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羽林郎


我認為把“更進”改為“共進”實在是不妥。

這首詩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用朝雨、輕塵、新柳這些令人愉悅的場景來反襯西出陽關後的荒涼,表達作者惜別之情。我認為“更進”一詞更是此詩情感的點睛之筆。理由如下:

一是時代背景。“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江河日下,自顧不暇,被吐蕃截斷河西走廊之後,一度失去了對西域的統治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對於即將西出陽關的友人將會面對什麼樣的局面,能否完成擔負的使命給予了極高的憂慮。“更進”我覺得體現了作者對於時代的憂患意識。

二是深切的期望。作者已經老了,為國效力的重任要交到年輕人身上了。在分別的時候,作者想必已經把自己多次出塞的經歷和經驗都已經說了很多了,對於友人完成此行的使命也談論很多了。總是要走的,那麼,“更進一杯酒”吧,所有的一切都在這杯酒中了。

三是對友人的關心。王維曾以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寫下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邊塞名篇。所以他了解西出陽關後,茫茫戈壁、大漠孤煙,無論是氣候還是人文都與現在看到的這些令人愉悅的場景有極大的反差。“更進一杯酒”吧,你要多保重呀!

第四,王維是佛學造詣深厚的人,想必平時也是不太飲酒的,讓他以酒宴相送的朋友自然也不平常。“更進一杯酒”有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之感,這位朋友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以上。





瀟瀟雨810


這首詩是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思是講!早上的雨啊,打溼了地上的灰塵!客房青磚碧瓦旁邊的柳樹也煥然一新!朋友啊,我們就在多喝一杯酒吧!望西出使陽關之後,就再沒有朋友啦!

陽關是過去邊塞之地!過了陽關之後就等於發配到慢慢飛沙的荒涼之地!那裡天寒地凍,少有人家!條件很苦!是過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這裡元二也是被貶謫過去的!詩人此時和元二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真是悽悽滿別情吶!本來詩人和元二已經喝了很多酒了!他還要再勸朋友多喝一杯!因為此次喝完酒之後,元二過了陽關就沒有朋友啦!喝酒也沒有現在這麼暢快啦!

而把它改為共盡,就是說我們共飲一杯吧!並沒有更近一層的意思!就好像兩個素不相識的朋友,也可以說來我們喝杯酒吧!認識認識!所以用在這裡不恰當!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我認為,改了實在是不妥!

理由很簡單,只是有違傳統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而已,並沒那麼深奧玄乎。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護府,王維在渭城擺酒席為其餞行時所作。

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清晨,渭城的綿綿細雨浸潤了粒粒塵埃,使得空氣如此地自然清新,排排客舍在鮮嫩綠柳的印襯下,也顯得更加碧綠青翠。在此,我真誠地奉勸我的好朋友,請你再喝一杯美酒吧,這次一別,你向西出了陽關後,恐怕就難以再遇到故交舊友了。

我們瞭解過原詩的創作背景與內涵後,來細細分析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是怎樣有違酒文化與待客之道的。

在這裡,我們要明白此時是王維在送元二,是王維在做東。我們自古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講究的是誠心誠意,全面為客人著想,要盡力讓客人吃好喝好,一切以客人為中心,而主人自己是處於從屬地位的。

因此,王維請客在送別元二,肯定是要不斷地勸元二吃,要敬元二酒,要讓元二吃舒服、喝痛快,所以王維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換成我們現代語就是:來!兄弟,我陪你,你要再喝一杯!

如果我們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意思就變了,變成了:來!兄弟,我勸你跟我一起,咱們乾一杯!

這到底是誰陪誰啊?是誰送誰啊?這裡的王維明顯成了一個不懂酒文化,不懂待客之道的俗漢子,詩句所體現出來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也會大打折扣。

我們日常生活中此種現象比比皆是。有的人請客,他不管客人感受,常常反主為客,自己喜歡吃辣的,也不管人家客人是否喜歡,吃火鍋時直接要麻辣鍋底;自己喜歡吃麵食,也不問客人是否愛吃,點主食時直接要麵條;招待客人時,人家客人不喜歡喝酒,自己卻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還得客人去照顧他。這些都是很自我、很自私的表現,一點都不懂待客之道,對客人的誠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我對本問題的一點拙見,歡迎探討。


老武小侃


當然不好了。

這首《渭城曲》是王維的名作,其背景、釋義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大家都很熟悉,這裡不再贅述,只著重說一下為什麼“更”字不能更改。

首先,“更”字表明兩人已共飲很久,仍不忍分別,“共”字則不能

王維為朋友送行,此去是安西都護府,要西出陽關到幾千裡之外的西域。古代交通不發達,此地一別,兩人終生可能都不會再見,可以想象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一個“更”字,表明兩人一杯一杯復一杯,一句一句又一句,喝了很多,也說了很多,但還是不願就此分別。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於是王維說:朋友,再喝一杯吧,出了陽關,你就再也見不到我這個老朋友了。情真意切,令人動容。但如果把“更”字換成“共”字,不能表現出他們邊喝邊說了很久,仍然不願意分別的那種狀態。

其次,“共”字其實是多餘的

“共飲”的意思是一起舉杯。這次王維給朋友設宴送行,座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但無論有幾個人,既然是送這位朋友,斷然沒有讓他一個人舉杯的道理,所以“共飲”是自然而然,不言自明的,所以說“共”字是多餘的。

最後,“更進一杯酒”也有可能是打破冷場的方式

一對友人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或者說著說著,想到此地一別,關山阻隔,人生該是如何的寂寞。在這種時候,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冷場。“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用來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就像我們在酒桌上常說的:啥也不說了,都在酒裡了。

就這樣。


磊落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盡更能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不捨之情。此去西行,出了陽關便是他鄉,在無故人。摯友分別,情誼難捨,此去不知何時再相見,或又是永別;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情到深處,淚難掩,唯有用一杯接著又一杯的酒來表達此刻之情。這是摯友之間,男人之間的告別,一切都在酒裡,就算不說,也心知肚明。而共進一杯酒,就表達不出當時的情感。


道家美男


道韻君解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這句詩詞出處唐代詩人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釋義:早晨的一場小雨打溼的塵土,使得道路很潔淨,翠綠的楊柳、青青的客舍,更是映襯了離別的深情。送別酒宴進行了很長時間,惜別的話也說了很多遍,但離別的那一刻終究要到來。作者再一次端起酒杯勸到:再乾一杯吧,再往西出了陽關,再想見到老朋友就難了。



假如把“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我們分析一下“更盡”與“共進”地區別,“一個是更加盡興”,另一個是“共同進行舉杯”意思。還有“一杯酒”與“一杯”地區別一,一個是“杯中酒”另一個是“一杯”意思,整句一個是“勸君再乾一杯酒來盡興”,另一個是“勸君共同舉杯”。



這首詩詞語境變成了現代打油詩了,也完全沒有濃濃的兄弟離別之情意境。
結語
:《對酒》

人生一百歲,通計三萬日。

何況百歲人,人間百無一。

賢愚共零落,貴賤同埋沒。

東岱前後魂,北邙新舊骨。

復聞藥誤者,為愛延年術。

又有憂死者,為貪政事筆。

藥誤不得老,憂死非因疾。

誰人言最靈,知得不知失。

何如會親友,飲此杯中物。

能沃煩慮銷,能陶真性出。

所以劉阮輩,終年醉兀兀。


匠心道韻


不好。因為勸君更盡一杯酒。盡是完了,幹了的意思。說白了就是乾杯的意思。改成進出的進,意思就完全變了,這個字就是喝進去,也就是喝酒的意思。共進,就是說我們一起來喝酒吧,比如說我們一起共進晚餐,這個共進就有那種約會的意味。改成共進,這個意思就是約朋友出來喝酒而已,沒有那種送別的時候的那種強烈的感情。而盡字,一定要喝完一杯,以後恐怕很難有機會再喝了,何況是更近,就是再喝完一杯,所以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所以這裡把那種離別時候難捨難分,依依不捨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個遠遠不是說我們一起來喝酒(共進)能夠表達得了的。這個陽關曲,歷史上面作為陽光三疊,能夠流傳千年,傳唱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就說明了是那種一字千金,不可增減一字也不可更改一字。不然一千多年來,難道古人不會改嗎?我想古人的水平比今人更高吧,要是能改的話,也輪不今人來改了。


閩海彩珠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送一位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如果放在現代,將“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也未嘗不可,但是詩人寫這首詩是在唐代,在唐代這樣改就不是特別合適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中可以說最輝煌的時代了,國強民富,疆域寬廣,絲綢之路讓唐朝世界聞名。雖然如此,但是那時候人們的科技不可能像現代這麼發達,生產力相對低下,人們的生活還遠遠不能跟現代相比。特別是糧食,哪怕是唐朝最鼎盛的時候,依然有百姓吃不飽飯,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充分的描述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所以,酒在古代除了用於貴族的宴席和日常飲食,還會用於一些儀式上。而在現代有句話叫“無酒不成席”,在平常宴席上少不了要擺上兩瓶酒,酒是百姓日常飲食的尋常飲品。

王維送別友人去邊疆,想到了友人將要離開西安,到了邊境苦寒之地,可能難以喝到好酒,心中不捨,勸他離開之前多喝幾杯,所以用“更”比較合適。如果是在現代,友人去遠方,我們給他踐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多喝酒杯了,所以用“共”很合適。

用“更”還是用“共”,跟所處的時代文化也是息息相關的,古人的飲酒文化也跟當今不一樣,文化跟所處時代的方方面面有關,所以時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用語就不一樣。


非羊日記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

首先,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語句的病句,但是,意思不一樣。

1.“更”字體現了,王維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一杯之後還需一杯,希望友人多停留

2.“共”字說明王維和友人一起喝酒的場景,沒有能夠體現出出關之後的淒涼和孤獨感,“更”字可以體現作者害怕友人的孤獨,出了這裡就沒有朋友了。

其次,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

陽關是邊塞很遠的地方,作者送的友人去了這裡,說明是友人被貶,發配到慢慢飛沙的荒涼之地!那裡天寒地凍,少有人家!條件很苦!是過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這裡元二也是被貶謫過去的!詩人此時和元二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真是悽悽滿別情吶!

所以寫出了詩人的內心很不滿。


隨心所欲記錄


不好,原因“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護府,\r王維在渭城擺酒席為其餞行時所作。唐代大詩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r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它巧妙地藉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r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全詩:\r\r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r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r\r意思是這樣的:\r朋友,\r  請再幹了這杯酒\r\r  待你將來凱旋而歸\r\r  西出陽關的時候\r\r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r\r  惟有這\r\r  渭城的細雨\r\r  青青的客舍\r\r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r\r  還會像今天一樣\r\r  在此恭侯。\r\r如果我們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意思就變了,變成了:來!兄弟,我勸你跟我一起,咱們乾一杯!意思都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