的就是死於梅毒。那真相究竟是什莫呢?

根據清廷檔案《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記載同治帝連續發了多天的高燒”皮膚髮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以及”咽喉幹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等症狀,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狀,檔案同時記載了同治帝的皮疹分佈在額頭,髮際,面頰逐漸延及臂膀,軀幹和下肢,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成離心狀分佈。後來同治帝的病情有所好轉,皮疹逐漸結痂,天花一旦結痂就意味著並幾乎就好了,可是後期同治帝又皮膚感染,而且越來越嚴重,使同治帝逐漸喪失了抵抗能力,最後導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裡一種說法是死於梅毒,梅毒在清朝時被稱作"楊梅大瘡”。一國之君得了梅毒絕對是不光彩的事,更何況是處在封建意識非常嚴重的古代,清廷可能為了掩人耳目捏造了同治皇帝患病的真相,曾擔任同治帝御醫的李德立的後人李鎮也證實了這種猜測,他說他的曾祖父在為同治帝把脈時已經發現是梅毒的症狀,為了慎重起見還邀請了另外一個御醫一同診斷分析病情,結果兩人的診斷分析結果一致,就是梅毒。

同治帝死於梅毒的說法只是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沒有文字方面的記載,人們普片認為的天花不會輕易喪命,民間常長把出天花叫做“天花之喜”就是這個意思,更何況堂堂一國皇帝,國家醫術最為精湛的醫生都在皇宮,怎末就那麼容易死呢?


微風書房


同治皇帝6歲當了皇帝,正是應了網絡上讓人焦慮的那句話,“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當然同治19歲就因病醫治無效死了,同樣走在大部分同齡人前面了,關於同治之死,有天花和梅毒之爭,兩個都有道理。只不過天花之說有正史記錄,梅毒說法都是野史,史學家們都認同天花之說。

正史記載,皇帝死於天花,證據是當時的御醫們的描述,類似於現在的病歷記錄,包括對症狀的描述和用藥記錄,症狀的描述符合天花,用的藥物也都是治療天花的藥物,可見當時醫生們診斷就是天花,這些都是有確鑿證據的。所謂白紙黑字,其他說法都是坊間傳說,更像小道消息,而天花之說畢竟是當時正規的文字記載,應該是有比較強的可信度,歸根結底,史學家認同同治帝死於天花。尤其是1990年《清宮醫案研究》出版,公佈同治患病期間的全部醫案,最後結論:“歷來對其死因傳說紛紜,多謂因微服冶遊,‘楊梅上天’。現有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初五日脈案表明,當系死於天花。權威的定論平息了學術界和民間的猜測,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同治死於天花”的論斷。

當然,民間說法也有民間道理,老百姓的猜測並非空穴來風,確實有野史記載皇帝經常出宮到八大胡同,感染梅毒也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以皇家的權威,修改所有的醫案,保守秘密也是完全可能的,大家換個角度想,如果皇帝真的是死於梅毒,宮廷醫案能如實寫嗎?恐怕還是會寫成天花,要想做出一份完美的醫案,銷燬所有證據,想來也並非難事。但是梅毒從感染到死亡,往往需要較長的時期,同治皇帝死於19歲,確實發病有點早,也不太符合邏輯,但是如果考慮政治因素,明明患梅毒,而御醫因迫於政治壓力不敢按照梅毒治療,故意以天花記載並治療,導致患者加速死亡,似乎也說得過去,而且清廷皇子自幼都有接種天花疫苗的條件,種痘的預防效果不能和後來的疫苗相比,但是清朝末年皇帝得天花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

梅毒和天花這兩個傳染病在當時都缺乏有效的治療辦法,死於哪種疾病都完全可以理解。


感染科李侗曾


1.

1875年,年僅19歲的同治帝載淳的死了。他的死因,眾說紛紜。

官方說,同治死於天花。據御醫日誌記載,同治“脈息浮洪,頭面周身疹中夾雜之痘顆粒透出”,而且病情來勢兇猛,很快就讓他斃命。

但是,民間更願意相信同治是死於梅毒。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問題來了,皇帝貴為九五之尊,怎麼能這麼不檢點而做出這種下三賴的丟臉事呢?



2.

同治帝與皇后阿魯特氏感情很好,相親相愛。但同治的媽,慈禧很不喜歡阿魯特氏,經常給她穿小鞋。慈禧希望同治能和自己喜歡惠妃好,可是同治非常討厭這個惠妃。

慈禧於是限制同治帝寵愛皇后,強令其移情于慧妃。同治非常鬱悶,時間久了,好難受,乾脆外出微服私訪,尋花問柳。

同治怕被覺察,不敢去京中較大的妓院名樓,專門找隱蔽的小妓院、暗娼等。這些野店,阿貓阿狗都做大爺,就是汙穢的地方。



3.

造化弄人,讓同治真的中招,他很快就從從煙花巷院染上梅毒。

開始時,同治也沒當回事,但隨後病情惡化,臉面、背部出現疹痘斑點,才害怕起來,召御醫診治。御醫診看後,大驚,情況很嚴重,不敢瞞著,就向慈禧彙報吧。慈禧獲悉,氣得要死,大罵這個沒出息的兒子,並做了最高指示:一定要封鎖消息,只對外宣佈說皇上染上天花,很快就能親政。

4.

於是,活馬當成死馬來醫,同治被當做了天花病來治療。治錯病,吃錯藥,同治的病一點也不見好轉。

同治大怒,責問:“我患的又不是天花,為何以天花 治!”

太醫攤手聳肩,回奏:“這都是太后的命令啊。”

同治憤恨不已,但也沒法子,只能流淚哭泣。


梅毒在當時是絕症,慈禧以天花治之,明顯是為了掩蓋醜聞,以免丟皇家的臉面。所以同治後來就日益病重,下部潰爛而死。

5

其實,在晚清那個亂糟糟的時代,同治的死,也算是解脫。同治的一生,就是被這個皇帝的位子給敗壞了。

同治的爹是咸豐。咸豐被英法聯軍趕出北京城,在31歲時也死掉了,留下了6歲的同治和26歲的慈禧這對孤兒寡母。


在母親慈禧的運作下,6歲的同治被推到了政治舞臺中央,做了皇帝。

從此,同治就失去了童年的樂趣,每天都在演戲:上午去養心殿擺擺樣子,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下午到弘德殿讀書學習。

但是,同治貪玩,不愛讀書,“見書即怕”,是個典型的愚鈍孩子。同治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摺奏未能讀”,連“在內背《大學》皆不能熟”。對同治來說,讀書,甚至做皇帝簡直就是一種煎熬。



6.

同治是個付不起的阿斗也就算了,可惜連命都活不長,這讓慈禧這位當媽的情何以堪啊!

此時的慈禧,40歲,失去了兒子,他在這個世界上又變得一無所有了。

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慈禧很明白:要向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必須拼命抓住權力永不放手!這就意味著,慈禧願意拋棄慈母愛心,而把自己鍛鍊成一個冷酷無情讓任何對手都驚粟顫慄的人。

一個懦弱的同治死了,一個冷酷無情的慈禧誕生了。


歷史早知道


公元1875年,十九歲的同治皇帝因病去世,同治皇帝也是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去世時最年輕的,根據清朝官方史料記載,同治皇帝是因為患上天花最終不治身亡的。但是與此同時坊間卻始終流傳著另一個版本,那就是同治帝死於梅毒。一百多年來,關於同治帝的死因,始終有著這兩種說法。

一、天花死亡說:

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同治帝確係得了天花之喜。後世歷史學者在研究解析同治皇帝當年的脈案後也得出結論:同治帝確實是患有天花而死。天花這種病在當時雖然屬於惡疾但是並非不治之症,早在康熙年間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治療天花的方法,但是慈禧太后和當時的大臣們沒有為同治皇帝積極尋醫問診,反而企圖靠拜佛求神來治好同治帝的病,最終同治帝因患天花耽擱而死。

二、梅毒死亡說:

同治皇帝大婚後,因皇后不是慈禧太后中意的人選,所以慈禧太后強令帝后分居,而同治帝又不喜歡慈禧太后為她選擇的慧妃,於是就經常一個人獨宿在乾清宮,後來,血氣方剛的同治帝在恭親王之子載溦的攛掇下開始微服出巡,由於怕撞見大臣,所以同治帝一行都是在暗娼進行的。而後來同治帝染上梅毒後,太醫不敢據實稟報,則一直按照天花的方法治療,同治皇帝最終不治身亡。我們也很難說當時的太醫不是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去辦的。


總之,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與慈禧太后有撇不清楚的關係,晚清宮內的很多悲劇都是慈禧一手造成的,慈安之死、同治帝后之死、珍妃之死、光緒之死的矛頭都指向了慈禧。同治帝的短暫一生是不幸的一生,也是悲劇的一生,而這悲劇,作為母親的慈禧太后該負有多少責任呢。


歷史課課代表


估計是天花,因為北京在李闖王進北京時就鬧瘟診,後來清朝的好多皇帝皇族也得過傳染病,反正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吧,當然有很多人免疫存活下來。清朝的時候記得好像東北也鬧過瘟,不傳到北京菜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