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代石像畫中的文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飲食習慣


01關於出土的石畫像

西漢,中國歷史上繼秦以來的統一多民族的幅員遼闊的封建制王朝,可是由於秦末的社會大動亂,人民的經濟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千千萬萬的百姓積貧積弱,而在當時得民心而統一劉邦也不得不頒佈“

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這種詔令來緩解貧困局面。

但是在文景之治之後,漢代的各行各業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被後世稱頌的漢代石像畫,也在這個時期悄悄的達到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畫像,在風格上繼承了商周石刻戰國繪畫古樸之風,登峰造極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文化,為魏晉風度在藝術開拓了先河,也在這個時候,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則和規範。

以漢代石像畫中的文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飲食習慣

漢畫像中黃帝像


02漢畫像石產生的原因

西漢初期,由於長期不斷的戰爭,民間的生產遭到破壞,劉邦及其後面的呂雉都樂意陸賈上奏的《新語》,全民開始推廣黃老之術,開始恢復生產,與民休養。為了能提高人數,劉邦為此不得不頒佈詔令,將“生孩子”這件事立上法律,特此規定,沒有在法定年齡結婚的,一律罰錢,而且還是重罰。

民間在經過長期的戰爭,生產力早就更不上了,由於當時的國家信奉的黃老之術,強調以“無為而不為”這種大環境下,人們該幹嘛幹嘛。經過文帝和景帝長達七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武帝時期,國家富裕,無外敵侵擾,漢初的人丁稀少已經不復存在,到了漢武帝時期,人們的經濟以屬富足,更方面的文化也隨之而生。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在漢武帝時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所以人們在滿足了物質生活下,人們抽出空來思考“生與死”的問題,而當時的朝政上,武帝開始推崇“獨尊儒家”的思想,在行動上提倡“以孝治國”,在儒家看來,人與禽獸的區別是“仁義”與“忠孝”,故此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點中國最原始的基本社會與宗教秩序,所以在宗廟祭祀上面,人們開始注意起宗廟的禮治和祭祀文化。

以漢代石像畫中的文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飲食習慣

所以這種大文化的影響下,加上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讓當時先秦提倡的厚葬破土而出。

為了能在死後還擁有生前的“體面”,以另一種形式在另一個時空繼續生活著,所以提前建立宮所來寄託對生命永駐,而後又加上儒家文化孝悌文化,子女為了孝順父母,讓父母在身前得不到的東西死後一定要具有,故此不惜人力、財力、物力來營造氣派繁華的地下世界,厚葬之風自此興盛起來。

為了持續這種死後的繁榮,這就需要堅固不易損壞的墓室和墓地建築,對於當時的人們,石頭是不二之選,為了能和身前的宮室木材上的圖紋相媲美,所以對於石板上的雕刻,雖然難度較大,但對當時的人們的信念執著來說,竭盡全能將現實世界活脫脫的搬到地下,從而使亡者的靈魂可以永生,也讓生者在心靈上獲得安慰及庇佑。

所以石像畫的興盛綜合了人員增加、經濟繁榮和儒學的發揚光大等幾個體現。

以漢代石像畫中的文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飲食習慣


03漢代禮儀和飲食文化

(一)石畫像所反映的文化禮儀

為了讓墓主人在死後更快的融入“另一個生活”,多半的墓葬上面的壁畫都是集思廣益,所刻畫的內容可以說為“事無鉅細且選材廣博”,有平時的車馬出行、多人的對博比武、樂人的舞樂雜技、迎賓待客的畫像、還有平時的庖廚宴飲,以及當時漢代的建築風格和男耕女織的畫像。

但是漢畫像石的墓葬中漢代帝王陵墓中很少出現這種事無鉅細的畫像,這種多半是達官貴族所熱衷的,畢竟國陵中自古形式統一,在這個方面上自然不能夠集思廣益,所以對於百姓,沒有了規格的統一,最能夠按照墓主人生前的習慣和目標或者理想來創作。

故此,石畫像能反射出墓主生前擁有的財富資產情況,如石畫像中的迎來送往、車騎出行、迎賓拜謁這些文化方面,此外,由於秦末,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貴族,禮樂崩壞之後,全民也崇尚儒家推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行為舉動,以崇尚財富的觀念上告誡子孫後代要獲取功名而光宗耀祖。

還有當時祠堂中可見的垂教後世的歷史故事的畫像,例如反應孝道的《二十四史》,反應兄友弟恭的周公輔成王,為了更好的讓後世子孫傳承古代人的思想,以他們作為自己的榜樣,成為了當時的家族對後人道德教育的現實版的教科書。

漢代初期受楚風文化的影響,其瑰麗楚國的神話文化,列如現在結婚上還使用的龍鳳圖騰,這些文化影響植入到石畫像中,一方面反映了墓主人對於求神問藥,希望自己死後可以得到神話人物的幫助,從而得道飛仙,即便是在儒學文化興盛的漢中漢末,也無法阻止人們民間思想的活躍。

由於漢代的石像畫多半都是反映了當時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所以生動的刻畫了和記錄了當時的生活,以點到面,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以漢代石像畫中的文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飲食習慣


(二)石畫像中的飲食文化

在中國曆代崇尚“

民以食為天”的背景下,其中國所引發的各地的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因為飲食更能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習性,從而得以窺見當時的人們的生活,列如在漢畫像石上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面,從而對凳子的發展向後推遲。

由於漢代人受到儒學傳統,所以特別重視飲食以及飲食的禮節文化和習慣,列如在“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中的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石畫像充分的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飲食文化,特別以出土的一幅庖廚宴飲圖為經典。

以漢代石像畫中的文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飲食習慣

徐洲出土的漢石畫像


畫中有兩人在亭閣中彈琴宴飲,兩側亭外候著侍者,其中的假山和樹木等,以及在亭上的大鳥哺育小鳥。在庖廚裡面,熱鬧哄哄的有打水的、燒火的、宰羊的、還有餵馬等等,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畫像,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和地方特色,通過人物的動態活潑。讓我們可以猜測出當時的廚夫是多麼的忙碌,同時還可以在畫像中可以看出當時廚房內的各種廚具,以及他們到底吃什麼。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在眾多出土的漢畫像庖廚中,經常可以看到廚房門上掛著魚的圖案,基於魚的本身含義“年年有餘”,反應出來當時的人們在滿足當時的需求之後要還寄寓美好的幻想。

另外,和飲食相對應的就是祭祀供奉,在我國的祭祀傳統中,多用動物為牛、羊和豬作為祭祀對象,神喜則會降福後代。

在一些漢石畫像中,庖廚將燒熟的食物加工製作得以供奉神靈,為神人獻上的魚、肉、雞等祭品,以享鬼神,祈求神靈能夠享受這些食物,以求來年莊稼碩果累累,人類為此繁衍不息。

以漢代石像畫中的文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飲食習慣


04小結

漢代石畫像是研究漢代歷史不容忽視的一部分,是墓主和家屬心裡中另外一個世界的“世外桃源”,那時的雕刻家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頭上進行的藝術創作,綜合了繪畫和雕刻的共同藝術,其藝術的基本靈感創作來源自民間,質樸自然 、真趣盎然,反映了那時的人們對於生活的一種追求,

這種創作的平民性,故此反應的多為那時人們的美好向往,這種再被後世賦予藝術色彩的傳奇,展示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漢代審美觀,是人類最為珍貴 的文化遺產。但後來由於佛學的傳入,開始和儒學“分天下”,再加上東漢末年的不斷戰亂,固此漢代石畫像基本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END-

參考文獻:

《後漢書》、《史記》、《漢書》、《漢代畫像石》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以漢代石像畫中的文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飲食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